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生活周圍充斥太多錯別字,有許多原因。少了一個有公信力的字典,是其中之一。
2003年,慈濟緣起一灘血的案子,花蓮地方法院宣判證嚴法師必須賠償莊姓家屬一百零一萬元。《中國時報》不但在頭版的新聞報導中把法院宣判書中的「一灘血」註明「應為攤」,二版還有一篇〈說文解字:此「攤」非彼「灘」〉,解釋為什麼應該是一「攤」血而不是一「灘」血。理由是「一般人想當然耳,認為血是液體,當然是『一灘』。翻閱字典,灘是指水淺沙石淤積之處,如沙灘。搶灘也是這個用法。至於液體的量詞,跟攤販一樣,都該用攤。不管是一攤爛泥、一攤污水、還是一攤血,都不能用『灘』。牛肉麵攤當然更不能因為有湯,就變成灘了。」
《中國時報》沒有註明他們「說文解字」的根據何在,翻閱的是什麼字典,所以我只好自己去查證一下。
在台灣,我第一個要查的字典,當然是教育部掛在網上的《國語辭典》。我查「灘」字,第三個解釋是這樣的:「3. 量詞。計算擴散成片的糊狀物或液體的單位。如:『兩灘血』、『一灘爛泥』。」而「攤」字呢?五個解釋中都沒有說是和液體量詞有關。
我再從手邊幾種台灣的字典中再查一遍。
文化大學以《諸橋轍次大漢和字典》為本而編的《中文大辭典》中:「稀濕之物,一堆曰『一灘』。」這是支持教育部版《國語辭典》了。
五南出版社的《國語活用辭典》裡,對這方面沒有任何言及。
和報紙說法最接近的一個可能,出於國語日報所編的《新編國語日報詞典》。在這本詞典裡,「攤」字的第四個解釋是「液體靜止在一處,或稀軟的東西一堆,叫一攤。如『一攤泥』『一攤水』。」
再來,就是三民書局的《大辭典》也有類似的解釋,「攤」字下:「6.量詞,流質靜止一處叫一攤,如一攤水,一攤泥。7.水攤。」
這其中,對於液體或稀濕的東西的量詞,到底應該是「攤」還是「灘」,不同字典有不同說法,令我感慨萬千。只是時間過了幾年之後,到2007年4月,我突然發現我的感慨需要調整一下。
我先說說第一個感慨,也就是慈濟那則新聞出現之後,一直到2007年4月之前我所有的感慨。
這段時間的感慨,在於台灣「字典」之不可得。
字典(包括詞典、辭典),原來就是用字的「典範」的意思。換句話說,當不同的人對一個字,或因這個字而生的詞的用法有不同看法時,「字典」是一個最後的仲裁。而如果不同字典裡有不同的解釋時,大家又都會有一個公認的字典來當最後的評論根據。像是英國的《牛津字典》,法國的《法蘭西學院大字典》,德國的《德語大詞典》,日本的《廣辭苑》,都有這個作用。
過去,中國也有一本《康熙字典》是這樣的代表,但今天則不然。
大陸那邊情況比較明朗。共產黨的對待字典以及語文政策,是和他們的政治思想相呼應的。由於他們改用簡體字,所以從字的寫法到用法,都有國家層次的單位在制定辦法,然後形之為字典來推廣。《新華字典》、《現代漢語詞典》就是這樣兩本有最高權威的字典。任何爭執,都以這兩本字典的解釋為依歸。
台灣這邊的情況,則大不相同。一方面,國民政府從1928年起就在「國語統一籌備委員會」下成立「中國大辭典編纂處」,想要編成一種類似英語世界裡《牛津字典》的《中國大辭典》,但是因為抗戰爆發,最後只編成一種《國語辭典》,成為國民政府時期所出版的第一部現代漢語概念的辭典。
1976年,教育部在台灣展開重編《國語辭典》的工作,設立以葉公超為首的指導委員會,歷時五年,編成《重編國語辭典》,其後1987年再次重新修訂。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完成後,先由教育部授權臺灣商務印書館出版,之後,教育部不再授權臺灣商務印書館出版紙本,我對這套字典的所知,逐漸只剩下電子版本,以及掛到網路上的版本。這樣,加上網路版《國語辭典》的編輯群名單之下,又可以看到「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指導委員會」的名單,這使得我到2007年4月之前,一直以為教育部掛在網上的《國語辭典》等同於這套《重編國語辭典》。
也因為這個認知,所以當我看到連國語日報社,一個國民政府來台後為了配合教育部國語運動而誕生的一個單位所出版的《新編國語日報詞典》,對「灘」與「攤」字的解釋與定義,也可以和教育部網上的《國語辭典》大相逕庭時,不由得大有感慨。連國語日報社的字典都可以和教育部所編定的字典打對台,其他民間機構編的字典,和教育部的字典唱反調,當然就更不必大驚小怪。
為了這個感慨,我寫了一篇文章,大致寫到讀者目前看到的這個段落,準備放進《越讀者》裡和蔬果閱讀有關的那篇文章後面,當附錄。
然後,在要放進去的前夕,我突然想到,是否應該把那套紙本的《重編國語辭典》找出來,查一查紙本字典對「灘」與「攤」的解釋,是否和網上的《國語辭典》一致?
幸好我去找了紙本的《重編國語辭典》來查了一查。查的結果,教育部這一部紙本《重編國語辭典》對「灘」與「攤」的解釋,有一條是這樣的:
「量詞,液體靜止在一處或濕物凝聚在一堆,稱為一攤,如一攤水、一攤泥。」
這幾乎和《新編國語日報詞典》的解釋沒有什麼差別。我這才發現,原先埋怨連國語日報社的字典都和教育部的字典唱反調,其實是錯怪了。《新編國語日報詞典》的解釋,應該是照著紙本《重編國語辭典》的解釋來的。
這麼說,掛在網上的《國語辭典》,原來才和紙本《重編國語辭典》的解釋有了大出入(最少在「攤」與「灘」上)。但是為什麼會有這麼大的出入?上文說過,如果去網上查一下《國語辭典》的編輯群,在一群人名單之下,明明可以看到「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指導委員會」的名單。過去,正是因為看到「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指導委員會」的編輯群,使我錯以為掛在網上的《國語辭典》,就是源出《重編國語辭典》,哪想到還會有這麼大的出入?
我在2007年4 月發現了這一點之後,就把原本想放進《越讀者》裡的文章拿掉。只不過,多了一個新的感慨。
《國語辭典》這樣一部編修歷史長遠,動員人力物力之幅度也不可謂不鉅的字典,為什麼在台灣日益喪失其權威,遠遠不能和大陸相對應的《現代漢語詞典》的地位相提並論,固然令人感慨,但是《國語辭典》經過一再編修之後,最後搞成紙本的字典,和最後掛在網上的版本,本身就呈現這麼大差異,則更是令人訝異。
我現在能想到的,只有請教育部在網路版的《國語辭典》上做點說明──說明一下這部網路版的《國語辭典》和紙本的《重編國語辭典》到底是什麼關係,以及讀者如果在網路版的《國語辭典》和紙本的《重編國語辭典》中,找到同一個字詞的相異解釋而產生困惑時,以教育部編輯《國語辭典》這麼多年的立場,究竟應該以哪一個版本為字「典」?究竟該如何取捨。
Comments
13 Comments
我手上的词典正是 (商务出版社)
从小到大的感觉, 商务出版必是权威性的。
近看古书, 也开始买了一本(五南图书出版社) ISBN 957-11-3971-8 (802), 虽然, 不觉是最好的, 但好过推敲, 有些解释不通之出, 这里找得到。
pg 349, 「攤」 (1) 平铺, 展开. 例子: [觅句新知律, 攤书解满床]
(2) 分担. 例子: [逐使户户多虚挂, 人苦均攤]
pg 523, [灘] (1) 江河中水浅多石而流急只处. 例子: [长滩乱石如叠齿]
(2) 河,湖,海边泥沙集聚的平地. 例子:[朝从灘上饭, 暮向芦中宿]
(补贴)
词典正是 “現代漢語詞典” (商务出版社)。
五南图书出版社 的 “文言文字典” 来查古文。
撇開這些「模糊地帶」的文字,不如來討論只有教育部用的字更實在。
(當然不是說這裡聊的不重要,而是相較之下,有錯的更離譜的東西。)
首先我想到的是「駐足」與「佇足」。
我一直認為「駐足」才是對的,指的是「停下腳步」。
而「佇足」這個詞有問題,因為「佇」的字義很少,「久站」或「盼望」,好像不能顯示出「停止」的字義。
直到昨天我在書局看到商周出版的書籍,書裡提到了駐足與佇足的正誤問題,當下我還滿高興的,原來我的理解沒錯。
另外我覺得教育部也有好的地方,下面的是「決」與「絕」的看法:
「決與絕意思本異,但今日或見混用。如:決對與絕對﹑決斷與絕斷 ﹑決非與絕非等。事實上,絕有截斷的意思,所以可以引申為必定﹑鐵 定的意思。因此若絕對﹑絕斷﹑絕非等詞都當用絕。決有疏通﹑判定的意思,因此像決堤﹑判決﹑猶豫不決等詞都當用決。」
另外,「內鬨」與「內訌」不也是嗎?
「鬨」字指的是吵鬧;而「訌」字指的是紛爭。
還有更讓人無言的、大家都愛用的詞:「他蠻高興的」、「他滿高興的」。
曾幾何時,「蠻」字這麼繁煩地被使用?而正牌的「滿」反而大家不愛用?
但還是有出版社不用「蠻」字:皇冠、小知堂(偶爾)、大田、時報(偶爾)。
另外我想聊聊「平空」與「憑空」:
「無緣無故地消失」、「突然地消失」、「沒有根據地消失」,這三個你覺得哪個比較對呢?
查字典會發現:「平空」→無緣無故的、突然的;「憑空」→沒有根據的。
這兩個詞應該不同吧。
前者多半用「平空消失」,後者多半用「憑空捏造」。
不知為什麼,「平空」這個詞被人遺忘了,只剩「憑空」活在大家心中……
也想聊一下我所認識的「不只」與「不止」(這問題困擾我三個月才解決,至少我自己覺得有解決的感覺。)
「不止」:
(1)超過→他應該不止六十歲。
(2)不停止→他血流不止。
「不只」就比較複雜了:
(1)「不只」﹦不但、不僅。
使用「不只」時,隨後的句子會接「連接詞」,如「連」、「還」、「也」、「而且」→他不只笨,還很呆。
(2)使用「不只」的句子,通常都比使用「不止」的長。
一時之間也不知道要說啥,我只想強調,很多文字的用法,所呈現出來的立場是:「坊間所有字典」v.s.「教育部網站」。
你可以說教育部「匠心獨運」、「獨具慧眼」、「獨樹一格」、「眼光獨到」;也可以說教育部「大愛」、「同音字都算對」、「轉誤用為正確」。
不是嗎?教育部教你「虎視耽耽」,誰問一下,誰用過?
渣:任何字典,都有出問題及不足之處。也因為如此,許多國家都力求希望有一個或官方,或民間,公信力可以在其他字典之上的字典。這也是我說的英國的《牛津字典》,法國的《法蘭西學院大字典》,德國的《德語大詞典》,日本的《廣辭苑》,中國大陸的《現代漢語詞典》等作用。
在台灣,我認為再怎麼說,都應該是教育部以數十年時間與舉國之力所編的《國語辭典》扮演這個角色。(我文章裡應該寫得很清楚,這裡說的《國語辭典》並不等同於目前網上掛的《國語辭典》。)
至於目前紙本《重編國語辭典》和網路版《國語辭典》之間的混淆與差異如何澄清,以及需要什麼樣的修訂(沒有字典不需要修訂的),那是另一個問題,和《國語辭典》應有的地位,及其應該發揮的作用無關。(反過來說,如果連教育部窮數十年時間與舉國之力所編的字典都沒法讓我信賴的話,那又有哪一個單位所編的字典能足以信賴?)
另外,文字的使用,是一直在演變的。因此,字典對文字也是一直包含“界定”及“容納”兩種作用(類似“prescriptive”和”descriptive”的說法)。不論是字典還是我們使用文字,如果只有“容納”而無“界定”的作用,會產生混亂;但是同樣的,如果一直只守著“界定”而沒有“容納”的作用,文字則沒有發展。
這是越有公信力的字典,越要不斷出版修訂新版本的原因。每一個新的版本,都在“界定”及“容納”兩種作用之下產生新的內容。在變與不變之間,正是文字演變的根由及趨勢。
總之,如果不同時兼顧“界定”及“容納”,我們很難享受閱讀文字的樂趣。不要說多遠的過去,光五四時代的人的許多文字使用習慣與定義,就和我們今天不同。
對於這個問題,我能回答的,就只有這些了。
《國語辭典》 和 《現代漢語詞典》 相差在哪里?
如果公信力大, 为什么不以《現代漢語詞典》
先讓郝先生信賴呢 ?
rex:也許你在這裡試著要切割「網路版」的《國語辭典》與「紙本版」的《重編國語辭典》之間是不同的。
但是,事實上是,我寄過四封針對「網路版字典」的問題信給教育部,教育部的回答方式,擺明了告訴我,不論是哪個版本,都是他們心目中「正確」的用法。
所以我也不想再問「內鬨 」與「內訌」、「駐足」與「佇足」……的正確與否了……
最後附上一段教育部對於「脹紅」與「漲紅」的看法:
(皇冠的鮑秀珍女士認為「脹紅」才對,教育部則認為「漲紅」才對。)
皇冠:
● 脹˙漲
脹(ㄓㄤˋ):1.皮肉紅腫,如『腫脹』。2.體積變大,如『膨脹』、『冷縮熱脹』。3.飲食過飽胃部不舒服的感覺,如『肚子脹』(不寫作『肚子「漲」』)。4.因緊張焦灼引起心理、生理悶的感覺,如『頭昏腦脹』(不寫作『頭昏腦「漲」』)。而『脹紅了臉』也不宜作『「漲」紅了臉』。
漲有兩種讀音,一讀ㄓㄤˇ,上升、提高的意思,如『漲價』、『行情看漲』、『水漲船高』。一讀ㄓㄤˋ,彌漫的意思,如『煙塵漲天』。
教育部:
「脹」多指物體體積變大,如「膨脹」、「腫脹」。此字從肉,因此人體腹部「脹痛」,胃裡有「脹氣」,均得用「脹」,不得用「漲」。「膨脹」若不屬於「肉體」之膨脹,指一般物體變大時,「膨脹」一詞也可作「膨漲」。
「漲」有ㄓㄤˇ、ㄓㄤˋ二音,屬歧音異義,與「脹」有關的為ㄓㄤˋ音之「漲」用於「物體擴張」義,則「脹」、「漲」可互通,如「冷縮熱脹」,也可作「冷縮熱漲」。然「漲(ㄓㄤˋ)」多用於指液體體積增大的意思。
「漲紅」若指因某種情緒波動,使血液集中某部位而呈現紅色,如「漲紅了臉」,當用「漲」而非「脹」。
渣,哈哈,你還寫了四封信給教育部啊.昨天我也正打算寫信給他們.這樣吧,我寫一份草稿,掛到網上,大家集思廣益一下,看能不能使他們不得不回應.
飛羊, 這麼說吧,《國語辭典》的作用,可以說是 相當於台灣版,或是說繁體字版的《現代漢語詞典》,而《現代漢語詞典》的作用,可以說是 相當於大陸版,或是說簡體字版的《國語辭典》.兩岸還是有別.
明白了。
缺乏良好且具公信力的字典是一個問題
但不重視字的對錯,這態度才是問題
最頻繁出現媒體 電視、 報紙,錯字都到了見怪不怪 程度了
否則就不會看到 藏獒千百年的淨化 → 進化
剛看時一頭霧水,要知道電視字幕很快就過去,錯了也就錯了
書的情況要好一些
你們這些出版界的人實在很奇怪,錯一個字有什麼了不起呢?
我看這邊的留言連結給出的文章「http://www.cnblogs.com/ethanyen/」
裡面談到大家用了十幾年的微軟作業系統出現了「秣」字的錯誤,也沒哪個有文化的人去抗議一下……一個報紙就算寫錯那也不過就是那一天的事情,你們出版界的人每天幾雙眼睛釘在電腦螢幕上,難道十幾年來都沒人發現這個錯字嗎?還是這個錯字跟「灘」比起來,實在沒什麼!
甚至還有人因此留言在那個網站說,誰說微軟這樣寫不對!
微軟說對就是對了,就別把時間花在這種無聊事情上了吧……
錯一個字真的沒什麼了不起嗎?
小錯累積起來會成大錯
對於認為"錯一個字沒什麼了不起"這樣的認知
簡直是在動搖文化根本
文字的作用是用來表達表達個人的想法
務求要讓看者明白要表達的想法
而錯一個字往往可能會達不到目的,更容易造成誤會,影響可大可小
如果影響的是你往後的人生走向
你還會認為"錯一個字沒什麼了不起"嗎?
真是太小看文字的力量了。
「蠻」「滿」兩字困擾我超久的,我一直都是用「滿」,但從某年開始,從網上甚至到電視新聞上,都開始用「蠻」了,害我一直想說,難不成真是我學錯、用錯了嗎?為了這個我還一直在找各種的解釋說法,後來才找到我能接受的說法。
蠻、滿二字於副詞當很、十分時多見混用。如:「蠻好」與「滿好」,「蠻不錯」與「滿不錯」等。就字之本義推之,滿本有十分的意思,蠻則為強橫不講理、強悍的、未開化的意思,所以若欲選一較適當之用字,於很、十分的意思上,以使用「滿」字較宜。
所以我自己的解釋是,滿有十分,非常的意思;蠻則是稍微,有點…的意思。
另外就是「躍」也是在某年開始,連新聞媒體記者都開始讀成「耀」音,害我超級不習慣的,為什麼台灣總有將錯就錯的習慣,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