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醫生的啟示
A 工作
從幼年患了小兒痲痺之後,我一直很少和醫院打交道。直到前一陣子,我又密集地出入了醫院。
其中,有些很不愉快的經驗。但,也有一位醫生給了我很大的啟示。
我最先見他,是每星期一台大醫院公館分部的門診。星期一早上,看他門診的病人將近一百號,我對他的印象,只有每次匆匆的幾句話,以及他忙著觀察電腦螢幕上的數據的
情況。我總懷疑他這樣怎麼了解他的病人。
後來因為住院了一段時間,讓我看到他另一面。
每個星期一到星期六,他每天早上都會來病房巡視,詢問情況。(我這才發現每個星期一早上他要在公館分部開始門診之前,都先來台大總部巡房一趟,再趕半個小時車程去公館分部。)下午時分,還會再來一次。是巡房,巡每一間,不只我們這一間。甚至急的時候,星期天他穿便服也會再來一趟。
他還十分耐心,會很仔細地解釋他準備如何治療,以及為何如此治療。任何時候打電話給他,都十分耐心又和氣。也由於他這種用心,所以我們一路信任他,終於解決了難題。
事實上,這位醫師還給了我很多在醫病之外的啟發。
他激起了我對一個理想的醫生的想像,進而對一個理想工作者的想像。
一個醫生,可以像某位醫生一樣,當了什麼人的女婿,就忙著撈錢。可以像某位醫生,令人不解他怎麼有那麼多時間和政商人物進行那麼多週旋。也可以像另外一些醫生,只選可以上媒體,尤其是上國際媒體的大手術來操刀,亮相出風頭。對一般病人,則沒什麼關懷。
但是,一個醫生,也可能是這樣安排他的生活的:
他要每天早上七點到八點,固定去病房探視自己住院的病人。然後,下午到傍晚再去一次,看有沒有什麼變化。
白天,因為他的口碑不錯,所以要在至少兩個院區應接許多門診病人。
碰到疑難雜症,他要發揮刑警辦案的精神去細加研究。
為了長期充電,為了解各種新出現的藥物、醫療器材的作用,他要研讀各種最新的商業與學術報告──包括期刊與網上。
最最重要的是,在這樣的工作壓力下,理論上,一個理想的醫師沒有休息的權利。他永遠要為病人的情況而Stand By。
過去,身為一個出版人,我雖然也以二十四小時都在工作而自我期許,但最少是可以有休息的。
和一個理想的醫師做對照,讓我有個機會再度體會了工作的極致。
—-摘自《工作DNA》
1 Comment
這位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如果繼續唸醫,可能只是個不快樂而平庸的醫生.
但是他堅持自己的路,走出一片天.
做自己喜歡而有興趣的事真的很重要,不過一碗飯罷了,希望那些成大的同學們真正懂得這個道理.(也提醒我自己)
諾貝爾得主戚凱羅 建議學生:樂在工作
【聯合報╱記者蔡宗明/台南市報導】 2008.02.20 03:11 am
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戚凱羅昨天接受成大授予名譽博士,擔任特聘講座教授,與成大學生座談。
記者蔡宗明/攝影
「如果你在做的不是你喜歡做的,馬上停止,別再繼續做下去。」諾貝爾獎化學獎得主戚凱羅,昨天在成大與學生座談時,回答學生提問,以自己的求學研究經歷,建議學生要樂在工作,如果下決定要從事科學研究,一定要對它感興趣。
以色列籍的戚凱羅(Aaron J. Ciechanover),主要研究蛋白質代謝機轉,因發現Ubiquitin(泛素)在蛋白質退化上扮演的調控角色,獲諾貝爾化學獎。他與美國國家科學院士錢百敦,昨天獲成大頒予名譽博士學位。
戚凱羅表示,他讀過醫學院,後來對化學研究比較有興趣,改讀生化學系,在朋友、家庭的壓力下,又回去把醫學院念完。當外科醫生二年,對自己所做的事總覺得很困惑,老覺得想做的是別的事,最後還是回到實驗室,完成博士學位。
戚凱羅強調,醫科學生畢業後還要實習,有些人要花幾年的時間當兵,之後還要當住院醫師,未來會怎麼樣都不一定,那是一條很長的路,最後爬到醫學院院長時,已經四十好幾了,到時再來思考自己到底喜歡什麼,就太晚了!
對學生提問,如何像他那樣有機會不斷地去嘗試,最後才決定自己要做什麼?戚凱羅建議說,一定要出國,不一定要去念另一間大學,即使台灣比以色列大好幾倍,但還是很小,年輕學生一定要去學一些全然不同的思維,出國會看到類似的實驗,用截然不同的方法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