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ntio hero

2016 年 4 月 25 日,08:29

P 隨筆

民進黨能源政策有空白
—-並問原能會和台電是誰綁架了誰

四月中旬,民進黨新經濟部長李世光說他的政務推展順序,能源政策和產業政策要先動。同時,民進黨提出新能源政策,一方面要在2025年實現非核家園,另一方面要在10年內達成每年綠能源發電500億度,佔發電量百分之二十的目標。這個主張被馬英九總統說是很擔心只是畫大餅。

贊成推動綠能源的人,當然不會有馬總統的擔心。但我看了一遍民進黨的新能源政策之後,另有疑問。他們雖然維持了2025年實現非核家園,卻完全沒看到(在未來不到十年的時間裡)要如何廢核的路線圖,也沒有如何處理核廢的議題。迴避這兩個緊要議題,卻只倡議開發綠能源,有空中樓閣的危險。

為什麼?
過去台灣能源政策出現問題,在於能源政策一直被兩個單位綁架:台電和原能會。

台電的名稱明明是「台灣電力公司」,卻把自己搞成了「台灣核電公司」。原能會的問題,是他們明明是「行政院原子能委員會」,是台電的主管機關,卻把自己做成了「台灣核電公司的原子能委員會」。原能會身為台電的主管監督機關,卻縱容屬下的核研所去承攬台電大筆業務,自毀立場。然而即使2012年監察院針對核研所在那之前三年間承包台電及其相關基金會共四十四件,總計八億元以上計畫提出糾正案,重話批評「不僅欠缺嚴謹及妥適,而且涉有球員兼裁判情事,並使外界產生監督者拿受監督者錢財如何盡公正監督義務之嚴重質疑」。然而,在擁核的國民黨政府,以及國民黨過半的國會的包庇下,原能會仍然我行我素,次年照樣承攬。

所以民進黨新政府有責任要打破一個黑箱,就是原能會和台電敢如此膽大妄為地勾結,到底是台電綁架了原能會,還是原能會綁架了台電?

民進黨政府如果不借著此次完全執政的機會,打破這個黑箱,讓原能會回歸對台電應有的監督和中立立場,有以下危險:

第一,非核家園的最後十年的路,實際上最危險。因為我們的核電廠都已經老舊,核二核三今年連續出事,已經是證明。

第二,原能會和台電會繼續誤導問題、混淆問題。事實上,即使民進黨執政了,今天許多人不是想繼續擁核,就是改變身分,想從核廢的處理上保持主導權,進而影響新政府的政策。從前一陣子政務委員的張景森竟然主張核一核二廠目前各種危險顯而易見的乾式儲存案要趕快進行,就可以知道新政府已經受了多大的影響。(張景森看看民進黨立委鄭麗君去年十二月辦的公聽會上的各方意見,就該知道目前這個乾儲案有什麼危險。)

第三,賣豬肉的不會認真推廣素食。原能會和台電的黑箱不打破,幕後的黑手集團繼續操控核電議題,他們不會認真地執行、協助綠能源的推動,甚而可能還會妨礙。理由很簡單,賣豬肉的不會認真推廣素食。

所以,既然民進黨政府重視能源政策,又提出新能源政策,為了彌補現在的空白之處,內閣裡尚未公布的新任原能會主委,關係重大。

新任原能會主委需要認清自己的職責裡,很大一塊是要做核電及能源的轉型正義工作。我曾經寫過一篇文章,說政治的轉型正義,沒有人能指望過去在警總的高官主持,同理,在能源政策的轉型正義中,也不可能指望過去和台電勾結的原能會出身的人來主持。

而不論最後的人選是誰,新的原能會主委如果真要進行核電及能源政策的轉型正義,在就職的時候應該做一些基本的宣示:

1. 公開承認2012年監察院對原能會和台電提出的糾正是應該的,保證這種情形不再發生,並且把歷年原能會核研所承包台電的業務內容做個總整理並公布。

2. 查明會發生這種不該發生的承包案,到底是台電綁架原能會,還是原能會綁架台電。原能會和台電各有哪些當事人涉及利益分配。

3. 參照先進國家的制度,三權分立,讓中央政府級的原能會加環保署,加上地方政府,三方一起面對接下來的核安及核廢處理問題,公開透明地討論。全世界的民主國家,輻射防護都非屬原子能管制或推動單位主管,而是由環保機關主管。但台灣長期以來,原能會管輻射,猶如工業局管污染排放,並且從核電、核安相關議題,全是中央的權力,完全沒有考慮到地方自治,和當地人民的權益。國民黨執政時倒罷了,民進黨這次完全執政,新能源政策也是在縣市長的工作坊上提出來的,卻仍然完全沒有觸及地方政府應該如何權責相符地參與核安及核廢之處理,應該補強。

民進黨政府能做這種宣示,才有可能談到非核家園的最後十年路線圖如何開始。綠能源的推廣才可能避免讓賣豬肉的屠夫來推廣素食所產生的力不從心和浪費。

否則,民進黨最近很多事都被說是換了位置換腦袋,可不要在這件事情上又是一個例子。

* 本文發表於今天自由時報

http://talk.ltn.com.tw/article/paper/982925

郝明義Rex How 的相片。

2016 年 4 月 24 日,10:34

P 隨筆

六祖的《金剛經解義》裡,對「如如不動」的解釋真好:「無勝負心、無所得心、無希望心、無生滅心」。也因為如此,才能「對一切境,不動不搖」。

2016 年 4 月 23 日,19:49

P 隨筆

『蘋果證實,上週在中國境內的iTunes電影及iBooks電子書停止服務;聲明還指,希望儘快讓中國客戶重新獲得網路書籍及電影服務,但未公布恢復服務的具體時間。…….

『紐約榮鼎諮詢創始合夥人榮大聶(Daniel H. Rosen)表示,中國對蘋果的行動是有深遠目標,意在「掌控中國民眾所看內容,維護國家安全,支持華為、阿里巴巴、騰訊等本土鉅子」;中國在此新時代,很難接受外資、尤其美國在網路上的主導地位。』

2016 年 4 月 23 日,18:50

P 隨筆

清大梁文菁教授,從大學時期加入話劇社之後,就被戲劇世界所吸引,一路鑽研,成為研究英國當代劇場及劇場美學的專家,並教授莎士比亞課程。

在莎士比亞去世400周年的今年,我們出版了梁文菁的《與莎士比亞同行》。她在這本書裡訪問了台灣當代十七位莎劇專家學者以及劇場、藝術工作者,暢談莎士比亞之魅力。且摘一些他們談論的妙語:

「翻譯完才發現《暴風雨》劇本對台灣算是個預言,情境對台灣的現實有象徵意味,幾乎可以說暗喻台灣的社會現象。」──李魁賢(詩人)

「一個劇本可以演出的方式可能是無窮盡的,也因此這四百多年來大家還一直可以看莎士比亞,沒有一個什麼叫作定本。你要用我的劇本,我其實是心存感激。就像一個劇作家寫了一個劇本就是希望有人演。」──彭鏡禧(翻譯家)

「之所以叫作跨文化,就是要趨近local的在地文化;在地文化是什麼想法,應該也是這樣改寫。就像《李爾王》在日本被黑澤明導演改編成《亂》,絕對不會是三個女兒,而是三個兒子,因為日本重男輕女的背景,王位是不可能傳給女兒的。」──陳芳(學者)

「閱讀莎士比亞,再閱讀其他人的著作成為你自己成長的、作為一個學生、有深度的學生、乃至一個學者的必經過程。」──胡耀恆(翻譯家)

「我認為莎士比亞作品是很重要的社會縮影。我自己認為,做台灣莎士比亞資料庫就是在寫一部台灣的文化史。」──雷碧琦(台灣莎士比亞學會創會理事長)

「只是想為所謂的傳統戲曲豫劇的表演打開另外一種面向,讓豫劇團的演員有機會去挑戰一些在他們的原本定目劇裡頭,不可能挑戰到的人物。當他們要去處理這樣的角色時,他們不得不突破行當、跨行當去演這些角色。」──呂柏伸(台南人劇團藝術總監)

「莎士比亞是看到他眼前這些人、這些事情,他就雕刻了劇本。用聲音去表現真的很厲害,紋路、下手的地方,我覺得就是看到一個很厲害的雕刻作品的高手。」──王嘉明(劇場導演)

「莎劇對人性的刻畫,跟傳統戲是不一樣的。像傳統戲曲,演青衣就是溫柔婉約,沒有什麼特別的內心戲,沒有太高的起伏,而是從唱功去詮釋角色。但是夏洛的角色很全面性,我沒有辦法以傳統戲曲的單一行當去詮釋他。」──王海玲(演員)

「莎士比亞把悲劇還原到人類衝突而有的廝殺,不論結果,都是非常可怕的:你不是跟外來人打仗,而是跟自己人。妒忌來妒忌去,猜忌來猜忌去,自己人把自己人不是毒死就是殺死,可怕到極點,是一種沒有辦法解救的悲法。」──吳興國(演員)

「在西方的戲劇當中,用一個鏡框式的方式,把他的好與壞演出來給你看。但京劇不一樣,他把主要的角色變成是非善惡的化身,目的在教忠教孝,充滿忠孝節義、天地君臣民這樣的階級。」──魏海敏(演員)

「如果說當代傳奇一九八七年的作品,是台灣做莎劇的重要里程,那果陀在一九九四年做了《新馴悍記》,則是另一個濫觴,把莎士比亞的《馴悍記》變成受歡迎的演出。」──李惠美(國家兩廳院藝術總監)

「莎劇裡面有很多可以讓兒童接近的角色,像是很多在談母子或父女之間的關係,所以小孩子對《李爾王》,尤其是女孩子對《李爾王》非常有感覺。」──耿一偉(台北藝術節藝術總監)

「莎士比亞他悲喜交錯跟悲喜交融這一點真的是滿厲害。後來在我大概所有的劇場創作裡,都在走這麼一條路,就是說,即使是一個非常沉重的主題,但我都在中間找到一種側面切入。」──鴻鴻(劇場及電影導演)

「為了表示自己跟得上莎劇的程度,或是讚許台上的背書功力而鼓掌?不必!很有可能是因為他們演得太爛,或者太自以為是,所以你聽不懂、看不懂。千萬不要有莎士比亞迷思。」──姚坤君(演員)

「因為女性角色,『女』是重要的,『性』不是真的『性』,所以一定要露,看你露哪裡。瑪格莉特是露胸、伊莉莎白是露背、安是露兩條腿。」──靳萍萍(劇場服裝設計師)

「我小時候看世界的角度,就有點像哈姆雷特,我從來都不相信大人世界所講的規則,他們講的都不是實話,大人講完之後,一轉身卻不是那一回事。後來才回想起來,為什麼哈姆雷特說的話,我會很認同。」──施冬麟(演員)

「我對理查三世向安求婚的片段,一直有很大的想像。我一直在等哪一個男演員可以把那個片段詮釋出來,因為他必須要能夠說服所有在場的人,不管是對手、女演員或者是女性觀眾,看完那段以後,真的相信自己會願意嫁給他。」──謝盈萱(演員)

4月24日(星期天)來新手書店聽聽梁文菁怎麼說莎士比亞吧!
時間:2016年4月24日 14:30~16:00
講者:梁文菁(本書作者)
地點:台中市新手書店

「清大梁文菁教授,從大學時期加入話劇社之後,就被戲劇世界所吸引,一路鑽研,成為研究英國當代劇場及劇場美學的專家,並教授莎士比亞課程。 

在莎士比亞去世400周年的今年,我們出版了梁文菁的《與莎士比亞同行》。她在這本書裡訪問了台灣當代十七位莎劇專家學者以及劇場、藝術工作者,暢談莎士比亞之魅力。且摘一些他們談論的妙語:

「翻譯完才發現《暴風雨》劇本對台灣算是個預言,情境對台灣的現實有象徵意味,幾乎可以說暗喻台灣的社會現象。」──李魁賢(詩人) 

「一個劇本可以演出的方式可能是無窮盡的,也因此這四百多年來大家還一直可以看莎士比亞,沒有一個什麼叫作定本。你要用我的劇本,我其實是心存感激。就像一個劇作家寫了一個劇本就是希望有人演。」──彭鏡禧(翻譯家) 

「之所以叫作跨文化,就是要趨近local的在地文化;在地文化是什麼想法,應該也是這樣改寫。就像《李爾王》在日本被黑澤明導演改編成《亂》,絕對不會是三個女兒,而是三個兒子,因為日本重男輕女的背景,王位是不可能傳給女兒的。」──陳芳(學者) 

「閱讀莎士比亞,再閱讀其他人的著作成為你自己成長的、作為一個學生、有深度的學生、乃至一個學者的必經過程。」──胡耀恆(翻譯家) 

「我認為莎士比亞作品是很重要的社會縮影。我自己認為,做台灣莎士比亞資料庫就是在寫一部台灣的文化史。」──雷碧琦(台灣莎士比亞學會創會理事長) 

「只是想為所謂的傳統戲曲豫劇的表演打開另外一種面向,讓豫劇團的演員有機會去挑戰一些在他們的原本定目劇裡頭,不可能挑戰到的人物。當他們要去處理這樣的角色時,他們不得不突破行當、跨行當去演這些角色。」──呂柏伸(台南人劇團藝術總監) 

「莎士比亞是看到他眼前這些人、這些事情,他就雕刻了劇本。用聲音去表現真的很厲害,紋路、下手的地方,我覺得就是看到一個很厲害的雕刻作品的高手。」──王嘉明(劇場導演) 

「莎劇對人性的刻畫,跟傳統戲是不一樣的。像傳統戲曲,演青衣就是溫柔婉約,沒有什麼特別的內心戲,沒有太高的起伏,而是從唱功去詮釋角色。但是夏洛的角色很全面性,我沒有辦法以傳統戲曲的單一行當去詮釋他。」──王海玲(演員) 

「莎士比亞把悲劇還原到人類衝突而有的廝殺,不論結果,都是非常可怕的:你不是跟外來人打仗,而是跟自己人。妒忌來妒忌去,猜忌來猜忌去,自己人把自己人不是毒死就是殺死,可怕到極點,是一種沒有辦法解救的悲法。」──吳興國(演員) 

「在西方的戲劇當中,用一個鏡框式的方式,把他的好與壞演出來給你看。但京劇不一樣,他把主要的角色變成是非善惡的化身,目的在教忠教孝,充滿忠孝節義、天地君臣民這樣的階級。」──魏海敏(演員) 

「如果說當代傳奇一九八七年的作品,是台灣做莎劇的重要里程,那果陀在一九九四年做了《新馴悍記》,則是另一個濫觴,把莎士比亞的《馴悍記》變成受歡迎的演出。」──李惠美(國家兩廳院藝術總監) 

「莎劇裡面有很多可以讓兒童接近的角色,像是很多在談母子或父女之間的關係,所以小孩子對《李爾王》,尤其是女孩子對《李爾王》非常有感覺。」──耿一偉(台北藝術節藝術總監) 

「莎士比亞他悲喜交錯跟悲喜交融這一點真的是滿厲害。後來在我大概所有的劇場創作裡,都在走這麼一條路,就是說,即使是一個非常沉重的主題,但我都在中間找到一種側面切入。」──鴻鴻(劇場及電影導演) 

「為了表示自己跟得上莎劇的程度,或是讚許台上的背書功力而鼓掌?不必!很有可能是因為他們演得太爛,或者太自以為是,所以你聽不懂、看不懂。千萬不要有莎士比亞迷思。」──姚坤君(演員) 

「因為女性角色,『女』是重要的,『性』不是真的『性』,所以一定要露,看你露哪裡。瑪格莉特是露胸、伊莉莎白是露背、安是露兩條腿。」──靳萍萍(劇場服裝設計師) 

「我小時候看世界的角度,就有點像哈姆雷特,我從來都不相信大人世界所講的規則,他們講的都不是實話,大人講完之後,一轉身卻不是那一回事。後來才回想起來,為什麼哈姆雷特說的話,我會很認同。」──施冬麟(演員) 

「我對理查三世向安求婚的片段,一直有很大的想像。我一直在等哪一個男演員可以把那個片段詮釋出來,因為他必須要能夠說服所有在場的人,不管是對手、女演員或者是女性觀眾,看完那段以後,真的相信自己會願意嫁給他。」──謝盈萱(演員) 

4月24日(星期天)來新手書店聽聽梁文菁怎麼說莎士比亞吧!
時間:2016年4月24日 14:30~16:00
講者:梁文菁(本書作者)
地點:台中市新手書店」

2016 年 4 月 22 日,21:25

P 隨筆

今天太忙。從一大早看到一則新聞覺得很開心,到現在晚上九點多才有空閒寫一下。什麼事呢?
纏訟10年後,美麗灣復工案,台東縣府敗訴定讞。

一個民主社會不是百鳥齊鳴,而是萬聲喧雜。並且不免在喧雜中進進退退,原地打轉,很多時間看來都是在虛耗。

但有些訊息,會讓你看到在紛亂的進退、打轉、虛耗現象之下,還是有些事情的根本在推進。雖然極緩慢,並且還是有些善後的事要做。
美麗灣禁止復工,正是其一。
今天是忙碌的一天,也是開心的一天。別把人民當白痴。

美麗灣復工案 台東縣府敗訴定讞 http://bit.ly/1WK83z4

美麗灣全案定讞後 反反反行動聯盟的呼籲 http://bit.ly/1Qs3iC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