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ntio hero

2016 年 7 月 14 日,22:41

P 隨筆

很多人好奇我花那麼多精神在公共事務上,真值得嗎?我說當然值得。又可以體會社會的脈動,又可以認識許多原先在自己生活裡無從認識的人。身為出版者,還可以認識許多可以成為作者的人。

李牧宜正是如此。去年我在寫《如果台灣的四周是海洋》,牧宜就是我在收集資料過程中認識的一個人。當時我正在寫兩岸關係與各自特質的對比,所以牧宜寫她當空中小姐飛在兩岸之間的甘苦談,因為她講故事的生動,也因為她觀察角度的特別,就讓我很想訪問她。

所以我們第一次見面的時候,她還是華航空中小姐。不過當時她就告訴我可能做不久了。因為她很愛寫文章,而華航卻不准她們發表文章,她覺得自己必須做抉擇的時刻到了。

後來有一天,她跟我說真的辭職了。然後她說真的要走採訪寫作的路,就去關鍵評論實習,從頭學起。我的《如果台灣的四周是海洋》出版後,輪到她來訪問我了一次。

這期間我就鼓勵她把自己的故事寫下來。牧宜就在她的採訪記者工作之外,寫她這本《我在飛機上學會的事》。到前一陣子,書終於出來了。好巧不巧,牧宜的書剛進印刷廠,華航空姐罷工案爆發。牧宜也去現場聲援了她的前同事。我們本來想在書腰上註明「華航不准她寫文章,她離職後寫了這本書」,但牧宜不肯,她說只能接受「航空公司不准她寫文章,她離職後寫了這本書」。牧宜雖然離開了華航,但她的心意可感。

前幾天,牧宜因為今年關鍵評論的「未來大人物」而來找我,問我今年當評審的心得。她現在已經是正式的記者。那天我們一起吃了午餐便當。

我忘了跟牧宜說:「不顧一切拋棄你熟悉的生活,而開始新的生命旅程」也應該是未來大人物的一個特質。

圖像裡可能有3 個人,許多人在笑、眼鏡

2016 年 7 月 13 日,15:52

P 隨筆

我的「圍巾經」

很有意思,這兩天聽說不少人議論我夏天為什麼要戴圍巾和披風。既然如此,那我來講講我的「圍巾經」好了。

認識我的人都知道,我長年戴圍巾,至少十年了。並且我的原則是,越是夏天,圍巾越大,最好是可以圍巾和外套兩用的。

因為我是個受不了冷氣,能不開就不開冷氣的人。但是夏天在自己家裡、辦公室,不開就好,出門的話可到處都在開冷氣。所以我出門要隨身有這麼一個東西,冷氣不大的地方,就當圍巾,冷氣太大的地方,就穿起來。

十年下來,我認為這是個很重要的養生之道,所以在這裡跟大家分享一下心得。

第一,夏天酷熱,免不了出汗。出了一身汗再進冷氣房;出了冷氣房再到酷熱中出汗,如此反覆,對身體的傷害極大。也是夏天容易傷風感冒的原因。

所以有這樣的圍巾、外套兩用的東西,有助於隨時隨手調整室內外溫度落差太大對身體所造成傷害。

第二,我來談談我聽到中醫對「傷風」的看法。

「傷風」怕的不是風大,而是「邪風」。
什麼是「邪風」?就是不當有風之處卻有風。這種風再輕再小,也容易叫你著涼。所以感冒又有「風邪」之稱。因此不論在室內或戶外,都要注意有沒有方向來得有些怪異的風。

從這個角度來看,幾乎可以說,所有「冷氣」都是「邪風」。因為明明密閉的室內無從來風,卻從一個機器裡冒出冷風來,這不是「邪風」什麼是「邪風」?

總之,我從中醫聽來,也親身體驗的是,不論在冷氣房裡,還是在戶外有風的地方,我們需要守護的地方有三處:頸、兩肩,後背兩腰。這三處是「風邪」最容易入侵之處。

也因為如此,我自己親身的體驗是:大約從十年前,我養成長年佩戴圍巾,尤其是夏天隨身備一件圍巾兼外套的衣著這個習慣後,確實受益很多。

野人獻曝。在此和大家分享。

今天我整理了一下我的這些圍巾和外套拍照,台北家裡有十九件。總共應該有二十二件。這些圍巾和外套大多很便宜,很多就是地攤上買的。但也有朋友親手幫我做的,是無價的。

沒有自動替代文字。

2016 年 7 月 12 日,22:10

P 隨筆

「公民學堂-醒來之後才要開始過日子」是個一系列四場講座。由讀冊生活和大塊文化共同主辦,紀州庵協辦,我來策展。

7月6日上星期三,已經辦過第一場,由苗博雅主講。阿苗講的是「民主了,然後呢?」十分精彩。一些要點,等我再找時間整理一下和大家分享。

明天7月13日晚上7:30,第二場由呂欣潔來講,題目是:「陪伴是我的日常-聊長期照顧在台灣」,地點就在紀州庵二樓。

長照問題,也是台灣一個必須立即面對的緊急課題。台灣需要四十萬長照人力,本土只能供應八千人,勉強由二十二萬外籍看護應付需求,而其實遠遠不足。這些照護壓力落在親人身上,經常是不能承受之重,甚而造成照護殺人的悲劇。前幾天看一位孝順的少女長期照顧自己的祖父母,因為祖父去世後不捨得和患了腦退化症、即將送療養院的祖母分開,竟然拿刀把祖母砍死再自己也跳樓,實在不勝唏噓。

欣潔因為曾經長期照顧自己的妹妹,又對長照的議題投入許多心力研究,所以由她來談這個題目,一定會真實又感人。

醒來了,然後呢? 我們才要開始過日子。 如何讓生活變得更好, 怎麼把想像的世界實踐出來? 近年來接連的公民運動,提高了各種社會議題的關注度:環境、長照、性別、貧富、勞動、司法、食安、青年政策、居住正義。…
TAAZE.TW

2016 年 7 月 12 日,08:25

P 隨筆

7月11日下午三點的記者會上,我發表一信給關心「開放台電」計劃的社會大眾。到晚上七點左右,台電也作了回應,並且把6月29的錄音上網公布了。我把相關的文件貼在這裡。

各位關心「開放台電」計劃的社會大眾:

大家好。我是郝明義,「開放台電,解開『缺電』之謎」的聯絡與協調人。
因為我們的工作已經進行了兩個星期,所以寫信給各位,做些說明。

1. 我們的戒慎恐懼

首先,我要說的是,這次颱風過去,讓我們一起感謝台電同仁的辛勞付出,也希望我們一起儘快解開台電「缺電」之謎。

我們從一開始做這件事情,就抱著戒慎恐懼之心。
因為電力之重要,關係國家、經濟、社會與庶民生活的各個層面,堪稱與空氣、水並稱的生存必需要素。

電力關係我們生存如此重大,社會各方都希望對台灣電力的供給與需求狀況能有更多、更透明的了解。但台電身為台灣所有電力「獨賣」也「獨買」的單位,以最近台灣智庫所公布的一份民調來看,社會大眾就台電對電力供應的各種說法,有六成不信任,認為可以信任的,只有二成五。

近年來,台電更因為把相關議題簡化為「缺電」與「非核」的兩分法,激起政府與民間許多團體的衝突。到新政府上台亦然。

就我個人而言,我不相信諸如重啟核一廠一號機是選擇之道,但我也相信依照核電廠逐一除役,加上其他一些電力供需情況的變化,台電所提「缺電」之說,需要正視。因此決定不揣冒昧,提出這個計劃。

2. 幫助台電,沒有敵意與偏見

我邀請了一些長期關心電力與台電的人,組成「調查研究小組」,「調查研究監督小組」,以及社會公眾監督的三層工作圈,請見附件一。

因為在調查研究小組和監督團裡,都有人是長期站在台電的對立面,所以有人說,看這些人在其中就證明這是個對台電有敵意、有偏見的計劃。

但是我認為正好相反。以方儉為例,如果他真的要一味堅持對台電的敵意和偏見,那他根本不需要加入這個計劃。他只要堅持台電的「缺電」之說是謊言就好了,犯不著為了要了解這件事,而要花上自己兩個月時間。

以上解釋這麼多,最重要的是,想請大家能夠體會:我們來做這件事情,並不是無理取鬧。相反地,我們是帶著善意,希望努力實際地瞭解台電在「缺電」這件事情上的狀況,幫台電說明一些目前以台電本身難以取信社會大眾的事情:是否當真「缺電」這件事。

而我們向林全院長提出此議,和台電也討論過後,很感謝台電同意進行此案。同時,為了進行的效率,所以我們也希望能邀請林全院長每個星期撥出三十分鐘來了解一下進度,排解困難。很感謝林院長對我們過去的發言不以為忤,同意每周來了解。

而為了不希望引起台電同仁不必要的誤會,所以我們也同意可以把「調查研究計劃」更名為「研究計劃」。

3. 希望所有談話錄音並公布的原因

正如一開始我所說,因為這是一次極為難得的機會,所要研究的事情又如此極關重大,為了不辜負社會大眾的期待,我們戒慎恐懼,從一開始就堅持一些工作方法和標準。

我們從一開始就認為自己只是拋磚引玉,是1.0版的調查研究,希望社會大眾是2.0版。

所以我們堅持幾個原則:

1. 我們是依<政府資訊公開法>政府應主動公開的文件進行研究,絕不會收集任何屬個資法所規範的「個資」範圍的數據。請台電守法,毋須披露任何個資、機密、國安相關資訊。

2. 如果我們對台電所註明的「機密」分等有異議,我們會請「經濟部政府資料開放諮詢小組」評定。

3. 即使公開的原始數據資料,請台電以開放資料格式,放到以gov.data.tw 為代表的各平台上。

4. 我們和台電的訪談研究,一律錄影、錄音並公開,公開證明這項計劃的公正性、透明性。

尤其第四點,我們認為非常重要。因為對雙方都有保障。

對台電的保障是:面對研究小組時不會被私下要求做一些和我們公開所說不同的事情。

對我們的保障是:可以化解外界對於研究小組的專業性的疑慮,同時避免事後被人說一些我們其實從沒在訪談過程中要求的事情。

這樣,我們以五十二項資料為開始,在6月29日和台電開了第一次會。
台電當天自己不肯錄影,也不同意我們錄影,但是同意我們錄音。

那天我們雙方很深入地討論了四個半小時。對五十二項資料的名稱定義,以及涉及內容,都有很充分的溝通,並約好下次開會時,由台電同仁提出他們以自己語言所表示的五十二項資料的名稱和內容,以及機密分等。

所以我後來稱之為「很美好的經驗」。

第二天,林院長出席我們的會議時,也同意應該公布錄音。至於錄影部份,則請台電先錄影,可視情況再公布。

但是很令人驚訝的是,當7月5 日我們訪談研究小組去台電開第二次會的時候,台電的主管無視以上會議決議,不但不錄音,這次也不准我們錄音。

至於台電同仁對五十二項資料應該準備的進一步說明,也沒有任何進展。反而,這次台電主管所列的議題裡,是質疑這些資料與調查「缺電」有何關係?

總之,6月29日我們花了四個半小時談好的事情,到了一個星期後好像根本沒有發生過。

這樣,7月5 日的會議過程也有近五個小時,但是毫無進展。會議紀錄,可以看附件二。

更令人訝異的是,次日7月6日,我們看到有「台電主管」及「相關人士」向媒體說了一些我們事實上並沒有要求的「查帳」事。

對於新聞中的「台電主管」及「相關人士」是誰,我們十分好奇;對他們這樣不符事實的發言,我們也十分遺憾。這也更讓我們相信,原先堅持所有會議需要錄音並公布的主張是應該的。否則只是方便一些人躲在暗處說些不符事實又不必負責的話。

4. 希望各位能和我們共同努力的事

因此,今天我們在記者會裡做了幾件事。

首先,因為我們請台電公布6月29日的錄音,台電一直沒做,所以我們今天公布了,請社會公評。

聽這份錄音,可以知道我們為什麼要從那五十二項資料開始討論,以及如何討論的。並且,包括我們不要台電公布和國安、個資、機密等資料的原則,都在錄音裡可以聽到。其中有些工作方法在6月29日後的會議中有更完善的調整,但是聽這天的錄音,起碼可以知道我們堅持的基本原則。同時,也可以請台電所有同仁了解,看我們到底有沒有私下提出任何逾規的要求。

由於錄音時間長,有些話不免易於被人斷章取義,但我們十分坦蕩,因為對大原則的陳述,我們很清楚。如果各位聽到有疑問,或者聽到需要我們改善討論方法的地方,更歡迎讓我們知道。

當然,我們也很希望能知道7月6日對媒體說我們要「查帳」的「台電主管」及「相關人士」到底是誰,以便和他們有公開討論的機會。

過去兩個星期,從一方面來說,我們工作的進展十分有限,對於台電的經營管理,仍然所知不多。
但是從另一方面來說,其實我們也確認了一些事情。

那就是:台電的「缺電」議題,在台電某些主管心目中,可能還不是個緊急議題。否則,他們不會把我們6月29日和台電眾多同仁開會四個半小時討論出來的結果,到了7月5日完全一筆抹煞,好像從來沒開過此會。

不論台電是高到什麼層次的主管基於什麼理由要這麼做,我們認為都是不智的作法。「台電主管」如果對這麼多事情「有恃無恐」,只怕造成社會大眾對「缺電」的議題更「有恐無恃」。

電,是我們生活的必需品,分秒都需要電。我們每個人都需要知道可以如何改善。 「解開台電『缺電』之謎」,不只是為了台電,更是為了我們自己。

台電應該是台灣人最引以為傲的企業,而不是百分之六十的人都不信任的企業。我們希望能幫助台電做這件事情,也是為了希望自己有機會能生活在一個不必常年因為「缺電」的議題而惶惶不安的環境裡。

現在我們希望努力工作的兩個月時間已經過去了兩個星期。我們希望本周的工作後,能夠請台電開誠佈公地和我們討論出有效的工作方法,儘快給社會大眾一個說明。

所有會議,我們會堅持錄音並公布。錄音是對雙方的保障,可以改善我們彼此的工作方式。如果接下來的會議台電再不肯錄音,而事後又有不具名的放話,則我們看不出會議的意義。至於錄影,也還是希望台電能做,是否及何時公布,則可以再討論。

至於台電要公開給大家看的「開放資料open data」,因為開放資料的基本條件是在釋出資料時使用開放授權釋出,所以台電如果實在沒法及時將資料提供給國發會,仍可以在自己網站上使用開放資料的方式釋出。

最後,讓我們再次一起感謝台電同仁一如往常,在這次颱風期間的辛勞付出,也再次希望我們一起儘快解開台電「缺電」之謎。

郝明義 謹啟
中華民國105年7月11日

附件一:http://bit.ly/29y44nm
附件二:http://bit.ly/29ACEyc

晚上七點左右,台電對我們回應了「台電積極開放 與社會共同為台灣找電」http://bit.ly/29IEWej
我回答「很高興看到台電快速的回應,並且願意對每場會議錄音、錄影。希望從現在開始,雙方能開誠布公地為台灣這個重大的議題努力解謎。」

6月29日的錄音,台電也公布了 http://bit.ly/29z8Mjm 。不過只有三個半小時,少了最後一小時,可能沒收到我們給的第二個檔,所以今天會和他們確認。

我們自己在Google Drive上放音檔,使用起來不順,今天會再另處理。請諒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