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藝術新聞:告別過去 台灣的新價值觀即將誕生
O 活動與新聞報導
孫曉彤/台北專訪(刊登於《CANS當代藝術新聞》2008.05 No.40)
今年的二月底,也就是台灣總統大選的前30天,台灣大塊文化董事長郝明義發起了一個別開生面的活動--「我們的希望地圖HOPEMAP.net」(hopemap.net),在這個台灣人民面對未來方向的選擇關鍵時間點,以「希望」之名作為號召(任何人都可以在網站或是固定的蒐集點發表自己的希望),預計匯集300萬個希望,拼成全球第一幅web2.0的網路拼圖,並將根據群眾所提出的「希望」編輯出版成一本《希望之書》,提供給即將上任的新總統做為參考,「這是一場預告台灣新價值觀即將來臨的選舉,而我們每個人都參與了這個過程。」郝明義說道。
總統大選選出嶄新價值觀
郝明義認為,許多的事件都是水到渠成、為所應為的:「『希望地圖』如果在2004年出現,說不定不會引起這麼大的反應,但在2008年總統大選的前三個禮拜出現,透過網路的串連,卻能夠引起不少迴響。」雖然截至活動最後一天為止,僅募集到一萬五、六千個希望,和初衷相距甚遠,但對於郝明義而言,蒐集希望本身所引發的社會反省和思考效益,意義早已遠超過檯面上的人數多寡。
「這場選舉,對我來說,就是一場台灣價值觀的選舉。」郝明義說道:「這是一個宣示和預告,我很贊成一個朋友的說法:『民進黨若不低頭認下大敗就是無恥,國民黨若是翹起尾巴自恃大勝也是無恥。』」他認為,過去國民黨執政的50年間,挾「中國」、「國語」等文化優勢,自覺和不自覺地擠壓和扭曲「台灣」價值;而民進黨執政的8年,卻同樣挾「台灣」意識的本土優勢,為所欲為地破壞一些傳統價值和普世價值。
「人們對於政黨和政治人物所說的,其實關心都不大。他們在乎的,只是如何追求自己所重視的價值而已。」郝明義觀察道:「選民們宣示的是一個新的價值觀,如果國民黨再用過去舊的價值觀來看事情,那他們很快就會發現他們錯了。同樣的,民進黨若是也無法體會這個部分,不管他們在怎麼樣掙扎,也很難找到一條出路。」
找尋二分法中間的平衡
問起郝明義這個即將出現的新價值觀的特徵,郝明義表示:「這個新的價值觀,將無法再用過去『中國vs.台灣』或『外來vs.本土』這樣截然兩分的方式來定義,而此正是此價值觀的『新』的部分;這將是一種根據台灣特有的生活環境,共同發展出來的嶄新價值觀。」除了政治上的新價值觀,郝明義也提出了他認為的經濟上的新價值觀,他說,我們談到中國的經濟,會用突飛猛進來形容,「很多的想法和點子以很快的速度和時間在進行」,相形之下,台灣則顯得沈寂,「然而很有趣的,台灣開始追求『慢的品質』,這可能是經濟發展到一個階段的必然現象,也可能是因為經濟沒有發展、而使我們不得不慢…。當然我們並非希望未來的經濟發展一直慢下去,而是希望在發展的同時,會有另外一個聲音出來提醒一些事情。」郝明義以他曾經看過的一個「希望」為例說明,他說:所謂的「進步的迷思」就是要提醒我們,不要被偉大的建設所迷惑,不管經濟如何的進步,我們都必須要注意到生活的品質。
文化的向外 應該自然而然
「我認為,因為每一種文化都有其優美和侷限,每種文化也都有其值得走出去之處;然而,走不走出去卻不是重點。我曾經看過一個希望說:『希望將來跟別人談起台灣的時候,對方可以露出羨慕的眼神。』就算台灣不走出去,台灣也應該有些東西是在世界上其他地方所沒有過的、是一種特別的品質和示範,讓社會裡的人都很樂意使用和參與它,自然而然就會把這個文化訊息傳播出去,而不必為了出口而製造文化。」郝明義說道:「以出版者的角色來說,如何把在華文的世界中,把只有在台灣這樣自由開放的環境中、才會思考和創造出的文化價值給表現出來;獨特的東西,自然就會引起別人的注意。」
台灣文化的土壤應孕育更多人才
「台灣的環境需要更多的文化明星出現。文化明星可以滋潤這個文化土壤,而土壤又可以培養明星,這應該是一個更好的循環。所謂文化明星,應該是可以在社會的聚焦下,把知名度、創作的附加價值和周邊的效益,做一個綜合性的運用,這樣的明星,和一般的創作者是不太一樣的;我們的社會應該要讓更多這樣的人才出現。」論及為何台灣的出版界始終未能不斷孕育出更多像幾米一樣的文化明星時,郝明義認為關鍵有二:「一是近年來翻譯書的出版量很大,畢竟,在出版一本知名的翻譯書之前,你可能已知道的是它在國外可能很暢銷、可以為你帶來多少收益;但是出版一本新的中文書時,它可能是未來的幾米,但你卻要陪他一起成長和進步,也有可能出版了並不好賣、回收和成本不成對比…,這和出版一本翻譯書是很不一樣的。第二就是成功創造出文化明星的例子不多,所以我們可能很多的創作者,但真正成為明星的卻很少。」郝明義說。
告別過去 迎接未來
面對未來,台灣人應該具有什麼樣的文化視野?郝明義的答案很簡單,就是「告別過去」。他說:「每個行業領域的人,都應該告別過去,以面對未來。以我而言,我認為,台灣的閱讀文化進入了一個新階段。台灣最早逝個別書店的閱讀,後來轉變為連鎖書店帶動的閱讀,現在則是第三個階段、是社群閱讀的階段。所謂的『社群閱讀』是必須兼顧網路和實體書店的,而書店也必須有意識地讓自己成為『社群書店』。我正在著手準備一個出版計畫,把這整個狀態的演變和想法說明清楚。」郝明義回憶,曾在「希望地圖」上看過一個人寫著:希望身份證可以好看一點。「這就是對美的基本要求,你必須先重視『美』、把『美』放在心上。很多東西倚靠的都是視覺,而我們要講究的,就是那美和不美之間微小的5﹪的差距。」郝明義如是說。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