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年 6 月 6 日,16:05
P 隨筆
今天去光啟社向丁松筠神父致意。
丁神父的秘書蔡小姐說:丁神父,有人來看你了。也跟我說,你可以在這裡和丁神父說說話。
所以我就在那裡和丁神父說了些話。雖然心情很平靜,但還是不免哀傷。
感謝。丁神父。
今天去光啟社向丁松筠神父致意。
丁神父的秘書蔡小姐說:丁神父,有人來看你了。也跟我說,你可以在這裡和丁神父說說話。
所以我就在那裡和丁神父說了些話。雖然心情很平靜,但還是不免哀傷。
感謝。丁神父。
【漏了林大涵的一句話】
昨天趕稿寫得太快,漏了貝殼放大的林大涵講的一句話。剛滿三十歲的大涵那句話很短:「我不知道為什麼行政院都不怕別人看到這樣一份計畫會怎麼想。」
【年輕人為什麼不支持前瞻計畫】
回應林全院長的系列,第四篇文章我訪問了水資源建設的相關學者。但因為前兩天的暴雨洪災,讓我覺得還要再補充採訪一些最新狀況,就先延後完稿。所以趁下周一立法院要開臨時會之前,趕寫這一篇,在今天的自由時報共和國版面發表。
先前訪問的水資源建設內容中,正好有一段可以呼應我看到許多年輕人不支持前瞻計畫的四個理由中的第四點。所以昨天也臨時補問了一點,列了進來。
由於前瞻計畫的發端在蔡英文總統去年底的談話,解鈴還需繫鈴人,所以這封信是寫給她的。
我把年輕人不支持前瞻計畫的四個重點摘錄在這裡,詳細內容請參閱全文。
「我聽到他們第一個反應是:第一個反應是:這麼倉促決定的計畫也能前瞻?」
「第二,是這個主要由各種交通、工程建設所構成的前瞻計畫,與他們所期待或認知的前瞻建設差距太大。」
「第三,是他們看出這次前瞻計畫由地方政府主導的侷限。」
「第四,即使回到硬體與工程項目,他們也懷疑現在的政府是否真的有能力為下一個世代決定他們需要的基礎建設和地方建設。
「此外,上個世代的視野、知識、技術是否真可以為下一代解決問題,以及將來如果證明不行,現在已經舉債花這麼多錢,那他們還剩什麼資源可以用自己的方法來解決問題?這都是年輕人憂心的。」
自由時報全文
年輕人為什麼不支持前瞻計畫
http://talk.ltn.com.tw/article/paper/1107870
【天才班同學的故事】
我們公司有個天才班。班上最突出的是一位男同學。
他諸多經典故事裡,排第一名的我還是選1996年法蘭克福書展之行的故事。
那天我們約好了早上他先來接我,再一起去機場。但是早上起床後,發現前一天晚上在公司工作到太晚,回家的時候忘了帶電腦線。
因此我趕快打電話給他,請他去當時還在景美的辦公室,幫我拿電腦線,我從家裡搭車過去接他再一起去機場,希望不要錯過班機。
計程車到了公司外面的路口,他從門口探了個頭,然後揮揮手裡的電腦線給我看,我就比個手勢說對。然後他就縮回頭,等一下出來鎖門,然後出來上車,趕去機場。也很幸運地趕上了飛機。
然後因為前一天晚上熬夜,上了飛機之後我就開始睡,睡到法蘭克福。然後進了飯店,梳洗了一下之後,就準備開始工作。
「把電腦線給我吧。」我跟和我同房的他說。
「什麼電腦線?」他歪著頭問我。
「就是你去公司拿的那條電腦線啊。」我說。
「咦?」他瞪大了眼睛。
「怎麼了?」我也瞪大了眼睛。
「我沒帶啊。」他說。
「啊?你剛才不是去公司拿了?不是還拿給我給我看了?」
「是啊!我拿給你看,你也說對啊!」
「那怎麼了呢?」
「你說對了我就放回你桌子上,關門出來了啊。」
我不記得那年在法蘭克福到底怎麼使用電腦,但這段對話是永遠不會忘記。
今天整理資料,又想起這位同學的天才事蹟。之一。
【對林全院長的回應之三:國土計畫不是建設計畫的下屬】
建道建設的爭議大,則了方向和方法的相關爭議之外,也和涉及土地徵收有關。
5月19日訪問林全院長,他對土地徵收相關的事情談了四個重點,分別和「區段徵收」、「聽證會」、「環評」、「預算」相關。我也就這四點訪問了徐世榮教授。
徐世榮以他社會學的背景,長期關注土地及社會議題,在這次民間對前瞻計畫提出的質疑聲中,是最早也最有力的聲音之一。
我先整理徐世榮對這次前瞻計畫總體的看法,再寫他對林院長四點說明的回應。
政府和為這次前瞻計畫辯護的人,強調形成的過程有由下而上的特點,不同於過去的由上而下。
徐世榮認為,這次前瞻計畫正好顯現政府在涉及建設計畫的決策時,完全沒有改變過去威權時代以上臨下的心態。
他說,政府的計畫,分四類。
第一,是興辦事業計畫。是交通部、經濟部這些相關部門為了促進國家經濟發展而提,所以又稱「部門計畫」。
第二,是環境保護計畫。顧名思義。環保署主管。
第三,土地使用計畫,未來將改稱國土計畫。涉及土地如何適宜使用。內政部主管。
第四,土地徵收計畫。涉及基本人權的保障。內政部主管。
就相關法律的規定,政府推動任何興辦新的事業計畫的時候,必須有其他三個計畫並進。其他三個計畫應該同時兼顧,被公平地對待、考量。
然而,在過去威權時代,政府只重經濟發展,所以獨愛興辦事業計畫,漠視其他三者。因此像軌道建設這種計畫,過去由交通部報經建會再報行政院,一路通過就過了。早期其他三個計畫可以根本不做,後來做了,但是這三個計畫的主管機關仍然只是橡皮圖章。
「大家都在配合交通部或經濟部,」徐世榮說,「其他幾個計劃和主管機關都在當花瓶。」
民進黨以他們競選時期提出的主張,加上這次終於完全執政,本來讓徐世榮期待終於有機會看到政府的施政有所不同,但卻完全失望。
「這次掛了前瞻之名,政府的決策模式和程序一點也不前瞻。」徐世榮說,「仍然是光重視經濟發展,卻破壞政府施政應有的程序,涉及的基本人權仍然沒有當一回事。」
照徐世榮所期待的,在提前瞻計畫的時候,應該四個計劃都同時送進國發會,整合各種價值,整體考量。
但這次的前瞻計畫不只沒有和其他三種計畫並行,林院長還避開了國發會,形成許多人稱之為「大政委」的決策模式。
「這些政委真的了解那麼多嗎?為什麼國發會不多一些討論呢?」徐世榮說。
徐世榮指出,中央政府的決策不只更獨斷,〈前瞻條例〉的第九條和第十條更顯示中央政府要求比法律規定的更大的權力。
「這兩條談的是聯席審查。照法律規定,都市計劃地方攻府有擬定權,中央政府有審議權。但現在這第九條說,必要時可以『由上級政府逕為變更』。」徐世榮說,「中央政府可以逕行變更,看來是有效率,但是否真的是地方民眾要的?這又怎麼稱得上由下而上?」
在看過徐世榮的整體觀察後,我們來看看他如何回應林院長講的四個重點。
一,有關「土地徵收」。
林院長說,因為區段徵收有爭議,「我不想把這種爭議扯進特別預算裡,所以這次沒有任何區段徵收。」
徐世榮的回應是:林全承諾前瞻計畫不做任何區段徵收,是個進步。
但不做區段徵收,一般徵收也有問題。
徐世榮說,他反對的不是土地徵收,只是浮濫、不符合要件的土地徵收。
而涉及土地徵收的爭議,「林全一直以為這是補償問題,但實際上更重要的是基本人權問題。」徐世榮說,「我幫助這麼多自救會,沒有一個是要求金錢。」
此外,他也就「國土計畫」提出質疑。「國土計畫法前年就通過了。照國土計畫法,今年底,中央政府就該公布國土計畫,並準備四年之內相關的21個子法。」
「國土計畫本來是整合各種計畫,有指導性的功能。現在政府趕在國土計畫公布之前,就先要急著通過涉及土地使用這麼大的前瞻計畫,是什麼意思?」徐世榮說。
徐世榮主張:國土計畫不該淪為配合將就各種開發計畫的下屬。建設項目這麼多的前瞻計畫,應該等到國土計畫先出來之後再討論。
二,有關「聽證會」。
林院長說,土地徵收有爭議的時候,就按照土地徵收辦法來做。「但做的時候要一切透明,該有的聽證會就辦。」
徐世榮的回應是,由於苗栗大埔事件,在公民社會龐大壓力下,土地徵收條例就聽證會部份進行修正。但為德不卒,只通過特定農業區進行土地徵收的時候如果產生重大爭議,才必須舉辦聽證會。結果到目前為止,只就桃園航空城舉行過一場聽證會。
「我們主張:任何土地徵收,只要涉及爭議,都該辦聽證會。」他說。
徐世榮表示:目前行政程序法規定,聽證會只是「得」舉行,所以政府官員都以此逃避。而據他們所知,葉俊榮擔任內政部長後,內部另訂了一個舉行聽證會的辦法,只是從來未見實行。
所以徐世榮希望林院長說的「該有的聽證會就辦」,不只是文字上的說法,而能落實聽證會該辦就辦的精神。
三,有關環評。
林院長說,「敢列進來,就是相信環評可以過。不通過,改善。真不通過,就把計畫停下來。不是要突破任何現在規定。也不是計畫就不可以停。」
徐世榮回應說,都市計畫委員會、環評委員會,政府都是可以操控的。所以,「政府首長常說,環評不過就不做,都市計劃不過就不做」,但事實上哪個不過?從林院長說『敢列進來,就是相信環評可以過』就有問題。」
他說,「如果政府當真重視環評,為什麼不從一開始就把環評計畫和前瞻計畫並送?」
四,有關預算。
林院長說,「計畫不是一編八年,而是每兩年一編。如果覺得編得太多,你可以砍掉。何況,編了預算還是要執行。編了用不了,自己找麻煩。依我看,交通部每年的能量就是如此。工程,超額編了預算也沒有用,必須一個標一個標地進行。」
徐世榮的回應是:立法院通過,預算框定,公務員就有進度考核。這是回不了頭的。
並且,說要「一個標一個標地進行」,目前還正給了許多政治人物取巧鑽漏洞的機會。
徐世榮以台南鐵路東移為例。居民還在抗爭,土地徵收程序也才剛啟動,台南市政府已經化整為零,分段招標開工。
「他們說前面這一段沒有抗爭的問題,所以可以先招標,先開工。可是鐵路能這一段建,下一段不建嗎?林全說預算兩年一編,軌道建設怎麼可能做了第一段不做第二段?」
因此,徐世榮說預算當然要從頭就嚴格把關,絕不能像現在這樣因為民進黨主控立法院,就隨政府急就章通過。
我訪問徐世榮的那天,是個陰沉的星期天。
聽著他說話,我感覺到的倒不是從媒體上看到他在一些場合表達的憤怒,而是一種悲傷。
他講土地正義,也行動了這麼多年,在不同的政府執政下一直受漠視,在國民黨政府威權時代如此,等來了民進黨政府完全執政仍然如此的悲傷。一個政府理應該有的決策和施政程序,為什麼在經歷這麼多年後仍然被破壞、被忽視的悲傷。
期待林全院長再回覆徐世榮教授的回應。
文末,附一張照片。
這是桃園遠雄合宜住宅案向葉世文行賄的地之一。這塊合宜住宅實際需地10公頃左右,但是當時執政的政府卻徵收236公頃。
畸型的土地政策,以及土地徵收辦法,長期以來是影響台灣各個面向的毒瘤。國土計畫法通過後,今年年底政府要公布國土計畫,以國土計畫來整合、指導各種建設計畫,被許多人期待是撥亂反正的一個機會。
民進黨政府應該回想一下,2016年他們的大勝以及完全執政,是反映什麼樣的民意。
現在如果硬要趕在今年底公布國土計畫之前,先通過建設項目這麼多,規模這麼大的前瞻計畫,那是使我們的國土計畫又淪為建設項目的下屬、配角,不只破壞這個撥亂反正的機會,毒瘤還可能繼續擴大。
相關閱讀:
【對林全院長的回應之二:比八億元蚊子館大四十倍的疑問】
https://www.facebook.com/rexhow.dna/videos/1580770285290504/
【對林全院長的回應之一:八億六千多萬元蚊子城的例子】
https://www.facebook.com/rexhow.dna/posts/1578263522207847
【在520的前夕訪問林全院長】 http://bit.ly/2rDev2T
Recent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