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年 12 月 22 日,22:47
B 閱讀C 出版K 健康/醫療/社會O 活動與新聞報導P 隨筆
1.
中國陝西省最北部,有一個府谷縣。前天12月20日,府谷縣公布當天新冠肺炎確診人數是2,849人。
同一天,中國的國健委公布,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等,總共新增確診病例3,101例。
府谷縣人口26萬人,佔全中國人口14億人的萬分之二,染疫確診人數卻佔了全中國百分之九十二。
除了府谷縣之外,全中國只有252人「陽了」。
但這和網上看到北京、上海大批大批的人哀號自己或親友染疫,又各地瘋搶各種藥品的情況很不搭。
同一天,國健委公布全中國「無死亡病例」,但這和外媒、網上看到各地殯儀館、火葬場突然比過去平日暴增好幾倍的火化件數相比,也是很不搭。
現在世界衛生組織及各國都在擔心中國不透明的染疫及死亡人數會造成新的危機。
一旦短時間內中國有幾億人染疫,會給病毒形成變種的機會,再造成新的傳播。
世界其他地方都在解封,準備迎接新的未來的此刻,大家又要因為中國不知會演變出什麼新的病毒而屏息。
2.
也在這樣的時刻,我們出版了記錄2020至2022這三年發生在臺灣的事:《記疫》。
2020年9月,清大的林文源教授來找我,談到他參與國科會一個計劃,負責做了一個「記疫」網站,一直在搜集臺灣社會各方面在應對這場疫病的思考和行動。接著他希望再邀請專家學者來參與討論,再出版一本書。
當時世界許多地方雖然都在疫情的煎熬之中,但是臺灣防疫有可觀的成果,社會也處於相對比較自在的狀態,所以許多人都已經開始用一種接近「總結」的語氣在歸納疫情,甚至也很快就有書出版。
但是林文源教授和他的工作團隊一直持續進行資料的收集、研討的進行。不久,我們就進入了2021年5月的疫情破洞風暴,接著開始新的階段。
所以這本書的出版時機,一再延後。
出版的範圍也一再擴大。不只在準備演講和書,除了網站還有Podcast,並且林文源教授從國科會又找到支持,請CNEX 製作了一部共三集的紀錄片《記疫臺灣》。
整個計劃累積了數百個組織與上千名作者的參與。
這樣,一直到2022年的12月,隨著台灣社會全面解封,進行了三年的這個計劃也終於確定可以告一段落,《記疫》也出版了。
3.
《記疫》的副標題是「臺灣人文社會的疫情視野與行動備忘錄」,綜論臺灣抗疫之路的思辨軌跡與局勢演化,深刻記錄三年疫情的多面社會現象與省思,從試煉中累積臺灣社會未來面對重大危機的共同基礎。
整本書分八個主題:「經濟與科技新常態」、「後疫情時代的自然、生態與風險」、「後疫情社會的公民、人權與民主治理」、「心靈與情感的新日常」、「後疫情時代的知識與文化」、「防疫第一線新日常」、「後疫情國際衛生治理與臺灣定位」、「後疫情共同體的心理社會價值」。
每個主題分「記疫風景」、「人社分析」與「行動記疫」三個單元,從數百個組織與上千名參與作者中集結了22位學者及數十名作者的寫作。
4.
人類只要還存在,還在前進,就不可能不受疫病的衝擊。對於這種衝擊,有些人看作是攻擊,所以要以消滅病毒為目標;有些人則看作是提醒,由病毒來提醒人類一些該注意的事、該調整的作為、該改變的面對世界的心態。我屬於後者。
但不論是把病毒帶來的衝擊看作是攻擊還是提醒,有一件事應該是共同的。那就是要記住教訓。只有在我們記住教訓之後,才可能在未來再度遭受打擊或提醒時,能以比較小的代價再往前邁進。
從這個角度看,「記疫」這個書名很有力。而林文源教授為這本書寫的序,題目是:<「記疫」有三種練習>:
* 記疫做為「集體參與」的練習
* 記疫做為「共存」的練習
* 記疫做為「認識在地」的練習
這也把這本書的核心要點都說明了。
如果大家都能「記疫」,那即使我們面對接下來還會繼續變異的病毒,仍然會因為做好這些練習而比較有應變的底氣,不致於自陷危局。
慶幸我們在臺灣可以「記疫」。



2022 年 12 月 21 日,23:18
O 活動與新聞報導P 隨筆
世界盃決賽的轉播,看不到梅西目睹決勝球入網的直接反應,只在新聞報導中看到說他跪了下來。今天找到這支影片看到了。在2分鐘的地方。
影片剪得也很好。
2022 年 12 月 21 日,00:38
P 隨筆
「梅西,原名梅建川,四川南江關壩鎮人。自幼隨父母移居阿根廷,酷愛足球。11歲時被診斷患有荷爾蒙生長素不足,幾乎宣告與職業球員無緣。」
「姆巴佩,本名叫姆志輝,佤族人,出生於雲南臨滄,年少時常在縣醫院街邊踢球,後隨父母移民法國,他也是中國人的驕傲!」
睡前看到兩則。
2022 年 12 月 20 日,22:35
B 閱讀C 出版L 人物P 隨筆
「這是我的夢體——我用它在夢中行走。」
1.
「前衛音樂教母」、「多媒體實驗家」、「文化間諜」、「藝術情報員」,這麼多稱謂集中在一個今年75歲的人身上,實在令人心嚮往之。
蘿瑞・安德森( Laurie Anderson )為許多台灣人認識的,可能始自於她和新媒體藝術家黃心健合作、於2017年在美國麻州當代藝術博物館(Mass MoCA)所展出的虛擬實境(VR)作品《粉筆之房》(Chalkroom)。(後來其擴增版本《沙中房間》於2017-2018年在台北市立美術館展出。)
但她是從1970年代末出道。四十年來一路穿越素描、音樂、繪畫、裝置藝術、影片、雕塑、電子設計、電腦軟體、歌劇與舞台劇等各種創作領域。早在1980年,她就以創作的電子音樂 O Superman 攻下英國流行音樂排行榜第二名的位置。今天聽這首歌,仍然可以感受到豐沛的創意。
總之,安德森早在二十一世紀高科技勃興之前,她就因為對新媒體深感興趣,成為使用科技創作出嶄新藝術形式的先驅者,從此身兼音樂家、表演藝術家、作曲家、小說作家與電影導演等多重身分,在音樂和純藝術之間自在遊走。
2.
不過,她說自己雖然從畫家和雕塑家起步,跨越這麼多創作領域,但所有創作的根源都是故事:「它們才是真正的引擎。故事和字詞是我的最愛。」
也因此,有了《我在洪水中失去的一切》這本書。「這本書就是關於我要把故事和字詞放進作品裡時,曾經使用過的許多不同手段。」
之所以出現這本書,是因為世界上並沒有「故事博物館」或者「敘事藝術博物館」這種存在,而安德森覺得她有很多件視覺作品被當成純視覺藝術作品展出,卻忽略了這些作品實際上與字語有著密切的合作關係。
所以,「這本書所寫的就是這種創作的發展過程,以及圖像與故事間的相互催化作用,還有我們用來呈現這個世界的多種符碼。」
3.
在這本具有里程碑意義的著作中,安德森匯集了她迄今為止最全面的藝術作品集,涵蓋了素描、畫作、手稿、多媒體裝置、表演藝術和電影等各類型作品,貫穿了她開創性的40年藝術生涯。其中有一些文字與作品過去從未公開亦未曾出版。
而最重要的是,她極為坦誠地把自己的創作拿出來,最心思振動的最原始點開始回憶、剖析、旁引、評論,最重要的,講出她的創作故事,以及只有她說得出來的話。
「看著文字、看見文字、閱讀文字、理解文字, 並把它們連結到思想與事物。
有些文字是由光、由記憶所打造出來——而當它們被大聲朗誦出來時——則是由聲音與空氣所構成。」
4.
和她合作密切的黃心健說:「蘿瑞・安德森非常具有原創性,而且她的創作經歷,幾乎就是一部現代紐約與美國的藝術發展史。」
而《我在洪水中失去的一切》是有多層次的書。
是給前衛藝術創作者的書,是給任何藝術創作者的書,也是給任何創作者的書。
也是一本給普通讀者的書,因為安德森一直用文字、圖像,來談論我們每個人可以如何探索自己感官,以及心靈。
只是,讀這本書確實有個挑戰。
一方面她每個故事都寫得動人,令人覺得需要就像躺在海灘上安靜地一路讀下去;但另一方面她講故事過程裡旁徵博引的各種資料都豐富如一波波的海浪,所以又不斷地想起身跟著那些波浪去享受衝浪之樂。
也因此,她說「這是我的夢體——我用它在夢中行走。」是對的。
只有在夢中可以同時安靜地讀著書,又同時駕御衝刺在浪濤之上。
Recent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