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值得付出那麼多時間的書
B 閱讀
也許,它們也沒什麼不好,不過,就是不值得你付出那麼多時間。
有些時刻,讓我很頭痛。譬如年底,有人要我跟讀者推薦一下這一年裡讀了哪些好書。或者,有人問你對你生命影響最大的書有哪些。
我很同意林語堂說過的一句話:「這個世界上沒有一本書是人人所必須閱讀的,只有在某時某地,某個環境或某個年齡中一個人所必讀的書。」
培根說過的話,更可以當作補充說明:「歷史使人聰明,詩歌使人富於想像,數學使人精確,自然哲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學和修辭學使人善辨。總之,讀書能陶冶個性。每一種心理缺陷,都有一種特殊的補救良方。」
換用我的閱讀就是飲食的說法,就是世界上沒有什麼食物是你必須吃的。你應該進什麼飲食,應該看你欠缺什麼,需要什麼。因此,在我自己成長經歷中,對我影響很大的那些飲食,對你可能完全沒有意義,所以,我實在不知道該怎麼推薦──除非是先說明某些需求,並說明我的需求是怎麼被滿足的。但那樣,話又可能講得太長了。別人要的,往往只是一些書目。
所以我難以回答。
我也沒法接受「讀好書」的說法。
不談主食、美食、蔬果、甜食閱讀的分類,只是猛的一句「讀好書」,就好像沒來沒由的一句「要吃好吃的」。主食有主食好吃的,美食有美食好吃的,蔬果有蔬果好吃的,甜食有甜食好吃的,一下子說「要吃好吃的」,從何說起?
何況,指出了「好書」,是不是其他的書都是「爛書」?
而「爛書」又怎麼定義?
我同意吳爾芙的說法。
她說,很多書雖然「實在都沒有什麼價值,甚至可以根本忽略不管,可是偶爾當你看這些殘渣,在其中發現戒指般可貴的破碎片段,而把他們重新加以組合時,那又是多迷人的經驗呀!」
所以,與其說什麼書是爛書不爛書,我倒更願意用這本書值得你花多少時間來評價它。任何書都可能讓你發現一些可供重新組合的殘渣,問題只在於你願意花多少時間──畢竟,對一個讀者來說,最昂貴的成本是他的時間。
也因此,我只能注意什麼可能是一不小心,付出不值得付出那麼多時間的書。
什麼書,讓你容易付出不值得付出的那麼多時間?
大概有以下幾種:
第一種,是它的書名和內容看起來都相當可口(也就是可讀),但實際上這些內容很多是抄別人的──不是抄襲的「抄」,就是抄寫的「抄」。
主食閱讀,由於是滿足一時對某種事情的飢渴感,所以最容易出現這種情況。
像是書名主打《XX之前要做的XX件事》,作者身分卻搞不清楚的書(詳情見本文最下面「《死前要做的99件事》及類似作品」),還有連「幽默」這種主題,也有作者承認抄襲別人作品而道歉的書,都是這種例子。
第二種,很多作者很勤快,善於抄錄道聽塗說的東西,書裡主要引用大量他人(尤其是當代的他人)的故事。
蒙田很久以前說的:「所以他們在城市的十字路口聽來的流言蜚語,用幾句漂亮的話就可以串聯成一篇美文。」指的就是這種情況。
英國學者約翰.羅斯金(John Ruskin)說:「嚴格地說它們根本不能算是書,而只是一些印刷精美的書信或新聞而已。」指的也是這種情況。
所以,下次如果看到:一、一些書名有意思,但是作者來路不明的書;二、同一個作者能在一個看來能教你很多東西的書名底下源源不斷的姐妺作;三、某一個熱門主題一下子湧現很多類似的書名的書,都要提醒自己注意:這些準備用一些輕鬆有趣的內容來博取你歡心,佔用你時間的書,又來了。
第三種,經常出現在美食閱讀裡。一如魚貨會塗上螢光劑來冒充,大閘蟹會有餵食避孕藥成長的,歷史、哲學、文化這一類的主題中,也有很多自己的學問都做不通,卻假裝高深的著作。
另外,就是前面說過的,這一類閱讀的翻譯著作要注意。太多的外文原著是經典,但是翻譯出來的中文譯本卻慘不忍睹。
這種書因為不是打著學術就是打著經典的招牌,判別的難度要比第一種高很多,但是事實不然。第一種書,因為很大眾,你以為自己就可以判別,所以很容易就上鉤。但是這一種,只要你保持清醒,在看不懂的時候不要以為是自己的問題,反而容易有警覺,會去探詢一下其他人的意見。以今天網路這麼發達的環境來說,這是不難的一件事。
第四種,經常出現在字典上的問題,值得特別拿出來一談。大陸的詞典有過一個「王同億現象」,許多詞條的解釋一看就知道不通。最有名的例子是,把「不破不立」,解釋成「公安機關受理的刑事案件,能偵破的,就立案,不能偵破的,就不立案」。
字典裡面,麻煩的還有一種面目模糊的字典。看來四平八穩的,生字、解釋、例句,無一不全,和別的字典對照起來,也沒有什麼差別。但問題也就在這裡。和別人沒什麼差別的解釋及例句,本身就沒有特色,甚至可能顯示來源根本就有問題。
所以,對付這一類問題,你一定要有一些check point,當「查哨」用的字。有幾個查哨用的字,打開一本字典,看看這些條目底下的解釋與例句你滿不滿意,有沒有在別的地方看過,比較可以判斷。
蔬果閱讀由於是解釋字詞在不同時間裡的意義與使用方法,因此不斷更新是極重要的。很久沒有修訂的字典,不會是好字典。同理,你買了再好的字典,放在家裡卻多年只用那一本,這也就成了一種要小心的書。
至於甜食閱讀,我覺得最重要的就是它是否讓你轉換了心情。所以,也非常好檢查,只要隨意翻翻,感覺一下這本書是否和你來電,也就夠了。來電,就是你值得花那個時間讀下去;不來電,則別人怎麼推薦也不必理它。
以上怎麼檢查的方法,請參閱192頁〈諸葛亮、陶淵明、朱熹、蘇東坡是怎麼讀書的〉一文。
《死前要做的99件事》及類似作品
幾年前,有一本書,叫作《死前要做的99件事》,暢銷了一陣。有一天我好奇,去書店翻閱,因為看不太出來作者是何許人,翻久了一點,結果發現書中有三篇文章是直接把我寫的《工作DNA》中的內容,一字不改地搬了過去。
我寫信去給那家出版社。他們說是該書是大陸編的,由大陸授權過來出版,所以他們不知情。出版社給我道歉後,說是把該三篇文章抽掉,另以「修訂版」上市。由於他們說那個「賴純美」是大陸作者,我也難以查證,也就沒多加追究。
其實,我有點好奇,這99件事中既然有3件是抄我的文章,可不可能還有別的文章也有類似的問題。
所以,如果像是《xx前要做的xx件事》這種書名引起你的好奇而購買,我要提醒的是,除非這種書的作者講得出來是什麼人,否則只是用一些文字組合的姓名當作者,則東拚西湊的可能太大,必須小心注意。
—-摘自《越讀者》
9 Comments
這篇文章讓我聯想到《35前要做的33件事》
惊讶的发现《死前要做的99件事》的内幕
我还以为什么大不了,又出了修订版.
在这速度的时代,
读者也重不读这类”快速消化”的书
比如xx方法致富的书, 人生必读的xx书, …
没有创见, 不如阅读报纸算了!
是耶。
《35岁前要做的33件事》最早是在大陆出版的,从网上的介绍和片段来看,內容一样,可是大陆版的作者只是蔡虹一人而已。(http://read.lnd.com.cn/read/lz/200507/583820050718.htm)
不知道台湾版怎么会多了两个作者?(http://www.kingstone.com.tw/book/book_page.asp?kmcode=2011920446852&Actid=tornado)
而且这些冠以“著名”的作者在网上居然都找不到相关的个人资料?
真是奇怪。
發現簡體字版有一本蔡虹的《35前要做的33件事》,我曾好奇的打電話問易富文化簡體版和繁體版的差別,易富的人回答說,先有簡體字版,然後為了符合台灣民情,所以又增加了一些內容。
書可以拼湊或寫些人云亦云或常識性的文字,只要讀者買單似乎沒什麼可說的。問題是,繁體版強調這幾個作者是頂尖作者,但是這些作者出身成謎,網路上似乎也找不到這些人的資料,這就讓人懷疑這些「頂尖作者」會不會只是路人甲路人乙那樣的「影子作者」呢?
真的很好奇。
前兩個星期我沒法上網的時候各位貼的留言,回來後早被其他留言所擠後,因此今早整理資料時才發現.這個題目很有意思, 尤其說是大陸版的內容和台灣版的內容相差不多但是作者卻由一人變三人的問題. 不過我覺得這個題目應該放到討論區上討論,比在這個留言板上要好(起碼不會被其他留言淹沒),如果各位方便,是否方便轉貼到www.netandbooks.com的討論區繼續談?
這個主題的討論內容,已經轉載到網路與書的討論區
歡迎有興趣一起討論的朋友來這裡看看
http://www.netandbooks.com/07phpbb/viewtopic.php?t=17
還有一個詞我覺得較好,雖然與網路資料(孤狗)有點違背,還是po一下。
p196,line 8 & p236,line 8 →辯證(X) 辨證(O)
抱歉,上面po錯地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