Category: L 人物

2024年12月3日 22:00

A 工作B 閱讀C 出版K 健康/醫療/社會L 人物O 活動與新聞報導

1.
近十年來我一直關注臺灣年輕世代遭遇不同於過去世代的困難和挑戰,在去年出版的《臺灣的未來在海洋》裡,也特別指出青少年手機多巴胺上癮,以及校園對心理輔導需求激增到難以負荷的課題。
更令我震驚的是,近十年來臺灣各個年齡層的自殺率都在下跌,或逐漸下降的趨勢中,只有15到24歲,以及14歲以下年輕人和孩童的自殺率有持續攀高的現象,兩者都升高到至少一倍。
因此當我看到美國NYU大學社會心理學家海德特(Jonathan Haidt)寫的《失控的焦慮世代》,非常感謝他做了這麼詳盡的研究,相當全面地分析了這些現象形成的原因,以及對策,為不只發生在美國,也發生在世界各地的現象提供了進一步思考、行動的參考。
兒童及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急遽惡化,憂鬱症、焦慮症、自我傷害和自殺的比例急遽上升,不只在臺灣,早已成為全球化現象。
2.
海德特在《失控的焦慮世代》中,將身邊手機成癮的孩童個案與訪談資料彙整,加上詳盡明確的圖表問卷數據,歸納出全世界青少年心理健康崩潰的主因,是因為兩條軸線的雙重影響所導致:一條是從1980年代開始,父母為了保護兒童免於受傷害,導致「以玩耍為主的童年」式微;另一條是從2010年代開始,因為智慧型手機流行,導致「以手機為主的童年」抬頭。
這兩條軸線交互影響,第一條是大人把孩子推向手機,第二條是手機本身的功能把孩子吸入手機,所以產生干擾兒童社交和神經發育的「童年大重塑」,也因而導致孩子「睡眠剝奪、社交障礙、注意力碎片化、手機上癮」等一系列癥狀普遍流行。
從這本書,我們可以理解:這個世代的孩子身上發生什麼事?為什麼越來越多孩子的精神狀態出現問題?為什麼對自我的評價越來越低?為什麼社群媒體對女孩的傷害大於男孩?手機成癮又對男孩造成了什麼驚悚的變化?
在本書的後半段,海德特更提出極具說服力的建言,為了讓孩子有更健康的童年,政府、科技公司、學校、父母分別可以做些什麼來改善現況?我們該如何幫助孩子以及我們自己?如何將孩子從虛擬世界拉回現實世界?這是關心教育、孩子成長、身心健康、社會現象的每個人都該閱讀的一本書。
3.
《失控的焦慮世代》推出中文版的消息曝光,立刻引起熱烈迴響。今天下午我們辦了新書發表及記者會,有各界重視兒童及青少年成長、教育等各界貴賓出席,並發表各自重要觀察和回應。整理如下:
#許嘉倩(教育部學生事務與特殊教育司副司長):
對於作者所提出的見解非常共鳴,從玩耍的童年變為手機網路為重點的童年,落差非常大,因從小用手機與網路的結果,也發現現在的大學生參加社團的人越來越少,生活圈只在網路上。
年輕人不婚的比率增高,而很多人回答為什麼不婚,都是說沒有對象。大學生不參加社團,當然認識對象的機會也就跟著少。所以這簡直可以說是個國安問題。
這迫使我們重新思考,網路宣導我們已經投入了那麼資源,現象還是沒有改善?我們會繼續針對教師、家長、學校整理指引,加強校園心理健康促進計畫、加強學校輔導的專業能力等,也在研議禁止中小學校園使用手機的辦法。
#陳培瑜(立委、親職教育講師)
之前本來以為手機成癮的問題,是個別家庭的狀況,深度研究後發現手機上癮是很普遍的焦慮。
並且越偏鄉的地方還越嚴重,因為小孩回到家後更沒有其他可使用的資源。偏鄉的小孩可以說是手機養大的。
有一位在偏鄉工作的老師讓人印象非常深刻。小學一年級的前十個星期是用來教注音符號的時間,而他決心利用這十個星期來同時開立「手機戒毒班」,並積極與家長溝通。一段時間後,成功培養孩子比較好的手機使用習慣、比較好的社群參與方法。
「我會繼續收集第一線的聲音,很樂意透過立法院與行政機關的合作一同解決問題。」
#張雅琳(立委)
我們應該思考到底可以如何打造更多符合兒少的遊戲空間?如何讓孩子自由地玩耍,並在遊戲的過程中自己學習評估與挑戰?我們限制兒童遊戲玩樂,就可能無形中將小孩推向網路,降低孩子真實跟人有互動的機會。
我知道有些孩子在放學後會在便利商店聚一聚,那是他們講垃圾話,一起玩一玩的時間。那是他們很重要的小自由。但是有些家長就會緊張,不准他們有這段時間。那這不是又把他們逼進手機裡了?
對於孩子手機上癮這件事,需要每個人都出一分力氣,才能真的有點改變。
#何琦瑜(親子天下創辦人兼執行長)
親子天下很重視遊戲的重要。我們第一期做的主題就是玩耍帶來的大可能。去年,為了調查青少年心理焦慮,我們做了一萬份的調查。從調查數據中可以看到,今天五年級到九年級的同學有近九成擁有手機,並超過三成回應手機一離身就會焦慮,甚至有人習慣一遇到困難的最先向手機求救。其中九年級更是重度使用手機,並且會看到朋友發文就焦慮。
臺灣手機上癮的現況不但與世界同步,甚至會超越世界。
大家真要正視這個問題,除了一起重視童年重塑的情況。我們自己也要時時提醒放下手機,與當下的自己同在,當個好大人。改變可以從我們自己開始。
#李昆樺(臺灣網癮防治學會理事長)
很多人問我到底何時才是給孩子使用手機的適當時間,我都回答:「越晚越好。」
但我認為更重要的有兩件事。第一,是重新思考並重視「關係」。我們以為數位時代能有更多時間陪伴家人,但其實我們只是在忙著完成更多工作,更少時間陪伴孩子。而關係的重點是品質而不是量,簡單的吃飯時間或睡前時間的陪伴都很重要,所以關係需要重新定義與連結,拉近親子間的距離。
第二,網癮的戒斷支持,證實網路成癮會有更高的強迫症、焦慮現象等。我們正積極培育完善,完整的臨床醫療人員,希望從醫療端協助支撐親子關係,提供家長或孩子有支持的地方,讓孩子更開心。危機也是轉機:我們可以重新思考關係如何建立連結。
#呂佳育(兒福聯盟副主任)
兒福聯盟從2005 年就開始關注網路安全議題,每年更新並建立研究報告,從桌機變為手機。我們針對臺灣國高中生發過一萬兩千份有效問卷調查,目前9成以上都有在使用社群網站。使用年齡平均落在11.3歲,甚至擁有3-5個帳號。雖然社群軟體有限制年齡使用,但審核機制非常不嚴謹。
手機上癮的定義是一週使用超過42小時,而這種情況很普遍。網路成癮的兒少,確實在情緒困擾、焦慮的問題較顯著,甚至會擔心實際人際互動、社交的問題。還有五成的人遭遇過不愉快經驗:詐騙、霸凌、色情泛濫。
我們希望呼籲大人、家長從自身開始,先增加自己的網路素養,並建立良好的網路世界與使用習慣,並知道當孩子發生異狀的時候如何尋求專業幫助。
#劉安婷(TFT 為台灣而教創辦人)
目前主要有三個身分,第一個身分是,如何支持老師在學校的角色?怎麼在學校幫助孩子學習、面對挑戰。老師該怎麼教社交?怎麼教社群使用?希望支持老師更多資源,能夠當孩子的人生教練,去面對網路誘惑。
第二個身分,我們不應該避開數位,線上課程的普及也能確實幫助教育,我們要如何教育孩子如何使用數位工具,正確的認識與使用,以及在網路中進行真正有意義的關係與互動。
第三個身分,是我個人的學習任務,需要戒斷社群媒體,教育必須要以身作則。我要從自身做起如何管理能量、分配關係,也練習一週一天戒斷網路,當「安息日」。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暢銷作家)
感謝《失控的焦慮世代》實現我想推動的網路教養、數位教養議題。
我們可以如何規範孩子的使用、如何引導?到底幾歲可以給手機?家長如何在孩子面對同儕壓力下,真正達成在兒少大腦發展完善時才能使用手機?我希望用一場場演講,從家長社群、更多的老師開始影響,在孩子大腦尚未發育前,以一定的限制,慢慢地引導正確網路的使用方式。
對孩子來說,手機是給了就收不回來的。「同學都有、我沒有」的壓力很大。
所以家長能否真正攜手很關鍵。不論治標還是治本,總要有個開始!
我們需要集體行動!這是家長的責任。
#張美蘭(小熊媽)(親職/繪本作家、親職作家)
網路成癮的大腦變化跟吸毒是一樣的。隔代教養越多,越難戒斷。
在許多演講與相關學校回饋中,我發現有些小孩子甚至會因為上學之後會沒有手機、沒有平板,而不願意上課,甚至和沒收手機的家長、老師爭吵、打架。
手機成癮的問題確實需要被改善,希望學校能協助達到更好的管理。
#羅怡君(親職溝通作家、講師)
數位學習與數位娛樂都連在一起。這兩者都必須分開。
「工作」的反面並不是只有「休息」,還有「遊戲」。然而今天的大人到小孩都是不會玩樂的一群。我們「都」已經是失控的焦慮世代。
不會玩樂、不會休息的我們,我們沒有給孩子足夠的空間遊玩,都市計劃後的玩樂空間在哪裡?但我們卻不斷地提倡AI的流行、數位工具的使用。如何在孩子還小的時候,就由大人協助,讓孩子向學習自律邁出第一步,非常重要。
4,
這是一本站在時代關口,提醒我們要對未來世代付出更多關心與行動的書。
我們不要只是糾結於問題的果上,而更要看清、處理問題的因。
並且,這也不只是要幫助孩子的課題,也是幫助我們大人的課題。
因為畢竟是我們大人形成了所有這些問題。
我們一起努力!
也因此,我們在準備一個新的網站 FutureTogether.
啟動後再向大家奉報。
再次感謝今天所有到場的貴賓、媒體朋友,以及我們的同事。
陳培瑜 張雅琳 Ngalim Tiunn 何琦瑜 @李昆樺 兒福聯盟 – 我好,你好! 親子共好空間 @劉安婷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家在婆娑美麗處:小熊部落 羅怡君:孩子教我們的事

12月3日下午的發表會及記者會。
現場另一角。
近十年來我一直關注臺灣年輕世代遭遇不同於過去世代的困難和挑戰,在去年出版的《臺灣的未來在海洋》裡,也特別指出青少年手機多巴胺上癮,以及校園對心理輔導需求激增到難以負荷的課題。
更令我震驚的是,近十年來臺灣各個年齡層的自殺率都在下跌,或逐漸下降的趨勢中,只有15到24歲,以及14歲以下年輕人和孩童的自殺率有持續攀高的現象,兩者都升高到至少一倍。
因此當我看到美國NYU大學社會心理學家海德特(Jonathan Haidt)寫的《失控的焦慮世代》,非常感謝他做了這麼詳盡的研究,相當全面地分析了這些現象形成的原因,以及對策,為不只發生在美國,也發生在世界各地的現象提供了進一步思考、行動的參考。
兒童及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急遽惡化,憂鬱症、焦慮症、自我傷害和自殺的比例急遽上升,不只在臺灣,早已成為全球化現象。
#許嘉倩(教育部學生事務與特殊教育司副司長):
對於作者所提出的見解非常共鳴,從玩耍的童年變為手機網路為重點的童年,落差非常大,因從小用手機與網路的結果,也發現現在的大學生參加社團的人越來越少,生活圈只在網路上。
年輕人不婚的比率增高,而很多人回答為什麼不婚,都是說沒有對象。大學生不參加社團,當然認識對象的機會也就跟著少。所以這簡直可以說是個國安問題。
這迫使我們重新思考,網路宣導我們已經投入了那麼資源,現象還是沒有改善?我們會繼續針對教師、家長、學校整理指引,加強校園心理健康促進計畫、加強學校輔導的專業能力等,也在研議禁止中小學校園使用手機的辦法。
#陳培瑜(立委、親職教育講師)
之前本來以為手機成癮的問題,是個別家庭的狀況,深度研究後發現手機上癮是很普遍的焦慮。
並且越偏鄉的地方還越嚴重,因為小孩回到家後更沒有其他可使用的資源。偏鄉的小孩可以說是手機養大的。
有一位在偏鄉工作的老師讓人印象非常深刻。小學一年級的前十個星期是用來教注音符號的時間,而他決心利用這十個星期來同時開立「手機戒毒班」,並積極與家長溝通。一段時間後,成功培養孩子比較好的手機使用習慣、比較好的社群參與方法。
「我會繼續收集第一線的聲音,很樂意透過立法院與行政機關的合作一同解決問題。
#張雅琳(立委)
我們應該思考到底可以如何打造更多符合兒少的遊戲空間?如何讓孩子自由地玩耍,並在遊戲的過程中自己學習評估與挑戰?我們限制兒童遊戲玩樂,就可能無形中將小孩推向網路,降低孩子真實跟人有互動的機會。
我知道有些孩子在放學後會在便利商店聚一聚,那是他們講垃圾話,一起玩一玩的時間。那是他們很重要的小自由。但是有些家長就會緊張,不准他們有這段時間。那這不是又把他們逼進手機裡了?
對於孩子手機上癮這件事,需要每個人都出一分力氣,才能真的有點改變。
#何琦瑜(親子天下創辦人兼執行長)
親子天下很重視遊戲的重要。我們第一期做的主題就是玩耍帶來的大可能。去年,為了調查青少年心理焦慮,我們做了一萬份的調查。從調查數據中可以看到,今天五年級到九年級的同學有近九成擁有手機,並超過三成回應手機一離身就會焦慮,甚至有人習慣一遇到困難的最先向手機求救。其中九年級更是重度使用手機,並且會看到朋友發文就焦慮。
臺灣手機上癮的現況不但與世界同步,甚至會超越世界。
大家真要正視這個問題,除了一起重視童年重塑的情況。我們自己也要時時提醒放下手機,與當下的自己同在,當個好大人。改變可以從我們自己開始。
#李昆樺(臺灣網癮防治學會理事長)
很多人問我到底何時才是給孩子使用手機的適當時間,我都回答:「越晚越好。」
但我認為更重要的有兩件事。第一,是重新思考並重視「關係」。我們以為數位時代能有更多時間陪伴家人,但其實我們只是在忙著完成更多工作,更少時間陪伴孩子。而關係的重點是品質而不是量,簡單的吃飯時間或睡前時間的陪伴都很重要,所以關係需要重新定義與連結,拉近親子間的距離。
第二,網癮的戒斷支持,證實網路成癮會有更高的強迫症、焦慮現象等。我們正積極培育完善,完整的臨床醫療人員,希望從醫療端協助支撐親子關係,提供家長或孩子有支持的地方,讓孩子更開心。危機也是轉機:我們可以重新思考關係如何建立連結。
#呂佳育(兒福聯盟副主任)
兒福聯盟從2005 年就開始關注網路安全議題,每年更新並建立研究報告,從桌機變為手機。我們針對臺灣國高中生發過一萬兩千份有效問卷調查,目前9成以上都有在使用社群網站。使用年齡平均落在11.3歲,甚至擁有3-5個帳號。雖然社群軟體有限制年齡使用,但審核機制非常不嚴謹。
手機上癮的定義是一週使用超過42小時,而這種情況很普遍。網路成癮的兒少,確實在情緒困擾、焦慮的問題較顯著,甚至會擔心實際人際互動、社交的問題。還有五成的人遭遇過不愉快經驗:詐騙、霸凌、色情泛濫。
我們希望呼籲大人、家長從自身開始,先增加自己的網路素養,並建立良好的網路世界與使用習慣,並知道當孩子發生異狀的時候如何尋求專業幫助。
#劉安婷(TFT 為台灣而教創辦人)
目前主要有三個身分,第一個身分是,如何支持老師在學校的角色?怎麼在學校幫助孩子學習、面對挑戰。老師該怎麼教社交?怎麼教社群使用?希望支持老師更多資源,能夠當孩子的人生教練,去面對網路誘惑。
第二個身分,我們不應該避開數位,線上課程的普及也能確實幫助教育,我們要如何教育孩子如何使用數位工具,正確的認識與使用,以及在網路中進行真正有意義的關係與互動。
第三個身分,是我個人的學習任務,需要戒斷社群媒體,教育必須要以身作則。我要從自身做起如何管理能量、分配關係,也練習一週一天戒斷網路,當「安息日」。
#張美蘭(小熊媽)(親職/繪本作家、親職作家)
網路成癮的大腦變化跟吸毒是一樣的。隔代教養越多,越難戒斷。
在許多演講與相關學校回饋中,我發現有些小孩子甚至會因為上學之後會沒有手機、沒有平板,而不願意上課,甚至和沒收手機的家長、老師爭吵、打架。
手機成癮的問題確實需要被改善,希望學校能協助達到更好的管理。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暢銷作家)
感謝《失控的焦慮世代》實現我想推動的網路教養、數位教養議題。
我們可以如何規範孩子的使用、如何引導?到底幾歲可以給手機?家長如何在孩子面對同儕壓力下,真正達成在兒少大腦發展完善時才能使用手機?我希望用一場場演講,從家長社群、更多的老師開始影響,在孩子大腦尚未發育前,以一定的限制,慢慢地引導正確網路的使用方式。
對孩子來說,手機是給了就收不回來的。「同學都有、我沒有」的壓力很大。
所以家長能否真正攜手很關鍵。不論治標還是治本,總要有個開始!
我們需要集體行動!這是家長的責任。
#羅怡君(親職溝通作家、講師) 數位學習與數位娛樂都連在一起。這兩者都必須分開。 「工作」的反面並不是只有「休息」,還有「遊戲」。然而今天的大人到小孩都是不會玩樂的一群。我們「都」已經是失控的焦慮世代。 不會玩樂、不會休息的我們,我們沒有給孩子足夠的空間遊玩,都市計劃後的玩樂空間在哪裡?但我們卻不斷地提倡AI的流行、數位工具的使用。如何在孩子還小的時候,就由大人協助,讓孩子向學習自律邁出第一步,非常重要。

2024年12月1日 23:14

A 工作B 閱讀C 出版L 人物O 活動與新聞報導

第一屆釜山國際兒童書展圓滿閉幕。昨天周六今天周日都是滿滿的人潮,所有韓國出版社都開心。
周五臺灣館Happy Hour, 韓國出版協會會長尹哲鎬和副會長朱一尤特別來向臺灣所有參展者致謝,並且幫忙分發點心,一直留到最後。
台北書展基金會籌設臺灣館,率了23家出版社,帶200種書來,還安排了林廉恩和貓魚兩位作者來,都有韓文版,簽書會和活動都很熱鬧,林廉恩並有演講。
大會特別希望了解臺灣童書市場及創作情況,以及韓文書在臺灣的情況,有一場由我主持,信誼出版社社長劉維中、高雄市圖國際繪本中心主任蔡玉庭的演講。Suzy Lee還來聽了大半場。維中的專業加機智幽默,玉庭傳達高市圖擘劃繪本中心的格局,都令大家印象深刻。
我最後則特別向大家介紹Books from Taiwan的繪本及漫畫手冊,並說明如何取得資訊。
臺灣駐釜山辦事處處長劉承凱來臺灣館參觀,也在陳娟娟代表的親子天下展位逗留很久時間。
這次大會邀請的外國作家裡,最受注目的是Davide Cali。Davide Cali說韓國出版了他70到80種書,是他授權最多的國家。這次他來風頭直逼電影明星,兩天活動裡第一天有四場簽名會加兩場演講,第二天又有四場簽名會。
本國作家裡,第三天的白熙娜場次座無虛席加外溢的人潮,全場聽眾人手一本她特地選在這次書展首發的作品,排長隊找她簽名。也是另一大盛事。
這次也是小塊第一次海外出任務,郭孚很高興有機會把即將在二月台北國際書展推出的第一本原創作品介紹給韓國出版社。
我也很高興趁這次書展一次聚餐的機會知道我們同事Vinelle 竟然不但是綠手指還會養蝴蝶!
另外,尚在籌備中的越圖力國際學會所展示的概念圖,也得到許多共鳴。我們的副理事長嚴貞教授這次也特地前來,和榮譽會員Suzy Lee 和Davide Cali 都見到面。他們兩位看到都很高興地說:你們真啟動了啊!首爾藝術大學的金志恩教授也是一看到就跟我說:這真是件重要的事情!
書展在星期天下午五點結束,我看KPA會長尹哲鎬在巡視全場,就再找他合照一張,沾沾他欣慰的喜氣。這次媒體的評語都是一面倒地誇獎。
其中我也接受兩家韓文媒體訪問,也都登了出來。
而這次我也認識了華僑中學和小學張秀蘭,以及許多由臺灣去教學的老師。這改天再寫。
感謝大家。

周末的人潮。
Davide Cali 電影明星架勢的出場。
Davide Cali說韓國出版了他70到80種書,是他授權最多的國家。這次他來風頭直逼電影明星,兩天活動裡第一天有四場簽名會加兩場演講,第二天又有四場簽名會。
韓國本國作家裡,第三天的白熙娜場次座無虛席加外溢的人潮,全場聽眾人手一本她特地選在這次書展首發的作品,排長隊找她簽名。也是另一大盛事。
臺灣館Happy Hour, 韓國出版協會會長尹哲鎬和副會長朱一尤特別來向臺灣所有參展者致謝,並且幫忙分發點心,一直留到最後。
台北書展基金會籌設臺灣館,率了23家出版社,帶200種書來,還安排了林廉恩和貓魚兩位作者來,都有韓文版,簽書會和活動都很熱鬧,林廉恩並有演講。
臺灣館 Happy Hour。
大塊在臺灣館之外,也登記了自己的展位。
臺灣駐釜山辦事處劉承凱處長,和基金會執行長王秀銀,及文策院黃俊華組長。
劉承凱處長和親子天下陳娟娟。
大會特別希望了解臺灣童書市場及創作情況,以及韓文書在臺灣的情況,有一場由我主持,信誼出版社社長劉維中、高雄市圖國際繪本中心主任蔡玉庭的演講。維中的專業加機智幽默, 令大家印象深刻。講後聽眾回應很多。
蔡玉庭傳達高市圖擘劃繪本中心及好繪芽的格局,也令人印象深刻,引發聽眾的好奇與發問。
我最後則特別向大家介紹Books from Taiwan的繪本及漫畫手冊,並說明如何取得資訊。
Suzy Lee還來聽了大半場。
尚在籌備中的越圖力國際學會所展示的概念圖,也得到許多共鳴。我們的副理事長嚴貞教授這次也特地前來,和榮譽會員Suzy Lee 和Davide Cali 都見到面。他們兩位看到都很高興地說:你們真啟動了啊!

和明星Davide Cali
高市圖國際繪本中心的蔡玉庭(左)和陳品菡帶了三套書來參展,一套用來和各國參展者換書,一套捐贈給華僑學校,一套用來在書展之後捐贈給釜山市立圖書館交流用。她們和KPA會長尹哲鎬、副會長朱一尤。
和釜山華僑中學兼小學校長張秀蘭。聽她講了很多學校現在的情況。
釜山華僑小學兩位台灣來的老師帶同學來參加和貓魚的活動。
準備去吃飯了:)

2024年11月28日 22:04

A 工作B 閱讀C 出版L 人物

1.
孩子是全新的。他們每天都在超越自己,成為全新的人。
孩子是巨大的。他們雖然身體很小,但是他們的心能一直延伸到想像之海的盡頭。
孩子是令人驚奇的。他們不斷觀察著世界上大人覺察不到的許多秘密。
孩子是美麗的。當他們奔向自己喜愛的事物時,看看那種不計一切,閃閃發亮的眼神吧。
孩子是很會流淚的。因為他們不會認為弱者的哀傷是和自己無關的。
孩子是勇敢的。他們先想到的不是自己會失去什麼,而是自己能挽回什麼,並且因而動身。
孩子是很難的。因為沒有任何一個孩子是相同的,一定要每一個都個別對待,細心傾聽。
孩子是珍貴的。因為他們是一天天即將遠去他方的人,所以要立刻珍惜。
孩子是有趣的。無趣的事物,孩子多一秒也不會逗留,他們是天生鑑賞趣味的大師。
最重要的是,孩子都熱愛書、詩歌與故事。如果孩子不喜歡書,那一定是因為書不夠好。
讀過好書的孩子,會成為行動的人。他們會並用小小的雙手開始改變世界。
因此,我們決定和孩子一起成為「動詞」。我們的拉普達是一個無限展開的書之國度。
2.
第一屆釜山國際兒童書展今天開幕了。
雖然早就知道這次書展的主題是「拉普達」(Laputa),取自格列佛遊記裡的飛行島國之名,但是今天看到立在現場主題展覽區的說明文字,還是深受感動。
這些文字真是寫出了孩子是什麼。
不只是寫給所有做童書的人、做繪本的人、講故事給孩子聽的人、老師、父母看,也是寫給每一個心底都有一個孩子的人看。
而他們的企圖和雄心,也不言自明。
雖然是辦第一屆,主辦方韓國出版協會(KPA)投下了大筆經費,場地、布展、對國際出版社的邀展,都不折不扣地展現要在亞洲建立一個新的國際兒童書展品牌的決心。
而他們國內出版社的熱情,令KPA本身也大感意外。開放報名不久,展位就全部售出。並且絕大多數都是來自首爾地區。
今年臺灣館及大會邀請個別參展的出版社有26家,參展人員有30人。開幕典禮後,KPA會長尹哲鎬,也特地帶文化觀光體育部次長龍昊聲來參觀臺灣館,並接受台北書展基金會董事長吳韻儀及執行長王秀銀的贈書。
其他再陸續寫。

主題展覽區。
開幕式以台上台下互擲紙飛機,象徵夢想的飛行告一段落。
釜山兒童合唱團唱了兩首歌:在一起、一切都會沒事的。
與朱一尤、王秀銀、吳韻儀、黃俊華、塗文貞,及另兩位。
開幕典禮後,KPA會長尹哲鎬,也特地帶文化觀光體育部次長龍昊聲來參觀臺灣館,並接受台北書展基金會董事長吳韻儀及執行長王秀銀的贈書。
左起,書展基金會執行長王秀銀、韓國出版業者、文化觀光體育部次長龍昊聲、書展基金會董事長吳韻儀、KPA會長尹哲鎬,及另一位韓國出版業者。
開幕式後,第一場滿座主講人是Suzy Lee。她今天的生動,和台北又大不相同。

2024年11月25日 09:05

B 閱讀L 人物

葉嘉瑩先生昨天離開了。
今年九月,我為了補祝她百年大壽,寫信給她。摘其中一段:
———-
有機會去見識過您數十年如一日研讀詩詞的工作室,卓然獨行的精神更是深受啟發與激勵。
剛寫到上一段「卓然獨行」的時候,我突然想到這在西方生命靈數裡是7的數字,何不幫您算一下來印證?而結果,果真是7的生命路程。
而您的生命路程雖然是在卓然獨行,但您的生命原動力卻是2, 以韻律(包含音樂與詩詞)來聯結世人。您雖然歷經諸多波折5, 但始終以超越的9,關懷的6來面對人生,並修煉出嚴謹自持的4,也從兼顧精神與物質世界平衡的8中,達成深自期許的人生目標。您善用了與自己生命相關的每一個數字的光明,恭喜您,也感謝您。
—————–
懷念葉先生。
#葉嘉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