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 年 10 月 24 日,22:32
P 隨筆
巢運今天這一個貼子寫得精簡明白。
摘最後一句:
「營造業垮了台灣會完蛋,這本是趙藤雄講了多年的台詞,但狂拆猛蓋多年,台灣有變好嗎?如果這是你的城市治理的level,那市長選趙藤雄就好啦!」
巢運今天這一個貼子寫得精簡明白。
摘最後一句:
「營造業垮了台灣會完蛋,這本是趙藤雄講了多年的台詞,但狂拆猛蓋多年,台灣有變好嗎?如果這是你的城市治理的level,那市長選趙藤雄就好啦!」
瑰麗的宇宙探索之旅
講起《易經》,大部份人都會先聯想到「深奧」、「難懂」這些形容詞。
這麼想,沒有錯。因為讀《易經》的確不像讀一本輕小說那麼容易。
但是這麼想,也大錯特錯。因為宇宙何其浩瀚,人類千萬年來一直企圖接觸更高層次文明的努力何其之多,而所謂的科學成果何其之少,相形之下,如果讀一本書就可以超越所有這些努力,了解和宇宙裡我們所不知道的事物或力量或存在如何溝通,那麼讀這本書花再多的時間,豈不都相形之下是極為容易又便宜的?
《易經》正是這麼一本書。
今天的科學,告訴我們宇宙裡有些不可見不可聞,但是實際存在的波段。譬如紫外線或超音波。
而《易經》,是告訴我們如何和宇宙裡有些不可見不可聞,但是實際存在的精神力量相溝通的書。
很有趣的,和這些精神力量溝通的工具,不是星際望遠鏡,不是各種超精密儀器,而是六十四個卦的符號,以及相關聯的一些十分簡約的文字。
對於沒有接觸過的人,不明白的人,很容易以為這是迷信。然而所謂「迷信」,就是「迷」而「信」,或「迷」而「不信」。偏偏《易經》最根本的精神與價值,就是讓人不迷——不被自己一時的困難或問題所迷惑,而做出錯誤的判斷。
《易經》又絕不是宗教的「神諭」。「神諭」總要透過祭司的解讀,而《易經》卻是提醒我們,對於宇宙的了解,是每一個人都需要進行的探索,也只存在於每個人自我的探索之中。
《易經》絕不是「神諭」的另一個證明,是《易經》告訴我們的,絕不只是吉凶,還有超越吉凶的啟示來提醒一個渺小的人類在宇宙裡的自處之道,安身立命之道。
讀《易經》一本書,就可以幫我們同時對「宇宙」、「哲學」、「神祕」、「人生」不同層面進行如此深遠的探索,豈不是最容易又便宜的事?就算一時讀不懂,讀十年、二十年、三十年,豈不也是最容易又便宜的事?
今天,歐美的企業大亨,都在紛紛進行太空探索。其實,《易經》根本就是幫每個人都在進行一場全宇宙的探索之旅。
所以,想想看,如果有一趟宇宙的全方位之旅,你所需要的只是一本書,而一旦你打開了這本書之後,就可以同時進行了這麼多面向的觀賞、探索、體會,豈不是最容易又便宜的事?
我自己接觸《易經》,今年正好二十年。二十年時間,大概分了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真是瞎衝亂撞,覺得挫折感太大,不到兩年時間就停止。中斷了大約四年,又拿了起來摸索,進入第二階段;這次雖然持續得長,也不時大有所獲,但是波動起伏仍然很大,困惑也還是很多。第三階段大約起自於三年前,這個階段,仍然有很多不解的時候,但是對《易經》的認識和相信,都真的比較穩定了。
之前我雖然認識劉君祖先生,但一直不好意思拿我自己覺得太淺薄的問題去打擾他。進了第三階段之後,有一天我突然想到:也許現在起碼可以去請教他推薦些什麼書來讀,也跟他印證一些心得了吧。於是我就去找他。
劉君祖推薦了一些書,像《高島易斷》,我已經在讀的;也推薦了一些我沒讀過的,像是高亨的書,以及一些他之前從未在台灣出版過的著作。其中他的著作,在近兩年來成為我趁手的工具書,深感受益良多。也因此,我向他爭取了乾脆由讀者而成為出版者的機會,在台灣有系統地出版他的著作。「劉君祖的易經世界」,就是這樣開始的。
「劉君祖的易經世界」,有三部份的構成。
《天道驚險人驚艷--易經的第一堂課》,可以幫助任何人在對《易經》沒有任何認識的狀態下就可以入門的一本書。也就是說,這本書告訴你這趟宇宙之旅是怎麼回事,讓你有些基本的準備和認識,帶你踏上這趟奇異的旅程。
《易經密碼—— 易經六十四卦的全方位導覽》,是這個旅程的詳細導覽。一如進入宇宙的太空人都需要體能、科學、技術等各個領域的訓練與準備,閱讀《易經》也需要文字訓詁、歷史、考據、哲學、宗教等多方面的知識準備,而劉君祖以他跨領域的知識,加上數十年精研的經驗和心得,幫讀者提供了所有必要的工具和參考。每一個卦,卦裡的每一個爻;上下卦之間,上下爻之間;相隔的卦之間,相隔的爻之間,劉君祖都以他深入卻又生動有趣的導覽,告訴讀者怎麼進行或遠或近的觀察與解析,進入宇宙之旅的人又該如何解讀、找到對自己相對應的啟發。
《易經之歌——易經繫辭傳》。《易經繫辭傳》可以說是對《易經》的一種歸納,也是一種謳歌。劉君祖在這本書裡,再把這本書的奇妙之處,以及如何閱讀、如何應用,做了微細而精妙的說明。使用《易經密碼》導覽宇宙之旅的人應該可以很方便就體會這首謳歌的神奇;閱讀《易經之歌》的人,也可以回頭更能體會如何使用《易經密碼》的導覽。
幾千年,歷代都有無數的人想要說明、解析《易經》的神妙。但隨著時間與空間的變化,許多說明與解析的本身也成為《易經》神秘難解的一部份。
如果有一套書可以撥開所有這些神祕與難解,讓二十一世紀的讀者可以享受前人未有之便利,開始一趟未曾經歷過的宇宙之旅,還有比這更容易又便宜的事嗎?
我們應該相信自己終究可以透過《易經》觀賞宇宙瑰麗眩目的浩瀚景象,不只可以與一種不可見聞但是實際存在的精神力量對話,並且體驗、應用其中的種種聯想、啟發與指引;更可以持續當作拓展、提升自己對人生、宇宙無窮盡思考與探索的動力。
現在「劉君祖的易經世界」出版了,我自己搬一套回家,趁著周末,打開來準備好好享受。如果你也對《易經》好奇,但從沒接觸過,那我推薦至少從其中第一本《天道驚險人驚艷--易經的第一堂課》開始。
如果你也像我一樣接觸過《易經》又中斷,或是目前也在繼續但又覺得走了許多冤枉路,那我推薦應該讀這一整套書。
=================
明天,星期天下午,有一場 劉君祖易經世界 新書發表暨主題講座,歡迎參加
時間:2015/10/25 (日) 14:00 – 16:00
地點:國家圖書館文教區三樓 國際會議廳
(台北市中山南路 20 號)
講題:願把金針度與人
主講人:劉君祖 老師
(台灣周易文化研究會創會理事長、本書作者)
劉君祖老師最新著作《天道驚險人驚艷》smarturl.it/1111IC001
劉君祖老師易經世界套書→ smarturl.it/ 1111IC001-011

想起一名市府員工跟我說的話
在一場《如果台灣的四周是海洋》的分享會裡,我注意到有個人在專注地聽我講話,面無表情,看不出什麼反應,但不時用手機拍下我的演講畫面。
我拿不準這個人到底在想什麼,不免好奇是不是對岸來觀光的人,正好來聽這一場?
很意外地,會後他過來找我簽書,並且熱情許多。他說他是一名台北市政府的員工,特地來聽。並且看來事前已經讀過了書。
他問我對柯P在台北市的施政有什麼看法。
我說目前還沒想到什麼。
「你的文章說馬政府施政,沒有方向卻只是努力,就像車子在原地加油門不停地打轉,虛耗馬達。」他告訴我,「我覺得只要把馬英九的名字換成柯文哲,這句話對台北市政府也適用。」
有這麼糟嗎?我問他。
「起碼我覺得我的馬達已經快要動不了了。」他回答。
今天看柯文哲這一則新聞,突然體會到那位市府員工說的意思了:
「台北市長柯文哲上任後曾不斷對打房出招,曾說要逼出台北市8%空屋,今年2月接受建中校刊『建中青年』專訪,還提出規定買第二棟房子不准貸款,1人擁有的房子若超過20坪,就要課重稅(房屋稅)。
「但柯文哲今年5月態度卻修正,提出建商一年內未銷售的房屋稅,擬由3.6%降為2%,放寬一年緩衝期,形同降『屯房稅』,各界譁然,也引來支持者批評。
「柯文哲上午到市議會報告公共住宅政策時又說,他不會打房,因為營建業還是台灣重要的產業,『亂打房會影響台灣經濟,這不是北市承擔得起,打房的話,營建業會垮掉,台灣會完蛋。』」
http://money.udn.com/…/1267349-%E6%9F%AF%E6%96%87%E5%93%B2%…
《柯文哲:亂打房 台灣會完蛋》·聯合晚報

一張很不一樣的六十五年後相會的照片
南北韓離散家屬的會見,親人相擁、滿面熱淚的場面看太多了。
前天看了BBC一篇報導,其中有這麼一段:
「身穿韓服的83歲李順揆奶奶,在本次會晤中,見到了分隔在朝鮮65年的丈夫吳仁世。
「吳仁世見到妻子後,喊叫道:『老伴,是我,是我啊…你真是嘗盡苦頭啊,我卻什麼事也不曉得。因為戰爭,因為國家的政策…』話還沒說完,吳爺爺就抓起了妻子的手。…..
「李奶奶表示:『睽違65年見上面,說到想念,真是永無止境。我連眼淚也流不出來。結婚1年後,我的人生就與他分隔而活著,有太多想說的話了,但怎麼樣在3天之內說完呢?』
「李奶奶掏出凖備好的禮物,是一把手表,表後嵌有夫婦倆的名字,她希望丈夫能和她一起記住對逝去時間的悔恨,及往後將共渡兩天相逢時間的回憶。」
我很想知道這一對離散六十五年夫妻的樣貌,可惜BBC報導裡沒有他們的照片。
懸念持續了沒多久,昨天打開《自由時報》看到一則新聞。文字裡沒提這對老夫妻,但是用了一張美聯社的照片,讓我馬上聯想到這會不會就是他們。仔細看看老先生胸前的名牌,寫的是韓文的「吳仁世」,很高興真的看到了這一對夫妻相聚的場面。
這張照片呈現的和其他南北韓離散家屬不同。其他常見的照片裡,大家都痛哭流涕。這一張裡,分離六十五年的老先生沒有淚水,只看得到疼惜;而老太太,則看到一種「破涕為笑」的嬌羞。
啊,六十五年的相思,如此化為一張照片。
http://www.bbc.com/…/trad/world/2015/10/151020_korea_reunion
<韓朝離散家屬會晤「一片淚海」>
http://news.ltn.com.tw/news/world/paper/925454
兩韓離散家屬 一甲子後再相會

吃炸醬麵哪能沒有大蒜
今天從歐洲回到台北,連續會議到傍晚結束。因為上次在東豐街一家小吃館裡覺得他們水餃不錯,就拉著從台中上來的陳季芳過去。
我們坐下,還不到七點,卻說水餃已經賣完。於是兩人只好點了炸醬麵。他們炸醬麵不像水餃那麼可口倒罷,麻煩的是他們店裡連大蒜也沒有了。吃炸醬麵沒有大蒜,跟吃烤香腸沒有大蒜是同一個意思。
於是我們放下吃一半的麵,匆匆結帳出來,略表抗議。接著,我們要找一家又有水餃又有大蒜的店,兜了大半圈,還是來到林森南路上的龍門客棧。
吃了水餃,吃了大蒜,喝了餃子湯,現在算是吃好了晚餐。也完畢了從歐洲回到台北的旅程。

Recent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