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ntio hero

2020 年 12 月 12 日,13:28

O 活動與新聞報導P 隨筆
(補記+照片)
何華仁的鴞隼之章展覽, 我本以為今天最後一天,趁最後機會來看。真是充滿生命力。後來發現是到12/20,還有一周時間,請把握。在福華飯店二樓。
補記:我看完去吃了午餐,要走的時候又繞過來看一下,幸運地遇上了野生的創作者何華仁,就一起自拍一張。
今天還學會了「鵟」這個字。
遊隼系列的「交配」。

 

遊隼系列的「共浴」。

 

「照護」。三雙眼睛清清楚楚地看著你。

 

這幅「夕照群鷹」,是每年寒露前後,固定飛來恒春半島的一群鵟鷹。

 

這一幅是「出洞」。栩栩如生之外,我好奇何華仁是怎麼和他們打的照面。

 

幸運地遇見創作者本尊。

 

 

https://www.facebook.com/rexhow.dna/posts/3892244334143076

後疫情時代的知識與文化

F 文化相關K 健康/醫療/社會O 活動與新聞報導P 隨筆
【後疫情時代的知識與文化】
「後疫情時代的展望」計劃的「記疫之社會對話系列」,在12月12日星期六舉辦第五場了。主題是「後疫情時代的知識與文化」,兩位主講人是中正大學黃俊儒教授,和政大徐美苓教授。我擔任主持人。
黃俊儒教授談的焦點是『進入「數位說故事」的知識傳播年代』。
疫情造成數位溝通環境的成熟與躍進,除了數位通訊、線上會議、線上課程大增之外,另一種新的「數位說故事」形式很可能大大地改換了新一波知識及文化傳播的面貌。Netflix, Spotify等影音串流平台都呈現爆量的成長趨勢,podcast也順勢崛起。這些平台把「數位說故事」的媒介、製作環境,及受眾接受方式的數位化推波助瀾,達到新的高峰。
所以黃俊儒教授認為:『為了增加故事的吸引力,更為複雜、更富含知識、更能體現文化感受的故事架構是免不了的進路…..而文化傳播及知識傳播之間的界線也會越來越模糊,「透過故事學習」可能會是更加明顯與普及的態勢。這樣的發展不僅可能影響「校園內」的學習(例如作為教材),對於「校園外」的學習衝擊會更大(例如binge watching的現象)。所以在後疫情的時代,我們需要學會更多挖掘與講述自己故事的能力,不僅對於文化的深耕有幫助,對於知識的創新與學習也會有同樣的助益。』
徐美苓教授談的焦點是『後疫情時代的知識與文化:挑戰與展望』。她也關注數位平台在這次疫情的作用,除了Netflix、Spotify等影音串流平台的「COVID效應」之外,還有各種「開放博物館」、「開放圖書館」的藝術與高雅文化共享。
但是徐美苓教授指出:『值得注意的是,當閱聽眾需要的內容、獲得的管道、累積與生產的方式醞釀著變化,我們接收到的觀點與內容不再一致;即使同一議題,也因選擇載具差異,導致觀點差異越來越大,這就是所謂的同溫層效應。過去由專家壟斷的知識一旦解放,民眾雖拿回詮釋權,知識的定義也不再定於一宗,但不免眾聲喧嘩,再現巴別塔。…….但是事實的查核永遠趕不上虛假或惡意訊息的製造與病毒式地擴散,此時更重要的角色是導航(navigation),即導引大眾如何更有智慧地搜尋與運用(或不運用)訊息,提升與賦權自身資訊獲得的判別素養。換言之,我們需要的不只是更多的查核次數與機構,而是大腦的啟動。』
他們兩位的講綱,可以到這裡看:https://bit.ly/37QpvwK
歡迎大家來聽他們兩位精彩的交流,也希望能在現場與大家共同討論他們所提出的觀點。
時間:12/12(六),下午2-4點 (下午1點30分開始報到)
地點:左轉有書X 慕哲咖啡(台北市中正區鎮江街3-1號)
主講:
黃俊儒(國立中正大學通識教育中心特聘教授兼科學傳播教育研究室主持人)
徐美苓 (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特聘教授)
主持:郝明義
報名網址:https://bit.ly/3gKBbFv

2020 年 12 月 9 日,21:39

B 閱讀C 出版O 活動與新聞報導P 隨筆
一場公開的網路直播殺人,鏡頭中的京劇女旦哼唱著段子,「離卻了峨眉到江南,⋯⋯」轉身槍殺綑綁於椅子上的議員兒子,「小女子⋯⋯閻鐵花。」
30年前的閻家京劇團滅門血案,唯一倖存者、年僅15歲的閻鐵花成了兇手進了監獄,並在10年前死於監獄中,但今天再度出現,容貌與30年前如出一徹、自稱閻鐵花的人又是誰呢?
常勝的新作第一部。本周六,12/12下午三點,在臺中國家歌劇院 image3非常圖像空間辦新書分享會。歡迎大家。

2020 年 12 月 9 日,12:30

B 閱讀C 出版P 隨筆
前天和夏珍跟呂紹煒見,聊我們新近出版的兩本書,加這兩年我的一些觀察,當讀書報告。
紹煒不用錄音,他說如果整理錄音,回去聽還多花時間,不如直接筆記。「不過筆記也會有潦草的地方,有時候看不出寫什麼。」他說。我說同感,我訪談別人也是如此。
不過我以為他要整理幾天,剛才看到今天就刊出來,果然功力深厚。
也因為他行動迅速,所以我今早想到一個比喻就沒來得及跟他說。
全球化導致世界各地有能力移動者和沒能力移動者的兩分,這兩分又和貧富的兩分互為因果地加劇,所以世界各地都有全球化和反全球化的支持者。而2016年川普之得以上台,以及2020年即使在諸多爭議中仍然能多出好幾百萬票的支持者,都可以看出有多少人感到自己受全球化之害。
然而,全球化有四個面向,人的移動、生產的移動、貿易的移動、財富的移動。
川普打的 Make America Great 牌,其實都是在封鎖「人的移動、生產的移動、貿易的移動」,而他沒有封鎖財富(金融)的移動,結果美國替代了瑞士成為全世界熱錢的天堂。偏偏財富移動的全球化,帶著「三零」(零所得稅、零資本利得稅、零遺產稅)特色的全球移動,才是使得今天全球貧富兩極惡化的核心。
所以我想到的比喻是:以川普為代表,全球各地所謂右派的政府、民粹的政府,光去封鎖「人」、「生產」、「貿易」的移動,就好像忙著把門窗釘牢,不讓風雨進來,但在同時放任甚至加劇「財富」移動的全球化,卻好像坐視甚至破壞屋頂。
共和黨和川普固然如此,民主黨和拜登和華爾街的關係更好,當然更可想而知。所以我說,美國如果不調整自己在「金錢」移動的全球化的立場和作法,只怕未來以貧富差距拉扯的兩極撕裂會更嚴重。
至於我說「世界革命」,是從柄谷行人沿用馬克思的理論而來。那就是要革命,在任何單一國家都不可能,而只有世界各地同時發生。柄谷行人說1848年、1968年都出現過世界多地同時發生大事的情況,所以我想,如果從(尤其是財富)全球化持續惡化貧富兩極的走勢來看,其實2016年左右以川普上台、英國脫歐為代表的許多政治現象,也已經是某種世界革命的現象,而未來隨著情勢的再進一步惡化,出現更多地方更大的反彈,毫不足為奇。
不要忘了,根據瑞士銀行(UBS)的一份報吿,今年疫情這麼慘,絕大部份人的口袋都在縮水的時候,今年四月到至七月, 全世界最頂尖的富豪財產總値的增長超過了十兆美元,平均增幅是兩成七,而全球的貧窮現象卻二十多年來首次增加。
STORM.MG | 作者:風傳媒
專訪》窮人翻身無望?郝明義揭金融全球化黑暗面:制度為富人服務,恐引爆世界革命-風傳媒
全球化逆轉了嗎?大塊出版董事長郝明義說,全球化只是「中挫」,接下來還是應該會有進展,真正的大問題是:最是陰暗、腐敗的「金融全球化」毫無中挫逆轉的跡象,這個無國界的金融帝國才是真正的全球化。近4年被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