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ntio hero

2020 年 2 月 26 日,12:03

P 隨筆

「對我來說,藝術是一個梯子,帶我跨越不思議之牆,或是一枚炸彈,摧毀不可逾越之牆。」

藝術的力量!也是生命的力量!

隨著創作層次與細膩度的提高,片山的布手腳不再只是一種填補,她將這些手腳披掛在身上拍照,也她依照自己左手的蟹螯狀手掌,製作了一個大型的填充手。原本受人嘲笑的蟹螯手,變成了藝術的武器。
關於這個網站
EVERYLITTLED.COM
隨著創作層次與細膩度的提高,片山的布手腳不再只是一種填補,她將這些手腳披掛在身上拍照,也她依照自己左手的蟹螯狀手掌,製作了一個大型的填充手。原本受人嘲笑的蟹螯手,變成了藝術的武器。

遺失的靈魂之迴盪

O 活動與新聞報導P 隨筆

【遺失的靈魂之迴盪】

上個周末因為在台北忙安古蘭台灣館回顧展,沒有下台中,錯過了image3 非常圖像空間裡一些精彩的演講。

星期六晚上,邀請到的是策展人、藝評人謝佩霓,談的是《遺失的靈魂》。她的講座,一向人氣鼎盛,那天晚上也是。

事先我們同事就說佩霓的演講一向欲罷不能,需要提前。那天也果然如此。

昨天晚上來家,收到一位朋友來訊,說她看了《遺失的靈魂》,要「謝謝你做大夢 而且一直做」,出了image3的這本書。並特別告訴我哪一頁最令她心馳神移。

後來看同事整理了一些謝佩霓講的重點,分享如下,並感謝她精心的準備。

「謝佩霓老師自身為經驗豐富的跨國文化工作者,帶現場讀者遍覽波蘭獨特的人文、歷史、地理環境、食物、音樂家蕭邦、猶太博物館建築師 Daniel Libeskind 等波蘭文化,以及歷年來榮獲諾貝爾文學奬的六位波蘭作家,信手拈來都是迷人的波蘭文化!

「謝佩霓老師指出,2018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即波蘭作家 Olga Tokarczuk(奧爾嘉.朵卡萩),身為左派、素食主義者、女性主義者的她,雖飽受當地衛道人士抨擊,然朵卡萩卻不改其志,作品仍勇敢為波蘭這片土地上的人民發聲。

「朵卡萩不僅承續了1996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得主、波蘭詩人 Wislawa Szymborska(辛波絲卡)的不羈、率性、對世界的熱情,謝佩霓老師認為她的作品中還藏有英國女性主義先鋒作家 Virginia Woolf(吳爾芙)的前衛、感性與細膩。

「而朵卡萩作品中的諸多意象與生命哲理,就如同植物般緩緩地蔓延至《遺失的靈魂》、《沒有名字的老人》繪圖作者 Joanna Concejo(尤安娜.康哲友)飽含詩意的圖像當中,提醒我們渺小即偉大,找回初心的可貴。講座最後,謝佩霓老師鼓勵讀者不假他人之手,親身去翻閱、體驗、享受閱讀作品的種種樂趣。」

3月1日下午3點,佩霓還在台中一本書店講朵卡萩的作品,歡迎參加,並請看詳細資訊:http://bit.ly/2Ti2c7T

📖 延伸閱讀 📖
《遺失的靈魂》、《沒有名字的老人》、《太古和其他的時間》、《收集夢的剪貼簿》。(大塊文化、image3)

 

謝佩霓的演講,不論在何種情況都有熱情的聽眾。

 

謝佩霓在談朵卡萩。

 

朋友傳來說最令她心馳神移的一頁。

 

謝佩霓為了演講總是旁徵博引地準備。

 

這篇文章值得畫重點的句子很多

K 健康/醫療/社會O 活動與新聞報導P 隨筆

【這篇文章值得畫重點的句子很多】

「無休止的謊言和對事實的錯誤陳述不僅是不道德的,而且是危險的。真相不會消失。它只會潛行。」

「普通人無法獲得及時、準確和全面的信息——中國的統治者也無法獲得。其結果就是可能非常危險的謠言;可能帶來致命後果的無知;還有可能是災難性的誤判。」

「面對由自己對信息的非理性懷疑所帶來的巨大危機時,明智的領導者至少會從自己的愚蠢中吸取教訓。但在中國可能有一個比冠狀病毒更可怕的真相——愚蠢的統治者。

「對於這個問題,還沒有發明出任何疫苗。」

中國政府驅逐《華爾街日報》記者的行動只會加劇其政權的問題。因為壓制真相可能會導致災難性的誤判,而真相不會消失,它只會潛行。
關於這個網站
CN.NYTIMES.COM
中國政府驅逐《華爾街日報》記者的行動只會加劇其政權的問題。因為壓制真相可能會導致災難性的誤判,而真相不會消失,它只會潛行。

從臺灣到安古蘭九年來的 4+3+73

F 文化相關O 活動與新聞報導P 隨筆

【從臺灣到安古蘭九年來的 4+3+73 】

0.
2011年12月初的一個夜裡,在士林的一家漢堡店裡,我們有四個人剛開完一場會。

當時顯然我還不會自拍。所以除了四人分成兩張照片拍,也另拍了那晚我畫的一個展館草稿。

那時,新聞局宣佈要前進2012年的法國安古蘭漫畫展,不但要設臺灣館,並且是亞洲主題國。任務重大,時間郤很緊迫,為了趕時間參與此事,所以我和同事連夜開會。

那晚會後,在新出發的興奮中,我說拍照來留念一下吧。

今天下午,2012 – 2020 安古蘭漫畫展臺灣館回顧展開幕,輪到我發言的時候,看著銀幕上的照片轉眼已經是九年前的事,感觸很多。

1.
怎麼用簡單的歸納來說明這九年前進安古蘭所發生的事?

我會說 4個成果 + 3個根由.

第一個成果,是建立臺灣漫畫進入法國及歐陸漫畫市場的跳板。

九年下來,由於臺灣漫畫家的參與,不只臺灣館在安古蘭逐漸累積出許多鐵粉,每年固定來報到,更重要的是也經由安古蘭,共有33種書39種語文版權簽訂加洽談中。

去年漫畫家左萱說:她從沒想到日漫風格的作品也可以經由安古蘭賣進法國。
版權方面的開展,本來就需要時間。九年的安古蘭,可以說建立了一定的基礎。

第二個成果,是吸引了越來越多的臺灣漫畫家願意參與安古蘭漫畫展,也知道如何使用這個機會。

這次展覽的主題是「從臺灣到安古蘭:73位漫畫家的開拓之旅」,就可說明。

在這九年當中,文化部自2015年起,每年和法國安古蘭國際漫畫暨影像城開始合作「漫畫藝術家駐村計畫」,2018年進一步和布洛瓦市的BD BOUM也合作駐村計畫,加上年輕創作者積極投稿新秀獎和數位漫畫獎項並屢屢入圍,也對許多人產生鼓勵。

而其結果,臺灣自2013年起,入圍新秀獎有九人次,入圍數位競賽(Challenge Digital)和#DRAWMECOMICS共有九人次。其中數位競賽有一次是劉倩帆拿到第二獎,#DRAWMECOMICS第一屆饒予安就拿到第三獎

而臺灣的獨立漫畫刊物,也多次入圍「另類漫畫獎」。2020年就有《Taiwan Comix》、《熱帶季風》、《波音漫畫誌》三本刊物入圍。

第三個成果,是臺灣漫畫家經由安古蘭而和世界其他各地產生創作或展出的聯結。

以臺灣四位漫畫家參與和日本、法國等漫畫家等的合作而完成的《羅浮八夢》為代表,至少參與了三種跨國合作的出版企畫。

以小莊的《80年代事件簿》及邱若龍的《漫畫.巴萊》為代表,至少有七場延伸到德國、比利時、波蘭、英國等地的展覽及演講活動。

第四個成果,則是臺灣漫畫家相互的認識與結盟。

劉倩帆和房瑞儀兩位漫畫家,在2018年在安古蘭見面之前素不相識。但是在那之後卻成為好友並共同創立了《波音漫畫誌》,到現在已經出版了第四期。2020年她們也回到刺激夢想的原點:安古蘭漫畫節的 Spin-off 帳棚擺攤。

2.
至於產生這四種成果的根由,則有三種。

我曾經在之前發了一篇貼文說明。這裡再摘錄其中一段:

『一,是漫畫家各自創造自己風格的努力。從1980年代的漫畫復興,到今天,一直在努力。

『二,是這些年政府的支持。安古蘭臺灣館起自於九年前政府的支持,而近幾年,許多支持漫畫創作的政策,也成為漫畫創作者十分重視的事情。

『三,是臺灣社會自由、開放的環境,本身成為創作者可以爭奇鬥妍的豐厚土壤。呼應2019年臺灣成為亞洲第一個同婚立法的國家,金漫獎得主「星期一回收日」創作也以「百合」為特色,正好可以說明這個意義。』

相關貼文請看:http://bit.ly/32fumo0
以及http://bit.ly/3bZZfkM

3.
過去九年的安古蘭漫畫展臺灣館,畢竟還是有很多人沒能到現場去看過,因此這次文化部有了要做一次綜合回顧展的想法。

我們準備了之後,已經在今天2月22日,在臺灣漫畫基地開幕了。
歡迎大家參觀。

也基於以上的說明,可以在此說明幾個參觀重點如下。

一,是2012到2020年,每年展館重點說明。

二,每年特刊、精彩印製品。

三,參展漫畫家在現場留下的墨寶。其中尤其有2012年的鄭問和陳弘耀的創作。

四,共73位參加過安古蘭漫畫展的畫家的簡介及相關作品。

五,2014年和2015年,有十一篇作品只在安古蘭特刊上發表過,這次首次在台灣公開,難得一見。

六,共十人次入圍新秀獎的作品。年輕的創作者可以觀摩他們的作品,了解如何參賽,激發自己。

七,共九人次入圍數位獎的介紹。也是年輕的創作者可以了解如何參賽,激發自己。

八,2020年入圍安古蘭「另類漫畫獎」的三種刊物:《熱帶季風》、《Taiwan Comix》、《波音漫畫誌》。

4.
最後要感謝許多共同參與工作的人。
先是黃健和和王秀銀兩位。

從2012年我先構思了「漫畫的海洋:臺灣」的主題之後,之後到2018年的主題都由阿和負責,他的參與深而廣,建立很多人脈。

秀銀則在和我們共事的期間,有好多年都因為安古蘭漫畫展和春節撞期,自己先行出發,在安古蘭一個人過除夕的紀錄。

沒有他們兩位,這九年難以啟動也難持續。

此外,還有歷年參與的同事與協力夥伴。

2011年 12 月和我們一起討論展館的 Joyce,持續一起合作至今。

張敏慧、Tess、Nancy,曾經多年貢獻心力。吳幸雯、許雅馨、王正穎、陳德容等曾在臺灣館現場協助的工作人員等。

Joy 莊依婷是年來法國現場的調控核心,及她的助理黃心奎。
王耿瑜、何經泰等歷屆導演。

多年協助現場版權推介的武忠森、黃珮珊。

每年專業的法文翻譯Henri Gentilhomme(我們都暱稱小亨利)、陳太乙、英文翻譯Brian Borse等。

吳可明、林怡君、楊先妤、Eden、Trista、Daphne等同事,這兩年來的投入,也讓安古蘭臺灣館持續以新的型態服務參與的漫畫家和讀者。

回顧九年,感謝再感謝。

現在就讓我簡單地導覽一下。現場再請大家親自參觀。

_______

從臺灣到安古蘭:73位漫畫家的開拓之旅
De Taiwan à Angoulême, le parcours de 73 pionniers de la bande dessinée

展期:2020/02/22(六)-03/22(日)10:00-20:00
[每週一公休]

・地點:臺灣漫畫基地2F,3F(臺北市大同區華陰街38號)
・主辦單位:文化部
・承辦單位:大塊文化
______

*系列活動*

[座談01]
大開眼界的漫畫嘉年華
——漫畫家告訴你安古蘭哪裡厲害!

時間:2020/02/29(六)15:00
地點:臺灣漫畫基地2F

61Chi(2012、2014年安古蘭臺灣館參展漫畫家,2017年安古蘭駐村藝術家)
李隆杰(2012、2015、2019年安古蘭臺灣館參展漫畫家)
劉倩帆(2018年安古蘭數位競賽銀獎得主,2020年安古蘭新秀獎入圍)

[座談02]
用漫畫環遊世界
——從安古蘭出發,前進歐洲

時間:2020/03/07(六)15:00
地點:臺灣漫畫基地2F

小莊(2012、2014、2015年安古蘭臺灣館參展漫畫家,作品《80年代事件簿》授權法文、德文、義大利文等版本)
左萱(2017年安古蘭臺灣館參展漫畫家,作品《神之鄉》授權法文版)
陳沛珛(2015、2019年安古蘭新秀獎入圍,2017年安古蘭駐村藝術家,作品《暫時先這樣》授權法文版本)

[座談03]
如何讓你的漫畫走出國門?
——編輯看安古蘭與漫畫版權推介

時間:2020/03/14(六)15:00
地點:臺灣漫畫基地2F
江美云(曾任東立、大然、青文、尖端編輯,2015年金漫獎最佳編輯,2013、2014年曾陪同漫畫家林珉萱、顆粒前往安古蘭參展)
林怡君(大塊文化副總編,2016年金漫獎最佳編輯,2012、2015、2019、2020年安古蘭臺灣館人員)
黃健和(大辣出版總編,2014年金漫獎最佳編輯,2012-2018年安古蘭臺灣館策展人)

[工作坊]
法國漫畫大師貝涅.彼特 Benoît Peeters
漫畫編劇工作坊

時間:2020/03/21(六)13:00
地點:臺灣漫畫基地2F
講者:貝涅.彼特 Benoît Peeters
(歐洲著名漫畫編劇,得過諸多漫畫獎項,包含2002年法國安古蘭漫畫大賞、2013年日本文化廳媒體藝術祭大獎等,代表作為「朦朧城市」系列)

 

昨天晚上布好的現場二樓。   http://bit.ly/2uXUyaE

 

今天2 月22日下午開幕之前。感謝所有到場的漫畫家和各界朋友。   http://bit.ly/2uXUyaE

 

文化部人文出版司陳瑩芳司長致詞。   http://bit.ly/2uXUyaE

 

我在介紹九年前的一個夜晚的起頭。   http://bit.ly/2uXUyaE

 

常勝代表比較熟悉安古蘭漫畫展的漫畫家致詞。   http://bit.ly/2uXUyaE

 

星期一回收日代表最新參展的漫畫家致詞。   http://bit.ly/2uXUyaE

 

劉倩帆(右)和房瑞儀(左),代表因安古蘭而結緣合作的漫畫家致詞。   http://bit.ly/2uXUyaE

 

二樓入口。   http://bit.ly/2uXUyaE

 

每一年的展館設計說明,都各自展示。   http://bit.ly/2uXUyaE

 

逐年介紹,有一整排。   http://bit.ly/2uXUyaE

 

二樓的主場。   http://bit.ly/2uXUyaE

 

桌面有歷年特刊、印製品,及畫家聯手作品展示。   http://bit.ly/2uXUyaE

 

右手邊的長條就是今年2020年的漫畫家聯合創作。   http://bit.ly/2uXUyaE

 

二樓有個牆面有十一篇從來沒有在台灣公開過的漫畫家作品。   http://bit.ly/2uXUyaE

 

十一篇作品的另一邊。   http://bit.ly/2uXUyaE

 

在安古蘭與布洛瓦的駐村作家的相關資料展示。   http://bit.ly/2uXUyaE

 

駐村作家有針對自己起居照片加上特別註解。   http://bit.ly/2uXUyaE

 

有十位入圍新秀獎的作品展示。   http://bit.ly/2uXUyaE

 

有入圍數位競賽(Challenge Digital)和入圍「另類漫畫獎」的作品展示。 旁邊另有投影幕。   http://bit.ly/2uXUyaE

 

上了三樓,先看到73位漫畫家的相關資料與作品展示。   http://bit.ly/2uXUyaE

 

73位漫畫家牆面正面照。   http://bit.ly/2uXUyaE

 

也有漫畫家的手繪提袋。   http://bit.ly/2uXUyaE

 

歷年在現場揮毫的各作家的作品。   http://bit.ly/2uXUyaE

 

另一角度。   http://bit.ly/2uXUyaE

 

另一區域。   http://bit.ly/2uXUyaE

 

陳弘耀在2012年留下的作品。   http://bit.ly/2uXUyaE

 

鄭問在2012年留下的作品。   http://bit.ly/2uXUyaE

 

2011年12月初那個晚上,我找阿和跟秀銀去士林找Joyce 開會。當時不會自拍,就先請joyce 幫我們拍。   http://bit.ly/2uXUyaE

 

拍完了再請阿和幫我和秀銀、Joyce拍。   http://bit.ly/2uXUyaE

 

那個晚上,我畫的安古蘭臺灣館展場草圖。 為了呼應「漫畫海洋.台灣」的主題,想到把展場設計成幾重像是波浪。   http://bit.ly/2uXUya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