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香港朋友對集資紐約時報廣告的提醒(增補版)
G 政府與政治O 活動與新聞報導P 隨筆
【一位香港朋友對集資紐約時報廣告的提醒】(增補版)
恭喜集資到紐約時報刊登廣告「台灣人寫給世界的一封信」已經達標。
剛接到一位香港朋友很焦急的來訊,提醒不要用 #ThisAttackComesFromTaiwan 當主標語,因為「容易給人斷章取義,曲解利用」。
我也同意。
#ThisAttackComesFromTaiwan 做為(個人)反諷的訴求,是有話題也會吸引眼球。
但是台灣人一起集資在紐約時報上刊登「台灣人寫給世界的一封信」,是開大門走大路的事。
畢竟主體是「台灣人寫給世界的一封信」,一旦有人故意拿#ThisAttackComesFromTaiwan 來做文章(這幾天我們已經看到做文章的花樣有多少),反而容易模糊焦點。這對許多並不了解情況,又沒有耐心細看內容的外國人可能造成難以預料的影響。
請發起募資的各位參考。
以諸位的才智,一定可以想出不生枝節,同樣有話題也吸引眼球的訴求文案。
—-
上面貼文貼出後,得知廣告的主標語已改為#taiwancanhelp
並有全書的草稿在這裡 https://bit.ly/2XsIZUG
看過後我另有一個建議是:這看來像是給譚德塞個人的信,如果能保持原來「台灣人寫給世界的一封信」的方向會更好。
2020 年 4 月 9 日,12:58
K 健康/醫療/社會O 活動與新聞報導P 隨筆
「首先,以時間點來看,三個月前(1月9日)台灣的焦點應該還放在總統大選吧(當天的凱達格蘭大道還有大型造勢晚會呢),而且台灣第一例武漢肺炎確診案例是在1月21日才發現的,JW第一次批評WHO「反應太慢」,至少已經是二月份的事了。台灣如何能在三個月之前就未卜先知譚德塞處理疫情的態度,甚至對他做出其指控的「人身攻擊」?
「再來,批評WHO在這次疫情失能表現的聲音各國都有,獨獨把台灣挑出來罵,所以現在意思是台灣有能力操控全世界的輿論了嗎?(JW透過唐phone控制全世界?)還是,中國有能力操控國際組織,讓國際組織祕書長的發言聽起來像是中國外交部?
「二選一,答案應該很明顯了吧?」

【WHO祕書長指控台灣發起歧視黑人的人身攻擊】
世界衛生組織(WHO)祕書長譚德塞於4月8日(台灣時間9日清晨)的記者會上,被問到許多國家領導者批評WHO,他回應說自己絕不搞政治,專注在人道救援以及防疫。他強硬回擊各家媒體對他的批評,並且愈說愈激動,指出說有許多人針對非洲裔黑人做出種族主義式的歧視和攻擊,還說:「如⋯⋯
四個環節+一個破壞和新機會
O 活動與新聞報導P 隨筆
【四個環節+一個破壞和新機會】
很多人在強調「閱讀」的重要。
但閱讀不是獨立存在的一件事。
「閱讀」是一個人在使用「行走」、「圖像」、「文字」來理解世界,並和世界互動的最後一個環節。
看清這四個環節的關係之後,我們可能會比較容易理解「閱讀」的本質、在網路時代遭遇的破壞,以及產生的新機會和新意義。
星期五晚上八點,歡迎參加。
時間│4月10日(五) 20:00-21:00
地點│誠品R79 中山地下書街藝文沙龍(舊書穀倉內)
在 R9 入口下地下街的星巴克對面
主講│郝明義(大塊文化董事長)
2020 年 4 月 8 日,13:57
O 活動與新聞報導P 隨筆
意大利男高音 Andrea Bocelli 在復活節當晚七點(即台北時間 13 日凌晨一點),『將會在米蘭主教座堂(Duomo Cathedral in Milan)舉行音樂會《Bocelli: Music for Hope》,不開放現場觀眾入場,但世界各地可透過 YouTube 直播觀看演出。演出曲目包括《Ave Maria》 、《Sancta Maria》等經典曲目。
『Bocelli 在聲明中寫道,「我相信一同祈禱的力量,無論你是基督信徒與否,相信在這象徵重生的復活節,我們此刻都需要些盼望」。他又感謝音樂將世界世界各地的人們連結在一起,「我們會擁抱在這受傷地球上每一顆跳動的心臟」,將愛與希望帶給意大利以及全球觀眾。』
週日(12 日)便是復活節,但疫情下,宗教聚會成高危活動,已無法像往年到教堂崇拜。正在居家隔離的各位,又能怎麼辦?大家不妨打開 Youtube,聽聽世界知名男高音 Andrea Bocelli 的直播演出 …

Recent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