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A 工作

2024年12月14日 10:01

A 工作B 閱讀C 出版O 活動與新聞報導

【周末活動】
12月14日(六)台北
奧力占星:金星之愛》#新書分享會
本書延續奧力觀察重要星象「2024~2026年是全人類進化年」以及洞察人心的能力,將進一步教導讀者把握星象先機,迎來身心靈的全面勝利。
《愛之書》迎合金星流年,全面剖析天上的十二星座情感運勢,精解人間的各種關係、連結、互動,讓讀者可以把握星象情感趨勢的圓滿時間點,在涵養身心靈之餘,也修練內心的情感和人際關係的情分,成為更好的人。
脫單、結婚生子、職場升遷
桃花運、貴人運、小確幸
˗ˋˏ 掌握金星流年趨勢,好事不間斷 .ᐟ.ᐟ.ᐟ ˎˊ˗
﹌﹌﹌﹌﹌﹌﹌﹌﹌﹌﹌﹌﹌﹌﹌﹌﹌﹌﹌
本場新書分享會將由奧力老師及資深經紀人Penn進行對談💁‍♀‍✨
現場更是邀請到神秘嘉賓蒞臨……!
一同探索金星、宇宙的奧秘,也為即將到來的2025年做最美好的準備😊
﹏﹏﹏﹏﹏﹏﹏﹏﹏
✨⋯ #活動資訊 ⋯✨
﹋﹋﹋﹋﹋﹋﹋﹋﹋
時間|12.14(六)19:00-21:00
報名|https://p.accu.ps/6sw36f
地點|金石堂汀州店(台北市中正區汀州路三段184號)
講者|奧力(本書作者)
對談|Penn(經紀人)及神秘嘉賓
————————-
12月15日(日)台北
《莊子》是一本奇書,也是一本好看的書。他用驚世駭俗的誇張語言,嘻笑怒罵的諷刺寓言,有時也假借古人之口說他想說的話。徜徉其中就像和知交老友,一起遊山玩水,心情愉悅,暢談人生又歷練智慧。
自古以來解《莊子》的書不少,劉君祖卻將《易經》和《莊子》相互註解,還將難解的問題占卦讓易經來詮釋妙義。這種天人互通,感應道交的方法,協助我們突破前人的窠臼,而用一個嶄新的觀點,來解釋莊子。這樣不但對莊子一書有新的詮釋,對於易經也有嶄新的領域。
本場活動將邀請劉君祖親自分享最新著作《從易經看莊子》,並由國父紀念館館長王蘭生主持,一起讀到莊子的豁達,也讀到易經的奧妙,更有莊子加易經的「致廣大而盡精微」的妙味。
𓂃 𓂃 𓂃𓂃 𓂃 𓂃𓂃 𓂃𓂃
▩ 時間|12/15(日) 14:00-16:00
▩ 地點|中山堂台北書院(台北市中正區延平南路98號3樓)
▩ 主講|劉君祖(本書作者)
▩ 主持|王蘭生(國父紀念館館長)
※ 不須報名,可直接入場。
——————————-
《性別多元宇宙》呈現21篇跨性別真情告白,透過自述或訪談,讓讀者瞭解跨性別者的真實生命,包括內在的心理變化、自我思辨過程,到外在的社會規訓、法律制度、醫療資源取得、人際關係、職業選擇的影響與調適。
書中的真實故事從年輕到年長,經歷不同時代社會處境、不同職業背景的跨性別生命軌跡。例如女跨男的學校老師,不斷在校園中被學生詢問是男生還是女生;性別氣質不明顯的孩子,在國中校園被老師訓斥「可不可以正常點」;也有受訪者活到退休,才知道性別可以改變,但卻因為年紀大身體無法承受只能放棄手術;也有故事主角以男性身分與男性及女性交往過,再變成女性身分與女性及男性交往過;也有人是喜愛自己生理男性的身體,卻也愛以偽娘的樣貌與人交流。
故事中廣泛觸及跨性別遭遇的各種生命議題,展現跨性別突破性別框架的各種思考與衝撞。
希望從本書出發,進一步跟讀者們交流、討論,讓這些故事有機會被更多人看見,也期待遇見更多屬於你我的故事。
𓂃 𓂃 𓂃𓂃 𓂃 𓂃𓂃 𓂃𓂃
▧ 時間:𝟭𝟮/𝟭𝟱(日)𝟭𝟱:𝟬𝟬-𝟭𝟲:𝟬𝟬
▧ 地點:誠品西門店(台北市萬華區峨眉街52號)
▧ 報名:https://pse.is/6smqpa
▧ 主持人:UG(台灣變色龍)
▧ 與談人:
💬 蔡瑩芝(熱線工作人員)
💬 謝嘉宸Miya(跨性別演員)
💬 同平安(逾耳順之年)
𓂃 𓂃 𓂃𓂃 𓂃 𓂃𓂃 𓂃𓂃

2024年12月9日 22:29

A 工作B 閱讀C 出版K 健康/醫療/社會O 活動與新聞報導

1.
比爾.蓋茨提出今年耶誕節假期的四本推薦書單的時候,其中有一本是從他小時候一個習慣講起。
那個習慣就是當他感到不安或無聊,或者因為不乖而惹上麻煩的時候,就會躲進自己的房間,看書、整理自己的想法,常常好幾個小時不間斷。他說,「這種將閒暇時間轉化為深度思考和學習的能力,成為了我身份的一個基本部分。」
這個習慣一直跟著他走,到1990年代微軟光芒四射之際,比爾.蓋茨每年都會有一個與世隔絕的「思考周」。七天時間裡,除了和送餐的人有些互動之外,他連電子郵件都不收,全神閱讀、思考並寫作和未來有關的事情。
也因此,當他閱讀《失控的焦慮世代》的時候,他不由得開始思考:如果他是在今天的科技環境中長大,他還會養成這種習慣嗎?小時候當他一個人在房間裡的時候,當時如果有一個可以滑來滑去分散注意力的軟體呢?如果每次他坐下來寫程式的時候,都會彈出四條新消息呢?
也就是說,他在懷疑如果當時就有智慧型手機讓他上癮的話,他還會是今天的比爾.蓋茨嗎?
2.
讀《失控的焦慮世代》,也讓比爾.蓋茨想到了另一點。
他回顧了童年生活有多麼自由自在。「我父母一半時間不知道我在哪裡,那在當時是很正常的。雖然我在這些冒險中受過傷,也在許多其他冒險中惹過麻煩,但這些經歷的益處遠大於壞處。它們教會了我韌性、獨立和判斷力,這些是任何數量的監督和結構化活動都無法複製的。」
而《失控的焦慮世代》探索今天孩童心理問題的另一個焦點,正是從1980年代之後的父母太過愛護孩子,把孩子養成媽寶,失去了過去人類長期以來以遊戲為基礎的童年,而進入了以手機為主的童年。
而諷刺的是,如今的父母在現實世界中過於保護孩子,在手機和社媒世界裡,卻又異常放任孩子,讓他們幾近可以為所欲為。
其結果則是嚇人的。《失控的焦慮世代》裡說,不算學校作業或家庭作業,如今美國青少年光是進行各種屏幕娛樂活動,每天就要花六到八個小時。三分之一的青少年表示他們「幾乎一直」掛在社交媒體上。而這個情況顯然不只發生在美國。
這也就導致全世界的青少年都在面對睡眠剝奪、社交障礙、注意力碎片化、手機上癮的嚴重問題。
3.
比爾.蓋茨的推薦文裡很特別的一個角度是,他在文章後半指出,雖然所有這些問題都令人擔憂,「但我特別擔心對批判性思維和注意力集中的影響。我們的注意力跨度就像肌肉一樣,而社交媒體的不斷干擾和上癮性質使得它們的發育變得極其困難。如果沒有能力集中注意力並追隨一個想法,無論它帶你到哪裡,世界可能會錯過那些通過專注於某事並堅持下去而取得的突破,即使快速分心帶來的多巴胺刺激只需點擊一下就能獲得。」
這不僅在呼應他一開始說他小時候養成自己孤獨集中心力思考的好習慣,也說明了養不成這種好習慣不只是錯失了好習慣的機會而已,也會格外讓自己在面對手機多巴胺的時候毫無招架之力,只能任憑自己沉淪。
4.
《失控的焦慮世代》不只在世界各地引起以比爾.蓋茨為代表的各方人物注意、推薦,從出書上市以來,才只有十天左右的時間,在臺灣也已經引發從政界、教育界、家長、老師、心理師等各界的熱烈討論。
12月13日星期五晚上7:30,在誠品松菸店有一場立法委員兼親職講師陳培瑜,和諮商心理師陳志恆的對談。他們會從更多角度,以及臺灣的現實情況,再和大家一起分享他們的觀點,以及討論。
歡迎參加。
#失控的焦慮世代
陳培瑜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2024年12月7日 22:55

A 工作B 閱讀C 出版O 活動與新聞報導

「感謝作家與出版社不懈的努力,無盡的付出,讓我們可以成為幸福的讀者。」—yyy這是《Openbook閱讀誌》社長莫昭平在今天的年度好書頒獎典禮上說的話。
雖然每次來參加這個典禮看到她、李金蓮、周月英三個人分工合力的付出,都很感動,但今年心情特別有些激動。想起1990年代初的某一年,余紀忠先生在《開卷》頒獎典禮上談話的一幕,雖然恍若隔世,但也就因為如此,更覺得她們三姐妹孜孜不倦地一直堅持到現在有多麼不容易。《中國時報》早已不是當年的報紙,但這三個人卻始終相信她們當年做的事情、工作方法的價值,無論如何要持續下來,真是只能大力鼓掌。也很榮幸和她們合照一張。
Amy、金蓮、月英,我愛你們!
今年大塊有《前往天堂樂園》得到年度翻譯書獎,大辣有《悠哉日記》得到年度生活書獎,也與有榮焉。
看今年得獎書單又是很精彩,決定下星期都找來拜讀一下。
Openbook閱讀誌 有10場導讀講座,全部講座請見留言區。
感謝Openbook
感謝大家。

 

今年大塊有《前往天堂樂園》得到年度翻譯書獎,主編潘乃慧上台領獎。她希望大家在注意柳原漢雅這本書及《渺小一生》之外,也注意更早的《林中秘族》。
柳原漢雅是個很有個性的作者,不肯錄得獎感言。

2024年12月4日 21:03

A 工作B 閱讀C 出版

一個叫做「小塊」的故事主角,有個煩惱。
他生活在一個其他人都又高又大的世界裡,大家都喜愛冒險,並且做一些很棒的事。但他自己卻顯得小得可憐。
他想,自己一定是某個傢伙身上的一小塊。
於是,有一天他決定出發,去尋找屬於自己的答案。
一路上,他遇見了跑步的、強壯的、游水的、爬山的,在天上飛的……
每遇到一個,他都會問:「我是你身上的一小塊嗎?」然而,大家聽了他的問題,都反問他一句:如果他身上少掉一小塊,他還會這麼厲害嗎?
小塊急得哭了出來。「我一定是某個傢伙的一小塊吧?」 他說,「我要怎樣才能找到他呢?」
那麼,小塊究竟屬於誰呢?
《小塊》(Pezzettino)是20 世紀最出色的寓言大師——李歐.李奧尼(Leo Lionni)的經典繪本。
今年出版 50 週年,跨越世代的不滅傑作。
李歐.李奧尼運用了拼貼技法與色彩繽紛的小方塊,創作出這則充滿視覺魅力的寓言故事,並生動地捕捉了孩子們在大人世界中最深切的渴望。
書中沒有具象的角色,純粹運用簡單的色塊與拼貼來講述動人的故事,敘事簡潔卻深刻,洞察人性,意涵深遠。
更難能可貴的是,李歐.李奧尼巧妙地解答了每個人心中都懷疑過的問題:「我是誰?」「我屬於哪裡?」「為什麼只有我不一樣?」這些問題讓每位讀者都能在故事中解讀自己與他人之間的關係。
​​這本書也是我們「小塊」 品牌外文名稱Pezzettino的靈感來源。
願這部美好的作品陪伴大小讀者,走過每一段追尋自我認同的旅程。
#小塊

2024年12月3日 22:00

A 工作B 閱讀C 出版K 健康/醫療/社會L 人物O 活動與新聞報導

1.
近十年來我一直關注臺灣年輕世代遭遇不同於過去世代的困難和挑戰,在去年出版的《臺灣的未來在海洋》裡,也特別指出青少年手機多巴胺上癮,以及校園對心理輔導需求激增到難以負荷的課題。
更令我震驚的是,近十年來臺灣各個年齡層的自殺率都在下跌,或逐漸下降的趨勢中,只有15到24歲,以及14歲以下年輕人和孩童的自殺率有持續攀高的現象,兩者都升高到至少一倍。
因此當我看到美國NYU大學社會心理學家海德特(Jonathan Haidt)寫的《失控的焦慮世代》,非常感謝他做了這麼詳盡的研究,相當全面地分析了這些現象形成的原因,以及對策,為不只發生在美國,也發生在世界各地的現象提供了進一步思考、行動的參考。
兒童及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急遽惡化,憂鬱症、焦慮症、自我傷害和自殺的比例急遽上升,不只在臺灣,早已成為全球化現象。
2.
海德特在《失控的焦慮世代》中,將身邊手機成癮的孩童個案與訪談資料彙整,加上詳盡明確的圖表問卷數據,歸納出全世界青少年心理健康崩潰的主因,是因為兩條軸線的雙重影響所導致:一條是從1980年代開始,父母為了保護兒童免於受傷害,導致「以玩耍為主的童年」式微;另一條是從2010年代開始,因為智慧型手機流行,導致「以手機為主的童年」抬頭。
這兩條軸線交互影響,第一條是大人把孩子推向手機,第二條是手機本身的功能把孩子吸入手機,所以產生干擾兒童社交和神經發育的「童年大重塑」,也因而導致孩子「睡眠剝奪、社交障礙、注意力碎片化、手機上癮」等一系列癥狀普遍流行。
從這本書,我們可以理解:這個世代的孩子身上發生什麼事?為什麼越來越多孩子的精神狀態出現問題?為什麼對自我的評價越來越低?為什麼社群媒體對女孩的傷害大於男孩?手機成癮又對男孩造成了什麼驚悚的變化?
在本書的後半段,海德特更提出極具說服力的建言,為了讓孩子有更健康的童年,政府、科技公司、學校、父母分別可以做些什麼來改善現況?我們該如何幫助孩子以及我們自己?如何將孩子從虛擬世界拉回現實世界?這是關心教育、孩子成長、身心健康、社會現象的每個人都該閱讀的一本書。
3.
《失控的焦慮世代》推出中文版的消息曝光,立刻引起熱烈迴響。今天下午我們辦了新書發表及記者會,有各界重視兒童及青少年成長、教育等各界貴賓出席,並發表各自重要觀察和回應。整理如下:
#許嘉倩(教育部學生事務與特殊教育司副司長):
對於作者所提出的見解非常共鳴,從玩耍的童年變為手機網路為重點的童年,落差非常大,因從小用手機與網路的結果,也發現現在的大學生參加社團的人越來越少,生活圈只在網路上。
年輕人不婚的比率增高,而很多人回答為什麼不婚,都是說沒有對象。大學生不參加社團,當然認識對象的機會也就跟著少。所以這簡直可以說是個國安問題。
這迫使我們重新思考,網路宣導我們已經投入了那麼資源,現象還是沒有改善?我們會繼續針對教師、家長、學校整理指引,加強校園心理健康促進計畫、加強學校輔導的專業能力等,也在研議禁止中小學校園使用手機的辦法。
#陳培瑜(立委、親職教育講師)
之前本來以為手機成癮的問題,是個別家庭的狀況,深度研究後發現手機上癮是很普遍的焦慮。
並且越偏鄉的地方還越嚴重,因為小孩回到家後更沒有其他可使用的資源。偏鄉的小孩可以說是手機養大的。
有一位在偏鄉工作的老師讓人印象非常深刻。小學一年級的前十個星期是用來教注音符號的時間,而他決心利用這十個星期來同時開立「手機戒毒班」,並積極與家長溝通。一段時間後,成功培養孩子比較好的手機使用習慣、比較好的社群參與方法。
「我會繼續收集第一線的聲音,很樂意透過立法院與行政機關的合作一同解決問題。」
#張雅琳(立委)
我們應該思考到底可以如何打造更多符合兒少的遊戲空間?如何讓孩子自由地玩耍,並在遊戲的過程中自己學習評估與挑戰?我們限制兒童遊戲玩樂,就可能無形中將小孩推向網路,降低孩子真實跟人有互動的機會。
我知道有些孩子在放學後會在便利商店聚一聚,那是他們講垃圾話,一起玩一玩的時間。那是他們很重要的小自由。但是有些家長就會緊張,不准他們有這段時間。那這不是又把他們逼進手機裡了?
對於孩子手機上癮這件事,需要每個人都出一分力氣,才能真的有點改變。
#何琦瑜(親子天下創辦人兼執行長)
親子天下很重視遊戲的重要。我們第一期做的主題就是玩耍帶來的大可能。去年,為了調查青少年心理焦慮,我們做了一萬份的調查。從調查數據中可以看到,今天五年級到九年級的同學有近九成擁有手機,並超過三成回應手機一離身就會焦慮,甚至有人習慣一遇到困難的最先向手機求救。其中九年級更是重度使用手機,並且會看到朋友發文就焦慮。
臺灣手機上癮的現況不但與世界同步,甚至會超越世界。
大家真要正視這個問題,除了一起重視童年重塑的情況。我們自己也要時時提醒放下手機,與當下的自己同在,當個好大人。改變可以從我們自己開始。
#李昆樺(臺灣網癮防治學會理事長)
很多人問我到底何時才是給孩子使用手機的適當時間,我都回答:「越晚越好。」
但我認為更重要的有兩件事。第一,是重新思考並重視「關係」。我們以為數位時代能有更多時間陪伴家人,但其實我們只是在忙著完成更多工作,更少時間陪伴孩子。而關係的重點是品質而不是量,簡單的吃飯時間或睡前時間的陪伴都很重要,所以關係需要重新定義與連結,拉近親子間的距離。
第二,網癮的戒斷支持,證實網路成癮會有更高的強迫症、焦慮現象等。我們正積極培育完善,完整的臨床醫療人員,希望從醫療端協助支撐親子關係,提供家長或孩子有支持的地方,讓孩子更開心。危機也是轉機:我們可以重新思考關係如何建立連結。
#呂佳育(兒福聯盟副主任)
兒福聯盟從2005 年就開始關注網路安全議題,每年更新並建立研究報告,從桌機變為手機。我們針對臺灣國高中生發過一萬兩千份有效問卷調查,目前9成以上都有在使用社群網站。使用年齡平均落在11.3歲,甚至擁有3-5個帳號。雖然社群軟體有限制年齡使用,但審核機制非常不嚴謹。
手機上癮的定義是一週使用超過42小時,而這種情況很普遍。網路成癮的兒少,確實在情緒困擾、焦慮的問題較顯著,甚至會擔心實際人際互動、社交的問題。還有五成的人遭遇過不愉快經驗:詐騙、霸凌、色情泛濫。
我們希望呼籲大人、家長從自身開始,先增加自己的網路素養,並建立良好的網路世界與使用習慣,並知道當孩子發生異狀的時候如何尋求專業幫助。
#劉安婷(TFT 為台灣而教創辦人)
目前主要有三個身分,第一個身分是,如何支持老師在學校的角色?怎麼在學校幫助孩子學習、面對挑戰。老師該怎麼教社交?怎麼教社群使用?希望支持老師更多資源,能夠當孩子的人生教練,去面對網路誘惑。
第二個身分,我們不應該避開數位,線上課程的普及也能確實幫助教育,我們要如何教育孩子如何使用數位工具,正確的認識與使用,以及在網路中進行真正有意義的關係與互動。
第三個身分,是我個人的學習任務,需要戒斷社群媒體,教育必須要以身作則。我要從自身做起如何管理能量、分配關係,也練習一週一天戒斷網路,當「安息日」。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暢銷作家)
感謝《失控的焦慮世代》實現我想推動的網路教養、數位教養議題。
我們可以如何規範孩子的使用、如何引導?到底幾歲可以給手機?家長如何在孩子面對同儕壓力下,真正達成在兒少大腦發展完善時才能使用手機?我希望用一場場演講,從家長社群、更多的老師開始影響,在孩子大腦尚未發育前,以一定的限制,慢慢地引導正確網路的使用方式。
對孩子來說,手機是給了就收不回來的。「同學都有、我沒有」的壓力很大。
所以家長能否真正攜手很關鍵。不論治標還是治本,總要有個開始!
我們需要集體行動!這是家長的責任。
#張美蘭(小熊媽)(親職/繪本作家、親職作家)
網路成癮的大腦變化跟吸毒是一樣的。隔代教養越多,越難戒斷。
在許多演講與相關學校回饋中,我發現有些小孩子甚至會因為上學之後會沒有手機、沒有平板,而不願意上課,甚至和沒收手機的家長、老師爭吵、打架。
手機成癮的問題確實需要被改善,希望學校能協助達到更好的管理。
#羅怡君(親職溝通作家、講師)
數位學習與數位娛樂都連在一起。這兩者都必須分開。
「工作」的反面並不是只有「休息」,還有「遊戲」。然而今天的大人到小孩都是不會玩樂的一群。我們「都」已經是失控的焦慮世代。
不會玩樂、不會休息的我們,我們沒有給孩子足夠的空間遊玩,都市計劃後的玩樂空間在哪裡?但我們卻不斷地提倡AI的流行、數位工具的使用。如何在孩子還小的時候,就由大人協助,讓孩子向學習自律邁出第一步,非常重要。
4,
這是一本站在時代關口,提醒我們要對未來世代付出更多關心與行動的書。
我們不要只是糾結於問題的果上,而更要看清、處理問題的因。
並且,這也不只是要幫助孩子的課題,也是幫助我們大人的課題。
因為畢竟是我們大人形成了所有這些問題。
我們一起努力!
也因此,我們在準備一個新的網站 FutureTogether.
啟動後再向大家奉報。
再次感謝今天所有到場的貴賓、媒體朋友,以及我們的同事。
陳培瑜 張雅琳 Ngalim Tiunn 何琦瑜 @李昆樺 兒福聯盟 – 我好,你好! 親子共好空間 @劉安婷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家在婆娑美麗處:小熊部落 羅怡君:孩子教我們的事

12月3日下午的發表會及記者會。
現場另一角。
近十年來我一直關注臺灣年輕世代遭遇不同於過去世代的困難和挑戰,在去年出版的《臺灣的未來在海洋》裡,也特別指出青少年手機多巴胺上癮,以及校園對心理輔導需求激增到難以負荷的課題。
更令我震驚的是,近十年來臺灣各個年齡層的自殺率都在下跌,或逐漸下降的趨勢中,只有15到24歲,以及14歲以下年輕人和孩童的自殺率有持續攀高的現象,兩者都升高到至少一倍。
因此當我看到美國NYU大學社會心理學家海德特(Jonathan Haidt)寫的《失控的焦慮世代》,非常感謝他做了這麼詳盡的研究,相當全面地分析了這些現象形成的原因,以及對策,為不只發生在美國,也發生在世界各地的現象提供了進一步思考、行動的參考。
兒童及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急遽惡化,憂鬱症、焦慮症、自我傷害和自殺的比例急遽上升,不只在臺灣,早已成為全球化現象。
#許嘉倩(教育部學生事務與特殊教育司副司長):
對於作者所提出的見解非常共鳴,從玩耍的童年變為手機網路為重點的童年,落差非常大,因從小用手機與網路的結果,也發現現在的大學生參加社團的人越來越少,生活圈只在網路上。
年輕人不婚的比率增高,而很多人回答為什麼不婚,都是說沒有對象。大學生不參加社團,當然認識對象的機會也就跟著少。所以這簡直可以說是個國安問題。
這迫使我們重新思考,網路宣導我們已經投入了那麼資源,現象還是沒有改善?我們會繼續針對教師、家長、學校整理指引,加強校園心理健康促進計畫、加強學校輔導的專業能力等,也在研議禁止中小學校園使用手機的辦法。
#陳培瑜(立委、親職教育講師)
之前本來以為手機成癮的問題,是個別家庭的狀況,深度研究後發現手機上癮是很普遍的焦慮。
並且越偏鄉的地方還越嚴重,因為小孩回到家後更沒有其他可使用的資源。偏鄉的小孩可以說是手機養大的。
有一位在偏鄉工作的老師讓人印象非常深刻。小學一年級的前十個星期是用來教注音符號的時間,而他決心利用這十個星期來同時開立「手機戒毒班」,並積極與家長溝通。一段時間後,成功培養孩子比較好的手機使用習慣、比較好的社群參與方法。
「我會繼續收集第一線的聲音,很樂意透過立法院與行政機關的合作一同解決問題。
#張雅琳(立委)
我們應該思考到底可以如何打造更多符合兒少的遊戲空間?如何讓孩子自由地玩耍,並在遊戲的過程中自己學習評估與挑戰?我們限制兒童遊戲玩樂,就可能無形中將小孩推向網路,降低孩子真實跟人有互動的機會。
我知道有些孩子在放學後會在便利商店聚一聚,那是他們講垃圾話,一起玩一玩的時間。那是他們很重要的小自由。但是有些家長就會緊張,不准他們有這段時間。那這不是又把他們逼進手機裡了?
對於孩子手機上癮這件事,需要每個人都出一分力氣,才能真的有點改變。
#何琦瑜(親子天下創辦人兼執行長)
親子天下很重視遊戲的重要。我們第一期做的主題就是玩耍帶來的大可能。去年,為了調查青少年心理焦慮,我們做了一萬份的調查。從調查數據中可以看到,今天五年級到九年級的同學有近九成擁有手機,並超過三成回應手機一離身就會焦慮,甚至有人習慣一遇到困難的最先向手機求救。其中九年級更是重度使用手機,並且會看到朋友發文就焦慮。
臺灣手機上癮的現況不但與世界同步,甚至會超越世界。
大家真要正視這個問題,除了一起重視童年重塑的情況。我們自己也要時時提醒放下手機,與當下的自己同在,當個好大人。改變可以從我們自己開始。
#李昆樺(臺灣網癮防治學會理事長)
很多人問我到底何時才是給孩子使用手機的適當時間,我都回答:「越晚越好。」
但我認為更重要的有兩件事。第一,是重新思考並重視「關係」。我們以為數位時代能有更多時間陪伴家人,但其實我們只是在忙著完成更多工作,更少時間陪伴孩子。而關係的重點是品質而不是量,簡單的吃飯時間或睡前時間的陪伴都很重要,所以關係需要重新定義與連結,拉近親子間的距離。
第二,網癮的戒斷支持,證實網路成癮會有更高的強迫症、焦慮現象等。我們正積極培育完善,完整的臨床醫療人員,希望從醫療端協助支撐親子關係,提供家長或孩子有支持的地方,讓孩子更開心。危機也是轉機:我們可以重新思考關係如何建立連結。
#呂佳育(兒福聯盟副主任)
兒福聯盟從2005 年就開始關注網路安全議題,每年更新並建立研究報告,從桌機變為手機。我們針對臺灣國高中生發過一萬兩千份有效問卷調查,目前9成以上都有在使用社群網站。使用年齡平均落在11.3歲,甚至擁有3-5個帳號。雖然社群軟體有限制年齡使用,但審核機制非常不嚴謹。
手機上癮的定義是一週使用超過42小時,而這種情況很普遍。網路成癮的兒少,確實在情緒困擾、焦慮的問題較顯著,甚至會擔心實際人際互動、社交的問題。還有五成的人遭遇過不愉快經驗:詐騙、霸凌、色情泛濫。
我們希望呼籲大人、家長從自身開始,先增加自己的網路素養,並建立良好的網路世界與使用習慣,並知道當孩子發生異狀的時候如何尋求專業幫助。
#劉安婷(TFT 為台灣而教創辦人)
目前主要有三個身分,第一個身分是,如何支持老師在學校的角色?怎麼在學校幫助孩子學習、面對挑戰。老師該怎麼教社交?怎麼教社群使用?希望支持老師更多資源,能夠當孩子的人生教練,去面對網路誘惑。
第二個身分,我們不應該避開數位,線上課程的普及也能確實幫助教育,我們要如何教育孩子如何使用數位工具,正確的認識與使用,以及在網路中進行真正有意義的關係與互動。
第三個身分,是我個人的學習任務,需要戒斷社群媒體,教育必須要以身作則。我要從自身做起如何管理能量、分配關係,也練習一週一天戒斷網路,當「安息日」。
#張美蘭(小熊媽)(親職/繪本作家、親職作家)
網路成癮的大腦變化跟吸毒是一樣的。隔代教養越多,越難戒斷。
在許多演講與相關學校回饋中,我發現有些小孩子甚至會因為上學之後會沒有手機、沒有平板,而不願意上課,甚至和沒收手機的家長、老師爭吵、打架。
手機成癮的問題確實需要被改善,希望學校能協助達到更好的管理。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暢銷作家)
感謝《失控的焦慮世代》實現我想推動的網路教養、數位教養議題。
我們可以如何規範孩子的使用、如何引導?到底幾歲可以給手機?家長如何在孩子面對同儕壓力下,真正達成在兒少大腦發展完善時才能使用手機?我希望用一場場演講,從家長社群、更多的老師開始影響,在孩子大腦尚未發育前,以一定的限制,慢慢地引導正確網路的使用方式。
對孩子來說,手機是給了就收不回來的。「同學都有、我沒有」的壓力很大。
所以家長能否真正攜手很關鍵。不論治標還是治本,總要有個開始!
我們需要集體行動!這是家長的責任。
#羅怡君(親職溝通作家、講師) 數位學習與數位娛樂都連在一起。這兩者都必須分開。 「工作」的反面並不是只有「休息」,還有「遊戲」。然而今天的大人到小孩都是不會玩樂的一群。我們「都」已經是失控的焦慮世代。 不會玩樂、不會休息的我們,我們沒有給孩子足夠的空間遊玩,都市計劃後的玩樂空間在哪裡?但我們卻不斷地提倡AI的流行、數位工具的使用。如何在孩子還小的時候,就由大人協助,讓孩子向學習自律邁出第一步,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