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11日22:58
A 工作B 閱讀C 出版
4年前的今天,311大地震爆發,印證了竜樹諒在1999年《我所看見的未來》中的預言。
2021年竜樹諒出版《我所看見的未來》完全版,再次披露了她在夢中預見的另一場更大的地震加海嘯,海嘯的高度比東日本大地震時候高三倍。
夢中預見爆發的地點在日本和菲律賓之間的太平洋海底,台灣、香港也都受波及。
時間在2025,今年七月五日早上。
進入了今年,《我所看見的未來》越來越受大家關注。
我自己則一直思考從出版者的角度可以如何對待三年前出版的這本書。
今天晚上我把書重看了一遍。想到了一個方向,該做什麼事,可以做什麼事。

2025年3月6日22:22
A 工作B 閱讀C 出版L 人物O 活動與新聞報導
1.
我在2023年寫《臺灣的未來在海洋》的時候,訪問廖鴻基,談到到一百多年前,大翅鯨曾經以臺灣南部恒春半島為棲息地,但可惜在遭到大量捕殺之後,就遷移到菲律賓,不回來了。
不過,表情一向平靜的廖鴻基略顯激動地說,近年來他們在花蓮外海發現了抹香鯨定期出現的蹤影,所以他們發起了一個連續三年的「拜訪太平洋抹香鯨π計畫」。
如果連續三年都有明顯的證據可以顯示抹香鯨會定期出現在臺灣外海,那就可以正式宣布抹香鯨已經不畏懼接近臺灣,是我們的朋友了。
這件事將不只在海洋生態上有重大意義,並且也將成為全球賞鯨、愛鯨族群的話題,帶來商機,也會同時讓臺灣從另一個方向成為國際焦點。
我很感佩廖鴻基的意志與努力。
長期以來他從黑潮文教基金會、花蓮縣福爾摩沙協會等位置上上持續推動海洋生態保護、愛護鯨豚的活動,到前年就已經讓全臺灣有超過一千萬人觀賞過鯨豚。花蓮外海從捕殺鯨豚,進化到親近鯨豚和捕殺鯨豚的活動並陳,再進化到只剩下觀賞鯨豚的活動,一定對現在抹香鯨之願意再接近臺灣功莫大焉。
所以就說我們會連續三年出版「拜訪太平洋抹香鯨π計畫」。
2024年第一年出版《台灣π》,今年2025年出版《海洋台灣新地標》。
2025年3月5日23:58
A 工作B 閱讀C 出版
1.
情緒,有兩種。
如果有一隻巨大的熊突然從樹木後方跳出來,在那一瞬間你感受到的情緒,就是恐懼。
如果你行走在森林裡,一邊走著,一邊在想著:「那個是熊的腳印吧?這座森林裡有熊?如果熊突然跑出來該怎麼辦?我要裝死嗎?還是要爬上樹?」那你所感受到的情緒,就是焦慮。
2.
焦慮,按外界和內在分,有兩種。
如果新進一家公司,在陌生的環境裡拿自己還不熟悉的工作做簡報,怕自己做不好。這是對應外界真有威脅而存在的的「現實性焦慮」。
如果除了擔心自己做不好簡報之外,還開始擔心這次做不好簡報會被罵,同事會瞧不起自己,自己可能在這家公司混不下去,這是在內心加油添醋地想出其他自己嚇自己的事情,那就是「神經性焦慮」。
3.
焦慮,按不確定的性質分,又有兩種。
如果你不確定某件事會不會發生,譬如考試有沒有及格,這是「概率不確定性」所產生的焦慮。
如果確定某件事情會發生,但不確定何時發生,譬如你知道這次考試不及格會被爸爸罵,但不知道他什麼時候要罵你,那這是「時間不確定性」所產生的焦慮。
4.
我把這四種焦慮畫成一張圖。
人不可能完全沒有焦慮,但焦慮可怕的就是會不知不覺地沒有邊界地擴大。
從這個圖就可以看出:本來只存在一個象限裡的焦慮,我們很容易就擴大成四個象限裡的焦慮。
所謂「面對現實」、「把握當下」這些話,都是在提醒我們只要面對四個象限裡的哪一種焦慮來處理就好,而不是一直把一個象限裡的焦慮擴大成四個象限的焦慮。
5.
晚上讀《上班路上心理學:養成堅韌靈活心態的33種心理學工具》,其中有一章談為什麼每個星期都覺得星期一很可怕,裡面談焦慮談得很有意思,我就做了筆記,畫了一張圖。和大家分享。
《上班路上心理學:養成堅韌靈活心態的33種心理學工具》還談的題目有:
我為什麼一去公司就很辛苦?
如果每天見面的人每天都很討厭?
我只是一個齒輪嗎?
如果和同事關係變好,會顯得很不專業嗎?
如何應對反覆無常的上司?
如何成為擅長拒絕的人?
這是一本上班族自救心理處方箋,讓上班這條路,不再是辭職的黃泉之路。


2025年3月4日21:50
A 工作B 閱讀C 出版D 佛法
《金剛經》,可能很多人聽了就覺得深奧難測,又金又剛,難以親近。
如果《金剛經》可以開口說話,很可能會說:「我只是一本名叫金剛經,實際上你讀一讀就明白生命和宇宙到底是怎麼回事的書。」
如果你還是不相信,那麼就讀一讀蔡志忠的《漫畫金剛經》吧。
我摘了其中<一相無相>這一章。
「因為我實際上只是一個名叫須菩提,樂於修行的僧侶。」
真好。


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須陀洹名為入流,而無所入。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是名須陀
洹。」
「須菩提!於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

「須菩提!於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
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為不來,而實無來,是故名阿那含。」
「須菩提!於意云何,阿羅漢能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不?」

世尊!若阿羅漢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
即為著我、人、眾生、壽者。

世尊!我不作是念:『我是離欲阿羅漢。』
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世尊即不說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者。
以須菩提實無所行,而名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





Recent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