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ntio hero

2015 年 3 月 6 日 – 之 1

P 隨筆

風傳媒這一篇<今年最大謊言─以公務員加薪帶動民間調薪>,最後提了真是最起碼的四個要求:

『要幫公務員加薪,可以,但請別用「帶動民間調薪」這個理由;而且,政府也該先設法淘汰不適任者、精簡員額─即使無法壓低整體人事費,至少能保持不成長;再加上讓領月退俸者與在職公務員的加薪脫鉤。否則,為公務員加薪只是憑添社會不滿、惡化政府財政罷了。』

我再從其中挑出一個,當最卑微的要求:

最最最起碼,先讓領月退俸者與在職公務員的加薪脫鉤。

http://www.storm.mg/article/43070

2015 年 3 月 4 日

P 隨筆

「意粗性躁,一事無成。心平氣和,千祥駢集。」
這也是以前看弘一法師寫過的字。

越想越覺得是至理名言。
心平氣和,是真的會千祥駢集。

2015 年 3 月 2 日

P 隨筆

最近要慈濟公開財務狀況的聲音很多。

風傳媒這一篇是對慈濟說的,證嚴法師實在應該參考:

『公開、透明,不僅是向社會大眾作交代而已,對慈濟也有正面益處。公開的帳目、可供追查的收支、明確的資金流向,是避免弊端與人謀不臧的最佳方法。慈濟豈能保證其善款與資金使用絕無浪費、完全沒有人謀不臧情事發生?陽光是最佳消毒劑,公開是弊端的殺手。讓「慈濟集團」的財報更透明、公諸於社會大眾,是慈濟不能也不該迴避的事。』

<要「慈濟集團」透明化絕不為過!>
http://www.storm.mg/article/42717

中國時報這兩篇,則讓我們看到這個問題的解決源頭,政府也責無旁貸:

「東海社工系教授曾華源指出,很多公益團體的財務報表雖有會計師簽證,但資料卻簡略,畢竟會計師管不到細項,尤其,許多社福團體支出,人事費占大宗,這部分也沒所謂監督考核機制。
「曾華源提到,現行《公益勸募條例》只管募不管捐,就因衛福部根本沒多餘人力管捐款,呼籲政府部門除修法,也應比照公益彩券成立監理委員會,針對公益團體捐款進行監督及考核。
「中正大學社福系教授官有垣表示,公益團體自律很重要,過去政府部門曾針對非營利組織提出財務報表透明化方案,但後來不了了之。政大地政系教授徐世榮昨也在臉書發文,指慈濟收支報告竟連一頁都不到,實在荒唐。」

<台灣1頁不到 新加坡厚達32頁>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301000250-260102

<慈濟資金全球跑 台灣不設防>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301000242-260102

 

2015 年 3 月 1 日

P 隨筆

在紐約住了三年,每次經過第八大道的 Shake Shack,看裡面人頭攢動,外面大排長龍,又不接受訂位,只好暗自好奇這家的漢堡就當真那麼好吃?

今天趁著星期天氣溫回升到零下四度,終於鐵了心去排隊,還好只等了二十分鐘就進去了。只是進去也沒有座位,只能站著吃。

他們的漢堡真是沒話說。我對漢堡一向沒什麼感覺,也三口兩口就吃完了。好奇了三年才吃上,也值得! 附上一張照片,光看也可以想像到那種口感吧。

郝明義Rex How 的相片。

2015 年 2 月 28 日 – 之 2

P 隨筆

2006 年我寫了本書《那一百零八天》,其中談到為什麼我當了很長一段時間的「黑戶佛教徒」——不願意讓人知道我是佛教徒的佛教徒。時間過去了快十年,摘一段請沒看過的人參考。

==================================

一九八○年代末台灣解嚴、經濟快速成長之後,社會有眾多變化。其中之一,是佛教大興,香火越來越盛。電視上,講經說法的節目不一而足;電視外,活佛、仁波切比比皆是。
「佛教」有越來越普及之勢,我則有「佛法」是否越來越遠的疑惑。

這些疑惑來自於三個現象:佛教在台灣,日益「慈善機構化」、「大建寺廟化」、「上師化」。

佛經中,布施是六波羅蜜的一種,但也只是一種而已。布施是一種慈善行為,是任何宗教都鼓勵的美德。如果佛教的普及,只讓我們看重慈善行為的推廣,那佛教的特點又何在?比爾‧蓋茲不是佛教徒,也有一個全世界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慈善基金會。如果過份注意布施的功德,《金剛經》中說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又作何解?

中世紀的歐洲,大建教堂成風。一座座崇偉的教堂,結合了各種文化的結晶,不但讚頌了上帝,感動了信眾,也給人類留下珍貴的遺產。佛教在台灣「大建廟宇化」,一個個山門氣派越來越大,越來越莊嚴,往好的方向想,也有那些美侖美奐的教堂的作用。然而,佛法畢竟不同於基督信仰。基督信仰中,有一位至高無上的上帝要禮拜、讚美。佛教雖然也有十方佛菩薩要禮拜,然而「學佛」更重要的真諦,還是得記住「人人皆有佛性」的佛法本意。山門再大,如果不指點信眾如何努力提升自己的生命層次,卻只吸引善男信女的膜拜,那和其他禮拜上帝的信仰又有什麼不同?

「上師化」,是一個更大的問題。
佛教最大的特點與作用,就是讓信眾不止於膜拜佛菩薩,還可以「學佛」,有為者亦若是,「人人皆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顧及人人根性不同,為了方便每個人都有適當的入門途徑,所以又有十萬八千法門。和許多宗教把人神劃分,只信仰一個上帝,只有一部經典相比,佛教是極為人文主義的,方便眾生的。

在這個方便之下,佛教的入門門檻很低,「吃齋唸佛」即可。佛法的理解門檻也很低,「諸善奉行,諸惡莫作」即可。
然而,佛教這些人文主義、方便眾生的設計,就在低門檻中很容易遭到扭曲。

一方面,許多信眾把「人人皆可成佛」當成了口頭禪,不是口唸心不信,就是貪圖便利,追求速效,總希望尋覓一個「功力」在自己之上的人,幫忙解決問題,幫助自己成佛。卻忘了所有的修行,畢竟是自己一個人的事。

另一方面,有些人又把「人人皆可成佛」這個概念利用到極致。他們毫不客氣地借用這個概念,利用信眾總是渴望有一個人的「功力」超出自己之上的心理,乾脆自稱「活佛」、「活菩薩」,甚至「超佛」、「超菩薩」起來。

第一、第二兩種人互相吸引,形成一個雪球效果,可以上演各種欺騙與愚蠢的戲碼,其來有自,不過,台灣近二十年的發展,透過種種大眾媒體的渲染而形成的種種盛況,則想必是前所未見的。

「上師化」的現象,說來似乎不像稱佛稱菩薩那麼嚴重,但是對上述現象的形成,卻有推波助瀾的作用。
各行各業,對自己的師父或老師尊敬,都是應該的。然而,尊敬不等同於要把師父或老師的地位,無限上綱地「上師化」。釋迦牟尼當年即將圓寂時,阿難問他未來的弟子應該如何修持,釋迦牟尼回答:「依法不依人」。然而,「上師化」的結果,卻是讓信眾在「依人不依法」。

對沒有接觸過佛法的人來說,機緣成熟,他會遇見一位可以皈依的師父。這位師父,是一位引介的人,也是在渡口把茫然不知方向的你,帶上小舟,划過江流,載到對岸的渡人。然而,「依法」,你才能逐漸離開渡口,自己參照佛法的地圖,繼續走自己的路;「依人」,你永遠要逗留在渡口,擺脫不了對那位渡人的倚賴。

而信徒一旦養成倚賴,沒有獨立前進的能力時,很容易為滿街趴趴走的「活佛」、「活菩薩」所乘。那些人可不客氣,他們在渡口兜售的,可是觀光遊輪的門票,搭上去可更超級,更便利呢。


我不認同「慈善機構化」、「大建寺廟化」、「上師化」這三個現象,也不想被別人視為這三個現象之下的佛教徒,所以益發強化了讓自己乾脆躲起來,當一個黑戶佛教徒算了的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