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P 隨筆

2013 年 9 月 4 日 <用常識看服貿>之二

P 隨筆

http://www.rexhow.com/?p=889 <用常識看服貿>之二

馬英九打的辯論算盤六月二十日政務委員薛琦跟我解釋服貿協議的時候,我問他:「你們這樣事先完全不知會民進黨,不怕他們激烈抗議?」薛琦回了一句:「反正他們逢中必反。」

服貿風暴起來之後,不論民間抗議的聲音如何多元,以經建會主委管中閔為代表的政府官員,總想定性為「問題出在政治人物」,把問題給標籤化、簡化為藍綠對立。

馬英九總統要跟蘇貞昌主席辯論,是這個思路的延續。
馬英九說他想電視辯論,是因為目前政府對服貿的解釋「都是局部,不是全面」。兩個小時的電視辯論裡,馬英九的講話時間不過一個小時或再多一點。如果馬英九花這麼一點時間說的話,就能比整個行政團隊兩個多月的努力都更全面也更清楚,他可以把整個行政院解散了。

馬英九要辯論的真正著眼點是:
政府這次矇蔽國會的黑箱作業,違反民主程序,是一種偷竊民意的行為。現在民進黨願意跟他就這件事情來辯論,可以讓他把黑箱漂白,有台階下。

馬蘇電視辯論,可以真正把服貿協議標籤化和簡化為藍綠對決。一旦藍綠對決,觀眾的反應與其說針對政策議題而來,更大程度是針對馬蘇兩個人而來。很多藍營的人,對服貿雖然有疑慮,但是看蘇貞昌在反服貿,聯想到民進黨和陳水扁,反應就可能不同。辯論後的民調,他很可能就還是支持馬。

服貿協議造成這麼多抗議,政府各部門有太多漏洞和要交待、說明。現在由馬英九一個人出來辯,可以轉移焦點,減輕所有部會的補洞工作,把各部會原有的責任都模糊化。

蘇貞昌本來不必接這個碴。但他說辯論可以激起社會大眾的注意,並且要馬英九無法迴避。這可能很難。看馬英九最近的談話,就知道他不會真正回應挑戰,而只檢他想回答的說。像蒙蔽國會的黑箱作業這麼一個民主社會的常識問題,馬英九就仍然拿些談判的技術性問題來轉移焦點。同黨的立法院長王金平在最近的演講裡特別提到「行政部門的專擅很要不得」,他都不理會,怎麼可能和你的辯論有交集?

馬英九也不會擔心蘇貞昌咄咄逼人。蘇貞昌越咄咄逼人,藍綠對決的氛圍越高越好,也正好可以讓他氣定神閒地總結一句民進黨「逢中必反」。

所以,電視辯論只是馬英九的煙幕彈。他要搶在立法院開議之前來辯論,真正的目的是借由藍綠對決的氛圍,找回支持他的基本盤,營造一些有利於他的民調,然後有理由在立法院押著國民黨立委投票部隊前行,把服貿協議全部通過。

關心服貿議題的人,應該注意這場電視辯論,但不能把馬英九的煙幕彈當成真正的戰場。真正的戰場還是在立法院。

我們始終應該追究:簽這麼一個對台灣前途影響如此巨大的協議,行政部門怎麼能完全不知會國會,包括同為執政黨的立法院長?立法院開議之後,我們必須要求行政部門從頭說明談這個協議的主其事者是誰,用什麼策略談的,為什麼會出現現在的結果,以及到底會給我們帶來什麼機會,又會給我們產業、社會、國家安全帶來什麼風險。馬總統想在這些事情都沒交待清楚之前就由立法院審查和表決通過,是完全不負責任的,也別怪人家懷疑他的動機。
*本文紙本發表於《蘋果日報》,數位版發表於<獨立評論>@天下

 

2013 年 8 月 26 日 <用常識看服貿>之一

P 隨筆

http://www.rexhow.com/?p=872

<用常識看服貿>之一
兩岸服貿協議涉及的行業太多,其中涉及的知識也很多,一般人很難掌握重點。過去兩個月,我除了參加出版上下游的產業調查和公聽會之外,也花了些時間參與許多學者和其他產業的觀察與討論。
我一面體會這個協議對台灣可能產生的衝擊,一面想怎麼用最簡單、最容易讓一般人了解的角度,把我看到的和大家分享。
所以我開始寫一個系列,題目就叫<用常識看服貿>。
第一篇題目定為 <服貿不能忘記國家安全>。仍然用寫給馬總統的公開信來表達。分析對岸怎麼設計他們的攻防策略,分析人家的做法,可以相對應檢查我們到底疏忽了什麼。
之後,每一篇針對一個細部、針對性的議題,來談我們如何重新面對,彌補這些問題。

服貿不能忘記國家安全
提醒馬總統看看對岸的策略
1
1
馬總統:
聽說您要和在野黨主席辯論兩岸服貿協議。我個人認為,在政府還沒就服貿協議違反民主程序的黑箱作業說明背景和經過之前;在政府還沒有因應社會要求而提出產業、社會及國家安全衝擊報告之前,您就要自己上場,拿一個整體行政團隊都沒說清的政策來辯論,可能會模糊焦點,也難見效果。
服貿協議說來複雜,但還是可以從常識的角度來談幾件事情。知彼知己,我們不妨分析對岸在服貿協議上的策略和方法,再來比對一下自己。
首先是國家安全的議題。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史提格里茲(Joseph Stiglitz)說,談雙邊貿易協議,「商業利益不能凌駕國家利益之上」。對岸顯然很相信這件事情,劃了幾道紅線。
第一,情資**。他們不只對涉及思想的出版絕不開放,任何服務和「信息」(資訊)相關,都嚴加看管。譬如,他們雖然開放「環境服務」,但註明「不包括環境質量監測和污染源檢查」。雖然開放電信的「在線數據處理與交易處理」,但只限「經營性電子商務網站」,並且是在福建省設立比例不超過 55%的合資企業。
相對於對岸的滴水不漏,我們政府對資訊及其背後的價值之漠視,令人驚奇。讓陸資來投資「地質、礦物及其他科學勘察服務」(可擁有多數股權)、「郵寄名單編輯服務」(可獨資),已被許多學者所批評。
在資訊及電信領域,和對岸對我們的諸多提防和限制比起來,我們既有和即將開放的項目,卻讓陸資參與入口網站經營、資訊處理、網站代管等項目,對台灣的通訊隱私、網路中立性造成嚴重威脅,民間責難尤多。
至於出版業上下游,不對等地開放了三個環節給對岸,危及言論自由的可能,您可以讀出版同業的調查採訪及公聽會報告,就不再多言。

第二,基礎工程。對岸這次開放的主要是「建築和相關的工程服務」,看不到開放基礎工程的空隙。但是我們開放的卻是「土木工程的一般建築工作」,把公路開闢與營建、電力及電信管線、天然氣、水庫、自來水等數十項基礎工程服務都開放給陸資參與。在公路運輸上,還明指要他們參與公路橋樑與隧道管理。這些到底有沒有國家安全的疑慮,也不難用常識推論。
第三,關鍵民生產業。對岸也特別看管。台商如果是做多品牌的「農藥、農膜、化肥、糧食、植物油、食糖、棉花等商品」批發或零售,一旦店舖數超出三十家,就不能獨資。我們政府?沒有看到他們注意這方面。
工作方法上,對岸也至少有兩大重點。

一,「有關規定」。他們不只用是否准許你獨資,或合資的股權比例來管理你,很多行業還要求必須另按「有關規定辦理」。甚至,有這些要求也不明言。譬如印刷業在大陸要印刷書刊,就必須另有「書刊准印證」等特許。
相對而言,我們政府對陸資參與某些行業,目前卻一味迷信只要佔股比例不超過50%,就可以限制對方發揮不了作用。民間再三提醒「人頭股東」可能使這些門檻形同虛設,政府要有其他「規定」,也充耳不聞。
二,「試點」和「限地」。對岸即使很有優勢的行業,也毫不放鬆警戒,只先讓你「限地」經營。譬如,「港口裝卸、堆場業務」,限制在福建省。
我們政府?卻一開就把「港埠業」、 「船舶貨物裝卸承攬業」、「拖駁船業」等相關六個行業一古腦全開,也完全不考慮「試點」、「限地」的可能。

兩岸政策,事涉國家存亡。中國大陸幅員如此之大,資源如此之廣,擁有的產業優勢如此之多,對於給台灣的任何開放,卻謹慎從事,步步為營。我們幅員、資源、優勢都不足,一開放就打著自由市場的旗幟大開閘門,毫不防範沒頂之災的風險,至少以您身為中華民國總統,不應如此。
以上,是再一次提醒。

政安
郝明義 謹上
中華民國一百零二年八月二十六日

*本文紙本發表於《自由時報》,數位版發表於<獨立評論>@天下
**《自由時報》版本的「情資」為「資訊」。

 

2013 年 8 月 24 日

P 隨筆

在 Union Square 看到一位算塔羅牌的。真是架勢和氛圍十足。可惜趕路沒時間,不然真想體會一下西方高手怎麼算塔羅。

20130824

2013 年 8 月 23 日

P 隨筆

忙了一整天,進了一家色、香、味看來都很引人的義大利餐廳。本來累得沒什麼胃口,現在可以小小地吃一些了。:)

20130823

2013 年 8 月 19 日

P 隨筆

文化部對我的文章有了回應,請見下面新聞最後一段。

這樣龍部長以後倒再也不必抱怨經濟部在開放印刷業的事情上和他們溝通不良,文化部無能為力了。

http://news.chinatimes.com/ma…/17180504/112013081600472.html

 面對郝明義的質疑,文化部回應指出,出版業的對陸政策自去年即開始研擬,至今已累積77次相關諮詢、拜會及會議。針對《服貿協議》,文化部在與經濟部溝通並了解相關配套措施後,認為業者擔心變相引入出版業的情形,可透過投資審查機制加以阻絕。事實上文化部過去就參與了審查,將中國圖書進出口集團的投資擋下,現代傳播集團營業項目擴展至圖書及雜誌情事,也已予以罰款及撤資處分,因此尊重經濟部開放印刷業的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