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真的這樣使用興奮劑

B 閱讀

《越讀者》裡,我在<中學的「我考故我在」>這篇文章中這麼寫了一段話:

教科書與參考書的本質究竟是什麼?教科書,是近代有了學校體制後,對學生心智成長所提供的濃縮維他命;考試參考書,是刺激考場上腎上腺素分泌的興奮劑。至於補習班?那不過是提供大量興奮劑的轟趴。

興奮劑當然有助於你衝刺考試,但,改變不了那是興奮劑的事實與本質。

沒有父母會要自己的子女在發育成長階段的六年時間裡,只以各種維他命過活,並且以整天要他們參加提供興奮劑的轟趴為樂為榮。但是在對待自己子女心智的成長上,卻很容易如此。

沒有想到,六月七日的《中國時報》有一則新聞,卻又讓我長了見識。見下:

多動症處方藥「利他林」 盼子躍龍門 家長搶購「聰明藥」
【白德華/台北報導】
  「是藥三分毒」,但為了讓孩子在聯考中取得佳績,許多上海考生家長還是不顧副作用,紛紛找門路購買興奮劑類的藥品,令醫藥界人士憂慮。最近,就有不少考生家長前往上海各大醫院,要求開治療注意力缺乏多動障礙(俗稱多動症)的處方藥「利他林」,目的竟是為讓考生吃了變「聰明」。
  大陸「高考」(大學聯考)今年首次突破千萬考生,令競爭更加激烈。但據報導,大陸坊間流傳,服用某種「聰明藥」能讓學子集中注意力,提高智商。
  《人民網》引述上海瑞金醫院青少年心理諮詢中心主任金武官說,現在,每天都有家長到醫院要求院方開「利他林」(Ritalin),其中多數是高三考生的父母。「巔峰」時候,醫院一天有十多名家長。
  
  據醫藥界表示,「利他林」只適用於多動症患者,讓注意力渙散、活動過多的患者,增強自我控制能力,集中注意力並減少小動作,從而提高學業成績,也就給人一種「服了藥後變聰明」的錯覺。金武官坦白地說,「事實上,此聰明非彼聰明。健康者根本不適合服用利他林,服用後不僅不會變聰明,且可能產生很大副作用,像頭痛、失眠、心律失常、腸胃紊亂等症狀,並且可能成癮。」
  大陸一般藥店都不出售「利他林」,即便到醫院去,醫生也會嚴格診斷,看是否可服用該處方。儘管如此,還是有不少家長想方設法地求得「利他林」,在網上約好後一起下訂單「團購」,並託人到醫院買藥。
  《上海青年報》就說,一位兒子患上多動症的孫女士,就為幫同事的孩子考出好成績,拿著兒子病歷去醫院配藥,很快成為考生家長中的「明星」。孫女士說,「我這一個月去了四次醫院,後來自己都不好意思了,每次去醫院都帶兒子一起去,騙醫生說藥掉了,要重新配,像做賊一樣。」
  回到單位後,托孫女士買藥的劉女士坦言,雖擔心會有副作用,但想到別的孩子都吃了,就放手一搏。「反正也就是高考三天服用一下,就算是有副作用應該也不要緊的。」 ……

這一則新聞對我最大的幫助是,讓我明白了為什麼父母可以安於或甘於要子女在中學六年時間裡,埋頭在教科書的維他命,和考試參考書的興奮劑之間。畢竟,有些父母是為了讓子女有個好的考試成績,連真正口服的興奮劑都使用得下去,披著考試參考書外衣的書籍興奮劑,副作用更隱形,當然就更難為人所注意到了。

Comments

Previous
傳說中的Peter之書
Next
2007年6月13日
  • 我覺得那些望子成龍的父母太瘋狂了, 完全忽視了子女的真正需要, 並且扭曲了他們的價觀, 以為考試大過天. 我十分慶幸自己的父母給我讀書和不讀書的自由.

  • 這話題 一直是心頭上的疑問和痛楚
    舉家移民到國外的華人(兩岸三地都有)
    還會要求小孩課後參加由華人開設的補習班 週末兩日也一定要去學中文
    被填塞的教育形式並沒因為不住在亞洲就捨棄

    我身邊的朋友
    講到重力加速度或X+Y染色體有幾對 這種國中程度的自然科學或近代歷史等等
    即使是一路考第一名上來的 也沒幾個人記得或搞清楚怎麼回事
    既然下過工夫死背還是記不住 國中以前能多花時間從事自己的興趣不是更好
    (至少對閱讀這件事的排斥會少很多吧)

    科舉是唯一破除階級的出頭機會 這樣的基因一直死釘著炎黃子孫不放
    但時代畢竟不同了 民間沒辦法一下革除的
    政府似乎該好好修正教育體系
    這體系恐怕不是12年國教 而是怎麼讓工商企業願意任用高中或國中程度的人吧

  • 我也是利他能的服用者
    不同的是…我是成人
    當初是因為金融業工作的緊張和挫折
    導致精神壓力與情緒起伏很大
    服用利他能確實有很大的幫助
    但這非長久之計
    治標不治本
    個性跟工作節拍跟不上公司的要求才是主因
    所以我選擇離這個工作
    也漸漸走出對利他能的依賴

    所以我想
    如果小孩子要用服藥的方式來達到大人滿意的課業要求
    為什麼不去省思孩子本身的個性才能的特別之處
    而不是像同一個工廠製做出來的娃娃
    扼殺了與天俱來的才賦

  • 我是一個要升大二的學生,唸完這本書後很感動。
    因為中學六年的壓榨,真的沒空看課外書,也不知道怎麼挑選。
    但隱約知道那些很博學多聞的老師,都是通才,經濟、法律、哲學、科學都可以談。
    所以大一買了很多莫名其妙的書,一下心理學、一下創意思考術、一下經濟,但真的不怎麼有興趣,買回來就擺在那。很感謝這本書的啟發。

    但是我有些擔心,當大學應該對專業科目火力全開的時候,我還有好多東西想了解。我唸中醫,但我對生活中很多面向很好奇。我不知道把中醫當第一桶金之後,怎麼延伸到生活,可以兼顧嗎?我對人性更好奇呢。而且對一科專業科目如醫學來說,真的有主食、美食、蔬果、甜食的分別嗎?也可以主題閱讀嗎?

  • to littlelistener:
    許多的學問,都是互通的.
    在基本的運作道理上,我們可以循著其中的脈絡,探其端詳.
    以中醫為例,推薦你看最近大塊出的《水的漫舞》、《氣的樂章》.
    能量的運行,無論在人體的小宇宙,或是放眼天際的大穹蒼,都有其類似的奧妙之處.
    談生活.談醫學.談飲食.談心性.串連知識的大網,這兩本可說是適合的入手書.
    相信能對你有所啟發與幫助.

  • Littlelistener:非常高興你來信。你的幾個擔心,回覆如下:
    ,「當大學應該對專業科目火力全開的時候,我還有好多東西想了解」

    我想,由於台灣的特殊情況,即使在火力全開之餘,你也會有時間(或者說必須有時間)去對生活面向很好奇的。

    ,「對一科專業科目如醫學來說,真的有主食、美食、蔬果、甜食的分別嗎?也可以主題閱讀嗎? 」

    當然。我雖然不讀醫,但是可以想像這麼一份主題閱讀的書單:

    所有中醫系裡開出來的書目(《黃帝內經》、《傷寒論》等為代表),都是主食。我不知道今天中醫科系教不教西醫的所有基本醫學理論,如果沒有,我會把這些西醫醫學系的基礎理論,解剖學、神經學、免疫學等,也都當作要讀的主食。

    所有涉及生死的哲學探討、靈魂與宇宙的宗教主題、中國思想史、以《易經》為代表的一些典籍、西方哲學史(裡面含科學史)、西方醫學史、心理學、性與性格的探討等,這些和你科系裡可能沒開,但是應該涉及的課目,都是美食。

    蔬果類嘛,《本草綱目》這種是一定算的。其他各種中、西醫的專業詞典也在其中。最近我看過大陸整理的一些老中醫的行醫心得書籍,我覺得這也可以算是很好的工具書。

    甜食就太多了。中國人以前不就說有「山醫卜命相」的五術?醫以外的四術都可以當作一種休閒來旁涉一下。此外,怎麼吃得健康?怎麼住得健康?SPA與醫療的關係?有機食品與健康的關係?旅遊和療養或健康的關係?健康和消費習慣的關係?Wii 的運動和中國的養生之道有什麼通與不通之處?總之,吃喝玩樂每一樣東西都有題目讀下去,追下去。

    三,「我不知道把中醫當第一桶金之後,怎麼延伸到生活,可以兼顧嗎?我對人性更好奇呢。」

    我想我已經回答了你這個問題。

  • 最近一本回归家庭伦理价值观的回忆录Sidney Pottier’s The Measure of A Man (ISBN-13:978-0-7434-0386-3) 谈现代的资讯背后, 都有商业的动机(指美国社会),比如可爱的卡通或动画角色, 最后还不是要你买它回家收藏。作者说他记得他的成长回忆里, 有海的声音, 有风的味道, 有父母的说话, 还有兄弟姐妹们的胡言乱语. …
    作者只是被动的感受, 及让他们的言行影响他.

  • 現代社會中,大部分的訊息,都是經過操縱的。複雜的包裝,精密的計算,逐利的動機與心念,充斥在我們周遭.
    人所發出的心念.是有力量的.而這股力量.終究反饋到人身上.
    對浮沈於世事的成人而言,都容易受牽動影響而不自知,隨波逐流.何況是我們的孩子呢...
    單純地享有童年的單純.簡單地感受自己的成長.讓孩子學會貼近自己的心.

    從我們自身開始做起吧.

  • 针对这本回忆录, 我记得小时候看过的电视剧有会说话的马[Mr Ed], [Bugs Bunny],
    [Voyage to the Bottom of the sea], [Tarzan], [I Dream of Jeanie], [Thunderbirds], etc. 暴力, 变态杀手的镜头是很少. 简单的歌词, 动听的曲, 还有关于”爱心”的讯息, 无所不在啊!

  • 那看小說算主食、美食還是甜食啊?
    如何分辨它是不是我要的第一桶金呢?
    是看了才知道嗎?
    不會變成雜亂嗎?

Leave a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