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ntio hero

2019 年 1 月 15 日,21:10

P 隨筆

【如果順豐不是在訓練編輯】

梁文道寫了一篇<順豐快遞的一國兩制>,談他來台灣買了一些書要飯店找快遞幫他寄回香港,結果等他回到香港後,得到飯店通知有三本書「因為中國最近對文章及書冊內容有管制」,無法替他寄送。http://bit.ly/2QJyq8p

我昨晚打電話給他,問他幾件事:

一,這些書是因而都沒有寄?還是只有那三本沒寄?他說是只有那三本書。

二,這些書是已經封裝好袋子交給順豐,還是把這些書交給順豐由他們封裝的?如果是前者,那表示順豐是自行拆封檢查客戶郵件的內容,非同小可。梁文道說是沒有封裝,把一堆書交給順豐的收件員,他現場挑出來的。而據他所知,即使是你封裝了,只要順豐知道裡面有書,在收件時就會要求客戶在現場把袋子打開檢查,然後把他們認為不妥的挑出來。

三,那現在問題來了,順豐的工作人員是用什麼樣的工作方法,在現場挑出他們覺得「有問題」的書?
那三本書裡,他們能看出《滾出中國》有問題挑出來,沒什麼稀奇,但他們怎麼會挑出《大辯論》和《思想史》?
梁文道說這也是他想不通的地方。

他也跟我說,這兩天他還聽到其他的消息。有香港《蘋果》在台灣測試看能否寄送敏感書籍到香港,結果說現在什麼書都不能寄;也有香港朋友跟他說,從香港要寄「中國」主題的書到台灣被拒收。

我們討論了一陣子,好奇順豐在台灣到底是如何訓練收件員。那個看得出《大辯論》和《思想史》兩書「有問題」的人,簡直被訓練得具備編輯選書眼光了。

我們的判斷是:很可能並沒有什麼工作守則或「標準」,還是「自我審查」。所以出現一些混亂的訊息。有的時候會是有關「中國」的就不行,有的時候是想到「大辯論」和「思想史」這種題目的也不行,有的時候是只要寄書就不行。

這種不設明確的標準,只要當事人自己去「自由心證」、「自我審查」,而結果每個人都越審越緊,正是今天控制言論自由和出版自由最有效的方法。

其實順豐在台灣是不能如此為所欲為的。所以他們今天算是識相,發布了聲明說是「溝通落差誤解」。http://bit.ly/2DbvEW3

但主管機關應該就梁文道的這個個案再細查狀況,並尋找其他的例子,讓真相更清楚一些,確實避免這種情況再發生。

 

 

2019 年 1 月 15 日,10:00

P 隨筆

【正是開始】

收到 賀德芬教授傳來她的貼文:

「高教改革歷經
三十年
台大管案的荒謬
宣告改革失敗
跌入谷底
暴露所有的醜態
或許是再生的契機

老兵不能死去
只要還有一句氣在」http://bit.ly/2McrNv2

我這才想起有一件該做沒做的事。
那就是在管中閔就任台大校長後,應該寫一信向所有參與改革的台大教授、學生、職員致謝,
感謝他們鍥而不捨的努力,讓社會大眾能看到台大校長遴選制度及校務會議的各種問題。

起碼對我來說,我從台大畢業四十年來,從沒有注意過台大校長遴選制度及過程,更遑論其中的問題。

而去年終於因為管中閔案而開始逐漸有些認識。

雖然我的所知也不多,但起碼看清諸多爭議的起源都始於1993年陳維昭第一次「民選」當上校長後,就修改台大組織章程,把原先校長只能連任一次改為可以連任兩次,享受起自肥條款。然後以他為代表的既得利益把台大校長這個位置操弄得太久了。

沒經過去年大家的一再發聲,我不可能梳理出這些觀察。

我想,我自己如此,一定有很多人也和一樣,到去年才有機會注意到台大校園裡到底發生多麼匪夷所思的問題。

我希望賀教授不必認為這是改革的失敗。
反而,這應該是改革的開始。

也不是跌入谷底,只是暫時來到這裡休息一下。

三十年的沉痾,很難一次翻轉。
這次激起社會上這麼多人的注意,
賀德芬教授應該深信她所說的「或許是再生的契機」。

過去一年,一來因為台大校長遴選案尚在發展之中,發言精闢者多有,我自己也一路在學習、觀察,
二來有些力量又刻意將許多問題簡化為「插管」、「拔管」,模糊焦點,
所以我的發言都避開管中閔個人,寧可聚焦在陳維昭這位幕後藏鏡人,及其他和體制相關的議題上。

現在管中閔既然已經上任,在台大校長這個位置上必須接受公評。
我身為台大校友,看到問題也會直接請教。

再次向賀德芬教授,及其他所有參與改革的台大教授、學生、職員致謝。

—————————-

相關文章:

【給郭大維代理校長的建議】http://bit.ly/2QJym8V

【站上改革台大的關鍵點―對國立臺灣大學工會的回應及建議】http://bit.ly/2Hc8Byv

【分寸—致陳維昭召集人】http://bit.ly/2CSoFmH

【一二 —-致葉俊榮部長】http://bit.ly/2x8SvOM

 

 

2019 年 1 月 10 日,20:59

C 出版O 活動與新聞報導P 隨筆

【明天周五夜:用眼睛聽交響樂如何可能】

image3 去年12月出版的三本書封面,分別是三個角色,三種感官主題。所以我們同事在今年一月,邀請了鑽研古典樂、與樂齡共處、在表演中發掘勝生命臉孔的三名講師,各自在唱片行、書店、咖啡館三種不同的場所舉行講座。

明天11日,周五夜,在誠品音樂 Eslite Music 敦南店開始。吳家恆主講《用眼睛聽交響樂如何可能》。

其他兩場,請看下列介紹。

►場次一:《一起演奏吧》|1月11日 誠品音樂 Eslite Music 敦南店

講題|古典樂的圖像:用眼睛聽交響樂如何可能
主講|吳家恆 / Classical FM97.7 古典音樂台 主持人
詳情|https://reurl.cc/Gx60Z

——

►場次二:《巨人的時間》|1月18日 浮光書店

講題|繪本中的時間:超越年齡的詩意巨人
主講|盧怡方/後青春繪本館 主編
詳情|https://reurl.cc/6Z1rr

——

►場次三:《百臉先生》|1月25日 野事草店 Wild Herbs

講題|用繪畫跨越文化:法國藝術家季斯蓮的一百張臉孔
主講|石佩玉/ 飛人集社 團長
詳情|https://reurl.cc/g2OKL

image3

⁍ image3一月活動快報:預約你的新年!

不曉得image3的讀者朋友有沒有發現一個巧合,十二月三本新書的封面,分別是三個角色,三種感官主題。於是在這一期的企劃裡,我們邀請了鑽研古典樂、與樂齡共處、在表演中發掘勝生命臉孔的三名講師,在三個能對應書籍主題的場所進行講座。

希望在2019年的一開始,和你們在週五晚上,相⋯⋯

更多

2019 年 1 月 9 日,21:21

C 出版O 活動與新聞報導P 隨筆

【進入三十多歲生育期之後的女性尤其要注意的一本書】

今天我以出版者也以病人的家屬身分參加了謝松洲醫師的新書發表會。

謝醫師說這一本《從紅斑性狼瘡看風濕免疫》,雖然是談紅斑性狼瘡,但也是一本整體介紹自體免疫疾病的書。

我是在2005年因為內人的一場急病而多次徘徊生死關頭,才有機會注意到自體免疫這種疾病。
當時許多人對自體免疫疾病的認識是很極端化的。

一個極端,是聽到紅班性狼瘡這種病名,幾乎就以為是不治之症。
另一個極端,是根本沒有警覺自己和自體免疫,也就是風濕免疫這種疾病有任何關係。
事實上,當時也少有醫院開風濕免疫科,我們去台大看謝醫師,他也是掛在「內科」之下。

我那時查看美國的資料,發現三十多歲的女性患自體免疫疾病的比例特別高,明顯高於男性。今天在發表會上,謝醫師很簡潔地就說明了為什麼。

因為自體免疫的疾病,提醒我們免疫系統最重要的就是要平衡。而女性進入生育期高峰時,女性荷爾蒙分泌多,本身就容易導致失衡,加上一旦懷孕, 體內的免疫系統因為有了一個新生命也要調整,所以一旦失衡就會出問題。

這裡講的失衡,不是說免疫力低下,所以有自體免疫疾病的人,不但不能亂吃藥物(尤其是中藥),也不能亂吃增加免疫力的蜆精等等,甚至連一些保健品也可能是觸發疾病的禍源。

我自己在企圖幫內人渡過難關時,把今天謝醫師說的各種不該犯的錯都犯了。吃中藥、吃一種特別的印度咖哩粉,試一些偏門藥方等等。最後一次,也是幫我內人買一種叫 Q10 和OPC 的保健品,本來看說明書上寫的成份是「葡萄子萃取物」等,以為沒有關係,沒想到發病之後,才知道因為是其中的多醣體而引發。

自體免疫可能以各種面貌出現。它們攻擊腸胃時,會誤以為腸胃病;攻擊心臟的時候,會以為是心臟病;攻擊腦部的時候,會以為腦神經出了問題。過去大家對自體免疫疾病不敏感的時候,就會當真以為是那些疾病,結果錯過治療的黃金時間。

我跟謝大夫說:我看美國的例子,他們醫生在面對相關的疾病症狀時,除了那種疾病的本身之外,也會多考慮是否由自體免疫所引發的可能。
謝大夫同意,說美國醫生在對應自體免疫的養成教育上比較完備。

而今天,確實如他所說,大家對紅班性狼瘡這種自體疾病應該有不同的態度,那不是絕症,但確實是自己需要善加注意保養的病。

讀謝松洲大夫的這本書,可以開始了解紅斑性狼瘡這個又稱「千面女郎」的病,也可以對整體的自體免疫疾病(風濕免疫疾病)有個概括的認識。

十多年前,我認識謝松洲醫師的時候,他一個星期只有兩天門診,而現在有四天。他一周四天門診,每天還要巡房,自己做研究,所以根本沒什麼空閒時間。今天是星期三,他中午才有一個多小時的空檔可以出來,和媒體朋友見了下面,一個小時一到,就要趕回醫院。

我問他為什麼這麼忙。他說:「工作。。。。」
我接下去說:「工作狂。」

他笑了起來。

謝謝台灣這位在自體免疫疾病研究上有工作狂的醫師。

相關閱讀:

【一位醫生教我的事情】http://bit.ly/2sh2Nt4

 

我認識謝松洲大夫十幾年,泰半時間都是在診間看他戴著口罩,像今天這樣連續一小時看到他真面目,是第二次而已。 他人極為低調,連書封面都堅持不肯露出臉孔。所以這張照片算是很難得了。

 

好不容易和他合照一張。

 

他一周四天門診,每天還要巡房,自己做研究,所以根本沒什麼空閒時間。今天也是一個小時一到,就要趕回醫院。 我問他為什麼這麼忙。他說:「工作。。。。」 我接下去說:「工作狂。」 他笑了起來。

 

我在報告病人家屬的心得。謝大夫像在聽學生報告課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