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 年 10 月 12 日,20:03
P 隨筆
新加坡對「樞紐」的敏感
前幾年因為在做華語教學的市場開發,除了歐美市場外,也曾經考慮過如何進入東南亞市場。
在東南亞,新加坡對華語的重視非比尋常。不只因為他們強調雙語立國,還因為他們使用和中國同樣的簡體字,但是非常有意識地強調新加坡的中文簡體字和中國的簡體字之不同。所以,他們一方面和中國的各種資源結合,共同擴大全球華語教學的聲勢,一方面又努力突顯新加坡華語「門派」之不同。
在這種背景下,有一次我和新加坡一位在官方主管過語言教育的大老請教起東南亞華語市場(含印度)的時候,就出現了一個好奇和疑問。那位先生非常看好東南亞市場對華語的需求,也鼓勵我去探索、開發,給我做了許多分析。
我的好奇是:那新加坡佔有天時、地利、人和之便,為什麼不自己來開發這個市場?新加坡來做,不是探囊取物?有了這麼一個市場之後,不更可以壯大自己的門派?我沒有講得這麼白,但輕輕問了一下。
「我們做,是多敏感的事啊。」他看看我,只簡單地回了一句。
雖然只是一個眼神,他看得我有點不好意思。
新加坡自立國以來,就一直希望自己保有華人社會的特色,但處在東南亞的四隣之中又不要突顯自己華人社會的特色。他們深知自己之小,不免成為別人的棋子,所以為了使這個棋子發揮最大的作用,絕不輕易讓別人當棋子,或者有棋子的聯想。
所以由新加坡來拓展東南亞的華語教學,雖然不只可以有樞紐的作用,還可以有神經中樞的作用; 不只名利雙收,還可以壯大自己的華語教學門派,但他們卻不做。因為太敏感了。
新加坡連自己要在東南亞當「樞紐」都這麼敏感了,聽別人說要來把他們這裡當「樞紐」,當然就更敏感。
我覺得這次台灣至少應該應該學到兩件事:
一,學習新加坡對自己四周環境的「敏感」。
二,學習新加坡深知自己是「棋子」的重要,所以絕不輕易讓別人當「棋子」用。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