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ntio hero

2023 年 1 月 12 日,19:23

G 政府與政治O 活動與新聞報導P 隨筆
“提及加強防禦機制會挑起戰爭的說法,博明強調,這個論點無論放在台灣、南韓或以色列的情況下,都顯得荒謬且站不住腳,並稱「其荒謬氣味就像台北夜市的臭豆腐一樣臭」。他說,從過去歷史來看,侵略者有時確實會因恐懼先發制人,但鑑於兩岸目前巨大的軍事實力差距,中共絕不會相信台灣具備反攻的軍事威脅。”
下方轉貼新聞分享連結
解讀台海局勢》加強備戰會激怒北京?美國前副國家安全顧問:這種論點就像臭豆腐一樣臭-風傳媒
俄羅斯侵略烏克蘭戰爭爆發後,外界也開始關注台海逐日緊張的局勢。美國前副國安顧問博明12日在政大發表演說,讚許台灣將義務役兵制從4個月延長至1年,認為此舉是台灣社會對捍衛主權的宣告,並向北京發出警告。而談及…..

2023 年 1 月 7 日,23:11

B 閱讀C 出版P 隨筆
1.
當粉絲,當極致的粉絲,是幸福的;當極致又會寫字的粉絲,是幸運的。
2005年,十七年前,韓秀玫提出一本《恨昇歌》的出版計劃,說是一個陳昇的歌迷寫的,很特別。
那是我第一次聽說黃婷的名字。雖然知道那是她第一本書,但並不知道她那時才大學剛畢業不久。
而多年後秀玫再介紹她寫的一本書的時候,在這中間的歲月裡,黃婷自己也進了音樂圈,成為自有一片天空的作詞人、製作人,創作出許多膾炙人口的歌曲。
而這次,她的新書寫自己。
2.
《一直走就不怕孤獨了》是旅行之書。也是回顧或告別愛情之書。
「有好長一段時間,我一直在出走。
為了能說走就走,放棄了穩定的工作。
為了忘記一個人,一次又一次,試圖逃得更遠。」
而黃婷一次次走遠,去攀登聖母峰基地營、漂流加拿大育空河、遠赴南極看企鵝看冰山、鐵路橫越西伯利亞,有了四段極地之旅。
「所以旅行之後,又花了七年的時間,
沈澱文字,風乾記憶,
直到用無數的日常去磨礪,
直到歲月點滴淘洗掉年輕時善感而多的愁,
那些風景,才終於完完全全地屬於我,
不再屬於那個曾在我生命中旅行的你。」
也因此,這也是一本寫孤獨的書。
「登山者沒有不孤獨的。可也只有孤獨,能帶我們穿透生命的本質。」
3.
而黃婷把旅行、失戀、孤獨合在一起,寫出一種特別的溫度,讓一個躲在台北冬天被窩裡的人覺得可以適當親近閱讀的溫度:
「睡在帳篷裡,有些晚上你會做夢,跟在城市裡一樣,做一些關於工作的夢。夢裡有同事纏著你追討資料,客戶抱怨進度遲滯,老闆說你放假太久要將你解僱,你那張位於角落裡的辦公桌上,信件堆得跟小山一樣高。
「而你想要離開的那個人,還是不停地在夢中出現。他的笑容凝結在時光之流裡,你舉起槳用力撥弄著水波,企圖將他的形影弄碎,最好能碎進某個深邃的漩渦裡,期待他萬劫不復。但你越是攪動,他越是不斷地回來,聚進你的心。
「有時夜半你在夢中凍醒,探頭出帳篷外,抖落水珠,滿天星星無辜地眨著眼睛。夢境裡的絕望顯得遙遠,此刻你孤身一人,眼前的冰冷空氣與山林間的風聲,才是當下的真實。
「你想留在這種真實裡,但你知道,真實總是比想像中短暫,並且無處落腳,只是像風,不停地掠過。」
4.
「是我寫了<旅行的意義>這首歌,但黃婷是<旅行的意義>的實踐者」。 陳綺貞說。
「原來有人能將我們這般在旅路上沾滿風霜的中年心境,擦拭得那般明亮。」工頭堅說。
五月天阿信,則這麼說:「『好喜歡妳的文字 請妳一定要繼續多寫噢!』當年,我是在某BBS 站上這樣跟黃婷搭訕的………讀完妳的書,還是想對妳說:『好喜歡妳的文字 請妳一定要繼續多寫噢!』」
1月14日,星期六,下午三點,在紀伊國屋書店台北微風店,有《一直走就不怕孤獨了》新書分享會,歡迎參加。
Awriter Huang
「有好長一段時間,我一直在出走。
為了能說走就走,放棄了穩定的工作。 為了忘記一個人,一次又一次,試圖逃得更遠。」 而黃婷一次次走遠,去攀登聖母峰基地營….

 

去漂流加拿大育空河……

 

遠赴南極看企鵝看冰山……

 

鐵路橫越西伯利亞……

 

《一直走就不怕孤獨了》封面外有個大腰帶。

 

 

2023 年 1 月 6 日,21:50

B 閱讀C 出版P 隨筆
1.
一艘價值2億美元的超級豪華遊艇「銀河號」。
億萬富翁邀請了四十多名乘客,包括前美國總統、世界各國科技、商業界的領導人,還有知名藝人,進行為期一週的海上冒險,名之為「絕想盛宴」,彼此要互相激盪出改變世界的好主意。
然而在最後一晚的活動直播進行中,隨著突然傳來巨響,節目中斷,從此再沒有人知道「銀河號」的下落,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一年後,加勒比海裡一座小島上,有人發現了「銀河號」救生艇的殘骸。島上的警局督察也從殘骸中找到一個殘破的筆記本。
筆記是「銀河號」一名服務生留下來的,寫給他太太的。
從船難發生三天後,救生艇上有十個人,他們又從海裡撈上一個人開始寫起:
「這名男子被我們從水中拉上來的時候,身上連擦傷也沒有,這是我第一件注意到的事情。除了他以外,我們每個人身上都布滿了瘀青和撕裂傷口,這名男子卻毫髮無傷。」
正在當他們質疑這名男子怎麼可能在海裡泡了這麼久的時候,男人開口了,告訴他們:
「我就是神。」
2.
《救生艇上的陌生人》,是《最後十四堂星期二的課》作者米奇・艾爾邦的最新著作。
米奇・艾爾邦在之前的作品,像《在天堂遇到的五個人》、《來自天堂的第一通電話》裡都曾探討過天堂的存在。而《救生艇上的陌生人》則換了個角度講故事:當我們在危急時刻祈求神的幫助,假使神真的現身了,會是怎樣一個情況?
書上市後就登上紐約時報暢銷榜榜首,而各方給這本書的佳評裡,《書單》雜誌的這兩句話十分貼切:「透過作品尋找生命的意義,撥動讀者心弦,是米奇‧艾爾邦感動數百萬讀者的訣竅。他這兩項功夫在本書火力全開。」
這是一本探討「希望」與「信念」的小說,也是拿起來打開之後,就只能讀到最後一頁的小說。
(這本書封面有兩個版本。右邊的是誠品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