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ntio hero

2024年11月8日 22:23

A 工作B 閱讀C 出版L 人物

1.
一個人的文筆到底要好到什麼程度,才能讓聘用他擔任全職作家的雜誌三十年等不到他寫出一個字,還是願意繼續付薪水給他?即使換了三任總編輯都一直如此?
一個人的才華到底有多麼迷人,才能讓他的同事看他坐領乾薪而不以為忤,每天豎起耳朵聽他在辦公室裡打字的聲音,去翻他垃圾桶想要尋找線索卻徒勞無功?
一個人到底遭遇了什麼情況,才會從1930末到1970年代持續是《紐約客》的招牌作家,美國報導文學的顛峰代表,影響無數後進,卻突然再也沒有任何作品三十年?
2.
約瑟夫.米契爾(Joseph Mitchel)出生於美國南方北卡羅萊納州人,父親是擁有遼闊農田和棉田的大地主。本來,他應該和其他同齡朋友一樣,長大後也留在那裡,繼承家業。
但是十歲的時候,約瑟夫的父親帶他出了趟遠門,去了紐約。根據他們家的傳說,約瑟夫頭一次看到高譚市的摩天大樓和繁華熱鬧時,就向他的父親宣布:「這是為我準備的。」
他也真沒有說錯。日後他將會來這個城市工作,從報紙的記者做起,再成為雜誌獨樹一幟的報導文學作家,以難以望其項背的方式紀錄這個無以名狀的大都會。
3.
約瑟夫.米契爾會寫場所。
「比爾這輩子最在乎的,就是要讓麥克索利(McSorley’s)保住和他父親在世時一模一樣的風格。只要一有任何東西需要更動或修理,他便感心驚肉跳。二十年來,這間酒吧腐朽的程度日益嚴重,木匠一再警告他房子再不修就要塌了;到了一九三三年,他終於讓木匠動手打理,要把房子撐起來。工程進行之際,他坐在裡屋的桌前,雙手抱頭,心亂如麻,好幾天都吃不下東西。同一年,天花板上布滿煙塵(和蜘蛛網)的油漆開始剝落,飄到地板上。顧客紛紛抱怨飄進啤酒的碎片可能會害他們窒息而死,比爾才心不甘情不願地重新粉刷了天花板。一九二五年,他不得不把杯子換成陶杯;因為大部分的錫杯都被人順手牽羊去當紀念品了。同年,裡屋安裝了一部他自己從不接聽的投幣式電話。這些大概就是他所容許的、僅有的重大改變。」——摘自〈老家的老啤酒屋〉(The Old House at Home),1940
4.
他會寫吃的。
「你馬上出發,去利比的生蠔屋,告訴那個人你要吃他的大牡蠣。不要坐下。站在他們那個精美的大理石吧台前,你可以在那裡看到那個人用刀把牠們撬開。告訴他你要喝生蠔汁;他會在底殼下刀,這樣生蠔汁就不會溢出。你要確定你吃到的是大蠔,要大到你必須向後仰才能吞下去,這是大多數餐廳用來炸和燉的大小;上帝寬恕他們,他們不懂。要他給你羅賓斯島、馬蒂塔克、鱈角或馬鞍岩的生蠔。不要在上面放任何紅醬、五味醬、那些亂七八糟的東西、那些雜碎。向那個人要半顆檸檬,戳一兩下,讓檸檬汁出來,然後擠在生蠔上。他切開的第一顆生蠔,把牠拿起來聞一聞,就像聞玫瑰花或白蘭地一樣。那種鹹鹹的海藻芳香會讓你神清氣爽;它會讓你的血流加速。而且不要只吃六個;慢慢來,吃一打,吃兩打,吃三打,吃四打。然後給那個人慷慨的小費,去給自己買一支五十分錢的雪茄,把帽子斜戴起來,然後到滾球綠地(Bowling Green,曼哈頓的小公園)去走一走。」
5.
他會寫人。
「大約一年後的一天,我正在和韓曼談話,不知怎地我感覺他沒有做到他承諾要做的事,所以我請另一個人過來,用金屬棒敲墳墓聽它的聲音。正如我的懷疑,韓曼騙了我。他只挖了一.八公尺。他是難纏的老傢伙,固執己見,按照自己的意思做事,而不是按照我的意願。他一直都是挖一.八公尺深的墳墓,而且無法改變。這讓我很不高興,我很生氣。我已經把我的名字刻在這個墓碑上,看來我好像埋在這個墳墓裡了。」
他邁出了兩大步,站在同一塊墓地的下一個墳上。
「相反地,」他說,「我會被埋在這個墳墓裡。」
他彎下腰,拔起一根雜草。然後站起身來,抖掉雜草根上的泥土,丟到一旁。
「啊,算了,」他說,「不會有什麼差別的。」
6.
約瑟夫.米契爾的寫作到底留給讀者什麼印象呢?
一九八二年,一位加州的政治學教授寫信給米契爾,有這麼一段話:
「我不知道有誰的作品能像你一樣,如此快樂地把純潔、樸實、不做作、善良、甜美和平靜的特質結合在一起。至少對我來說,這些特質一次又一次地出現在其中,是我獲得無窮樂趣的泉源。甚至只讀幾頁你的書,我就會洋溢著一種柔和的歡喜,不知何故感覺更潔淨、更滿足、更感激。」
後來米契爾一直把這封信放在手邊,並且經常翻閱,尤其是他在寫作荒漠中徘徊的最後幾年。
7.
《米契爾先生為何不寫了》,是同樣身為記者出身的湯瑪斯.康克爾(Thomas Kunkel)的作品,榮獲2016年美國指標性傳記寫作獎項「斯珀伯圖書獎」(Sperber prize)。
《紐約時報》這麼說: 「《米契爾先生為何不寫了》是一本優雅動人的傳記,主角深具紐約特質一如其筆下的紐約角色,他深信這座城市的魔力並為其獨特特徵添磚加瓦。」
8.
那麼,米契爾先生到底為何不寫了?
我看完書之後,有了我自己的答案。但是不能破梗。
請大家讀這本會讓你徘徊的書。
#米契爾先生為何不寫了

2024年11月7日 23:33

A 工作B 閱讀C 出版O 活動與新聞報導

《周末活動》預告
11月9日(六)
高雄場
《東西縱橫記藝——名畫真的超有戲!》
»» 新書分享會 #高雄場

🎨 深入淺出帶領大家從藝術小白→藝術天才 ​ .ᐟ.ᐟ.ᐟ

💁‍♀️✨一起與 東西縱橫記藝JunieWang 從故事中感受,從生活中累積,各種不同角度探討名畫背後的人物與事件將藝術文化結合生活感,帶領讀者進入一場藝術與文化的盛宴。原來,藝術距離我們一點都不遙遠。

高雄的朋友!歡迎呼朋引伴前來聆聽名畫背後精彩到不行的「超有戲」故事🖤

▧ 時間|11.9(sat) 14:30一16:00
▧ 報名|https://pse.is/6jd6lj
▧ 地點|誠品高雄大遠百店 17F 書區中庭(高雄市苓雅區三多四路21號17樓)
▧ 主講|Junie Wang(本書作者)

※ 誠品皆為公開場地,座位有限,活動採報名者優先入座,
歡迎先行報名卡位,期待相見
——————-
台中場
⋯《用鑽石生命靈數拍好你的人生電影》⋯
»» 新書分享會 #台中場 就是𝟏𝟏.𝟗本週六 .ᐟ.ᐟ.ᐟ

經過上週台北、高雄各方讀者的熱情支持!「不一樣的郝明義」將要與台中的讀者見面了!非常開心兩場活動中不僅有讀者顯然已經看過書並自己算過,向郝明義提出很深入的問題,還有讀者聽後就即時整理出心智圖,這都是另我們感到十分珍惜及理想的閱讀互動(大哭)。

也請記住郝明義向大家提點的金句:「鑽石生命靈數不是命理書,也不是神奇的祕符,貼在你額頭上就百毒不侵;鑽石生靈數是一本秘笈,練習,也鼓勵你拍好自己人生電影的秘笈。」

期待與台中的舊雨新知相聚一刻。當然,有任何讀後或活動心得都歡迎隨時不吝嗇與我們分享

▧ 時間|11.09 (六) 14:30 – 15:30
▧ 報名|https://pse.is/6l62ew
▧ 地點|台中誠品園道店 3F(台中市西區公益路68號3樓)

※ 誠品皆為公開場地,座位有限,活動採報名者優先入座,
歡迎讀者先行報名卡位,期待相見。
——————————-
11月10日(日)
台北場
《米契爾先生為何不寫了?》#新書分享會

約瑟夫.米契爾(Joseph Mitchel)
是知名文學雜誌《紐約客》(The New Yorker)早期的重要資產,幾乎可以說他一人扛起了三零年代晚期的《紐約客》人物報導專欄,並在四零、五零年代用他多產且高品質的作品,以及領先時代的寫作方法,成為該雜誌名聲最為響亮的作家之一,他宛如紐約的代言人,他走遍城市每一個角落,記錄下這座偉大的城市裡形形色色的人,但為何在帶給世人如此美妙的書寫後,卻突然消匿於文學史,再無新作整整三十年?

本場活動,將邀請策展人、藝評人謝佩霓,與讀者分享米契爾傳奇的一生,走入他的生命,也見證紐約文學、報導史上最爛燦的篇章。

▧ 時間:11/10(日)1430-1600
▧ 報名:https://pse.is/6luh7n
▧ 地點:紀州庵文學森林新館三樓(台北市同安街107號)
▧ 講者:謝佩霓(藝評人/策展人)
——————————-
𓇠 以陶土重新揉製世界 —《逃逸路線》#新書分享會 𓇠

「沒有人不會捏陶。」
在陶土的世界裡,數千萬種排列組合之間產生了自由縫隙,讓人找到再一次與世界和好的方式 。

「陶藝」二字總讓張卉君聯想到德勒茲的「逃逸」概念,當她說「去做陶」時,心裡浮現的同義詞即是「去出逃」。於是她每每專注於製陶技藝、遵循傳統工序時,卻又在製成的路徑上,依隨心之所向,在各種裂縫中尋找逃逸出常態的可能。

本次特別與擁有共同理念「逃逸線書室獨立書店」合作講座活動,邀請《逃逸路線》作者張卉君來到現場分享新書內容以及其製陶的過程,歡迎大家一起逃離現實(?)到活動來聊聊!

▧ 時間|11/10(日) 15:00-16:30
▧ 報名|https://pse.is/6llxdn
▧ 地點|逃逸線書室(新北市三重區中央南路45巷3號1樓)
▧ 主講|張卉君(本書作者)

𓂃 𓂃 𓂃𓂃 𓂃 𓂃𓂃 𓂃𓂃

2024年11月6日 21:45

A 工作B 閱讀C 出版O 活動與新聞報導

1.
台師大設計系主任蘇文清教授,邀我今天去為研究所班學生演講。
很高興由這個機會認識了蘇教授。
之前我聽說他在農村費心耕耘設計教育,就十分好奇。今天聽他實際解說在做的事情之後,就為他鼓掌。
簡單說,就是各地農會協助農村婦女做一些手藝的事情遭到瓶頸要停擺了,蘇教授去進行輔導,不但活化了這件事情,也把婦女的手藝融合新觀念的設計觀念,提升了附加價值。所以稱之為「農村巧藝」。
我看到冬山鄉農會婦女做的圍巾,跟他說我要買一條!
蘇教授在台師大設計系主任的位子上可以做的事很多,卻要離開台北去各地農會奔波,這種遠離中心、獨行偏遠地區的行為,有明顯的7這個數字的作用。
等午餐後,我說幫他算一下生命靈數,果然有7字在當道。他自己聽了之後也同意。
不過,我恭喜他,因為他雖然走向邊陲,卻可成就事業。
我也期待明年和台師大設計系有更密切的國際交流合作。
2.
最近又忙得天衣無縫。
為了新書南北奔波,也有年關將至許多事情。
不過陸續收到許多過去算過的人,或是新的讀者的回饋,都讓我受到鼓舞。
有上班族的,有大學生的,有公務員的。書才剛上市不到一個星期,甚至有一個素昧平生的人寫了封信給我,已經照書裡的內容把自己分析得十分完整,說相信自己已經可以成為「第十個案例」。
我先挑一個人來說。
是一位女士,在談她在交往的伴侶。因為看了我書裡分析伴侶的那個部份,所以她體悟到了一點:
兩個人之間相衝突的數字,就像手裡各自有兩盤不同的料理:譬如生魚片和義大利匹薩。
你可以覺得兩人口味完全不同,沒法相處。但也可以換個角度,說哇,我們又有生魚片可吃,又有匹薩可吃。
其實,伴侶之間如此,每個人身上有相互衝突的數字也都如此。你可以覺得怎麼有兩個相衝突的數字都在自己身上而覺得很不自在,但也可以讓他們好好相處,讓自己同時擁有兩種不同的能量,南拳北腿都兼備。
這些故事和心得,比我說的還生動。
3.
11月9日(六)下午三點,在台中誠品園道店有一場鑽石生命靈數的分享會。我希望能為台中的讀者做更多的說明。
11月11日(一)晚上七點,在台北新店誠品裕隆城店,有一場特別活動。
會選這一天,是因為11月11日這一天經常被說得很神祕,許多人都說宇宙能量門戶打開的一天。
但我會拋開所有神祕的外衣,來談11 這個數字的意義,以及對每個人都可以參考的價值。
因為這一場活動是和誠品特別合辦,所以有專場獨家贈品與抽獎。詳情請看留言區的辦法。
最重要的是,大家會聽到與其他分享會不同的內容,我也會留時間給大家,請大家帶著自己的故事來。
歡迎大家。
#用鑽石生命靈數拍好你的人生電影

2024年11月5日 22:08

A 工作B 閱讀C 出版L 人物

1.
認識張卉君,是九年前的事了。
第一次見她,或者說見她之前看報紙上寫她的一段文字,就對她曾經去雲南住過一段時間覺得很好奇。
一個從台南出發,移動到臺灣東海岸做鯨豚工作的女孩子,中間為什麼多出蒙古和雲南兩條路線?我覺得很好奇。
後來,在她和劉崇鳳合寫的書裡,我知道了她們去蒙古的故事。
這次在她的《逃逸路線》裡,終於知道了雲南的原由。
2.
『年輕時的流浪非常浪漫,沒有多想就能飛蛾撲火。青春啊,無限可能的未來呀,都是籌碼。那時沒有什麼值得害怕,不相信「身土不二」的古老智慧,只覺得異國文化衝擊格外新鮮,經驗什麼都好。…….
『不必上班,只跟著藝術家「生活」的日子,過起來既詩意又辛苦;但因為手握青春的白紙,無畏框架只想盡情揮灑,遇挑戰如過激流般刺激,根本不以為忤。雖然生活起居不甚便利,但需求卻很少、很簡單,快樂信手拈來。』
我讀著卉君寫她第一次在雲南看人捏「陶」的日子,卻看到自己年輕時流落在首爾街頭,坐在一家唱片店門口曬冬陽的光影。
3.
四年前,卉君說她離開黑潮文教基金會執行長的位置,回到台南了。
雖然覺得她應該還有什麼可以多說一些,可是看她一向陽光的模樣,也就沒有再多問。
這次也是在她的書裡,多知道了些她心底的話。
『年輕時因為對社會公義、環境議題的在意,奮不顧身地往山村、海角最美亦最破碎的地方走去,隨著際遇結識許多志同道合的夥伴,執著憨膽幸得長輩貴人相助,願意帶路,前半生在公領域擁有不錯的名聲和肯定。但遇事毫不保留導致用力過猛,性格執拗、要求嚴苛則像身懷利刃,不免誤傷親近的朋友和夥伴。
『身邊追隨多年的工作夥伴紛紛求去,伴侶關係無暇經營以致慘澹收尾,現世肉身早已摧枯拉朽,尚有遠在埔里山城老家、將至耄耋之年的雙親待侍……長久以來對私領域的忽視,都在此刻發出嚎叫,要我放手離開,回到自己。
『也許是當頭棒喝,也許本就是強弩之末。』
我讀著她的文字,也想到自己前幾年的心情。
4.
真高興卉君在陶藝中找到了一切的出脫與解答。
『傷病讓我們有機會停下來觀察自己。…….
『對我而言,製陶雖然衍生了身體新的疼痛經驗,但能夠透過動手捏塑、揉搓土團的柔溽觸感,以及專注高速轉盤而達到的靜心體驗,彷彿「行動禪」般釋放各種念頭,再整合塑型成與內在狀態相呼應的坏體,藉此安頓了好多混沌不明的思緒。…..
『寫作和製陶,像是頭腦與心之間的開關,時時相互切換;而身體是引動的電流、是橋樑,也是容器。
我得學習讓它們彼此服務,相親相愛。』
並且,遠不止於是對於自己。
5.
『我想起承諾過要做一隻茶壺送給老牛。
即便心中對她充滿了不諒解,短時間內不想見面,也頻頻迴避電話和深談的邀約,但我卻還是記掛著她那隻沒有蓋子的茶壺,要沖茶時多不方便。
於是我開始慢吞吞地抓土,拉出一把茶壺的高度、撐開承載水量的肚腹、再收縮壺蓋的口緣,畫出淺淺的杯托。接著,以尺量測壺口的內徑,繼續拉製壺蓋,外徑要能剛好與壺口嵌合,壺的外型輪廓大致生成,這是第一天能做的工作。再來第二天做壺嘴、把手;第三天等土坏乾透,回頭修去壺體的殘土,切開內嵌的孔洞,再細細補上一層蜂巢狀的茶擋,仔細貼合在挖空的壺體上……像是組裝一個細緻的模型那樣。
製壺充滿細節,得要同時運用邏輯的計算和直覺美感,還要有控制得宜的力道與經驗;等待坏體不同速度的乾燥之餘,又得記得保溼。
就這樣連續好幾天,心思都在完成那把承諾的茶壺上,也在每一個時光流逝的瞬間,一次次確定自己願意為另一個人餐桌上的日常時刻,投注這麼多的時間和精神。
「我應該是很愛這個朋友吧。」完成那把壺的下午,送進窯裡燒製之前,我彷彿向自己得證。
在等待坏體乾透的時刻。
在小心翼翼將壺組裝起來的時刻。
在砂紙細細摩擦素燒坏,謹慎地打磨至滑順的時刻—我都在確認自己愛著這個人,並且願意延續這份友誼。』
6.
放下書,我忽然很想喝一點酒。
謝謝卉君寫這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