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ntio hero

2016 年 3 月 17 日,07:13

P 隨筆

「警總」不該主持轉型正義

林全組閣,蔡英文說是「改革內閣」。到底是不是,接下來我們可以看一個指標:看他們任命的原能會主委是什麼人。

很多工商大老期待新政府拚經濟,提升台灣的經濟力量。但是今天要看台灣的經濟,不能不同時看能源和生態環境。

過去的思維,突出開發至上、出口至上的經濟政策,把能源政策看作是配套,生態環境則不惜當作是這些配套下的犧牲品。

今天要改革,不能再因循這種思維,而要三位一體,同時為經濟、能源、生態找出解答。其中,能源尤其在一個關鍵位置上。我們幾乎可以說,只有當能源政策有翻轉性的、突破性的思考,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之間才可能達成和諧的均衡。

然而,能源政策想要有翻轉性的、突破性的思考,首先要進行一場轉型正義,先好好地檢討過去的能源政策出了什麼問題。

台灣的能源政策一直被兩個單位綁架:台電和原能會。

台電的問題,是他們的名稱明明是「台灣電力公司」,卻把自己搞成了「台灣核電公司」。如果說核電的發電比例有多高倒也罷了,卻偏偏只有百分十多一點。

原能會的問題,是他們明明是「行政院原子能委員會」,卻把自己做成了「台灣核電公司的原子能委員會」。原能會身為台電的主管監督機關,卻縱容屬下的核研所去承攬台電的大筆業務,裁判兼球員,自毀立場。
然而即使2012年監察院針對核研所在那之前三年間承包台電及其相關基金會共四十四件,總計八億元以上計畫提出糾正案,他們仍然我行我素,次年照樣承攬。說他們「恬不知恥」、「目無法紀」,毫不為過。

過去原子能委員會和台電膽敢如此,是因為有擁核的國民黨政府,以及國民黨過半的國會所包庇。現在民進黨完全執政,首先該體現改革的,不在這裡,更在哪裡?

所以,不論是為了實現非核家園的主張,還是要加快腳步適當地處理核廢料、開發替代能源,蔡英文政府都該進行能源政策的轉型正義。其中第一件事情就該打破能源政策的黑箱,徹底拆穿台電和原能會之間的勾結實況,這樣才能切斷台電和原能會的利益輸送,進而讓原能會恢復主管監督機關應有的作用。

新政府可以賦與原能會的任務和角色有多種可能,讓它恢復台電主管監督機關的作用只是最基本的一步。

所以,我們雖然不知道什麼人適合當原能會主委,但可以確定一件事情:原能會既有系統的人,尤其是出身核研所的人,不適合當原能會主委。

為什麼?
想想看:政治的轉型正義,你能指望過去在警總的高官來主持嗎?

同理,在能源政策的轉型正義中,怎麼可能指望過去和台電勾結的原能會出身的人,尤其是實際承攬台電業務的核研所的人,來主持原子能委員會?
過去置身於這個利益輸送網絡裡的人,怎麼可能打開黑箱、揭發內幕、切斷相互的掩護?要他們來推動非核家園,不是請鬼拿藥單是什麼?

有人說:原能會的主委,不找原能會出身的人,不找有核工背景的人能找誰?

不妨想想看:我們曾經如何推動國防部長文人化?為什麼要推動國防部長文人化?

我們期許不是軍伍出身的文人來當國防部長,從消極面是為了避免軍人干政、推動軍隊國家化,從積極面是推動軍隊現代化管理,並提出超脫傳統的戰略思維。同理,為了避免能源政策被核電綁架,為了真正推動非核家園、超脫傳統思維開發新能源,為什麼不能在過去原能會系統、核工以外的人裡找到主委人選?

內定政務委員的張景森前兩天主張核一核二廠趕快進行目前的乾式儲存案,已經引起劉黎兒等人的抨擊。張景森稍微用功一點,看看民進黨立委鄭麗君去年十二月辦的公聽會,就該知道這個乾儲案有什麼危險。

所以,張景森會提出這種主張到底是他個人的懶惰,還是民進黨執政了之後就換了位置換腦袋,接下來看看林全選什麼人當原能會主委就比較清楚了。

希望還沒上台的蔡英文政府是真心準備改革。

林全組閣,蔡英文說是「改革內閣」。到底是不是,我們可以看一個指標…
APPLEDAILY.COM.TW|作者:蘋果日報

2016 年 3 月 16 日,21:56

P 隨筆

《大航海時刻》出版之後,一路在忙,現在才開始對外演講。明天下午第一場要去台中靜宜大學。馬上要到的這個星期天晚上,則在閱樂書店 松菸店有一場。歡迎大家參加。

演講之一,3月17日(四)下午3點,台中靜宜大學演講廳。

演講之二,3月20日(日)下午7點半, 閱樂書店 松菸店,台北市信義區光復南路 133 號,TEL: 02 2749 1527

「《大航海時刻》出版之後,一路在忙,現在才開始對外演講。明天下午第一場要去台中靜宜大學。馬上要到的這個星期天晚上,則在閱樂書店 松菸店有一場。歡迎大家參加。

演講之一,3月17日(四)下午3點,台中靜宜大學演講廳。

演講之二,3月20日(日)下午7點半, 閱樂書店 松菸店,台北市信義區光復南路 133 號,TEL: 02 2749 1527 」

2016 年 3 月 15 日,22:02

P 隨筆

今天蘋果日報和聯合報各有一篇文章指出我們的立委不要為了反黃安而自己做些荒腔走板,有失民主社會原則的事。

尤其馬維敏寫得直白:「黃安事件最大的意義,在於讓人看到黃安的人品低劣到什麼程度,但也讓人發現,有些人的進步面具有多虛假。他們曾在校園裡、在鏡頭前,說得一口民主自由,字正腔圓鏗鏘有力,如今卻穿上警總的軍裝,他們一方面痛罵憲兵擅闖民宅搜索,卻同時又要政府將黃安列為不受歡迎人物禁止入境,兩蔣倘若地下有知,必會誇獎孺子可教,黨國得救。」

前兩天陳為廷也說時代力量該為徐永明的說法,「以黨的立場做出回應」。不知道他們做了沒?

陳為廷臉書
https://www.facebook.com/a102579/posts/1238856636130486?pnref=story

蘋中信:腦袋就是屁股(馬維敏)
http://www.appledaily.com.tw/…/a…/headline/20160315/37109878

聯合/立委問政不能只有膝蓋反應
http://udn.com/news/story/7338/1563690

我參與社會公共事務的四個階段

A 工作E 人生回顧F 文化相關G 政府與政治I 反服貿運動J 核電與能源

(摘自2016年出版《大航海時刻》中第三部的<從1989到 2016>一文)

到2013年,我暫停在中國大陸的活動。因為那年六月發生了反黑箱服貿的事件。而我是開第一槍的人。

我參與這件事情的過程,都寫在《如果台灣的四周是海洋》之中,這裡不再贅言。

但這裡補充一下我參與社會公共事務的背景。分四個階段來談。

第一個階段,大約在2000年之前,包括我主持時報出版及臺灣商務印書館任內,參與得很少。即使有,也是和出版業相關。1989年籌組法蘭克福書展台灣館是其一。1996年承辦台北國際書展,形成新的書展模式,是其二。

在這個階段,我相信一個企業負責人對社會能盡最好的責任,就是把公司經營好,照顧好股東與同仁的權益和福利,也無暇他顧。

第二個階段,在2000年至2008年。這個階段,我明顯地參與了許多公共事務,主要仍然是出版產業內的,但是和前一階段不同的是,更主動參與而非被動承接。

這和出版產業本身的變化有關。進入2000年之後,我們產業出現許多新的變化。大量簡體字書進口需要規範、出版業上下游由「把餅做大」的合作而出現「搶大餅」的衝突、台北國際書展進入瓶頸等等議題,同業間不能不共同討論、合作,找出解答。由於我始終相信出版業的本質是共存共榮,因此投入許多心力,參與很多。畢竟,解決了大家的問題,也是解決我自己的問題。

這裡我不能不提一下2003年的香港七一大遊行。那場針對《香港基本法》第23條的五十萬人遊行,隔海給我很大的震撼。

香港不像台灣,沒有那麼多主導力很強的政黨可以動員支持者,而香港又是一般人對政治如此冷漠的社會。在這種情況下,六百萬人口的香港,光憑一些民間團體聯合主辦,就能有十分之一的五十萬人走上街頭,成果驚人。那場公民行動又進行得乾淨俐落。五十萬人不但全程高度自制,散場不見垃圾,讓我對公民行動開展了許多想像和信心。

那年年底,我之跳出來開始寫公開信給政府官員,並聯絡同業成立「台北書展基金會」,受香港七一遊行影響很大。

也因為如此,後來我又在2007年因為醫病關係而發起過「u care i care 讓好病人遇上好醫生」行動,2008年總統大選前發起過「我的希望地圖」網路行動。

第三個階段,從2009年到2013年。我接受了馬英九總統的邀請,擔任國策顧問。

如我曾經寫過,我之所以會答應接受邀請,一方面和我的宗教信仰在那個時刻給我的啟發有關,另一方面也因為我覺得自己可以在文化事務和兩岸觀察上有些貢獻。

接受邀請的時候,我並沒有意識到自己這一步跨得很大,已經涉入政治。

但是因為畢竟有「國策顧問」這個職稱,所以不論在字面或實質的意義上,我都開始練習把觀察、思考許多事務的角度,拉高到「國策」的層次。

也因為如此,到了2013年6月,當我面對兩岸服貿協議,看到政府在黑箱作業的狀態下,簽下那麼多不合理又不對等的條件,給國家安全、產業、社會都造成巨大的衝擊時,我不能不發聲。

有一次在屏東演講的時候,有一位聽眾問我為什麼要跳出來。

我當然知道,在那個時刻如果我不作聲,我很有機會成為一些事情的受益者。但我之無法保持沉默,除了我對「國策顧問」那個頭銜所感到的榮譽和責任之外,也有一個航海者如何回顧自己母港的心理。

我自己雖然已經決心出航,但是如果揚帆千里,自己的母港卻面目全非,卻不是我的心理能承擔得起的。

因此其後兩年多時間裡,我有意識,也有目的地持續使用「前國策顧問」的身分發言,一方面希望這個頭銜能讓我許多發言有個相襯的立場,另一方面也繼續督促自己去追求一個問題的謎底。

我們的國家到底怎麼了?到底出了什麼問題?該如何解答?

2016 年 3 月 14 日,11:45

P 隨筆

AlphaGo 連敗李世乭的意義,王銘琬這一篇寫得很好:

「這次在圍棋打敗人的結果,讓社會改變對AI的看法,我的朋友告訴我,原本他不相信自動駕駛,現在開始覺得說不定比自己還可靠。電腦可能奪走我們的工作,本來就是近來的熱門話題,雖說AlphaGo的規格大得驚人無法馬上轉用到別的領域,但這次大賽結果很清楚的告訴我們,這不是杞人憂天。

「可怕的是,谷歌AlphaGo成軍約只1年,在很短的時間達到這個高度,因為有自我學習的機能,能不眠不休的磨練自己的品質,AI的成長不僅僅是範圍擴大,它的速度也可能超乎我們的想像。⋯⋯

更多

谷歌主導開發的圍棋對弈軟體AlphaGo與世界一流棋手李世舉行一百萬美…
APPLEDAILY.COM.TW|作者:蘋果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