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ntio hero

2018 年 12 月 16 日,22:07

C 出版P 隨筆

【一百張臉裡最適合見她的那一張】

去見自己心愛的人的那一天,怎麼選一張最適合去見她的臉。

真是大課題。永恒的課題。

這是充滿執著、渴望與天真的一本書。

「法國藝術家季斯蓮‧賀貝拉(ghislaine herbéra)所創作,像是紙上舞會、又像是京劇、能劇臉譜,充滿了戲劇性的圖像背後,是滿滿一百幅全世界的民族面具所串連起的可愛故事。」

星期天的晚上,祝大家也有最適合星期一上班的休息。

1,477 次觀看

image3

⁍ image3 十二月新書:《百臉先生》Book Trailer

『這真是一本奇妙的書,在許多層面上顛覆固有的認知。老實說,第一次閱讀時,我甚至有種暈眩感,驚覺它有別於一般以「直入人心」為訴求的繪本,是一部以理性的方式來表現情感的作品。

……

⋯⋯更多

2018 年 12 月 16 日,10:45

C 出版P 隨筆

【奇書奇解】

今天星期天下午,下午兩點在國圖3樓國際會議廳有一場活動,是劉君祖的《從易經看孫子兵法》。《孫子兵法》已經是奇書,從《易經》來看更是奇解。

雖然是皮毛,但我比較常看《易經》,《孫子兵法》則從沒仔細讀過。劉君祖寫的這本書會讓我有個開始。

我最感興趣的,是這本書裡特別著重的如何應用「權變」。
一般我們講到「權變」,都是想到利害衝突極大的時候,有些因素如何影響人做出和平常時候截然不同的決定。

但是《從易經看孫子兵法》這本書裡解釋「權變」,則是在一個大環境的條件(卦象)難以變動的情況下,個人如何主動調整爻變的位置,來讓自己達到一定的目標。

有興趣的朋友,請去聽一下。
詳細資訊請參考: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294718357923362/

 

 

2018 年 12 月 15 日,21:54

P 隨筆
【公園不該再塑化、罐頭化、品質劣化與低能化】

兩年前有一天我參加g0v的一個活動,無意中認識了一位媽媽,她說她在推動一個把公園還給兒童的行動。後來知道她們叫作 還我特色公園行動聯盟(特公盟)

看她們的臉書上的自我介紹,說她們「原本僅是一群重度公園使用者,因為重度使用,更容易發現公園與其兒童遊戲場的大小風吹草動。」而因為台北市青年公園和大安森林公園原本的特色遊具無預警被拆,所以讓她們意識到「國家機器對人民使用公園遊憩權益的漠視、公部門長年便宜行事」,決定聚集起來行動。

而她們的訴求,就是「公園不該再塑化、罐頭化、品質劣化與低能化」+建立「照顧兒童身心發展並兼具多元特色的理想公園」。

選前有一天我收到簡訊,說她們有一個群募的活動,要辦五場讓兒童重回街道的遊戲!

現在正進行第二場,如果你也關心這個議題,就請一起支持!

關於這個網站
ZECZEC.COM
孩子沈迷3C,影響親子關係;鄰里互動少,人際關係疏離,因此,我們推出為期一年的「帶孩子重返街頭去遊戲」倡議計畫,重建世代交流相遇的場域,讓孩子好好遊戲,平安快樂長大。

2018 年 12 月 15 日,20:30

P 隨筆

【印度兩位7歲童女】

英雄出少年。
今天印度可是英雄出童女。

今天看BBC兩則新聞,一則是印度塔米爾地區的七歲女孩,因為她爸爸多年來承諾要在家裡蓋一個廁所卻一直失言,所以去警察局告他詐欺,要警察逮捕他,或至少要他白紙黑字寫下何時可以完成。

她爸爸說早就著手了,只是沒有錢所以沒完成。但孩子不買帳,說不能一直等下去。而警察局的人都支持她。在BBC這則新聞的底下,可以看到她爸爸要蓋的廁所。
https://www.bbc.com/news/world-asia-india-46534681

印度缺少廁所,有五億人就地解決。女孩子因為要到外面找地方方便,結果慘遭性侵的情況屢屢發生。

另一個新聞是德里的一個七歲的女孩向法院和總理訴願,說地方政府要在她每天玩耍的公園裡蓋一個社區中心,剥奪了孩子遊戲的空間,也是浪費政府預算,因為明明五十公尺之外就已經有一個社區中心。

法院也要求停工,先舉行聽證會。
https://www.bbc.com/news/world-asia-india-42280844

印度的女權一向低落,兩個七歲小女孩的行動,希望是預告她們女權的上升。

關於這個網站
BBC.COM
The Indian girl accused her father of “cheating” because he broke his promise to build her a toilet.

2018 年 12 月 14 日,20:51

B 閱讀C 出版O 活動與新聞報導P 隨筆

【從彼山到此山】

我認識丁松筠神父很早,在1980年代初。那時我為光啟社的電視劇寫劇本,和他常來往。

但是我認識丁松青神父很晚,直到2017年3月,我才第一次慕名去了新竹的山中拜訪他。
他是1969年來台灣,7年後就在那裡住下,直到今天。

那天,我看著新竹青綠的山脈,聽丁松青神父說著他來台灣的經過,還有他在2014年初次回黎巴嫰的尋根之旅。

因為他給我看的照片裡,黎巴黎也是山脈綿延,所以我就跟他說:那就請你寫一本《從彼山到此山》好嗎?從你的祖先所在的黎巴嫩山上到你現在傳教佈道的新竹的山上,應該有一條脈絡。

丁神父同意了。

12月16日,星期天下午3點,在台北誠品松菸店3樓Forum,有一場新書發表會。歡迎大家來聽這一位在台灣居住了五十年的神父說他如何找到血緣的根,並借由家族史看見自己此生服務奉獻的源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