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在冬夜,我可以談誠品事件—-和一名不存在的記者的對談
C 出版
(★本文PDF檔下載處:http://www.rexhow.com/pdf/eslite.pdf,歡迎下載與轉寄)
我最近出差不在台灣,沒有跟記者談過誠品事件的任何感想,所以不由得想到,如果真有記者來訪問我,怎麼才能把話說清楚一點呢?
零下五度的北京,我希望,和那個記者的一問一答會如此進行:
○:你們出版人為什麼對誠品事件都避談不及,和金石堂事件的時候好像有些不同?
◎:金石堂事件的癥結,六個字就可以歸納:「回歸合約行事」。訴求及說明很清楚,大家也很容易有共識。但誠品事件不同,牽涉因素太多,不容易有定義。
我自己就想了快四個月, 才勉強得出我個人的歸納:「 基於經營策略的改變,加上他們長期感受到不平的情緒,誠品強勢推動有爭議的“寄售制”新交易制度,造成反彈。」
目前由於大家對新交易制的認知不一,對「爭議」的關切不一,對「強勢」的感受不一,各家的承受能力又不一,所以很難共同對準問題的焦點,遑論解決問題的共識。
○:那你自己的所關切的重點所在?
◎:這次誠品對上游供應商提出的主張有三:
一,主推「寄售制」。簡單地說,就是你要把自己目前在誠品的書都買回來,以後不論他們每月跟你進多少貨,只結算他們書店裡實際賣出的冊數給你,沒賣出去的書,就算你寄放在誠品的存貨。(詳細說明如附件一)
二,配合「寄售制」,你寄放在誠品的存貨如果有盤點損失,誠品希望你還是能承擔一半,但以千分之四為上限。
三,不論你採不採「寄售制」,都得使用誠品所建的B2B平台,並按往來營業額支付大約千分之七的費用。不使用,誠品就不下訂單。
到今天為止,我看報導,討論的人,多數集中在第三點上,次之為第二點。對第一點,「寄售制」推下去到底是什麼意義,會發生什麼影響,談的人比較少。而我最關心這一點。
我認為,B2B收費,說到底,就是要多收你一些費用。你可以說他的態度太強硬,但基本上這還是個各為其利的商業談判。結果影響的主要是彼此利潤的增減而已。
然而「寄售制」 則不然。這是一個新交易制度,推下去所影響的是整個出版生態,出版者、 書店、作者、讀者,都可能受到深遠影響。
去年八月中旬, 因為外面對「寄售制」的傳說紛云,所以我主動約了吳清友先生和吳旻潔副總,想有些第一手瞭解。聽了後,我也提出我的意見。八月下旬,吳先生回約,提供了他對我意見的回應。其後,十二月下旬我再去談了一次。大塊用的是總經銷,和誠品沒有直接來往,所以不需要直接談判,摩擦也沒那麼大。三次我都是純粹以出版人身分去見的。
○:誠品為什麼要推動「寄售制」?「寄售制」是否就是「銷結制」?
◎:很多人都以為誠品說的「寄售制」和金石堂的「銷結制」是同一回事,其實不是。這是兩個小同大異的交易制度。(詳細比較請見附件一)
從歷次談話中所得來的印象,跟最近新聞所見,誠品要推動「寄售制」的理由主要如下:
一,想改變供應商「以書養書」的習慣。他們認為,出版社「以書養書」,容易漫不經心,造成退書過大。
二,用月結制,出版社只注意自己出的書能發給書店多少,而不關心書店可以賣出多少。改用寄售制,加上B2B供應鏈平台,出版社可以更精準地了解書籍的實際銷售,改進經營成績。誠品希望大家能共同產業升級。
三, 其他行業也有「寄售制」。有些書架上的書久久不動,很像是「神主牌」。「神主牌」的書,出版社放在倉庫放著也是放著,改放到書店,還有展示的機會。
○:那你的意見呢?
◎:對這三點議題,我的看法是這樣的。
一,近年來台灣新書出版量很大,書店忙於進退書是事實。但這不能直接說是出版社「以書養書」的問題。其實,出版的本質就是「以書養書」。由小而大的出版社,沒有不是「以書養書」而壯大起來的。以少量的書種逐漸養出多量的書種,以小成本的書逐漸養出大成本的書,以暢銷書養冷門但有價值的書,以冷門的書養對暢銷書的等待。都是「以書養書」,端看怎麼養。當然也有亂養的人,不該以偏概全。我不敢說書店有能力或立場來主動改變出版社「以書養書」的習慣。如果說是要擋住某些出版社的「漫不經心」,即使在月結制下,如果書店的採購把好關,精準地進書,還是可以達到減少退書的效果。
二,如果B2B供應鏈平台真的有效,供應商即使在月結制之下使用這個平台,也可以更精準地了解書籍的實際銷售,也可以達到產業升級的作用,不見得一定得使用「寄售制」。
三,使用「寄售制」的其他行業,通路沒有展示過期或年代久遠的產品的需要,供應商的過期或年代久遠的產品也沒有價值。但是對書店和出版社來說,情況不同。許多書可能是誠品書架上的「神主牌」,但也是誠品這種兼容並蓄的書店所不可缺的內容與風景。出版這種書的出版社本來就辛苦,要他們再免費提供存貨給誠品充實書架上的風景,可能是他們承受不起的。
此外,我對「寄售制」還有些疑慮如下:
一,對主要出版暢銷書的出版社來說,他們的書銷售得快,所以即使用「寄售制」也影響不大。但是對沒什麼暢銷書的小出版社,尤其是出版文史哲的出版社而言,他們所有的費用與成本都先付出去了,要收入卻得等書店賣一本算一本的話,很難支持。許多冷門的學術書、文史哲書,十年全台灣的書店總共進貨一千冊都不到也是常有的事。如果再加上「寄售制」,對他們是雪上加霜。
即使是大型的綜合出版社,一旦實施「寄售制」,在資金週轉的壓力下,也難免會往偏重暢銷書的思維傾斜。
二,近年在連鎖書店的壓力下,獨立中小型書店關閉的本來就很多,如果誠品再要求所有的出版社都得「寄售制」,這會給小書店造成新的生存壓力。
○:吳清友怎麼回應 ?你滿意嗎?
◎:第二次見面時,他回應了兩點:一,誠品對於做得很用心的小出版社,心中自有一把尺,會特別考慮。二,對於各地值得照顧的小書店,誠品也有可能扮演經銷商的角色,建立些特別的關係。
他的回答太過自由心證。但因為看他的決心堅定,所以不便多說什麼。
○:你這段時間為什麼都沒發表你的觀察和意見呢?
◎:幾個原因。
一,先是有些事情我還有待思索。吳清友先生就通路端感受到的一些問題,也觸動了我去思考,書店和供應商之間,到底有沒有第三條路可走?有沒有可參考的例子?後來我發現是有,就是我寫在<我們的黑暗與光明>一文中的日本出版業的例子。有興趣的人,可以參考一下此文的附件二(http://www.rexhow.com/?p=359#a2)。
二,和他們談話的過程中,我體會到誠品要推「寄售制」這個有爭議的新交易制度,我們出版業者也要負一部份責任。這個責任在於有些出版業者在2004年先同意了支持金石堂實施「銷結制」。當時金石堂先開發了B2B供應鏈平台來推動「銷結制」,有出版業者問誠品做不做得到,誠品說還不行,他們就同意跟金石堂採「銷結制」。吳清友眼看自己的主要競爭對手一下子少掉了進貨成本的壓力,三年後說這話的表情還十分激動:「我怎麼跟我的股東交待?」所以,三年後,他們也跟同一家電腦公司開發出一個B2B供應鏈平台,開始推「寄售制」,裡面固然有他們的經營策略,也有他們積壓了三年的不平。
三,我們已經有一個出版同業通路秩序聯盟。今天我們面對的許多問題,都是過去同業甚少溝通討論,各行其是所種下的因。從2007年起,我認為我們應該練習開會,練習從歧異的立場中達成比較多的共識,練習「議而決,決而行」。
我重視與等待的,是聯盟的共識與發言。
現在,聯盟雖然還沒有發佈正式聲明,我得知聯經林載爵發行人畢竟已經把聯盟曾經對誠品表達過的一些立場對媒體做了說明。我想現在談談我個人對這件事情一直抱持的原則,不算逾越。
至於和吳先生的談話,我本來沒打算告訴別人。後來吳先生在一次和聯盟成員的會議上提起了這件事,我想有個機會說說也好。
○:那你一直抱持的原則是什麼?
◎: 雖然說商界本來就是優勝劣敗、弱肉強食,但出版業的情況有點特別。
任何其他產業的經營者,都可以只使用自己的產品,絕不使用其他同業的產品。
但是出版業則不同。出版業最奇妙的,就是彼此固然是競爭者,彼此又是相互的讀者與養分提供者。
任何其他產業都有理由透過純粹商業力量的淘汰、兼併,剩下少數領導廠商,但是出版業那樣了的話,則一定問題嚴重。大小出版社,大小書店如何並存,是出版業的根本思考所在。
我認為台灣出版業的美好之一,就是小出版社和小書店林立。但是有金石堂的「銷結制」在先,誠品的「寄售制」再全面實施的話,很可能會再帶動其他有實力的網路及實體業者也跟進。畢竟,其他有實力的書店也會想到,如果可以要求供應商把自己的存貨都買回去,其後每個月進貨是賣多少才付多少,那有多好。那種誘因是很難抗拒的。如此,將大幅改變出版和書店的生態,嚴重擠壓小出版社和小書店的生存空間。
就算一些大出版社和有規模的連鎖書店擁有生存下來的條件,但是出版者的思考與工作方法、作者的出版機會,以及讀者的閱讀選擇,都可能會因而產生改變。而非常可能的,是大幅往暢銷書傾斜的改變。台灣的出版,近年來往暢銷書的傾斜已經夠大,再傾斜下去,不只對出版業和作者,對讀者和整體社會也極為嚴重。
出版業如果只搞到大出版集團才能生存,書店只能鉅型連鎖書店才能生存,那是沒有前途的,這個社會的未來是堪憂的,因為我們在知性與感性的獲取上將被強迫偏食,下一代的教養將被化約,這種文化風景豈不是很貧弱又悲哀?
但目前,由於金石堂的銷結制也還繼續存在著,很難說誠品就不能推他的寄售制。所以我的看法就是: 最起碼,誠品應該讓一直堅持月結制的出版社,有選擇月結制的自由。 並且不要給採取月結制的公司穿小鞋。出版社的出版路線、暢銷書比例、規模、資金、電腦系統、會計師盤點存貨的標準等等,都各不相同,不是人人皆能配合。
○:誠品的態度呢?
◎:起初,誠品對開放選擇的這件事情一直沒有鬆口。中間聽來的消息也不統一。所以到去年十二月下旬,聯盟的會議一直很遺憾地沒法召開時,我只好自己去求證。我以聽到一家大規模的綜合出版公司,和一家小規模的文學出版社,都和誠品談成了月結制為例,請教這是否確認的開放選擇。吳清友先生和吳旻潔副總都做了確認。我跟他們說,這是明智的,很高興他們做了這個決定。
這兩天我看誠品對寄售制立場的報導時,沒看到他們說是也開放月結制的選擇。我很好奇是否報導有誤。所以我想他們只要再公開聲明一下,有助於消除許多疑慮。
○:你對接下來的發展還有什麼建議嗎?
◎:最近新聞裡,各方談話不免激動,我建議大家還是先冷靜下來, 彼此不要進一步摩擦。大家以禮相待,據理而論,總會找出解決之道。過去十九年來,台灣出版人莫不共同以誠品為榮,也莫不鼎力支持誠品書店的發展。商場上,針鋒相對是不可避免的。但不必因為一時的商業談判,而相互抹煞對方的長期努力。何況,面對整體閱讀市場的種種問題,大家要共同面對的問題又那麼多。
今天出版同業說誠品強勢的問題固然有,但是我們自己也該檢討一下,面對誠品的時候是否總是閃避問題,不肯把話說清楚。所以接下來,大家應該把話都攤開來說,逐步解決一些實質性的問題。
譬如,十二月下旬我去找誠品,除了想確認開放月結制的選擇之外,另外想幫一家小規模的文學出版社請教對合約的一點意見。我因為用的是總經銷,不必和誠品直接來往,所以從沒有看過誠品這次準備的合約。聯盟過去開會時,沒聽其他人表示過同樣的問題,當時又持續停會中,所以就在去見誠品的時候,順便請教。 有些條文,到底是出版同業應該視之為商業慣例接受,還是誠品可以調整,都是可以澄清的。
何況,我們還有出版社和通路如何在促銷折扣上自律等更複雜的問題需要達成共識。在這些事情上,出版聯盟應該還是可以扮演一定角色。聯盟雖然是一個鬆散的組織,但還是應該盡力「練習開會」。練習從各自不同的立場中找出共識。這是台灣出版業者需要「補課」的一個過程。
○:還有什麼建議嗎?
◎:我有一個給誠品的建議。
這兩天的新聞裡,我看到他們說,「誠品集團包括商場等的年度營業額已達百億新台幣以上,但書店一直沒有賺錢,我們還繼續堅持,難道不是為文化出版業在努力?」
我非常贊同這個說法。但也因為贊同,所以我建議他們不要妄自菲薄。書店即使沒有賺錢,但是誠品今天百億新台幣以上的營業額,畢竟還是從書店起家的。所以誠品還是應該為自己的書店鼓掌。
我也對出版同業有個建議。不要便宜行事。今天便宜行事,明天碰上麻煩的,還是自己。自律,不是在太平盛世才談的。正是因為我們處在一個混亂的時代,才更需要自律。
其實,春節快到了。大家何不一起吃個尾牙,緩和下心情再開始談呢?畢竟我們還要共同創造一個美好的閱讀環境。
★本文PDF檔下載處:http://www.rexhow.com/pdf/eslite.pdf
歡迎下載與轉寄
41 Comments
郝先生,我將您的文章轉載到我的blog了
謝謝
郝先生
我想還是提供資訊,請大家連過來看好了
pk2敬上
郝先生:
感謝您辛苦在北京寫這篇文章。充滿理性,也滿懷感性,更有對出版產業整體、長遠的思考和想像。我相信並誠摯希望這一篇文章,能提供給出版上、中、下游的同業,另一個更有理想性的溝通起點。
T.L.
我始終覺得出版業者和消費者之間的期待值有很大的落差
問題的終結點始終是 出版社到底知不知道出了多少讀者不會買的書或廢紙
(冷僻或專門知識、學術用書不在此限)
有多少書系是在別的出版社暢銷之後 以類似書名、封面、風格一窩蜂跟進呢
現在越來越多免費的資訊或文字在網路上出現
讀者數量消長到底如何呢
即便是文化產業
我個人始終不認為零售銷售端
必須以做慈善事業的心態和熱情為出版業擔負可能倒閉的風險
而假如出版品是生命週期正常的商品
為什麼數年間一而再 再而三在經銷通路上出現需要改變的結帳制度呢
我覺得是出版業該好好思索未來的時候了
現在還可以怪誠品現實
下一波網路虛擬出版、越來越多的人放棄紙本閱讀的時代來臨的時候
該怪誰呢
同意樓上先生的看法
整個產業的墮落是從不求品質開始的
台灣的電影產業崩潰了
在那之前一年有幾部片子是有意義留存下來的
台灣的本地流行音樂產業接近衰亡
與其怪盜版下載之前的美好時光
倒不如想想在興盛時花了多少資源在作沒有意義的唱片
出版業會不會是下個被淘汰的對象呢
依目前的發展
我的確還沒有看到樂觀的未來
回犬> 可能我需要把我文章裡的兩句話highlight 一下
‘如果B2B供應鏈平台真的有效,供應商即使在月結制之下使用這個平台,也可以更精準地了解書籍的實際銷售,也可以達到產業升級的作用,不見得一定得使用「寄售制」。’
‘如果說是要擋住某些出版社的「漫不經心」,即使在月結制下,如果書店的採購把好關,精準地進書,還是可以達到減少退書的效果。’
慈善事業的說法,當然,沒有任何人需要或可能為任何人做慈善事業。
回cancer> ‘整個產業的墮落是從不求品質開始的’, 我不認為這句話可以說得那麼簡單,所以才寫了”我們的黑暗與光明“一文。
不過,當然很高興知道有人對品質這麼重視。:)希望這樣的人越來越多。
回pk2> 沒看到連結
T.L.> 🙂
cancer說的台灣電影產業墮落是從不求品質開始的,這點很令人不解,為何台灣電影在國際影展還能頻頻入圍或得獎,這是國際影展都專門頒給品質不佳的影片嗎?電影產業墮落真是從不求品質開始的嗎?希望各位文化精英 誰能夠給一些更精確的觀察與剖析!
支持文化產業的市井小民
郝先生:
我先前寫了一篇文章(情緒激動下之作)
我把您文章的訊息貼在該文的該篇留言之中(第二頁)
blog.sina.com.tw/fjupk2/article.php?comment_page=2&pbgid=6654&entryid=576165
不好意思藉著郝先生的網站
說明一下自己的觀點
我並沒有否定任何台灣優秀的文化產業
(當然前提是優秀…)
整個產業的墮落是從不求品質開始的
或者是個聳動的句子
我想表達的是
當一個產業很容易以取巧的形式去達成營收平衡
或是獲取營利就會是整個產業崩潰的開始
而這是台灣電影或台灣流行音樂產業
或者是未來出版業所要積極去面對的問題
或者產業性質不一
但是想想從台灣出走的傳統製造產業吧
當無法致力於品質的提升或產業的改善
而僅僅想利用便宜的勞力或易於操縱的環境
當這些優勢一旦不再,就勢必面臨逐水草而居的狀況
台灣,大陸,越南,那下一站呢?
或者我們可以自問
每年這些不斷出現的新書或唱片
我們真正被觸動的有多少呢
是這個世界已經缺乏了想像力
還是因為種種緣故我們先限制了自己的想像力………..
整個產業的墮落是從不求品質開始的
或者是個聳動的句子
但我實在太贊同了
我以前在出版社工作過
開新書編輯會議
老闆關心的是會不會賣 行銷怎麼做
而不討論該書的內容品質
對社會有沒貢獻 有多少讀者需要 不出版的話大眾有多大損失
接著行銷會報告最近的暢銷書
然後提議有哪些題目正熱門可以做
注意一下目前的新書
假如是休閒主題的
常常是有幫這家寫同時也幫別家寫的特約撰稿
然後出版社再找一名編輯和特約美編完成
由於專門領域的撰稿人就那幾個
書的內容差異不大 有時得靠編輯的能耐和美編的版面與同類出版品區分高下
假如是文字書 本土作者很少
大部分是翻譯書(有些簡體書轉成繁體也稱翻譯)
還有如何投機賺錢、英文日文外語學習、能增進基測分數的古文散文
說到台灣電影產業
李安說他不是不想回台灣拍電影
但很難找到幕後班底和符合現代要求的後製設備
也沒有演員可用
我當初質疑他的沒有演員的說法
後來看過英國一些影集才了解什麼叫演員
不是面容姣好身材健美
是要連摔倒都能保持咬字清楚的叫聲
即使只是啊一個字 還得表達出到底是害怕或是驚訝
色戒這次為什麼不能參加奧斯卡的外語片
因為後製人員大部分不是來自台灣
相對的 就像沒演員可用的窘狀
台灣目前的環境培養出多少作者呢
市面上這麼多翻譯和特約撰稿寫的書
如cancer所言的容易以取巧的形式或易於操縱的環境
又可以維持這個產業多久的未來呢
或是到時候又可以怪便宜的簡體中文翻譯書害慘了繁體的市場吧
對不起 再多嘴補句不好聽的
JK羅琳在出版業的傳奇相信很多人都知道
整個華文市場除了金庸還有沒別人呢
就算金庸也得有人愛才惜才, 王榮文花了多少心血去呵護啊! 如果出版商盡是商業算計, 也難怪出不了另一個金庸.
樓上的各位前輩,我是出版新兵,進入這個行業才兩年,立刻遭遇這個變局,誰也不知如何是好?我的明天在哪裡?我想請問大家有何解決之道,大家要團結哪
money, “沒時間看”是我很久沒買書的原因,
大都去書店翻翻雜誌而已了,這幾年有買的書就只有跟
工作有關的專業書…
職場要求要有競爭力,所以很多人下班都在自我充實,連
看電影打電動的時間都沒了,還要照顧小孩,運動,做家事,
現在有誰下班在家做飯菜的?
買了書沒時間看,就不買了
rex你好,你的描述是我所見唯一讓人明瞭金石堂與誠品跟出版社之間發生什麼問題的文章,我總算看清楚台灣出版即將發生的變化。這樣的變化顯然是一定要發生,但不知面對這樣的變化,出版人該如何自保?今年真是一個寒冬,冬天夜裡的暖爐一下子被限電,除了大病一場,還能剩下什麼?您能做個預測嗎?
還好我認為網際網路的社群網站可能會像侏儸紀公園裡的恐龍一般, 能在快速變遷的出版環境裡自行找到新的出路。
綜合最近美國 MySpace, Facebook, Friendster 等社群網站紛紛向國際市場擴充, 加上最近專業社群網站 Linked In 得到重量級投資人 Reid Hoffman(也是Friendster的初期投資者)的支持, 並廣為投資界所看好可能會在近期內上市的現象來看, 像我們現在每天所進行的如同「寫作界的超級星光大道」的虛擬出版活動, 也許會促成新的出版生態呢!
yan> 沒有人能做什麼預測吧。我所能做的,也只是把我自己目前看到的,知道的情況,跟有興趣了解的人分享一下。至於未來,任何發展都是大家所共同形成的。你可以說這是很悲觀的說法,但我也覺得可能是很樂觀的說法。cheer up!
推薦一個網址
http://masterpinc.blogspot.com/2008/01/blog-post_09.html
站長將誠品事件相關的新聞、業界回應、網友回應、延伸閱讀
都整理出來
很清楚
說實在的,我認同誠品接下來的做法。
國內的出版商能像大塊文化這樣要求高品質的真的不多,
大多是以利益考量,以算計怎麼樣能賺錢,
出版商想賺錢,難道就要犧牲書店的開業成本?
國內的閱讀習慣本身就不好,有多少人去書店是真的將書買回去,
而不是在書店打發時間,在場把書看完的?
每當看到書店各處都有消費者不想花錢購買,
索性就直接就地而坐閱讀起來。
看似好像無關緊要,卻是一步一步在重挫國內的出版業者。
或許,這也是國內出版業者必須要共同檢討,
是否是因為過量的出版所導至,亦或是大多不要求品質,一書多賣的出版商造成的負面影響。
我也曾在出版社任職過,很不幸的,我所任職的出版商老闆就是典型的「以書養書」「一書多賣」只想賺錢的商人。
而這些出版商為了要達成「以書養書」的目的,
每月推出真正優質的書籍有多少?
說句慚愧的話,
就連我這種文章差勁又沒內涵的人,都可以成為通俗小說作者,
有時想想,真不知該高興還是該為國內出版業悲傷。
也許誠品這項新做法會影響到國內作者的生存空間,
會影響,那就影響吧。
國內的出版業寒冬不是只有書店及出版商要負這個責任,
而是包括全民消費者也要共同來承擔。
國內一直宣導提倡智產權,卻未將使用者付費的觀念一起提昇,
或許,出版商應該要團結一致,教育著消費者「使用者付費」的觀念,多少遏止一下在書店看完書的風氣。
消費者想要閱讀更優質的書籍,就用行動來證明與支持,
書店及出版商不能再忽視消費者只看不買的歪風。
或許,出版商應該要團結一致,教育著消費者「使用者付費」的觀念,多少遏止一下在書店看完書的風氣。
消費者想要閱讀更優質的書籍,就用行動來證明與支持,
書店及出版商不能再忽視消費者只看不買的歪風。
—
我不能同意這樣把問題推給消費者的說法,
把[使用者付費]作過度上綱的解釋。
身為出版人,應該有把握能做出一本值得一讀再讀的好書
即使度過第一刷的宣傳期,靜靜放在書架上,仍有信心,只要讀者从書架中抽出來瀏覽之後,會願意買回家的。
出版書籍,不是短線操作,出版那些只需翻翻看看就好的書,甚至讀一次就可以不用再讀的書,才是浪費紙張資源。
yangi> 先謝謝你的誇獎。不敢當。你和前兩天其他幾位的留言,讓我想到,我應該再寫一篇“如果在冬夜,我可以這樣談誠品事件2—什麼人有立場主張”寄售制”可以驅逐劣幣?“ 請等我一下吧。:)
讀者為了什麼原因去誠品?出版社知道他的讀者在哪?現在讀者(尤其是在網路環境長大的)看些什麼?
從事電子書相關技術服務十年的我們,一面等待硬體成熟,也一面觀察紙本圖書市場的變遷,這2-3年變動較明顯的是通路的移轉,誠品跟金石堂的營業額,一大部分都到超商(雜誌)和博客來(圖書)去了
跟幾乎被網路媒體替代的電影、音樂、和報紙業者比較起來,書市規模沒有太明顯的衰退,或許隨大環境的變遷,產業生態的變動和實體通路嚴苛的商業條件,可以讓出版人更淬礪精進也說不定…加油!
忘記提一下,我們家小六和國三的二個小孩,仍然是閱讀愛好者(雖然對老爸從事的電子閱讀尚可接受,還是以紙本閱讀為主)。雖然閱讀作品的選擇,從網路上的九把刀和蝴蝶發表開始,也沒放棄紙本閱讀的樂趣…
故事好看,有朋為伴,才是閱讀的真正吸引力所在吧….
toyota>” 故事好看,有朋為伴,才是閱讀的真正吸引力所在吧….”haha..你真說了一個重點
沒想到一本書的背後。隱藏著這麼多問題,瞬間覺得自己只是個愛去書店買書的平凡人。是因為訂大塊的電子報,想去世貿展參加幾米的簽書會,看到喜歡的幾米08年出故事的開始和十年精選,迫不及待想去誠品看,展轉連結到這裡。結果2/1發不代表書店馬上就會有還要等訂或什麼的,前天經過金石堂進去詢問,小姐跟我說早就沒跟大塊合作囉。我心裡一股莫名奇妙,原來書店和出版社還要合作這一類的啊?不是書店就什麼書都會賣啊!不過今天打工完馬上衝去誠品翻幾米的書,他的每本書我都有,看完這篇網誌突然想到其實我每次都在大塊的通路購書就好了,光十年精選那本一折扣就是五百塊了。辦活動會有折扣通常一折扣的金額都可以再多買一本書了。是的,我也是那種會在誠品席地而坐把書看一看不一定會買的人,學生時期家境的關係根本不可能有多餘的錢連生活費都是問題了,對於敦南誠品每一本書只要你想閱讀都可以拆閱,老實說這種方式也幫了不少真的沒錢買書的人,我是不能斷定這方式到底是對或不對,但實際上出社會後自己有能力掙錢,常常買回去的書才發現很糟糕或不喜歡,那不就像是買了一碗甜不辣回家吃,不好吃也得自認倒楣,是這樣嗎?其實我真的不了。不知道來留言的人都是幾年級的呢?我是台灣社會所謂的七年級草莓族,可能對於我會閱讀所謂的"大人"都會傻眼,不過我身邊的朋友們連帶八九年級真的還滿多人不會去書店或者買書,常常有朋友問我為什麼愛看書,把錢花在買書不是很浪費錢嗎?其實我聽了很尷尬,我不確定我能給對方什麼答案,畢竟我從書中得到的,並不是對方也能有一樣的啟發。至少我覺得花兩三萬買個LV包包,我寧可買壹百本喜歡的書(假設平均一本三百元左右,藝術書籍不算。)有時候朋友約唱歌或是坐計程車,我都會一直換算成如果省下來可以買幾本書,但重點又不是在書的多寡,書的內容也有分別,就像吃一堆沒營養的食物進入腸胃也是白搭。"書"會讓我直接聯想到教育,教育牽扯生活道德很多很多,我想最大的因素還是政治,就像很多朋友不知為何倒x而倒,為反對而反對,不清楚上一代給的到底是什麼,模糊的然後傳給下一代嗎?我又突然想到The Economist前年有個專欄:Who killed the newspaper?再下去會不會就killed the book了。我覺得最大問題還是出在台灣媒體之於人民,尤其是電視,從沒看過哪個電視台二十四小時放送宣導讀書風氣,正確閱讀觀念,不是x色會就是哪個明星照片再不然就哪個官員貪污哪個立法委員小孩怎樣,茶餘飯後閒聊電視八卦,人民權利與義務的投票,不履行的還是大多數,每個人只用嘴說些冠冕堂皇的話,實際上窩在家講講幾句而後就是大愛。嗯…我只是真的覺得能讀到一本好書有好的啟發真的很好很重要,就像剛剛在誠品看完幾米的心路歷程看完他的書,總是會讓我充滿動力,想要堅持喜歡畫畫的心情,他讓台灣在國際上又是一大突顯,台灣總是自以為層次很高很先進,其實我們有很多觀念和行為上都很落後,如果政治我們還是堅持在顏色的對立上,對整個台灣根本不會有幫助。
我不是政治狂熱份子,只是覺得政治影響的層面太廣了,一件事的發生一定牽連更多,覺得事情都是環環相扣的,因為看了網誌的內容還有各位的留言,小孩子我突然有感而發,沒想到開開心心看一本書的背後,有更多我不了解的事情,噢…那個貼滿豐富色彩磁磚的地下鐵的好心情,瞬間都放空了。不好意思啊各位,我是不是想太多了,只是身為台灣的子民常不自覺擔憂起來,或許我是個熱血青年!
And,謝謝郝先生寫的這些內容,讓我了解更多事,受益良多。
如果,我們先暫時離開一下出版與買賣的這個話題,正視台灣的教育本質與電腦產業改變閱讀習慣這兩個因素,在人心以利為義的品格下,及人總要先活下去的前提裡,實在不難看出買書讀書是來充實真正的心靈???
就→正視台灣的教育本質←
民國以來的白話文運動與填鴨式教育,與近年來九年一貫的簡單教育,前則透露「我終於畢業了,可以把書丟掉了」;次則透露「小時後的快樂學習,我不想看太多字的書」,透過前兩則,於是大家發現視覺式閱讀與最淺顯的閱讀〈不必思考的閱讀或一時情感式的閱讀〉,在「終於下班了」、「可以放鬆心情」的兩個條件下,願意來閱讀的書籍(不見得想買的哦),是台灣的教育環境教出了一堆不愛看書的父母,於是在父母以身作則成長下的小孩,愛看書嗎?這是一個問題。
就→電腦產業改變閱讀習慣←
這個在電子書的影響下,網路上自有不少論述文章,不必贅述。
………………………………………………………………………
我想說的是,改變產業結構,先從教育著手,教育大人,教育小孩。
大人不讀書,小孩會讀書?
小小淺見,有些離題,敬請見諒。
出版書籍,不是短線操作,出版那些只需翻翻看看就好的書,甚至讀一次就可以不用再讀的書,才是浪費紙張資源。
電視無法取代書,
林懷民在火災之後說的話真令我動容
不管有政府沒有政府 他都會做下去,
這年頭梵谷太少,大家想進台積電,(我也很想)…
書,…
書,…
書,…
如何讓書流動??
我們有這麼多這麼大的經濟泡沫,不過文化產業卻還是苦哈哈,
唉!! EPS能解決所有的問題嗎??
郭董買不到老婆跟弟弟
我覺得如果一直搞所謂的暢銷書那會是很糟糕的結果,
一本書應該是傳達一個重要的觀念思維及種種的媒介,
不知道龜井勝一郎對於出版業有啥看法??
我覺得很重要的東西在於導讀,你如何找到ㄧ個好的導讀的人,
這是很重要的,..
商業機制跟理想這東西本質上有或無衝突,我想多多少少,有合有衝,
本來我也是不太買書的,是看了龜井勝一郎之後關於買與不買的問題
之後,才開始
李敖的書多到一房子,
見過ㄧ個文史的教授一房子的書,
見過第一志願學生的書房
書要不要帶回家,這真是個很大問題,…
有人是在書店讀了一堆,回家之後跟他聊天他還能頭頭是道的跟你
談他的心得,
有人是書帶回家10年發黃都還沒翻,
這問題真的很難,如果你有一房子的書搬家得時候你會瘋掉
如果你有一房子的書,跟唐吉柯得一樣, 可能會放把火燒了
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
To buy ot not to buy,that’s the question.
愛的藝術 佛洛姆 當年一本不到100塊
16年後讀來依然痛快
梵谷的畫冊10年前兩本2500吧!!
最後一次翻應該是去年年中的事情了
Leaves of Grass.原文版12年前買的,應該只是裝飾品沒看
裡頭夾了兩張電影票,Love letter 07SEP96
Let Us Dance 31AUG96
華爾騰 湖濱散記 71年3月版
巴斯卡冥想錄 74年9月版
Fiber Optics 這本從AMAZON買的最貴了 2500吧!!
神奇百憂解 85年6月 張老師
名人書信100封 , 商務出版社
Semiconductor Sensor 13年前買的 記得是850NT,
颱風天泡過水
有一天翻到老爸寫在計算紙上的泛黃公式,
突然愣了一下這不是我大學讀過的公式嗎??
不過他沒讀大學,…
曹永和是怎麼讀書的??
怎麼買書的
把台灣出版業蕭條怪到大量”暢銷書”跟”低品質書籍”上,是相當奇怪的論點。
在出版界多年,我倒是相當感謝暢銷書,書賣得多有什麼不好? 就算自己可能死也不會買或著翻閱 ”流星花園拍攝實錄” “第一名模的告白” 但是要是有人肯花錢買,那有什麼不好? 另外說到低品質的書籍,書籍買賣很特殊的地方,就在於讀者可以先翻閱,覺得喜歡值得購買再付錢。這不像看電影付了錢走進電影院,發現電影難看而產生有受騙的感覺,書籍品質若真的差,讀者就不會掏腰包,那麼出版商就得承擔出版爛書的後果。(至於為什麼市面上爛書麼多還有人買帳,理由很簡單,書再怎麼被愛好文藝的知識分子嫌爛,但就是有人愛看,但話說回來,有人愛買書愛看書,又有什麼不好? )
一個產業要能夠自給自足,絕對需要足夠的產量與購買量。舉台灣電影來說,儘管偶有受到國內外影展肯定的佳作,整個大環境還是一樣冷颼颼。沒有穩定的觀眾群,也就不會有固定資金,支撐電影產業的專業人才當然也就培育不起來。
台灣市場那麼小,廣大讀者們又不喜歡”看很多字”,光靠純文學或歷史地理等專業領域書籍一個月不到500本的銷售量,出版社跟本活不下去。出版社至今能不靠政府輔導金自給自足。靠的就是左手搶時機跟流行出些暢銷書,右手出版較有理想性的書籍以及發掘潛力新人的作品。皇冠大塊時報商周,這些我們所熟知的出版社哪一家不是這樣做。我們可以痛心文學書太少,商業書太多,短銷書大賣,冷門書乏人問津,但現實市場很殘酷,讀者不買文學書就是不買,如果一味堅持理想不符合市場走向,結果就是老闆和編輯們繳不出房貸,養不起剛出生的小孩,最後出版社以倒閉或著轉手他人收場。
話說回這次誠品政策轉向,說穿了就是書店將業績下降庫存提高的風險轉嫁回出版商。書籍周轉期縮短對雜誌,短銷書的影響其實有限,受創最深的是那些長年擺在架上,一個月賣出一兩本的書籍(也就是文學書以及專業書)。出版商要付寄售以及盤點,盤損的責任,對人力僅10人左右的小出版社是相當大的負擔。此外書籍結算時間縮短,對周轉期本來就長的文學書也是打擊,短銷書一個月就能賺回印刷成本,早結清等於早拿錢。長銷書卻需要數月以上才能夠打平成本,這中間資金的空窗期讓小出版社很難生存。
寫了一堆,總之希望雙方能再坐下來談。誠品若單方面訂定遊戲規則卻不跟供應書籍的出版商好好協調,就會像中盤商剝削菜農一樣,是非常不公平而且殘酷的。
回nipig>
我想說的是,改變產業結構,先從教育著手,教育大人,教育小孩。
大人不讀書,小孩會讀書?
—————————————-
的的確確.我在越讀者裡就寫過,父母自己不去嘗試從閱讀成長自己,改變人生,很難指望子女可以有這種享受.
回Naru> 看了你的留言,想起我還欠一篇文章.因為最近又有些新的想法,所以會再綜合一下再寫.
未來逛誠品 可能會收費
我個人認為,既然誠品開始倡導所謂「使用者付費」的觀念,不久後的將來,應該也會對每位前往誠品看書的讀者開始收取類似場地費或清潔費之類的費用…
詳情:http://blog.pixnet.net/swimdotbuild/post/14560740
收取入場費,那他就準備關門了吧…科科
沒有人潮的書店跟墳墓有什麼兩樣…科科
Meow>>如果一直搞所謂的暢銷書那會是很糟糕的結果…
蔣勳的孤獨六講,
楊照說的媚俗,
不好意思剛剛留了一些文字不過電腦當了,重開機想不起寫過啥!!
其實懂書的人應該是蔣勳,楊照,南方朔,…
我是封面看的多,來亂亂吧了
晚安版主,
希望地圖的是可要條列一下追蹤一下,
至於其他該條列還沒條列出來的,該多找人談談,
一個什麼樣子的社會,一個什麼樣子的願景,
那些法律需要立法,或修正的
該做之事,未竟之業
擾擾嚷嚷的世界,還不如花個300塊好好搞一鍋牛肉,自己吃個兩三天
,
痛快
缺乏社會學家,缺法精神學家,缺乏批判觀察的人
缺乏詩人,缺乏文學家,缺乏米開朗基里(是里不是羅彈鋼琴)
Wake up like a lion after slumber.
經濟財富只能解決一部分的問題,
有些問題不是經濟可以解決的,
不信去問問郭董看他買不買的到航空母艦
哈哈哈哈
百年口合,早生(金)龜仔
是阿,我爸爸媽媽都不愛看書,
還好我看過”越讀者”,改變我的人生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