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ntio hero

2016 年 10 月 17 日,10:38

P 隨筆

朴槿惠這樣太令人失望了。本來我還以為釜山影展為《潛水鐘》紀錄片鬧出那麼大風波,主要是因為身為同黨的釜山市長「護主」心切,現在發現原來不只如此。

為了對支持《潛水鐘》一片的韓國影劇界人士秋後算帳,『朴槿惠辦公室對「文化體育觀光部」發出公文,列出9473名文化圈人士,其中包括演員、導演與製片等演藝圈名人,包括《駭人怪物》影帝男星宋康昊、影后金惠秀與坎城名導朴贊郁都赫然在列,將他們列為黑名單,若他們對政府提出資金或拍攝協助需求,都將予以駁回。』

從她父親朴正熙的經驗,朴槿惠應該最清楚一國領袖對異議者封鎖、鎮壓的後果。她那麼謙卑地走了那麼長的路,那麼和她父親不同地走一條親民之路,終於成就了父女同為國家元首的佳話,本來以為早擺脫了強人思想,卻沒想到不是。

太令人遺憾了。

ps. 釜山影展為《潛水鐘》片鬧出的風波,請看這裡:https://www.facebook.com/rexhow.dna/posts/1321311317903070

南韓政府爆出將黑手伸入文化圈!《韓國日報》取得一份100頁文件,內容…
APPLEDAILY.COM.TW|作者:蘋果日報

2016 年 10 月 16 日,20:58

P 隨筆

這次她寫別人的沉思

每次見 蕭菊貞,講什麼事,她都會帶著很輕快的笑聲,但卻又會讓你覺得笑聲之後還有些什麼。
沒有滄桑那麼嚴重,但肯定是在沉思什麼。

過去,她都是透過創作說明她的那些沉思是什麼,最新的這一本,卻是在寫別人在沉思些什麼。

《我們這樣拍電影》是一部沉澱了十三年的作品。2002年,蕭菊貞因為那一年是台灣新電影的20周年,所以拍了一部紀錄片《白鴿計劃》。

「白鴿計畫,是訪問作家小野(當年任職中央電影公司企劃)時,在他保留的老筆記本上看到的一頁,在那泛黃的格紋頁面上,他畫了一隻大鳥,寫下了『白鴿計畫』四個字,希望提醒自己要反封建,不要在這單位一事無成,最後只大了中年肚圍,他在筆記上還註記著:我能為它做什麼?單純、勇敢、智慧、改革、起飛……」

《白鴿計劃》訪問了很多導演、攝影、製片及其他相關工作人員,也讓蕭菊貞自己對新電影有了更深刻的體會。

「當年唯一拒絕我的吳念真導演,他當時在電話中說的理由我還記得很清楚,他說我們可以喝咖啡聊天,但我就是不要談新電影,新電影對我來說就是朋友!當友情變了,新電影對我來說就不重要了。當時這番話,我聽得啞口無言,似懂非懂卻又無法反駁,最後只能當成是此片的遺憾了。」

那一年《白鴿計畫》在韓國釜山影展舉行國際首映,並成為台灣新電影之夜送給國際貴賓的禮物。蕭菊貞也說:「後來陸續聽到不少老師及學生說,這影片是他們上台灣新電影課時必看的片子。」

時間過去十三年,來到2015年,剛好是釜山影展20週年,他們想製作一個特別單元「亞洲電影的力量」,介紹亞洲十個國家的當代電影故事,台灣部分邀請蕭菊貞拍攝。「當時一想到可以讓台灣電影被看見,我就這麼衝動的答應了。」她在自序裡這麼說。

「答應之後,一連串的難題才接踵而來,我要說什麼故事?台灣電影的當代主題是什麼?時間這麼趕怎麼辦?錢不夠去哪兒找?
「我想起了《白鴿計畫》的片尾,就在邁入21世紀的當口,台灣電影掉入了谷底,中央電影公司也準備要賣了,那時候我看到的電影未來,就像在台灣克難的片庫裡發酸、融化的電影底片般,膠著成塊,毫無辦法。後來再回頭查閱歷年的電影資料,才發現2001年前後竟然真的是台灣電影至今,創作量與票房最慘澹的時期,當時一年內就開了好多次拯救國片的會議,『台灣電影已死』的字眼,不斷在報章上曝光。但誰也沒料到,在2007年《練習曲》會颳起了台灣的單車旋風,而2008年魏德聖導演的《海角七號》竟然創下了台灣電影史上最高票房5.3億的紀錄,此後每年都有破億的電影票房出現……。
「到底是什麼力量支撐這些電影人行過荒漠呀?

「怎麼台灣電影垂死之際,還能有人前仆後繼用著熱情、抵押房子繼續拍片?

「用電影拍出台灣土地上的故事真的那麼重要嗎?

「為什麼我認識的電影人,包括魏德聖導演,大家都還是如履薄冰般的走在電影創作的鋼索上,破億的票房炫光下,前途真的是一片光明嗎?」

於是她銜接2002年的工作,拍攝了紀錄片《我們這樣拍電影》。這次,蕭菊貞不但再訪問一次之前訪問過的人,還新增了許多對象,也新增了許多問題:「從2001年到2015年,台灣電影走過谷底與票房高峰的轉機是什麼?新電影是光芒還是包袱?台灣電影面對自我認同與外在環境挑戰的拉扯,孰輕孰重?類型片再起是台灣電影的救命丸還是安慰劑?為什麼要拍電影啊?!」

《我們這樣拍電影》比她十三年前的作品有許多幸運之處。《白鴿計劃》固然是台灣許多老師和學生必看的片子,但是蕭菊貞的心情挺複雜的:「一則以喜,終究是發揮了良能,一則以嘆息,其實我根本沒發行呢!(網路上誰放的呀?)」但《FaceTaiwan—我們這樣拍電影》則除了在釜山影展公演外,在國家地理頻道【映像福爾摩沙】特輯播映,也將在11月19日於樂聲戲院進行台灣首映。

至於書,蕭菊貞說紀錄片時間還是有限,各人談的內容也是摘取而已。而她想讓更多讀者看到這些人更完整的沉思,所以她又整理了《我們這樣拍電影》這本書。

沉思的人有: 侯孝賢、張艾嘉、朱延平、林正盛、小野、鈕承澤、李烈、葉如芬、王小棣、易智言、陳玉勳、戴立忍、魏德聖、蔡岳勳、林靖傑、鄭文堂、周美玲、林書宇、鄭有傑、趙德胤、吳乙峰、楊力州、陳芯宜、齊柏林、程偉豪、李中、勒嘎‧舒米、秦鼎昌、林強、聞天祥、藍祖蔚、李光爵。

歡迎大家到書店去找這本書看看。《我們這樣拍電影》是誠品十月份選書。

誠品: http://bit.ly/2eFNrtD
博客來: http://bit.ly/2e5F7Bz
金石堂: http://bit.ly/2dVfp3m
大塊: http://bit.ly/2dG5lZ3
此外,10月21日,蕭菊貞有場現身說法,也歡迎參加。
時間:10/21(五) 19:30-21:00
地點:紀州庵文學森林(台北市中正區同安街107號)
網址:https://goo.gl/WphTb5

2016 年 10 月 15 日,10:43

P 隨筆

「英國諾丁漢大學(University of Nottingham)的天體物理學家,在皇家天文學會(Royal Astronomical Society, RAS)的支持下,領導由全球天文學家組成的團隊,花了15年的時間探索宇宙…….除了星系數量外,研究團隊還發現,即便用最強大的望遠鏡,人類也只能觀測到一成的星系,還有九成空間是人類看不到的。」

我有一個疑問:「既然有那麼大的空間是人類所看不到的,那怎麼知道是九成?有沒有可能不只九成?」

根據最新研究,科學家發現宇宙至少包含兩萬億個星系,是人類過去所知道的20倍,有九成有最強大的望遠鏡也看不到。
EPOCHTIMES.COM

2016 年 10 月 14 日,22:25

P 隨筆

這些「以為」真的很害人:

書買回來放到書架上,就以為是讀過了;
參加了減肥班,就以為體重可以減下來了;
努力幫孩子考上名門大學,就以為這是他人生最好的出路了;

供養了師父,就以為自己修行了;
買了化粧品,就以為美容了;
有情人終成眷屬之後,就以為幸福美滿的生活開始了;
開會討論過問題之後,就以為問題解決了;

周五晚上覺得時間揮霍不盡,就以為全世界都停止轉動了。

2016 年 10 月 14 日,14:41

P 隨筆

搖滾適合養生,也養老

今天看新聞,各界對巴布狄倫的讚譽都有,就不必贅言。可惜比較少人談他那「永不止息的巡迴演唱」(Never Ending Tour)。

永不止息的思考、創作、工作,是許多行業許多人都在實踐的信念。所以巴布狄倫自己並不喜歡這件事情在一次訪問中被取的名字。但是從1988年開始,到今天已經持續了近三十年,每年都有上百場巡迴演唱,各場之間相隔最久只有三個月(發生在1997年他生病的期間),這不稱作「永不止息的巡迴演唱」能稱作什麼?

今天我去他的官網看一下,從10月13日到11月23日這42天裡,就排了29場巡迴演唱,跨越美國東西部各州。不但每天在各地趕場,也沒有在同一地點連續唱兩天的。真是最徹底的「巡迴」。

不要忘記,這不是在台灣的各個城市間奔波,美國大得多;不是只在美國,也涵蓋世界各地; 不是新人剛出道所以才需要這麼奔波; 不是老人為了搶錢才這麼奔波; 不是奔波了一年兩年,是連續奔波了28年; 現在他75歲了還在這麼奔波。

不說別的,這真是個體力活兒。並且也不是自己一個人的事兒,還有來來去去的樂隊團員。所以光就他到底怎麼維持這麼巨量的工作這一點,就太令人好奇了。

也從這一點,我比較可以想像或理解巴布狄倫的巡迴演唱為什麼從不預告曲目,每一首歌為什麼都唱得像是在重新創作。因為只有這種行動中的創作,創作中的行動,才能讓他巡迴三十年而不覺得在巡迴。否則,如果像其他樂團只是在翻唱、複刻自己的「經典」之作,沒有人能巡迴演唱三十年不倦。

就工作的DNA來說,巴布狄倫的這一點真是個啟示。

當然,看他的例子,好像也提醒我們:搖滾是個適合養生,尤其養老的工作。一直寫歌,不用打麻將也可以避免老人痴呆; 到處趕場,可以鍛鍊體力; 嘶吼歌唱,相當於練習氣功; 在舞台上不停地擺弄那麼多樂器,不必擔心關節炎或五十肩; 幾十年四處奔波又要維持最好的狀態,需要定力,或者必須忘記定力才能無所住而生其心。

當然,任何養生之道都要首重持續。所以他持續了三十年。

是吧。:)

Bob Dylan 的官網: http://bobdylan.com/on-tour/

沒有自動替代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