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O 活動與新聞報導

2021 年 5 月 30 日,15:30

O 活動與新聞報導P 隨筆
在星期7的今天,偶然看到幾個月前的一則日本新聞。這才是真正的施政。
因為Covid-19的疫情對大家造成心理傷害,日本自殺人數突增,女性自殺率尤其比前一年增加近15%,因此日本政府今年2月中旬宣布新設「孤獨與孤立事務大臣」職位,由坂本哲志出任,要「針對人民感到孤獨、與社會隔離等問題提出一套全面性的對策。」
也因而知道英國是在2018年就首設「孤獨事務大臣」的國家,當時首相梅伊說,「孤獨」問題是「現代生活的悲哀現實」,她要設法「解決老人、看護者、失去摯愛者所面臨的孤獨問題,這些人沒有傾訴的對象,也無從分享想法或經驗。」
而日本這次特別要找出緩解女性自殺率升高的原因,讀來驚心:
「東京等大都會有許多一人獨居的單身女性,疫情期間待在家中,避免探親,加劇了女性的孤立感;婦女失業率暴增,使她們失去穩定居所或難以養活自己。……
「已婚女性若居家辦公,家務和育兒分工的嚴重不平等,可能加重她們的負擔;而對於遭受家暴與性侵犯的女性,隔離使她們被迫與加害者關在一起,沒有其他地方可以去。」
這不是台灣社會也會發生的事嗎?
我們社會因為對其他國家的疫情麻木,而失去警覺的能力,輸了這一城,現在應該趕快參考日本的例子,及早準備因應疫情之下的孤獨課題,尤其是女性的壓力吧。
一個理想的社會的系統和環境,應該讓任何人都可以選擇過孤獨 Alone 的生活,但是在生活或心理需要他人協助的時候能找到支援,而不感到 孤離或孤單 Lonely。
日本首位「孤獨大臣」上任 背後驚人數字不容忽視:去年自殺人數逾2萬-風傳媒
新冠病毒2020年肆虐全球,疫情對人們造成心理傷害,日本自殺人數突破2萬,為11年來首度上升。女性自殺率尤其令人擔憂,去年該國多達6976名女性自殺喪生,比2019年增加近15%。對此,日本政府2月中旬宣布新設「孤獨與孤立事…

零確診不是常態,我們畢竟要與病毒共處

K 健康/醫療/社會O 活動與新聞報導P 隨筆
【零確診不是常態,我們畢竟要與病毒共處】
1.
從三天前台灣出現7個確診病例而宣布二級警戒,到今天出現29個病例,這幾天媒體充滿疫情「飆增」、「暴增」、「激增」、「爆發」的形容詞,不把人嚇到像是世界末日不休。
拜託不要這樣。
增加幾例就寫幾例,不必加那麼多形容詞。
我們社會,也不必繼續以零確診當基準來看待防疫的成敗。
去年疫情初起,全世界都大亂,疫苗的開發也杳無音訊之際,台灣以堅壁清野的策略,封閉國境,上下一心落實戴口罩、勤洗手、追蹤、隔離,締造了防疫的全球奇蹟。
但我們應該知道:堅壁清野是不可能永遠的,零確診也不可能是永遠的。
我們遲早要從奇蹟回到人間。
就在台灣宣布二級警戒的三天前,英國首相強森宣布疫情已經受到控制,5月17日起將開放小型室內聚會,並解除先前「禁止擁抱」。但三天前英國前一個星期的每天新增確診病例還有2,200人。
就在為了台灣出現29個確診而鬧哄哄的今天,美國總統拜登宣布,只要完整打過兩次疫苗的人,可以不必再戴口罩,不必維持社交距離,愛做什麼就做什麼。但美國上星期的每天新增確診病例還有36,000人。
人家如果知道我們只因為出現二、三十個病例就是「飆增」、「爆發」,快要崩盤的樣子,那不是說我們過去一年的防疫成果都成了笑話?
我們應該沉住氣,平靜地繼續戴口罩、勤洗手、追蹤、隔離。
兵來將擋,水來土掩。
但也要平靜地接受每天零確診將不存在的事實。
2.
英國和美國之所以確診人數仍高卻在歡欣鼓舞,是因為美國有1.54億、將近一半的人口至少打過1劑新冠肺炎疫苗,1.19億人已接受完整接種。英國則已經有超過三分之二的成人施打至少一劑疫苗,且1千8百萬人已經施打兩劑。
而強森說英國已經符合解除限制的四大條件:「疫苗施打符合進度」、「足夠證據顯示疫苗減少重症案例」、「成功控制感染率」、以及「變種病毒風險維持穩定」。
這樣看,台灣去年的成功,是在另一個平行時空裡完成的。
而無論如何,那個平行時空是不可能再繼續下去的。
就算我們今天仍然保持零確診,甚至仍然可以再保持幾個月的零確診,也仍然是終究會難以為繼的。
為什麼?
因為我們去年可以整年堅壁清野,封閉國境;就算今年也可以,但不可能明年、後年也如此,永遠如此。
我記得今年二月底就看到美國紐約州有個公告。去年因為疫情嚴重,他們養老機構的門禁森嚴,即使允許進入,也要檢查體溫等等。但今年二月底的公告說,各郡的染疫人口比例只要不到百分之五,養老機構就開放,進入也不必檢查體溫。
換句話說,他們已經準備好接受染疫人口在百分之五以下就當作正常生活來過了。
美國如此,英國和歐洲應該也都會有這種心理準備了。
台灣如果要一直堅持零確診才是常態,那就是不必再和美國,也不必和歐洲來往了。
以台灣的經濟體質,可能嗎?
我們可以努力延後開放邊境的時刻,但那一天終究會到來。
而只要來往一頻繁,當然就免不了會升高染疫人數,不可能永遠保持零確診。
零確診本來就是異常狀態,但台灣處於奇蹟之中太久,許多人把零確診當成正常狀態了。
所以,今天既然染疫人數多起來,要小心,但不必驚慌;要努力追蹤治療,但不要以為回到零確診才是我們要努力的目標。
3.
我們真正該努力的,是趕快確保有足夠的疫苗可以用。
政府應該做的是,不要讓人民想打疫苗卻無苗可打。
堅壁清野,目的不是為了相信自己可以永遠堅壁清野。
堅壁清野,目的都是等來援兵。疫苗就是援兵。
我們封閉國境,堅壁清野一年,能順利接上施打疫苗,才是防疫的真正成功。
政府要確保這件事,人民也該督促政府做到這件事。
政府做不到這件事,卻只是在事隔多天後大陣仗派出化學兵去老地方消毒,那是模糊焦點。
負責任的政府,也應該隨著疫苗的施打,逐步調整各級警戒標準,讓大家有逐漸適應「正常生活」的過程。
強森說得好:「我們朝與病毒共處的目標又更進了一步」。
我們畢竟是得學習與病毒共處的。
(圖是今天在台中高鐵站拍的。很高興今天看到和去年不同的景像,在疫情之中相信自己可以移動的人還不少。)

2021 年 5 月 14 日,20:07

O 活動與新聞報導P 隨筆
非常好奇這位爸爸為什麼要撒這個謊:
「根據疫調,案1289平時住高雄,但有回新北市跟家人相聚一天,和處於可傳染期的父親接觸一天左右遭傳染,但第一波疫調時,個案父親聲稱小孩在國外,因此沒調查到。」
CNA.COM.TW
獅子會染疫者謊報女兒出國卻在高雄確診 指揮中心研議開罰 | 生活 | 重點新聞 | 中央社 CNA

我的人生不會是她們的人生 台女之一

B 閱讀C 出版O 活動與新聞報導P 隨筆
【我的人生不會是她們的人生】台女之一
1.
今天的導覽結束後,聽眾裡有一位問我:台女的說法是什麼開始的?和台客一起嗎?
我記得「台客」的出現大約有二十年了,當時我們還出版過一本以台客為名的書。但是台女是什麼開始出現的我就不知道了。
《台女》的文字作者李昭融在前言裡說,這個說法源自PTT,「網路上甚至還有詳細說文解字的圖鑑版本,極為諷刺。網路上流傳的定義有很多,但基本上都是條列式滿滿負評,比如說個性自我、公主病、只愛洋人、眼光太高……等」。
正因為有「台女」,所以也有「非台女」的特質,也就是許多台灣男性心目中理想的台灣女性的特質。李昭融把她看到的整理出:「皮膚白,婚後願意跟公婆住,家事全包……」之外,還有個「D罩杯」。
也因為有「台女」,李昭融的字裡行間也就有一個「台男」呼之欲出。
兩者對比之下,台灣女性如果和白人男性交往,就成了「ㄈㄈ尺」;台灣男性如果和白人女性交往,就成了「台灣之光」、「為國爭光」。
2.
這樣看,《台女》這本書的起由,就很清楚了:「一個未婚女性採訪者和兩位酷兒攝影師的都會觀察,給這個世界『有點不一樣』的女性力量。」
對,有點不一樣的女力。不是女性總統、副總統,不是事業家庭兩得意的前演員貴婦,也不是商業帝國的女強人。
「透過這本書,我們希冀分享一個比較邊緣的女力群像,一種試著去探索、理解當代台灣女性的田野調查。仔細觀察你會發現,就算我們選擇的女子看似人生勝利組,但仔細深究還是有點卡繆(Albert Camus)《異鄉人》的感覺。」
她們田野調查的對象,是二十位年齡從二十幾歲到四十幾歲不等,不同世代的台灣女生。這些女生的身分各異,涵蓋了「天生的反叛者、浪漫過頭的戀愛女王、有點瘋癲的藝術家、教育大眾性意義的模特兒、堅持穿蘿莉服的造型師和太過冷靜的DJ……」但也有一個共同點:「她們不走在社會期望的調調上,活在自己的小宇宙裡無所畏懼。」
3.
在五月這個有母親節的女性的月份,image3非常圖像空間設定了「女人無懼」(She Knows No Fear)的主題,並且有12個子題。其中《台女》正是「世代無懼」。
我們用了書裡的一張攝影當本期特刊的首頁圖。也為二十位不一樣的女力每人各選了一張照片當展覽。
多年來我一直強調「圖像語言」和「文字語言」其實有若人類的左右腿。兩腿都能使用,生命的意義才不一樣。《台女》也見證了這件事。
這本書的兩位攝影登曼波和林建文很淋漓䀆致地發揮了圖像語言的力量,讓這本書活起來。
我拿到書的當天晚上讀了一遍之後,就是到昨晚要準備今天的導覽翻閱了「半」遍,然後到現場再又補了另個「半遍」。
也就這樣,今天我把這二十個人的故事一一講一遍的時候,很順。
不是說我的記憶力好,而是因為除了文字寫出那些人的生命樣貌之外,一張張照片給她們注入了氣息,於是好像介紹你認識了二十位朋友。
講二十個朋友的故事,就容易多了。
4.
我也在想:那在臉書上又該怎麼導覽一下呢?一次講二十個人太多了。可是只挑幾個人又不合理。
後來同事建議我分幾個星期,我就接受了。
現在就來看看最前面五位吧。
書裡每一位都有許多精彩的照片,而我就只挑一張。並且從作者整理她們的金句中也只選一句話。
看她們這些照片和金句的時候,也請不要忘了李昭融在書裡寫的一段話:
我很喜歡問她們:「有沒有要給讀者的話?」
很多女生回答我:「沒有,因為我的人生不會是她們的人生。」
在臺中國家歌劇院五樓,image3非常圖像空間。

 

之二。

 

之三。

 

看到「D罩杯」也入列,不能不噗哧一聲。

 

《台女》之外,還有十一種「女人無懼」的子題。 現在在講的是「同志無懼」《藍色是一種溫暖的顏色》。

 

3月8日導覽結束之後,和大家的合影。

 

TAI-NIU No. 01 夜之后
 Coral 傅昱, 29歲, DJ 「不用特意追求零瑕疵。那只存在於雲端。」 我還很喜歡她另一句: 「妳真的很欠幹!」 「對啊,可是你又幹不到我。」 INSTAGRAM @cococoralcorona

 

TAI-NIU No. 02 獻給台灣的一首情歌 
Angie 林時群 29歲
音樂廠牌經理 「人生是空虛的,但那就是意義, 不需要存在的理由。」 INSTAGRAM @angie.qq

 

TAI-NIU No. 03 白日夢小惡魔刺青師 Cody 吳叢茵,26歲,刺青師 Bravery never goes out of fashion. 勇敢永遠不會褪流行。 INSTAGRAM @birdycody

 

TAI-NIU No. 04 樂音是我的信仰 Jing郵票小姐,29歲,音樂創作者 「與其說我選擇音樂, 不如說音樂吃定了我。」 INSTAGRAM @jing_mrs_acid

 

TAI-NIU No. 05 濾鏡裡的跨性別公主 Aiko 愛子,25歲,濾鏡設計師/服裝造型/美術 「簡單來說就是我出生時是男生,
但是覺得自己想要當女生,也覺得自己是女生。」 INSTAGRAM @aiko_moemoe

 

 

2021 年 5 月 8 日,17:51

O 活動與新聞報導P 隨筆
這到底是何種幸運?
「當時27歲的羅賓遜坐在拉斯維加斯(Las Vegas)自宅客廳,舉手槍對準太陽穴並扣下扳機。
「他說,自戕在他的頭部留下穿孔槍傷約莫20小時後他才醒來並擔心失明,的確槍傷毀了他的右眼,不過奇蹟生還卻使得他意識到想要活下去,於是趕緊撥打911求救。⋯⋯
復健的重要一環是努力適應使用單眼,醫生無法挽回他失明的右眼,目前他的右眼窩安裝義眼,但僅能靠一隻眼打球,並不能阻止他重拾棒球。」
CNA.COM.TW | 作者:中央社新聞粉絲團
舉槍自盡奇蹟生還但右眼失明 羅賓遜奮力登MLB 3A球隊25人名單[影] | 運動 | 中央社 C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