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繼光和李成梁的故事
A 工作
在高階主管的層次,考慮各種成長策略的時候,有時候會涉入許多就事論事以外的因素。或許,簡單一點地說,就是政治的因素。
看一個歷史上的例子比較清楚。
明朝末年,戚繼光因為在東南沿海掃蕩倭寇的戰功,而調到北方戍邊,對付蒙古方面的威脅。戚繼光主要採一勞永逸的策略。出擊的時候,他力求一舉肅清,讓對方不敢再犯;防守的時候,他大修長城,研發各種新的軍事理論與戰術,從長期著眼來鞏固防線。如此,戚繼光威名遠播,北方平靖,十數年不見烽火。但因為長久不見烽火,一來累積不了戰功,無法封侯進爵,二來重要性容易為人忽視,結果日後因「不宜於北」四個字被貶調廣東。
李成梁是當時另一位名將,鎮守遼東。他的策略和戚繼光完全不同。對付女真,他一方面以夷制夷,拉一個打一個,二方面不求一舉清除,反而要留下敵人一點退路,以便自己隨時有仗可打,有戰功可以累積。結果,關外烽火不斷,他不但戰功一再累積,爵位最高封了伯,並且也成為朝廷不可或缺的棟樑,沒人可動其分毫。
到底是戚繼光聰明,還是李成梁聰明?
戚繼光雖然在張居正死後就立刻失勢,吃到自己不會當官的苦頭,但是今天大家不但記得他是一個為明朝保持了一些元氣的大將,他的種種練兵心得,甚至連他所發明的「戚繼光餅」,都流傳至今。
李成梁雖然在當時不可一世,紅極一時,卻也因為他以夷制夷,欲擒故縱的策略,最終養廱遺患,反而促使努爾哈赤崛起,不但統一女真部落,更進而奪得大明天下。
歷史不過二三事,總是重複而已。
企業裡的情況,也是如此。
也許,你會說,機關難免要算,以夷制夷,欲擒故縱,歷史上也有許多成功的事例,李成梁只是運氣不好,碰上努爾哈赤這種不世出的開國之君,否則,他的機關不見得算得不對。
話不能這麼說.這要看我們的根本立場。
以夷制夷,或欲擒故縱,如果出發點是為公而不是為私,如果只是我們一時不得已的妥協,當作一種過渡的手段來使用,那是一回事,如果出發點是為私而不是為公,如果目的是為了挾敵而自重,那又是一回事。
因此,你要選擇戚繼光的策略,還是李成梁的策略?
怎樣選擇才算聰明?
請問你的良心吧。
—-摘自《工作DNA》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