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ntio hero

2018 年 1 月 3 日,20:41

P 隨筆

【沒看過他們兩個的按鈕吧】

今天聽川普說他桌子上也有一個更大的按鈕之後,我就在想到底有多大呢。

剛才回家就趕快畫了金正恩的和川普的按鈕比較圖。

沒有自動替代文字。

 

2018 年 1 月 4 日,07:30

G 政府與政治P 隨筆Q 前瞻條例

【2018年的意義 】(系列之三)

*今天在蘋果日報發表這個系列的最後一篇文章。

———————————————————-

民進黨施政的魔幻寫實,讓許多人啞口無言。

去年我邀請一些人對前瞻計畫發言時, 許多人雖然私下批評其離譜之處,還是選擇不要出面說話。

有人是對民進黨愛之深責之切,但是擔心把民進黨罵多了,又給國民黨捲土重來的機會。有人是覺得民進黨一意孤行,多言無益。「反正民進黨已經說下次可以不用投他們,現在不必浪費口舌。」

最近,或是自覺狗吠火車,或是根本不屑與語的人,也越來越多。

如果時間是10年前,或者5年前,我同意大家就乾脆節省精力,反正到下次投票的時候見真章就是。

但今天不同。現在是風雲詭譎的2018年。不只川普和金正恩互比誰桌子上的核武按鈕大,從台灣海峽到中東到全世界,無處不風浪洶湧。

除了戰爭的鬼魅,以AI為代表的各種新科技所帶來的衝擊,可能把各行各業長期累積的經驗和成果一夕沖刷殆盡。

在這種浪高滔天,一年的劇變比過去幾十年還大的世局,我們不論出於什麼立場或考慮,都不應該停止發聲,並加大對民進黨政府的監督聲量。

那些愛護民進黨,擔心說多了會給國民黨添柴火的人,應該回顧一下:他們不吭氣,結果是否反而給國民黨表現的機會?這次《勞基法》修法,已經有現實的例子。那些不想或不屑發聲,準備下次用選票來教訓民進黨的人,也應該考慮:以今天世局之急變,我們是否承擔得起再耽誤時間的成本?即使下次大選只在兩年之後。

當然還要特別提一下35歲以下的年輕世代。我知道,有些比較年長的人認為,年輕人不論在政治和經濟相關領域的經驗和識見,都和他們的聲量不成比例。但是在各行各業的典範都粉碎的今天,我體會到台灣年輕人面臨的挑戰和機會都和過去世代截然不同。過去世代的許多經驗可能難以引導他們,他們自己要建立新的典範又可能時機未熟,因而說是感受到「更大的壓力和絕望」不是沒有原因。

因此我寧願相信今天台灣年輕世代的聲量不是太大,而是還不夠大。蔡英文總統連續對年輕世代的喊話,說明民進黨已經感受到壓力,所以年輕世代應該更積極地參與對政府的監督。

對於民進黨政府的監督,我們可以從三方面進行。

第一,政治的。

我們只要盯緊兩件事情就好。

首先,不論在立法或施政上,不能借由任何名目逾越法治社會的底線,也就是程序正義。已經產生的破壞,要彌補。

再來,不論在立法或施政上,所有民進黨過去在野時期抨擊國民黨,並且在競選時承諾絕不重演的錯誤,那就不該重犯,不該發生比國民黨執政時還嚴重的錯誤。

台灣幾十年民主歷程發展到今天,不是拿來倒退用的。

第二,經濟的。

一年內《勞基法》兩次修法所爭論的源頭,其實都是集中在休假時間如果減少一點,對員工是否造成傷害,這傷害有多大。

我們從沒有討論過休假時間如果多一點,員工是否在足夠的休息之後會在工作上創造出新的價值。

這是因為台灣太多產業是依靠Cost Down,依靠代工來維持微薄的利潤。員工的休假在企業主心目中就是成本,所以企業主不會把員工是否有創意放在心上,而是把如何減少休假成本當優先。

我們應該期待台灣能有越來越多企業是靠Value Added經營。這樣企業才會樂見員工有足夠的休息,並因而可以在工作上創造出新的價值。

民進黨政府不進行產業轉型與升級,而只是拿過時的生產線《工廠法》時代的《勞基法》修改,只會把大家帶進死角。許多企業主想的永遠是員工如何少休一點假來維持他的利潤,員工能倚靠的永遠是少休點假來增加自己的收入。

我們應該清楚地告訴民進黨政府:頭痛不要醫腳。台灣的經濟不會因為修《工廠法》時代的《勞基法》而有新未來。台灣需要有新經濟的策略而有配套的新《勞基法》。

三,國家治理架構的。

蔡英文總統應該有深刻的體會:今天民進黨執政遭遇的眾多問題,有一個根源來自我們憲政體制之紊亂。

憲改呼籲響了多年。去年9月份的一場座談會,政治光譜極端不同的前任國家領導者,都各自坦言目前憲政體制的糾葛,已經是國家治理要面對的最嚴峻課題。

民進黨競選時期引憲改為號召,蔡總統在去年同一月份也強調要啟動憲改,「打造可完善運作憲政體系」。

這件事情不該再次延後。明年進入選舉年已經太晚,只有今年。憲政體制不釐清,國家無從治理下去,我們永遠在期待新聘的公僕當一個萬能的救世主,也將永遠失望。

我們應該把握2018這個機會。(本系列結束)

相關閱讀

(系列之一)【別在海裡丟鉛球 】

(系列之二)【別把毒藥當補藥 】

(系列之三)【2018年的意義 】

郝明義/「全面檢視『前瞻計畫』」連署發起人之一民進黨施政的魔幻寫實,讓許多人啞口無言。去年我邀請一些人對前瞻計畫發言時, 許多人雖然私下批評…
TW.APPLEDAILY.COM

2018 年 1 月 3 日,07:29

G 政府與政治P 隨筆Q 前瞻條例

【別把毒藥當補藥 】(系列之二)

*今天在蘋果日報發表這個系列的第二篇文章。

——————————————————————-

民進黨完全執政之後,不只在經濟與產業政策上擺脫不了陸地思維,很奇異的是,他們在行政和立法的政治領域裡,也一再上演國民黨時代他們自己所反抗的戲碼。

民進黨政府不只離最會溝通的政府越來越遠,根本把民意毫不放在心上。

蔡英文總統在選前說人民有不同意見可以拍桌子,當選後說她聽到了就別再那麼大聲,已經被譽為名言。

這次《勞基法》修惡,台教會一早就正式發出聲明,要求政府懸崖勒馬,「別走向產業發展、勞動保護與世界潮流的逆勢風頭」,但民進黨沒有任何理會。台教會的發聲都落得如此,其他人可想而知。

此外,民進黨政府對立法程序的破壞,簡直可說是常態化之中。

不談許多其他案例以免模糊焦點,光以最近一次《勞基法》修法為例,委員會還沒討論完畢,民進黨就強行中斷送出委員會,就是破壞立法程序的代表。國民黨掌握立法院時期許多被抨擊的鴨霸手段,民進黨立院過半之後有樣學樣,有時還變本加厲。

蔡總統說:「既然社會多數的民意,已經把執政的責任和國會過半席次交給了我們,民進黨就有責任讓國家往前走。」但她卻忘了,身為民主國家的執政黨,還必須有責任「以前瞻而民主的政府運作方式」讓國家往前走,而不是仗著國會多數就為所欲為。

民進黨以為這就是自己終於在立院單獨過半,完全執政的大力丸補藥,卻不知道是毒藥。

說毒藥,有兩個原因。

第一,這是破壞我們立國與立身之地:民主與法治。

今天對岸形成的各種壓力與威脅如此之大,唯一支持我們昂首而立的基礎,就是台灣不同於對岸的民主與法治。

民主與法治最重要的根本,就是程序。所以民進黨在立法院破壞立法程序,形同破壞我們立國與立身的基礎。

前瞻計畫立法的時候,民進黨連遺漏落日條款這麼明顯的重大疏失,都能視若不見,被人提醒之後還強詞狡辯,不做彌補,其他事情可想而知。

這麼看,1223遊走會發生連戒嚴時期都未曾見的情況,協助陳抗的維權律師都被違法逮捕丟包,事後政府卻還能振振有詞,繼續硬拗,也就該知道其來有自,上行下效。

第二,這也是破壞施政基礎。

民進黨一直在強調行政與立法要「團結合作」,卻忘記立法院對行政院該有的制衡與監督。

過去國民黨時代把立法院視同行政院的立法局,民進黨完全執政後也要來個復刻版。民進黨立委在黨紀的壓力下,重新扮演國民黨時代被抨擊的投票部隊。少數民進黨立委有不同意見,就有打手出來霸凌。

他們以為這樣可以像碾土機一般掃清障礙,有助於政策的推動,卻不知適得其反。純就立法技術而論的話,民進黨應該想想:《勞基法》第二次修法出現這麼大爭議,不就是因為第一次修法有「一分瑩」的硬幹嗎?第二次拍板修法的幅度被批評是五毛給一分,不就是因為相信可以再來一次「林靜音」,相信人多就可以硬闖,所以才在同樣的地方跌第二跤嗎?

蔡總統也可能沒注意到:一味要求立法與行政部門團結合作,最後的火會燒到自己。

民進黨執政之後,行政部門許多本該借由立法院監督而大刀濶斧整頓的官僚體制和作業,反而因為立法院的護航而得到因循苟且的機會。

前瞻計畫又是個例子。這個第一版八年八千八百多億元的計畫,在權責單位不明、總體效益評估只有兩頁的情況下也敢送進立法院,還得到一路護航,根本就形同昭告全國公務員:政府決策破壞行政體制是沒有問題的;草率、浪費是沒有問題的;不理會民意是沒有問題的。

而接下來最大的危機在能源政策。

蔡英文總統雖然到目前仍然以非核家園為旗幟,但是因為民進黨政府遲遲對台電的經營管理不進行根本改革,所以由火力發電而造成空污的壓力,已經給支持續延核電的人新的發聲空間。

台灣的缺電與空污,都是不必訴諸核電為解決手段的,只要台電能決心改革管理上的積弊,根絕十匹狼的存在。但民進黨執政後一再蹉跎,小心坐視自己能源政策的泡沫化。

民進黨復刻國民黨威權時代行政、立法一條鞭的思維,還變本加厲地破壞立法程序來為行政部門護航,像是這麼一幅景象:他們不但要在海裡撿起鉛球繼續揮舞,並且還擔心體力不夠,猛拿毒藥當補藥。

十分魔幻寫實。(系列之二結束)

相關閱讀

(系列之一)【別在海裡丟鉛球 】

(系列之二)【別把毒藥當補藥 】

(系列之三)【2018年的意義 】

郝明義/「全面檢視『前瞻計畫』」連署發起人之一民進黨完全執政之後,不只在經濟與產業政策上擺脫不了陸地思維,很奇異的是,他們在行政和立法的政治…
TW.APPLEDAILY.COM

2018 年 1 月 2 日,10:09

G 政府與政治P 隨筆Q 前瞻條例

【別在海裡丟鉛球 】(系列之一)

*今天在蘋果日報發表這個系列的第一篇文章。

——————————————————-

1223反《勞基法》修惡晚上六時之後的遊走行動,一群和傳統的工運與勞團無關,不是大學生就是剛畢業沒多久的年輕人,沒有組織也沒有章法,卻以小博大,寫下街頭運動的新頁。把民進黨年輕黨工罵得抬不起頭來的是他們,蔡英文總統新年前夕喊話的對象也是他們。

這些人為什麼可以形成不成比例的影響?因為他們代表的是年輕世代的憤怒。而那天的行動,「這才是開始」。

然而,蔡總統只強調改善低薪,可能還是沒有看清問題的本質。低薪是問題的結果,而不是原因。並且,如何改善的本身,就是問題的核心。

41所大專院校的學生組織反《勞基法》修惡的聲明裡,除了抗議「勞動處境修惡」、「踐踏勞工健康生命」,背離民進黨選舉時的承諾與精神之外,還指出「這樣的修法,不但無法改善年輕人們的未來,更是將青年推入更大的壓力與絕望之中」。蔡總統應該認清這「更大的壓力與絕望」的源頭。

3年前出版的《如果台灣的四周是海洋》裡,我有一章專寫「被遮蓋希望的年輕人」。如果經濟發展像是接力賽,現在我們的問題是太長時間沒有新的下一棒。我們重視以代工為主的製造業太久;只靠半導體、電子業支撐太久;也迷信土地開發與房地產業太久。台灣的年輕人除了要面對長期的低薪問題之外,更嚴重的是對內看不到自己在社會裡的流動性,在工作和居住上都被日益嚴重的「資本密集」所擠壓;對外則眼看全世界各種新經濟起飛,我們政府卻只知道依循老舊思維守護既有的產業,年輕世代沒有創造自己成就的環境和條件。

民進黨曾經被年輕世代認為有機會改變這些。但他們上台後的1年半時間裡所推出的經濟與產業政策,卻把年輕世代推進「更大的壓力與絕望」。為什麼?

蔡總統與其挑個別的「國機國造」計畫強調創造了700多個工作機會、中科院新聘了將近1500名員工來希望讓年輕世代有感,不如回頭看看為什麼政府推出前瞻計畫這個8年8800多億元的國家建設計畫讓年輕世代無感,為什麼《勞基法》越修越惡引起年輕世代的憤怒。

前瞻計畫除了編列草率、肉桶政治、立法程序的爭議之外,最為人詬病的就是名為前瞻,但其實許多內容是「為舊有工業模式敞開資源的大門」,其中將近一半用在軌道建設上是最明顯的代表。並且,投資如此巨大的國家建設,林全院長都承認短期內無助於解決低薪問題。

政府推動這麼大的國家建設都沒法改善低薪問題,沒有信心講出一些可以使年輕世代感到振奮的展望(還不是承諾),那政府強推前瞻計畫的目的是什麼?真要讓年輕世代覺得政府為他們改善未來,蔡總統為什麼不聽身兼總統府資政與幫她撰寫競選經濟政策雙重身分的陳博志的建議,緩下軌道建設而換成更有前瞻性的計畫?

而《勞基法》這次修惡,不只是在那些勞動條件的惡化,更在於又再次讓大家看到政府在經濟與產業政策上完全沒有前瞻視野、沒有改變的勇氣。今天的《勞基法》根本沒法兼顧新經濟與知識經濟的需求,是眾所皆知的。但這次修法不但看不到應有的調整,所謂彈性調整也更多是方便了「為舊有工業模式壓榨人力資源」。

許多學者都指出,這會耽誤許多產業應有的轉型和升級,背道而馳,造成更大的危機。以林宗弘為代表,他認為政府若不針對結構性問題進行產業轉型及升級,若不解決少子化造成的缺工問題,只是把壓力推到勞工頭上,「即便修了法,中小企業一樣撐不了幾年。」

而年輕人所感受到的,就是政府形同以這種修法只給了他們兩個絕望的選擇:「不是窮死,就是過勞死。」

近幾年,我一直說台灣社會的核心問題,不在政黨之爭,而在(一條大致以35歲為界的年齡線畫出的)不同世代的「陸地思維」對「海洋思維」之爭。這兩種思維之爭,主要在於今天世界的變化之劇,陸地世代的典範與規則不斷被打破,海洋世代的年輕人看不出需要遵循的價值,卻要被繼續壓迫接受。

國民黨就是因為看不清這種衝突的本質,到了海洋裡還堅持丟鉛球而終歸沉沒。而民進黨執政這段時間,世界變動更急劇,過去的典範不只碎成粉末,還化為蒸氣。但是曾經說是要傾聽年輕世代的民進黨,結果卻繼續毫不客氣地堅持過去世代的思維和遊戲規則。這是掌握權力和社會資源的年長世代的傲慢,也是虛幻。年輕人怎麼會不感受到絕望和憤怒?

民進黨不應該又在海洋裡丟鉛球。(系列之一結束)

 

相關閱讀

(系列之一)【別在海裡丟鉛球 】

(系列之二)【別把毒藥當補藥 】

(系列之三)【2018年的意義 】

郝明義/「全面檢視『前瞻計畫』」連署發起人之一1223反《勞基法》修惡晚上六時之後的遊走行動,一群和傳統的工運與勞團無關,不是大學生就是剛畢…
TW.APPLEDAIL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