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C 出版

2025年4月6日21:31

A 工作B 閱讀C 出版
《創造力的修行》從2023年在臺灣出版以來,其簡潔如禪說的文字,深遽又實用的內容,得到和全球各地同步的迴響,廣受各方喜愛。
很多人問我們是否可以有有聲書,方便在不必看書的情境下也能聆聽。我因為自己也很喜歡這本書,因此就決定自己來錄這本有聲書。現在出版了。
謝謝所有已經閱讀過《創造力的修行》的讀者,是因為大家對這本書的喜愛,鼓勵我做了這件事。也向尚未讀過的人推薦這本書。想嘗試有聲版的人,請聽聽看。
這是我第一次錄製有聲書,如有疏誤之處再請告訴我,以便修正。

2025年3月16日22:51

A 工作B 閱讀C 出版M 漫畫與小說O 活動與新聞報導
因應7月5日的預言,我們來做兩件念力增福的事!(修訂版)
1.
進入2025年,我為了該如何對待《我所看見的未來》這本書,有猶豫。
一方面,這本書的主題是預告今年7月5日 太平洋會有一場大地震、海嘯,早已經在台灣、香港等地廣受注目。現在進入2025年,理當更加大力推廣。
另一方面,我很相信意念的力量。好事壞事,都有可能「心想事成」。我也擔心大家太過注意這件事情,會不會更加大了災變出現的可能性。
後來我傾向後者,所以今年剛過去的台北國際書展上,我們沒有刻意用大牆面來突顯這本書,也沒辦演講。
我自己更是很久以來一篇貼文也沒談。
直到上星期二。
那天,我看到三月初一場橫掃澳洲黃金海岸的颶風留下的結果,大感震撼。一整片美麗的沙灘,被切出一大條「斷崖」。
光一場颶風就能造成如此嚴重的後果,萬一《我所看見的未來》所預言的大地震、海嘯當真出現呢?
加上同時看到日本科學家透過海底GPS觀測,預警千島海溝地震帶「應力」持續累積,可能已經達到引發9級大地震的程度。
我趕快重讀一遍這本書。
看完也決定要正面、積極地討論這本書,並邀請大家一起討論。
以下是我的理由,以及建議。
2.
首先,這本書作者竜樹諒所做的預言是什麼呢?
她看到的是:2025年7月5日,在日本以南,台灣以東,菲律賓以北,關島以西的太平洋,會出現大地震。這場大地震所引發的海嘯高度,超過311大地震三倍。
因為一本漫畫書作者說她會作預言夢,就相信這一天會有這麼大災變出現的可能,是不是「迷信」呢?
我認為首先要看竜樹諒這個人,以及《我所看見的未來》這本書的背景。
竜樹諒值得大家注意的,不只是她在書中所說,過去夢中看到的書屢屢預言命中,包括2011年的311大地震。
同樣值得注意的,是她的行事風格。1999年,竜樹諒出版《我所看見的未來》之後,就神隱了。即使後來311大地震印證了她的預言,她也沒出面享受她大可以有的光環。
竜樹諒神隱到後來很多人以為她已經去世,甚至假冒她的身分出來招搖撞騙,因而促使她決定在2021年再現身一次,把《我所看見的未來》更新出版完全版,並且也就在為了出書開最後一次編輯會議的7月5日早上,她做了一個預言夢,看到將在2025年7月發生的事。
從這些看來,竜樹諒並不是經常以販賣自己預言能力為生的人。
這樣一個有相當預言能力,又長期寧可神隱的人,當她願意從隱姓埋名中現身,再度提出一次對重大災變的預言時,如果完全不顧她過去預言也曾經有不準的時候,馬上就全盤接受,嚇得失魂落魄,固然可能是「迷信」;但如果完全不顧她的預言也有很準的時候,嗤之以無稽之談,會不會也是另一種「迷信」?
我自己讀了書之後的看法和立場是:我希望她這次預言的事不會發生。但是在那之前,至少我會認真看待她的預言,不排除以今年7月5日為中心點的前後一段時間,在台灣以東的太平洋,會出現大地震和大海嘯的可能性。
還有,注意她在書中提到的兩個重點。
3.
竜樹諒在書的後記裡有段話說得很打動我,也是讓我認為應該認真注意的原因。
她說:
——————
「預知」,是警告。因為「能夠避免」,所以「『被』看到」。
我想是有「防止災難」、「讓災難縮小規模」的方法的。
——————
有些預言者,是以預言發生的事情之可怕、之末日,來說服你跟隨他。
但竜樹諒強調的是:預言、預知,是為了大家可以一起預防,以便即使有大地震、大海潚發生,大家可以共同「防止災難」、「讓災難縮小規模」。
竜樹諒說:「如果處在什麼都不知道、不明白的狀態,總是會疏於預防的準備,也會有人來不及逃走。」 而現在她連7月5日的日期都清楚地表示出來了,「大家就能在同樣的目標下共同努力了吧?」
所以重點在大家如何一起準備「防止災難」、如何「讓災難縮小規模」。
4.
同樣重要的,是竜樹諒在預言中看到災後的情景。
雖然她看到的地震、海嘯強度很大,但不像其他末日預言,竜樹諒說,在大海嘯之後的世界,她看到了「很光明、美麗的未來。……..地球整體,所有的人的狀態都明朗光亮、生氣蓬勃地生活著— 我感受到的是這種印象。
「我看到的,並不是大災難後人們消沉無力的景象,是接下來大家共同努力的堅強意志。」
我相信:不論7月5日有沒有發生竜樹諒所說的事情,「所有的人的狀態都明朗光亮、生氣蓬勃地生活著」,是我們共同面對今後地球極端氣候與環境所該有的心態,和努力。
5.
既然是共同努力,共同準備,我希望大家一起念力增福!我們共同創造未來!
我們來進行正向意念徵集活動,也就是徵稿活動,邀請大家一起來進行。
這個活動有兩個主題。
第一個主題是:「我所防護的未來」
針對如何因應7月5日的可能情況,寫出你想到的防護方法和計劃,投稿給我們。
其中可以有三個重點:
a. 個人和家庭
b. 社區和社會
c. 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
a,b,c 三點可以擇一寫,也可以都寫。
可以是文字的,也可以是圖像的。務實與創新、想像與現況都可參加。
唯有攜手意念能讓安全網編織的更緊密!
——————————————————
第二個主題是:「我所超越的未來」
建構未來更能應變的生活狀態,我們一起加大意念,去建構願景!
也請投稿給我們。
其中可以有兩個重點:
a. 不論面對何種極端氣候,我們仍然可以創造美好的未來,有什麼更好的建議。
b. 如何超越預言,建構更無懼極端氣候的居住、生活環境
a,b 兩點可以擇一寫,也可以都寫。
—————————-
以上兩篇投稿,都請即日起投到 這個信箱 0705Beyond@gmail.com
來信主旨請註明是投哪一個主題。
截止日是 4月15日。
我們在看過之後,兩個主題會各選擇五篇編輯發表,每篇致贈一萬元薄酬。
發表的時候,會首先考慮方便傳播的電子書,在7月5日之前廣為傳播,讓更多人共同準備、共同努力。
期待大家的回應。
三月初一場橫掃澳洲黃金海岸的颶風留下的結果,大感震撼。一整片美麗的沙灘,被切出一大條「斷崖」。
光一場颶風就能造成如此嚴重的後果,萬一《我所看見的未來》所預言的大地震、海嘯當真出現呢?
這本書作者竜樹諒所做的預言是什麼呢?
她看到的是:2025年7月5日,在日本以南,台灣以東,菲律賓以北,關島以西的太平洋,會出現大地震。這場大地震所引發的海嘯高度,超過311大地震三倍。
因為一本漫畫書作者說她會作預言夢,就相信這一天會有這麼大災變出現的可能,是不是「迷信」呢?
我認為首先要看竜樹諒這個人,以及《我所看見的未來》這本書的背景。
竜樹諒值得大家注意的,不只是她在書中所說,過去夢中看到的書屢屢預言命中,包括2011年的311大地震。
同樣值得注意的,是她的行事風格。1999年,竜樹諒出版《我所看見的未來》之後,就神隱了。即使後來311大地震印證了她的預言,她也沒出面享受她大可以有的光環。
竜樹諒神隱到後來很多人以為她已經去世,甚至假冒她的身分出來招搖撞騙,因而促使她決定在2021年再現身一次,把《我所看見的未來》更新出版了完全版,並且就是在這個新的完全版裡預言了將在2025年7月發生的事。
從這些看來,竜樹諒並不是經常以販賣自己預言能力為生的人。
這樣一個有相當預言能力,又長期寧可神隱的人,當她願意從隱姓埋名中現身,再度提出一次對重大災變的預言時,如果說馬上就嚇得失魂落魄,固然可能是「迷信」,但如果我們完全不加理會,嗤之以無稽之談,會不會也是另一種「迷信」?
我自己讀了書之後的看法和立場是:至少,不能排除可能性。需要謹慎注意以今年7月5日為中心點,前後半個月,在台灣以東的太平洋,會出現大地震和大海嘯的可能性。

 

三月中旬,同時看到日本科學家透過海底GPS觀測,預警千島海溝地震帶「應力」持續累積,可能已經達到引發9級大地震的程度。

 

2025年3月16日19:29

A 工作B 閱讀C 出版
每年波隆那書展的「神奇書架」(BRAW Amazing Bookshelf)都是選出100本書。今年擴大為150種。
臺灣共有三本入選:
《我的口袋美術館.線》/陳姝里/國立臺灣美術館
《吳園的主人》/Ballboss/玉山社
還有我們出版的
寂寞的天才—黃土水/黃郁欽/ 大塊文化
此外,今年拉加茲獎還有一個Sustainability 永續類別,也有一張書單。大塊文化在2023年曾經入選「神奇書架」的于小鷺作品:《Somewhere 好地方》,也入選這個書單。
恭喜大家!
黃郁欽 于小鷺 image3

2025年3月11日22:58

A 工作B 閱讀C 出版
4年前的今天,311大地震爆發,印證了竜樹諒在1999年《我所看見的未來》中的預言。
2021年竜樹諒出版《我所看見的未來》完全版,再次披露了她在夢中預見的另一場更大的地震加海嘯,海嘯的高度比東日本大地震時候高三倍。
夢中預見爆發的地點在日本和菲律賓之間的太平洋海底,台灣、香港也都受波及。
時間在2025,今年七月五日早上。
進入了今年,《我所看見的未來》越來越受大家關注。
我自己則一直思考從出版者的角度可以如何對待三年前出版的這本書。
今天晚上我把書重看了一遍。想到了一個方向,該做什麼事,可以做什麼事。
 

2025年3月6日22:22

A 工作B 閱讀C 出版L 人物O 活動與新聞報導
1.
我在2023年寫《臺灣的未來在海洋》的時候,訪問廖鴻基,談到到一百多年前,大翅鯨曾經以臺灣南部恒春半島為棲息地,但可惜在遭到大量捕殺之後,就遷移到菲律賓,不回來了。
不過,表情一向平靜的廖鴻基略顯激動地說,近年來他們在花蓮外海發現了抹香鯨定期出現的蹤影,所以他們發起了一個連續三年的「拜訪太平洋抹香鯨π計畫」。
如果連續三年都有明顯的證據可以顯示抹香鯨會定期出現在臺灣外海,那就可以正式宣布抹香鯨已經不畏懼接近臺灣,是我們的朋友了。
這件事將不只在海洋生態上有重大意義,並且也將成為全球賞鯨、愛鯨族群的話題,帶來商機,也會同時讓臺灣從另一個方向成為國際焦點。
我很感佩廖鴻基的意志與努力。
長期以來他從黑潮文教基金會、花蓮縣福爾摩沙協會等位置上上持續推動海洋生態保護、愛護鯨豚的活動,到前年就已經讓全臺灣有超過一千萬人觀賞過鯨豚。花蓮外海從捕殺鯨豚,進化到親近鯨豚和捕殺鯨豚的活動並陳,再進化到只剩下觀賞鯨豚的活動,一定對現在抹香鯨之願意再接近臺灣功莫大焉。
所以就說我們會連續三年出版「拜訪太平洋抹香鯨π計畫」。
2024年第一年出版《台灣π》,今年2025年出版《海洋台灣新地標》。
2.
2023年至2024年,這兩年計畫已進一步證實,每年三月到十月間,有抹香鯨群分批來到花蓮海域。
廖鴻基說:除了多筆水下聲音資料的收錄,也記錄到花蓮海域很可能是牠們的生產及育嬰場所,還記錄了牠們在我們海域集結休息的畫面。
「抹香鯨為國際上知名的大型鯨,若能證實牠們存在、牠們年年來訪,國際社會可能因為抹香鯨而看見台灣。我們也認為,台灣社會可能因為認知海洋裡的厝邊隔壁——抹香鯨,而願意轉過頭來,甚至踏上甲板,看見、親近並珍視我們的海。」廖鴻基說。
3.
站在陽光露臉的船板上
迎著風
我放下所有一切
傾聽太平洋 海的聲音
在波浪起伏光影中,我看見
海上曾經的傳說
抹香鯨
請允許我向你揮手
就在我們第一次見面的時候
美麗裙襬,掀起一朵朵小浪花
我們是
踏足在同一片海的哺乳類,湛藍的
光折射我們相遇的擁抱
我將整座海儲藏在你背脊的波紋裡
深吸一口氣,你所吐出的光譜
都是我曾夢見的潮汐
我知道
你習慣舉尾
也習慣用濕潤的筆在海上行著泡沫的詩句
——<舉尾>.謝祥昇
4.
「遠處海面上接二連三的噴氣再次振奮了船上的士氣,這次不是一隻、是一群,牠把牠的朋友一起帶上來見我們了!
「牠們靜靜地漂浮在海面上,散發出一種帝王之姿的霸氣,比船還大的身軀平穩而緩慢 地移動,不用像飛旋海豚瘋狂華麗地轉體,就能吸引大家的目光,灰黑色的背鰭在海水和陽 光下閃閃發亮,伴隨著一陣陣的噴氣聲,斜四十五度的氣柱形成了短暫的彩虹。
「近距離觀察,牠們皮膚上斑駁印記代表著經歷無數冒險的勇敢,身上黏貼著的鮣魚, 好像也訴說著牠們的從容大度。這一切是這麼地真實卻又不真實。
時間好像靜止了一樣不知道過了多久,帶頭的抹香鯨開始拱背下潛,尾鰭向上舉起, 然後開始慢慢沒入水中,在海面上留下一圈水花,緊接著一隻、兩隻、三隻都依序下潛。」
——<每次的舉尾都是在說再見>.鄭欣宜
5.
《海洋台灣新地標》是廖鴻基和參加台灣π計劃的許多人共同寫的一本書。
有人用詩。有人用空拍攝影。
有人書寫記錄。有人抒發感想。
對象則都是他們在追蹤的抹香鯨。
廖鴻基說,二〇二五年是「π計畫」的最後一年,但不會是最後一年。
「海洋生物的海上調查資料,特別是抹香鯨這種神祕的大洋深海型大朋友,累積個二、三十年資料是基本功。往後無論有沒有得到計畫經費的支持,我們的計畫航班將持續出海收集及累積資料。」
他也說,「台灣社會與海的不合理關係,需要更多的溝通管道,無論是研究論文或藝文作品,相信都將成為海洋台灣與大海間架起的一座座橋樑。」
謝謝廖鴻基,和「π計畫」的朋友。
也請大家共同關心海洋台灣新地標。
@花蓮縣福爾摩沙協會
 

 

抹香鯨尾鰭。 攝影 / 游原煥

 

2025年台北國際書展期間,海洋台灣新地標作者們在夢想沙龍演講後和大家合影。

 

左起
花蓮縣福爾摩沙協會理事長 廖鴻基
花蓮縣福爾摩沙協會總幹事 藍振峰
多羅滿賞鯨總經理 呂世明
水下聲學訊號處理專家 溫在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