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出版者對二十一世紀的一些想法
A 工作B 閱讀C 出版F 文化相關
寫於一九九八年十二月
未來回顧二十世紀的時候,會如何總結呢?
我的總結是:科技的世紀。
人類進化至今所發展的科技,主要都在本世紀完成。二十世紀主要的戰爭與和平,痛苦與歡樂,又和人類在本世紀所發展的科技有關。
□
站在一九九九年再向前看,我們要隨著科技發展,再進入什麼樣的未來?
很清楚,也很不清楚。
清楚,在於今天科技的本身可以幫我們做許多預測。
不清楚,在於今天就和一百年前「電」剛走入人類生活的時候一樣,再狂野的想像和預期,也難以和後來實際的發展相比擬。
網路和生命複製,只是小小的兩個觀察點。
在清楚與不清楚的模糊之外,卻有一點是確定的。
相對於科技的高度發展,我們對人文的認知與需求,只會越來越強烈,而不是越來越低落——雖然起初有一段時間似乎無法如此樂觀。
把時間拉長一點來看。
科技的發展固然是二十世紀最主要的註腳,但是本世紀上半葉的波瀾壯闊,還是思想與文化的實驗。
如果橫軸是二十世紀的時間,縱軸是發展的高度,那麼,我們先畫一條人文發展的曲線。這條曲線的起點很高,卻以逐漸緩慢的速度上昇,到世紀末則形成一段盤整的高原期。
我們再畫一條科技發展的曲線。這條曲線的起點很低,卻以越來越快的速度昇高,終至世紀末的高峰,很顯著地超越了人文曲線。
科技曲線的高度,短期內不會突然跌降;人文曲線的高度,短期內也不會急劇拉高。所以,這種消長還會持續相當一段時間。
然而,不論科技曲線在接下來的世紀還會如何昇高,我認為:人文曲線會逐漸脫離這段盤整期,往一個新的臨界點拉高,突破。
甚至,我認為:隨著這兩條曲線的延伸,到二十一世紀末的時候,人文曲線一定會再度高過科技曲線,完成一個兩百年的輪迴。只是兩者的絕對高度,屆時都已經提昇到另一個境界。
□
我這麼認為,因為我相信物極必反。
也因為我相信人類的進化在於人文。
也因為我是一個出版者,尤其,書的出版者。
我相信:因為有出版,所以,人類前後代之間的智慧才得以傳承,同代之間的智慧才得以交流,結果和其他動物出現不同的進化。
所以,出版是人文最初也最後的保存,出版是人文最根本也最尖端的推展。
我相信出版在二十一世紀可以發揮的作用。
□
那麼,在科技高度發展的下個世紀裡,這種保存與推展會如何進行呢?
網路以及多媒體的整合,會給出版帶來難以想像的變化。
自十五世紀古騰堡發明排版印刷以來,出版的型態,歷五百年而大致如一。但是在下個世紀,卻要有些劇變。
如果我們只是在擔心未來新型態的出版是否會取代傳統的平面出版,那是把變化給簡化了。
應該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個變局。
□
托佛勒(Alvin Toffler)按人類創造財富的體系,把文明的進程,歸納為第一波農漁文明;第二波,工業文明;第三波,資訊文明。
出版也可以做類似的歸納。
第一波出版,著重寫作者個人的思想與創意。如同農漁文明,雖然十分原始,卻也十分基本。
第二波出版,強調出版的團體分工,以及通路與促銷。如同工業文明,會高度發展,但也出現許多污染。
第三波出版,在載體的變革下,進行以視聽效果為主的多媒體整合。如同資訊文明,雖然今天看來已經相當便利,其實仍十分粗糙。只是發展的潛力無窮。
人類有了電腦和網路,不會就此不需要公路和廚房。所以,資訊文明出現之後,不表示工業文明和農漁文明就要絕跡。同樣的,第三波出版成熟之後,也不表示第一波出版和第二波出版就要淘汰。
只是重點有別。
未來,就重點的順序而言,第三波出版排第一,這是時代的需求和特色使然。
第一波出版次之。因為這和人類的根本需求有關,和思想的本質有關。這種需求和本質永不褪色。
第二波出版有一部份會轉化為第三波出版的型態出現,整體而言,則大幅減弱,難以構成下個世紀的特色。
其間,也許會有一些反向或負面的例證出現,但不足以動搖這種歸納。
□
第三波出版和第一波出版,以型態而言,南轅北轍。就本質而言,卻異曲同工。
同工於兩者都必須回歸人文的本質。
字典和百科全書,一定要隨載體的變化,而以新型態來呈現。字典和百科全書沒法因應以視聽效果為主的多媒體和網路載體,就難以呼應未來的時代需求。這是第三波出版的代表。
但是,沒有人文精神,就建立不了相稱的內容與資料;沒有相稱的內容與資料,方便而絢麗的科技載體,只會導致直接的淘汰。
因此,在第三波出版上,科技和人文,有著最遙遠也最接近的距離。
許多巔峰的哲學思想或文學創作,白紙黑字可能是最好的出版型態。這是第一波出版的代表。
這種創作,是最深邃而精煉的人文,獨立於載體的變化之外。結果,第一個可能是,文字以外的載體,根本無法完整地替代或解釋;第二個可能是,正因為太過深邃又精煉,所以其他載體隨意將之稀釋一些,就可以當作另加表現的創作泉源,轉化為其他型態的出版,包括多媒體和網路。
不論哪一種可能,第一波出版的人文精神,都因為科技的對比或輝映,而重新凸顯其生命與價值——只要人文的精神足夠深邃。
在下一個世紀,我認為透過第三波出版,可以為人文做一些推展;透過第一波出版,可以為人文做一些保存。
□
不論推展或保存,都需要時間。
發展科技的目的之一,就是節省時間。
所以,科技有助於我們進行最快速的推展或創作,也有助於我們進行最緩慢的保存或研究。
生命複製或生命再造的科技,從某個角度來看,都是人類為了延長時間所做的努力。而這些科技在下個世紀一定有成熟的發展。
未來,就算我們用不著生命複製或再造,光是其他科技的發展,也會節省太多的時間。這些節省下來的時間,足夠我們善用。
我們對時間,不必急促。
我們應該比較優裕地看看自己的環境和空間,想想如何邁出下一步。
□
發展科技的另一個目的,和空間有關。節省我們使用的空間,擴大我們移動的空間。
網路使得我們在虛擬空間(Cyberspace)裡方便地接觸世界各個角落;未來的超高速飛機,則將使我們在真實空間(Real Space)裡更方便地接觸世界各個角落。甚至,宇宙飛行工具會讓我們開始方便地接觸外太空。
出版者需要因應這種空間的節省與擴張,讓讀者更容易、更清楚、更直接地了解這個世界,以及宇宙。
我們先不談宇宙,只談地球。
這需要多元語文的途徑,需要多元文化的精神。
今天不論在網路或真實世界裡,英語獨大。但這種獨大,只是一種過渡。
理由有二:一,科技發展下去,應該方便,而不是妨礙多元語文的使用;二,透過英語來接觸世界的各個角落,只是我們所跨出最原始的一步。越過這個原始的接觸階段,我們會渴望進一步了解這些文化、人種,與語言。這個時候,光是一種語文滿足不了這種需求——不論這種語文在現實上有多麼強勢又方便。
因此,未來如果有幸,如果願意,我們有機會擁抱一個比較多元文化的世界。
□
不同的文化,最難擁抱,最難嘗試。我們看看多少同一源流的文化之間都有這種困難,就可以明白。
但,只有當我們願意擁抱各種文化的時候,才可能擁抱各種新奇與可能。
參與多元文化的開拓,需要這份胸襟。
擁抱多元文化的同時,又必須對自己的文化有著感情與認識。
了解自己的人,才了解如何擁抱別人。所以,一個出版者應該了解:在人文的範疇裡,本土化的同時,才會國際化。
參與多元文化的開拓,需要這份視野。
胸襟可以開啟視野,視野也可以擴展胸襟。
胸襟加上視野,是開放。
□
在科技的發展下,我們對時間、空間,以及文化的認知,既然都會出現深刻的變化,接下來,必然需要對人類、世界,以及宇宙,重新進行哲學的思考與定位。
這是我相信人文曲線在下個世紀會再度上揚的另一個理由。
□
然而,這些相信都是就道理而言。實際,還有很大的變數。
也就因為有變數,所以特別要看我們如何努力。
□
所有的出版者也都是讀者。
因此這篇文章也是一個讀者的一些想法。
□
我們即將不只是告別一個百年,也是告別一個千年。
我們即將進入新的科技歷程。
我們期待新的人文開展。
—-摘自《工作DNA》
1 Comment
“只有當我們願意擁抱各種文化的時候,才可能擁抱各種新奇與可能。
參與多元文化的開拓,需要這份胸襟。
擁抱多元文化的同時,又必須對自己的文化有著感情與認識。
了解自己的人,才了解如何擁抱別人。所以,一個出版者應該了解:在人文的範疇裡,本土化的同時,才會國際化。”
這句話似乎點出了在下學習英語的一個盲點, 除了抱持對另依語言的熱情,更不可忽略滋育我們的本土文化, 如此方能擁有廣闊的心胸及視野,擁抱英語的同時,更不要忘了中文的根.這是一個需要重新思考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