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謗莫若無辯
A 工作
越高層的人,當然就越容易得到掌聲——不論這些掌聲是由衷的,還是另有目的。
然而,掌聲之中,不免混合噓聲。所謂,譽之所至,謗必隨之。
因此,位階到了一定層次之後,或是工作有了為人注目的一定成果之後,必須對「謗」有個因應之道。
白話文裡,謗之前常加一「毀」字。毀謗相連,十分貼切。不是先毀後謗,就是先謗後毀。
毀謗的著力點有許多:工作能力,男女關係,金錢操守,忠誠程度等等,不一而足。不變的是一個原則:真正使得上力的毀謗,一定是當事人最引以為傲的強點,而不是弱點。因此,越是自持男女關係清白的人,別人越會在這方面羅織你的罪名;越是對金錢操守自持的人,別人就越會在這方面做文章。
道理很簡單。一,你最強的地方,正是你最不備的地方。二,這樣莫須有地攻擊你,你才會激動、抓狂,亂了腳步。
毀謗的本質和作用正是如此。
毀謗的實際作用和功效,又可能多大呢?
看歷史上的例子。
袁崇煥是明末唯一可以抗清的大臣。縱橫關外的努爾哈赤,唯一的敗仗,就是吃在袁崇煥的手裡。但是對於這樣一位國之棟樑,明朝卻輕易就中了皇太極的反間計,不但抹煞了袁崇煥衛戍疆土的忠誠,反而把他講成通敵的叛國之徒,結果公開凌遲處死。袁崇煥被棄市的當天,北京城的老百姓扶老攜幼,人人巴不得生啖這個叛賊的血肉。
毀謗的捏造空間和可能效果,都在這個例子裡看到極致。像袁崇煥這樣的人,怎麼會想到別人會拿他的忠貞來做文章?又怎麼可能得逞?然而,就是可能。歷史上這樣的故事,不勝枚舉。也因此,很多人樂此不疲。
看袁崇煥的例子,應該對毀謗的本質有所體會,因此必須淡然處之。
對我自己來說,最受用的是弘一大師說過的一句話:「止謗莫若無辯」。
無辯。
有一位朋友不太同意。他說:「這句話很高明,不過我還是要看別人謗的是什麼才能決定要不要辯。」
但,無辯就是無辯。任何情況下都不要辯。
你在乎的,你不在乎的;別人誇大其辭的,別人憑空捏造的;影響有限的,影響嚴重的。甚至,性命交關的。無辯就是無辯。
只有無辯,才能體會到無辯的作用。
—-摘自《工作DNA》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