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ntio hero

2019 年 1 月 17 日,23:07

O 活動與新聞報導P 隨筆

【十二位漫畫家去安古蘭】

安古蘭漫畫節下周開始,同事忙到前天半夜完成所有工作,昨天下午舉行了記者會。

今年行前傳來很多好消息。安古蘭的新秀獎公布二十名入選者,其中只有兩名是非法語作者,而兩名都來自台灣:分別是陳沛珛 、林倩羽。

今年新登場的#Drawmecomics 選了十名,台灣作者有三名:饒予安、葉馨文、歐泥。其中饒予安入選前三名,到開展會公布最終名次。

此外,加上文化部評選的四位台灣館代表漫畫家李隆杰、陳繭、廣下嘉 、歐泠,還有法國邀請的三位駐村漫畫家Pam Pam LIU、日安焦慮、何學儀,因而今年由文化部支持去安古蘭的台灣漫畫家將多達十二位。

甘巴迭!

 

饒予安作品。 #Drawmecomics 十名入選者之一,並進入前三名。
葉馨文作品。 #Drawmecomics 十名入選者之二。
歐泥作品。 #Drawmecomics 十名入選者之三。

 

陳沛珛作品。 2019年安古蘭新秀獎入選二十名之一。(非法語作者兩名之一)

 

林倩羽作品。 2019年安古蘭新秀獎入選二十名之二。(非法語作者兩名之二)

 

李隆杰作品。 台灣館代表漫畫家之一。

 

陳繭作品。 台灣館代表漫畫家之二。

 

廣下嘉作品。 台灣館代表漫畫家之三。

 

歐泠作品。 台灣館代表漫畫家之四。

 

Pam Pam LIU作品。 法國邀請駐村作家之一。

 

日安焦慮作品。 法國邀請駐村作家之二。

 

何學儀作品。 法國邀請駐村作家之三。

 

昨天下午在漫畫基地舉行的行前記者會。 前排中央為文化部人文出版司司長陳瑩芳。

 

2019 年 1 月 17 日,17:45

O 活動與新聞報導P 隨筆

{小小書店 1/18 活動 免費入場,敬請預約},報名入場:https://www.beclass.com/rid=224139c5c34365911ae9

《如果我十五歲》,要談的是那些你在青春期的充沛活力期時,你曾經帶著好奇心與勇氣打開的窗,但是,正如郝明義說的,每個人的這個階段的時間都不一樣,他是十五歲,而你可能更早,或更晚。那些在他十五歲前後所接觸到的事物、他對於自己的鍛鍊,他從身旁的人身上所學習到的種種……這些,我想,也都在成為他後來的人生路途中的「拐杖」,一點一滴的前進。

而你的又是在哪一個階段?或者,你也從未曾去回溯、整理自己生命中的這些階段?或者,你家也有一個正邁向這個階段的孩子、正準備探索廣大世界的孩子?這一次,郝明義要來談談生命裡的這些不同的區塊,要如何搭配組合:好奇、快樂、夢想/方向、移動/閱讀、情緒/意識、成長,「所謂人生,就是我們在探索各種事物組合的過程。」(頁9)

來試著找出你的積木塊,一起組組看吧!

2019 年 1 月 15 日,21:10

P 隨筆

【如果順豐不是在訓練編輯】

梁文道寫了一篇<順豐快遞的一國兩制>,談他來台灣買了一些書要飯店找快遞幫他寄回香港,結果等他回到香港後,得到飯店通知有三本書「因為中國最近對文章及書冊內容有管制」,無法替他寄送。http://bit.ly/2QJyq8p

我昨晚打電話給他,問他幾件事:

一,這些書是因而都沒有寄?還是只有那三本沒寄?他說是只有那三本書。

二,這些書是已經封裝好袋子交給順豐,還是把這些書交給順豐由他們封裝的?如果是前者,那表示順豐是自行拆封檢查客戶郵件的內容,非同小可。梁文道說是沒有封裝,把一堆書交給順豐的收件員,他現場挑出來的。而據他所知,即使是你封裝了,只要順豐知道裡面有書,在收件時就會要求客戶在現場把袋子打開檢查,然後把他們認為不妥的挑出來。

三,那現在問題來了,順豐的工作人員是用什麼樣的工作方法,在現場挑出他們覺得「有問題」的書?
那三本書裡,他們能看出《滾出中國》有問題挑出來,沒什麼稀奇,但他們怎麼會挑出《大辯論》和《思想史》?
梁文道說這也是他想不通的地方。

他也跟我說,這兩天他還聽到其他的消息。有香港《蘋果》在台灣測試看能否寄送敏感書籍到香港,結果說現在什麼書都不能寄;也有香港朋友跟他說,從香港要寄「中國」主題的書到台灣被拒收。

我們討論了一陣子,好奇順豐在台灣到底是如何訓練收件員。那個看得出《大辯論》和《思想史》兩書「有問題」的人,簡直被訓練得具備編輯選書眼光了。

我們的判斷是:很可能並沒有什麼工作守則或「標準」,還是「自我審查」。所以出現一些混亂的訊息。有的時候會是有關「中國」的就不行,有的時候是想到「大辯論」和「思想史」這種題目的也不行,有的時候是只要寄書就不行。

這種不設明確的標準,只要當事人自己去「自由心證」、「自我審查」,而結果每個人都越審越緊,正是今天控制言論自由和出版自由最有效的方法。

其實順豐在台灣是不能如此為所欲為的。所以他們今天算是識相,發布了聲明說是「溝通落差誤解」。http://bit.ly/2DbvEW3

但主管機關應該就梁文道的這個個案再細查狀況,並尋找其他的例子,讓真相更清楚一些,確實避免這種情況再發生。

 

 

2019 年 1 月 15 日,10:00

P 隨筆

【正是開始】

收到 賀德芬教授傳來她的貼文:

「高教改革歷經
三十年
台大管案的荒謬
宣告改革失敗
跌入谷底
暴露所有的醜態
或許是再生的契機

老兵不能死去
只要還有一句氣在」http://bit.ly/2McrNv2

我這才想起有一件該做沒做的事。
那就是在管中閔就任台大校長後,應該寫一信向所有參與改革的台大教授、學生、職員致謝,
感謝他們鍥而不捨的努力,讓社會大眾能看到台大校長遴選制度及校務會議的各種問題。

起碼對我來說,我從台大畢業四十年來,從沒有注意過台大校長遴選制度及過程,更遑論其中的問題。

而去年終於因為管中閔案而開始逐漸有些認識。

雖然我的所知也不多,但起碼看清諸多爭議的起源都始於1993年陳維昭第一次「民選」當上校長後,就修改台大組織章程,把原先校長只能連任一次改為可以連任兩次,享受起自肥條款。然後以他為代表的既得利益把台大校長這個位置操弄得太久了。

沒經過去年大家的一再發聲,我不可能梳理出這些觀察。

我想,我自己如此,一定有很多人也和一樣,到去年才有機會注意到台大校園裡到底發生多麼匪夷所思的問題。

我希望賀教授不必認為這是改革的失敗。
反而,這應該是改革的開始。

也不是跌入谷底,只是暫時來到這裡休息一下。

三十年的沉痾,很難一次翻轉。
這次激起社會上這麼多人的注意,
賀德芬教授應該深信她所說的「或許是再生的契機」。

過去一年,一來因為台大校長遴選案尚在發展之中,發言精闢者多有,我自己也一路在學習、觀察,
二來有些力量又刻意將許多問題簡化為「插管」、「拔管」,模糊焦點,
所以我的發言都避開管中閔個人,寧可聚焦在陳維昭這位幕後藏鏡人,及其他和體制相關的議題上。

現在管中閔既然已經上任,在台大校長這個位置上必須接受公評。
我身為台大校友,看到問題也會直接請教。

再次向賀德芬教授,及其他所有參與改革的台大教授、學生、職員致謝。

—————————-

相關文章:

【給郭大維代理校長的建議】http://bit.ly/2QJym8V

【站上改革台大的關鍵點―對國立臺灣大學工會的回應及建議】http://bit.ly/2Hc8Byv

【分寸—致陳維昭召集人】http://bit.ly/2CSoFmH

【一二 —-致葉俊榮部長】http://bit.ly/2x8Sv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