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31日22:51

A 工作B 閱讀C 出版
1.
漫畫《課長島耕作》裡,日本商社在要擢升幹部為高層主管的時候,會帶他們去酒廊作樂,看他們在美酒加美色的誘惑下,人品如何。
這種觀察、考核人才的方法,其來有自。
在《莊子》裡,就有所謂的「九徵」,透過九個情況來考核一個人。其中之一,就是「醉之以酒而觀其側」。把你灌醉了看看你是什麼德性。
 
 
 
 
 
2.
不過,有一本書雖然比《莊子》晚了五百來年,但是專門談人才,談怎麼識人用人,在這方面更完備的書:《人物志》。

 
 
 
《人物志》是三國曹魏時期劉劭的著作。這部書之特別,在於這本書把人的性格、才智、能力、情緒做了各種分門別類,逐一分析。
《人物志》談人可不只九徵。《人物志》分析了人才有十二類。而人的情緒和能力有:「理有四部,明有四家,情有九偏,流有七似,說有三失,難有六構,通有八能。」
用白話說:「道理有四部…..因而產生的外在表現有四種……人的性情偏頗有九種,似是而非的現象有七種,在論說中造成的失誤有三種,在非難中所構成的情緒有六種,兼通天下之理需要有八種能力。」(劉君祖譯)
加上到了北魏時期的劉昞又為這本書做了言簡意賅的注釋,與本文相互輝映,因此歷朝歷代都有人稱之為奇書。
並且,在1937年,這本書還譯為英文版《人類能力的研究》(
The Study of Human Abilities: The Jen Wu Chih of Liu Shao),引發熱烈討論。其跨越時空,無遠弗屆的影響力,可見一般。
到底是什麼影響力?
其實寫在《人物志》裡面:「夫聖賢之所美,莫美乎聰明;聰明之所貴,莫貴乎知人。知人誠智,則眾材得其序,而庶績之業興矣。」
以白話文來說就是:「聖人、賢者認為在人的資質中,沒有比明辨事理更好的;在明辨事理中,沒有比能夠辨識人才更重要的。能真正地辨識人才就是擁有最高的智慧,就能夠量才適性,讓每個人都能揚長避短,做合適的事情,這樣各種政績或績效就興旺了。」
 
 
3.
《人物志》雖然精彩,但是其古典文言文體例,對大眾來說畢竟是門檻。
所以劉君祖所寫的《從易經看人物志》意義就不言自明。
他在這本書裡不只把《人物志》全文翻譯成白話文,方便理解,並且旁徵博引,再加上易經及其他經典的對照與分析,更能有多重體會。
譬如,在超乎十二類人才之上的一種人才,具有中庸、中和、平淡的特質。國學大師錢穆說他很喜歡《人物志》這本書,就是因為這本書提出「平淡」二字,「其中即有甚深修養功夫」。
可是,像《人物志》裡這一段談「中庸」的文字,我們怎麼看得懂呢:「夫中庸之德,其質無名。故鹹而不鹻,淡而不靧 ,質而不縵,文而不繢。能威能懷,能辨能訥,變化無方,以達為節。」
幸好有劉君祖的翻譯:「中庸這樣的德行,它的實質根本無法用言語來形容,只能從某一方面來描述。因此相處起來,既不會因為過度親暱而感到狎侮,也不會因為交情平淡而感到冷漠無情,具有樸實的性格卻不會單調沉悶,具備文采卻不會矯揉造作,具有威儀卻又能懷柔天下,能言善辯卻又能沉默寡言,變化隨心所欲,沒有固定的約束,又能達成周洽,各稟其分。」
 
 
4.
周末的晚上,請讀《從易經看人物志》。
可以拿來看看別人,知道如何和別人相處來往,或監督或報告;更可以拿來想想自己是十二類人才(或更上)裡的哪一類人,自己有哪些「明」、「偏」、「似」、「失」、「構」、「能」。
 

Comments

Previous
2025年10月29日19:47
Next
2025年11月01日08:07

Leave a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