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P 隨筆

2022 年 11 月 19 日,22:50

G 政府與政治K 健康/醫療/社會N 談論過的新聞與文章O 活動與新聞報導P 隨筆
1.
我不知道這張照片是在哪裡拍的,遠近的山水雲林,寧謐怡然。想必拍照的人心情也是。
這是去年六月 Robert Lin 臉書上第一張照片。當時他不知道在那一年後,他的生活即將波浪濤天,他也將被大家稱為恩恩的爸爸。
他臉書上的第三篇貼文,已經是今年5月30 日,恩恩事件發生後一個多月。雖然失去了恩恩,雖然他已經在要求政府根據資訊公開法的規定提供他們所需要調閱的通話紀錄以及通話錄音資料,他的文字還是很平靜:
「畢竟我們是來自於平凡的家庭,不知道在追求真相的道路上會遇到多少艱辛,是您們的鼓勵,讓我們更有信心追求真相的水落石出。」
然而,後續的發展是,新北市政府始終不肯完整提供他所需要的資料。好不容易有爆料的新聞掀開一些真相,逼得侯友宜市長終於在6月下旬說要負起責任,但再接下來新聞過後就又回復沉默。
到8月中旬,恩恩爸爸和新北市府、消防局、衛生局請求國家賠償第一階段的協商討論,但三個機關都認定自己沒有怠忽職守,拒絕賠償,所以他在11月4日正式提出一元的國家賠償,期望經由司法找出真相。
2.
恩恩爸爸在臉書上的文字,可以反映出他內心的波濤起伏。
有他寫給恩恩的:
「恩恩 爸鼻最近覺得有點累……今晚我們早點休息,緊緊相擁在一起
「爸鼻愛你,我的小寶」
有他自言自語的:
「為什麼平安照顧一個寶貝長大這麼難?
「為什麼想好好安居樂業的要求這麽難?
「為什麼想要知道81分鐘救護車的真相這麽難?」
有他控訴的:
「如果恩恩的離去,是遭遇歹徒隨機殺害!雖然經過半年,案情仍是毫無頭緒,但警方總是盡力和家屬說明具體的調查進度!我想,我是能夠放下來的!
「畢竟這樣的悲劇,誰都不願意發生的!兇手/動機/人證/物證還遺落在社會上的某處暗角,我相信警方一定會努力破案!
「但恩恩遇到的卻是 #81分鐘的救護車
「所有相關經手處理的人員都在新北市政府內!經過了半年時間,侯友宜就是死活都不肯公佈行政調查報告,並清楚說明,所有的疑問!
「人證/物證 俱在,方向也明確!
「侯友宜帶領的新北市府仍然……全力隱瞞真相!」
我看到他貼文底下的留言,有支持他、鼓勵他的,也有說是哪家人不死人的、甚至把他和塔綠班並列的。
而臺灣的新聞媒體,對照著韓國梨泰院擠壓死人事件之後的情況,更是顯得格外的沉默。
梨泰院事件之後,韓國媒體一直在追蹤揭發事件發生之前,各個不同時間階段警方應該預警、採取行動,卻不作為的環節,逐步戳破警方推卸責任的謊言。
然而相對地,臺灣媒體在6月份的報導之後卻都集體消音了。沒有人再為恩恩爸爸的遭遇持續追蹤挖掘新北市政府不想公開的真相到底是什麼。
3.
我們應該支持恩恩爸爸要求侯友宜市長實踐他負起責任的諾言,公布所有應該公布的資料。
因為如果不看清楚這件事情發生的原因,就無從防止其後再發生類似事件的可能。
從大處來說,公眾事件需要公眾關注,才能就制度面預防悲劇再次發聲。
在大眾媒體都把這個事件遺忘的此刻,雖然我們每個人在臉書上的關注與轉發不過是星火微光,但是如果大家都能點燃星火,仍然可以照亮制度的漏洞,守護彼此未來更好的生活。
從小處來說,社會裡我們每個人能做的事有限,但至少可以不忘記有一個家庭還在等待告慰的答案,讓星火匯聚出大的光亮來陪伴他們。
(今天是恩恩離世第7個月的19日,看Robert Lin的臉書有感。照片取自他的臉書。)
Robert Lin

2022 年 3 月 26 日,20:49

F 文化相關N 談論過的新聞與文章O 活動與新聞報導P 隨筆
今天在聯合報發表這篇〈支持獨立書店的理由和方法〉。
主要回應幾個問題:
1. 對於折扣這件事,很多人會說:「賣書打折,是促銷,是給讀者優惠,有什麼不好?」
2.也有人說:「獨立書店規模小,沒有精密的坪效管理機制,面對大通路、電商的競爭,是優勝劣敗的市場法則。就像過去的柑仔店,獨立書店如果撐不下去,也是時代趨勢。」
3.又可能有人會問:「只剩大通路和電商,有什麼不好?」
4. 還有人說:「圖書統一售價制是另一種壟聯合斷的方式吧?用立法來保護特定產業,會不會讓這個產業退化回巨嬰?」
5. 那麼在政府下決心之前,還可以做哪些事來幫助獨立書店?
請大家參閱。

2022 年 1 月 31 日,22:03

P 隨筆
辛丑牛年,真是奇異的一年。
怎麼用最簡單的話來歸納這一年呢?
我想到兩句。
第一句是:在命運面前,只能謙卑。
第二句是:感謝。
一個人能存活到自己說話的當下,很多時候並不是因為自己的努力,而只是剛好。
剛好有一些因素,使得自己可以免於覆滅,所以才能走到此刻。
所以真的要謙卑,也真的要感謝。
年前我買了一個筆記本,每天記下想到要感謝的人和事情。
我寫了一個星期左右,也會持續寫下去。
感謝辛丑牛。
歡迎壬寅虎。
也感謝、祝福所有關心、鼓勵、支持我的人。

佛法和易經之願

B 閱讀C 出版P 隨筆
【佛法和易經之願】
劉君祖以他對《易經》之深研,開創了一條以易解佛的特殊路徑。繼《從易經解金剛經》、《從易經解心經》之後,我們又出版了《從易經解六祖壇經》。
我自己認為:如果說《金剛經》是一部登峰造極的內功心要,《心經》就是濃縮的短詩。 而六祖慧能留下的《六祖壇經》就是這部心要的白話版、演義版。
所以拿到書之後,就趕快看一下易學大師劉君祖怎麼解《六祖壇經》。
1.
當年惠能身為一個不識字,賣柴為生的人,聽客人讀《金剛經》霍然有感,再受客人資助而去黃梅親近五祖,從此成為禪宗六祖。
對這段傳奇經歷,劉君祖說:「人生際遇,稍縱即逝。《易經》重機,佛教講緣,合起來叫機緣。」
所以劉君祖用姤卦來解釋惠能從一個村野匹夫改寫整個中國佛教史的傳奇:「姤卦講不期而遇,第五爻爻辭:『以杞包瓜,含章,有隕自天。』人生機緣成熟,一剎那間可能徹底改變命運。」
果真是「姤之時義大矣哉!」
2.
《六祖壇經》裡五祖傳法那一段看多少遍都感動。
五祖要惠能夜裡去找他,三鼓入室,五祖還怕別人看見,以袈裟遮圍,為他講解 《金剛經》,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一句,惠能頓悟一切萬法不離自性,說出了一段總結佛法的金句:「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 。
劉君祖說:「這五句泉湧而出,全似蒙卦〈大象傳〉所稱:『山下出泉,君子以果行育德。』」。
接著又說,這很像井卦第五爻:「井冽,寒泉食。」
我開始好奇了一下他為什麼用「井冽,寒泉食」來解,但後來覺得恰到好處。
一方面這五句話總結佛法與禪宗的精要,在讓人飲用的泉水中當得起最上乘的「寒泉」;另一方面,這五句話是否能為一般人接受,也如「寒泉」般只能冷暖自知了。
3.
六祖也解釋了佛教徒都廣知的四弘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邊誓願斷,法門無盡誓願學,無上佛道誓願成。
對照著這些願,劉君祖也整理了《易經》中的願。
他先談履卦。履卦初爻:「素履,往無咎。」〈小象傳〉:「獨行願也。」如果修成,上爻:「視履考祥,其旋元吉。」〈小象傳〉:「大有慶也。」
因此「慶是皆大歡喜,從獨行到大有,正是眾生無邊誓願度。」
接著他談泰卦。泰卦第四爻:「不戒以孚。」〈小象傳〉:「中心願也。」第五爻:「以祉元吉。」〈小象傳〉:「中以行願也。」所以「從心願到行願,為萬世開太平。」
劉君祖又談漸卦。漸卦第五爻:「終莫之勝,吉。」〈小象傳〉:「得所願也。」所以「循序漸進,終於登峰造極得償所願。」
最後,他談中孚卦。中孚卦第二爻:「鳴鶴在陰,其子和之。」〈小象傳〉:「中心願也。」因此他說這是「愛顧眾生,出自至誠。」
過年,大家都愛說「心想事成」,大家不妨對照佛法裡的願,和《易經》裡的願,看如何可以「所願皆成」。

春節的時候不要想北極熊

B 閱讀C 出版P 隨筆
【春節的時候不要想北極熊】
1.
今天在全球,焦慮症是全球最普遍的精神疾病形式。
在英文版谷歌圖書(Google Books)中,「Don’t Worry」(不要擔心)這個詞的出現頻率已達到史上新高。
然而,在十九世紀,「Don’t Worry」可不是這麼隨時隨地掛在人人嘴邊。
而COVID-19當然更帶來新的種種焦慮。
如何對治疫情,各國政府的措施不同,各方專家學者的意見也並不一致:是否禁止外籍旅客入境、是否關閉學校、是否不准餐廳內用、是否禁止民眾群聚,大家討論熱烈,人人都為了疫情而產生諸多焦慮。
另一方面,一九九○年,憂鬱症成為全球第四大常見病因,僅次於呼吸道疾病、腹瀉和產前併發症。 二○○○年,憂鬱症已經排到第三位,並在二○一○年來到第二位。最後,在二○一七年,世界衛生組織提出報告,指出全球最常見的病因不再是生理疾病,而是憂鬱症。短短十年間,全球罹患憂鬱症的人數增加了近百分之二十 。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數據,國家越富裕,顯然情況越不妙。對於廣泛性焦慮症、恐慌症、廣場恐懼症、創傷後壓力症候群、藥物濫用和精神錯亂等病症,高收入國家的普及率是低收入國家的兩倍以上 。
這到底是怎麼回事?
讀瑞典社會學家羅蘭.保爾森所寫的《焦慮時代》,我發現可以先從𨤳清「恐懼」和「焦慮」有什麼不同來思索。
2.
羅蘭.保爾森引用丹麥哲學家齊克果的說法來回答這兩者的不同。
齊克果說:恐懼,是人走在懸崖深淵上時,心中會升起的感受。危機迫在眉睫,我們會想:要是我此時此刻摔倒,會發生什麼事?
另一方面,焦慮,則是想像自己站在懸崖深淵旁邊往下看、直視無底黑洞,並自己決定是要繼續往下看,還是邁步往下跳。
這麼說,焦慮有很大成份是自己嚇自己,不由自主地總在想一些不必去擔心的事。
而這又是怎麼發生的?
羅蘭.保爾森又引用了俄國文豪托爾斯泰的一個故事來說明。
3.
托爾斯泰的回憶錄裡,講了一個「不去想北極熊」的故事。
托爾斯泰有四兄弟。小時候,大哥尼古拉和三個弟弟玩一個遊戲,說世界上有個祕密,等到祕密被揭開的那天,人類心中邪惡的念頭就會被趕走,美善的事物就能降臨世界,而且大家還會成為「螞蟻手足」。
托爾斯泰說,他們兄弟能連續幾小時專注虔誠地躲在鋪了毛毯的椅子下,等待祕密揭曉的那一刻。他百分之百確信這個祕密的存在,想到螞蟻手足的理想,以及即將出現的美善事物,就會感動到落淚。
托爾斯泰渴望知道這個神奇的祕密到底是什麼,然而尼古拉只說祕密被刻在一根綠色棍子上,而棍子被埋在離家有一段距離的峽谷邊緣。
終於,有一天兄弟四人決定遠征,去尋找這根綠棍子。這時尼古拉出了一道考題。
所有想一起去找那根棍子的人,都得通過一個測驗:他們必須站在房間角落,而且每個人腦袋裡都不許想到北極熊。
托爾斯泰全心全意投入這項測驗。但不管多努力,他都沒辦法不去想北極熊。一站到牆角,北極熊就出現在他腦海。
這份回憶伴隨托爾斯泰一生,那根具有解放力量的綠色棍棒也對他帶來巨大影響,以至於他在死前不久,還指名死後要被葬在尼古拉口中埋藏棍棒的地點。
總之,托爾斯泰的故事告訴我們:人一旦意識到有「北極熊」的時候,「不去想北極熊」就不可能。很多人意識到有某種恐懼的時候,不去想那個恐懼,不在心裡給那個恐懼演化出各種劇本,也就很難了。
4.
《焦慮時代》的副書名是「為什麼我們活在充滿不確定性與不安的社會」。
作者的著眼是:人類從狩獵時代進入農耕時代,就埋下了問題的種子。狩獵時代的人,只要專注在他們當下的各種危險之中即可;而進入農耕時代之後,人要開始規畫未來收成,把時間概念往未來推展,於是就多出了因為未來而產生的不確定性和不安。
而到了近代,西方社會的機械宇宙觀、線性宇宙觀使得問題更嚴重。機械宇宙觀、線性宇宙觀企圖透過科技和相對應的資本主義發明或發展出各種消除未來不確定性的方法,企圖將風險極小化,將機會極大化。而這本身又激發出更多不確定性和不安。
5.
二〇二〇年,全台灣有二〇五萬人因情緒問題就醫,每四人就有一人不快樂。
在日常情境中,讓我們焦慮的原因幾乎無所不包:工作、學業、經濟收入、人際關係、性取向、自我形象、生命有無意義⋯⋯再加上COVID-19引發的有關疫情和健康的焦慮。
雖然說「幸福家庭都大同小異,不幸的家庭則各有各的不幸」 ,焦慮的問題也是因人而異,但是羅蘭.保爾森的《焦慮時代》以大量的個別案例分析、人類歷史的回顧、社會學的廣度、醫學的深度,以及宗教和哲思的緯度,寫出了一本可以綜觀來觀察焦慮的社會現象,微觀可以對照個人狀況來思索的書。整本書又寫得非常生動。
在春節假期,推薦給大家一讀。
而我引用作者的一段話來當結尾:
「接納(不確定性) 的首要目的既非減輕焦慮也不是醫治我們。接納是為了讓我們看見世界的本質:世界基本上是不確定的。…..我們在不確定中更接近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