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ntio hero

2018 年 8 月 1 日,10:27

P 隨筆

【好冷的杜拜】

第一次到杜拜。要離開機艙的時候,我披著外套,還只覺一陣冷風。我好奇地問空姐:「杜拜怎麼可能這麼冷?」

空姐回我:「是啊,今天很冷,只有35度。」

然後輪椅離開機艙,一陣熱氣。原來那冷風只是機艙口的冷氣風口。

對他們好冷的35 度。

沒有自動替代文字。

 

2018 年 7 月 31 日,22:52

G 政府與政治P 隨筆

盧郁佳這一篇長文,摘其中的結語部份:

『民主化為何仍不正義?李容馬細膩剔出國家各環節如何凍結民主的每一根神經、每一條肌肉機能。政府假反共真鎮壓民主,假經濟成長真侵害人權,有組織地打壓異議者,討論也被消音。菁英追求安定、抵抗改革,李容馬說:「二十年來的記者生涯,讓我有機會親眼目睹韓國的這些現實,苦守著以財閥來帶動成長的經濟官僚、比美國人更親美的外交官僚、擔任政權走狗,汲汲營營保住自己飯碗的檢方、受冷戰理念束縛,支撐著既得體系的政治勢力,他們親如手足,當中站在頂端的,就是那些大部分靠世襲積累財富與權力的財閥。」

『台灣變天為何依舊沒民主?因為層層網羅同樣嚴密,媒體,警察,法院,議會,企業,政府,軍隊,教師,民代,公務員,每個人的身體都還殘留著反射性的恐懼與逃避。從小都遭遇過權力的電擊傷害,意識雖已遺忘痛苦,洗掉記憶,身體卻牢記創傷,會在每個關鍵時刻直覺退縮噤聲,安分守己,出賣下一代的未來。甚至自己因為搶到老虎堂買一送一的極權甜頭而欣慰安心,死守捍衛買老虎堂的權利,若有人要奪走,他就罵你獨裁、跟你拼命。

『我們長期受壓迫,早已麻木,需要李容馬滿滿的良知勇氣,喚醒我們的腦和眼,手和腳,相信自己有力量。更重要的是,相信別人志同道合也能成為自己的力量。很久以前台灣有人說,「同胞須團結,團結真有力。」那是千錘百鍊的抗爭實踐所得。今天李容馬又把它跨海還給了我們,讓我們忽然想起,人的尊嚴、自由,本是我們原有的財產,要團結,去實現。』

◎ 全文閱讀 https://tinyurl.com/y97hlzdu

相關閱讀 https://tinyurl.com/yb4mxzvt

STORM.MG|作者:風傳媒
連鎖飲料店老虎堂被踢爆廣告不實後,祭出買一送一優惠,結果門市大排長龍,有人排了2小時才買到。《中國時報》報導〈老虎堂找她當店長 民眾息怒了 網轟:台灣人好色貪便宜本性盡露〉,許常德罵消費者自取其辱,讓…..

2018 年 7 月 30 日,20:39

P 隨筆

【這裡也有#MeToo】

《美聯社》27日報導,『修女慘遭性侵、性騷擾的案例遍及歐洲、非洲、亞洲、美洲,卻因為修女在教會中的次等位階、性別不平等,加上教會的封閉體制,使得這些案例長期被梵蒂岡忽視、掩飾,究竟世界上有多少修女遭到性侵、性騷擾,至今仍是個謎。…….

『未獲授權發言的梵蒂岡官員向《美聯社》表示,目前教廷將重心放在保護兒童與青少年身上,然而那些易受傷害的成人,仍應得到同等的保護,「應該要鼓勵女性神職人員受到騷擾時反應,並且要鼓勵教士認真看待這些案件,確保有罪的教士受到懲罰。」』

STORM.MG|作者:風傳媒
從好萊塢吹起的反性侵、性騷擾的「我也是受害者」運動席捲全球,現在世界各地有許多天主教會修女站出來,控訴自己遭性侵、性騷擾的經過。《美聯社》27日報導,修女慘遭性侵、性騷擾的案例遍及歐洲、非洲、亞洲、美洲….

2018 年 7 月 29 日,21:26

P 隨筆

【INTELECTUAL 和每天工作四小時的由來】

《用心休息》這本書裡提到:到18世紀之前,西方有文化的人對 RATIO和 INTELLECT 並重。RATIO 這個拉丁字指的是理性思考、邏輯等,INTELLECT這個拉丁字則是指不要思考,要相信自己的本能與直覺等。

到了十八世紀之後,理性主義大行其道,加上工業革命出現,使得社會重視的價值大幅向RATIO 傾斜,INTELLECT反而沒有人重視。

然而,弔詭的是,重視理性主義的人,卻反而從他們不再重視的 INTELLECT這個拉丁字裡演化出 INTELLECTUAL (知識份子)的概念和說法。換句話說,本意是提醒你不要光相信思考和邏輯的INTELLECT,被只相信思考和邏輯的人拿來戴成自己的帽子。

RATIO 和 INTELLECT的消長變化,也正好平行反映在大家對工作和休息觀念的變化上。過去大家對工作和休息並重,但工業革命之後就一路重視工作,把休息擠壓到一角。

但事實上,把工作時間越加越長,不但不會提高工作效率還會降低,也因此,這本書的作者根據種種科學研究及各個領域進行創意工作者的經驗,得出每天最好的工作區域區塊時間是四個小時。只要能每天集中精神做好四個小時的工作,持續地做,再難鉅的任務都能完成。從達爾文到史蒂芬金到村上春樹,都這麼說。

而這些人也都有每天一段完全休息的時間區塊。他們都是散步、跑步。但以我來看,如果是完全停止思索,可能每天禪坐四小時是最上乘之計。

這麼看,就知道手機之害。

手機在我們應該全神貫注工作的時候,披著協助工作的外衣,不停地破壞我們的專注力。《和手機分手的智慧》作者說她曾經寫稿寫得昏天黑地,不知所云的同時,竟然還同時上網買了三件運動胸罩,正是一個例子。

手機又在我們應該徹底放鬆的時候,又披著娛樂或消遣的外衣,不停地破壞我們該有的完整休息。看有人到半夜睡一半也要爬起來看手機,一面做愛也要一面要看手機,就知道手機對休息和放鬆的破壞有多麼徹底了。

相關閱讀:
【我是這樣和手機分手的】https://bit.ly/2LxE9Ri
【休息是一種技能】 https://bit.ly/2OphEeT

《用心休息》
@博客來 https://goo.gl/SSksLw
@誠 品 https://goo.gl/bzmGv6
@金石堂 https://goo.gl/Kt8Ag3
@讀 冊 https://goo.gl/Uf73xv
@大 塊 http://lnk.pics/4THG4

《和手機分手的智慧》
@博客來 https://bit.ly/2NLZQtj
@誠 品 https://bit.ly/2Lp4hh2
@金石堂 https://bit.ly/2v28nRc
@讀 冊 https://bit.ly/2mJI3HK
@大 塊 https://bit.ly/2uVJ2sL

沒有自動替代文字。

2018 年 7 月 28 日,21:55

P 隨筆

【我和手機這樣分手的】

0.
毒販都有個座右銘:「自己供的貨,千萬別自己嗑 High 了。」

《紐約時報》科技記者尼克.比爾頓(Nick Bilton)問過賈伯斯,他的小孩喜不喜歡 iPad。賈伯斯回答:「他們還沒用過,我們限制孩子在家中使用科技產品的時間。」

比爾頓訪問比爾.蓋茲也一樣。他們家的孩子要到十四歲才准使用手機。因為比爾頓發現許多科技執行長與創投人士都「嚴格限制孩子看螢幕的時間」,所以他認為這代表「這些科技執行長似乎知道某些我們不知道的事」。

《和手機分手的智慧》如此導出了全書的開場白:矽谷版的毒販也在遵守那個座右銘。

1.
要解決任何問題,最重要的第一步是先知道出了問題。就像要治病,總得先知道自己生了病。

要解決可以比擬為吸毒上癮的手機上癮問題,當然也是如此。要先覺察到自己出了問題。

所以《和手機分手的智慧》全書分兩大部份。第一個部份是在逐一解析到底手機重度上癮會出哪些問題,第二部份才是如何行動,怎樣用三十天時間改善。

而問題的起源,就是「手機的設計刻意使我們成癮」。

2.
看一些美國人使用手機成癮的數據,可以對比思考一下我們自己的情況:

美國人一天查看手機四十七次左右。 十八歲至二十四歲之間 的人士平均更達八十二次。整體加總,等於所有人每日查看手機超過九十億次。

美國人每天花在手機上的時間平均超過四小時, 也就是每週約二十八小時,每個月一一二小時,或是一年有五十六天。

近八成的美國人醒來半小時內會查看手機。 有一半的人會半夜查看手機(二十五歲至三十四歲的人士則超過七五%)。

大量使用手機,給身體帶來「 簡訊拇指 」、「簡訊頸」、「手機肘」等傷害。

超過八成的美國人表示,自己「幾乎醒著的所有時刻」,手機都擺在身旁。 每十個美國人中,近五人同意:「我無法想像沒有智慧型手機的生活。」

每十個美國成人中,近一人承認自己做愛時會查看手機。 一邊做愛,一邊看手機。

而最驚人的是: 美國心理學會去年的年度報告指出,近三分之二的美國成人同意,定期「下線」或進行「數位排毒」會對心理健康有好處,但實際上,不到四分之一的人做得到。

作者之所以說最後這一點最驚人,正是因為知道要適當地離手機遠一點的人很多,但事實上做得到的人極少。也因此,有如毒品上癮。

3.
同事聽我說要寫一篇這本書的導讀會笑,應該是覺得我也是個離不開手機的人。

從某方面來說,我雖然使用手機的時間也很多,但問題並沒那麼嚴重。

我使用手機的用途,分四個:

一,數位秘書的用途,包括鬧鐘及提時,以及隨時拍照與錄音、筆記的功能;
二,有目的地閱讀,譬如搜尋我需要的資料;
三,瀏覽(即時)新聞。
四,無目的地瀏覽如臉書之類的社交媒體。

這裡面的前兩者,我認為自己使用得還可以增進生產力。

後兩者雖然要注意,但是至少我不打卡,不用手機在臉書貼文,也不用手機收發信件。至於「遊戲」app,更是完全不碰。

可我覺得有問題的是:我確實也有在開會或者包括和家人吃飯期間不時拿出手機滑一下的毛病。早晚也都可能一不小心花太多時間瀏覽。

至於我會想到要寫導讀,是因為後來至少自認大幅改善過。

倒不是因為這本書。而是因為去年底讀了也是大塊出版的另一本書《用心休息》之後。

我讀《用心休息》的心得,可以濃縮為五句話:

一,休息和工作同樣重要。
二,休息不是不工作而已,也不是遊戲,而是讓大腦有停止思索的機會,這需要學習和維持。
三,學習休息的一個重點是每天要有一個完整的休息區塊時間。
四,為了有完整的休息區塊時間,必須要有完整的工作區塊時間。
五,當工作區塊時間和休息區塊時間都保持完整的時候,工作和休息的效果會達到最大化。

也因為如此,所以很清楚地看出一件事:最破壞區塊時間的,不論是工作區塊或休息區塊,就是滑手機。動不動滑手機,把完整的工作區塊時間破壞了,把完整的休息區塊時間也破壞了。

換句話說,我發現滑手機這件事產生的破壞原來如此之大,因而大幅調整自己使用手機的習慣。

4.
改變的習慣只用一句話就可以講完:「體認到工作區塊和休息區塊要維持完整之後,在這兩個區塊中不再使用手機」。

我針對前面說的四個用途進行了調整。

第一和第二個用途很好辦。休息區塊的時間絕不碰,工作區塊的時間完全配合工作,即使要用,也是用完即停。

第三和第四個是最破壞區塊時間的,也是比較難對付的。但是我在早晚兩個大區塊時間裡都不滑手機之後,問題就解決了大半。

像過去早上醒來,我也會在關掉手機鬧鐘的同時,就開始瀏覽當天的新聞、臉書等。但現在我關掉鬧鐘後,就放下手機,然後開始利用我早上上班前那個區塊的時間專注工作。進公司後,上下午的上班時間也絕不滑手機看新聞或臉書。

晚上回家之後當然就更不要手機影響休息時間。主要讀書、聽音樂,或者玩自己的音樂。

看新聞和看臉書,我都只限制在零碎時間裡,也就是上下班的路上。台灣的新聞少看一點一點也沒影響。

我會很快調整過來,和我過去曾經長時間使用「微型人生」的方法有關係。

「微型人生」的整個架構就是建立在每天不同時間區塊化的基礎上。我本來用得很趁手,這兩年有些亂掉。《用心休息》提醒我工作和休息的區塊化,讓我重新想起,於是隨著我重新開始「微型人生」的節奏,使用手機的時間和方法也就自然跟著往比較好的方向調整過來了。

5.
盡管這大半年來我已經在如何和手機分手這件事情上大有心得,但是到《和手機分手的智慧》出版之後看了一遍,還是覺得收穫很多。

這本書的作者 Catherine Prince 是一位跑科學線的記者,所以兼顧了研究以及對一般讀者說明的親近力。

她自己也深受沉溺於手機之苦。在這本書的序言裡,她說自己當初在寫一些文章忙亂不堪,不知所云中,竟然同時還上網買了三件運動胸罩的情景,令人莞爾。

而她接著以生動的文筆,一步步為我們尋找許多問題的解答:

「我們很忙碌,卻是窮忙。我們跟誰都有聯絡,卻感到寂寞。帶給我們自由的科技,也像束縛我們的鎖鏈,我們愈陷愈深,困在一段動彈不得的緊張關係中,不免懷疑究竟是誰掌控著誰:我們愛我們的手機,但也時常痛恨它們帶來的感覺,然而沒人曉得如何解開這樣的僵局。」

這本書的第一部,就是在追溯這些問題的源頭。

於是我們會看到生產手機和app的企業,如何透過「駭進大腦」(brain hacking)的設計,刻意操控我們的多巴胺反應,讓我們難以停止使用他們的產品:購物、新聞、遊戲、社群、約會、找房子……然後我們的大腦、專注力、記憶,以及睡眠如何受到影響,而所有的影響又如何回頭強化我們對手機的耽溺。

然後,在這本書的第二部,作者提出怎麼在三十天裡一天天逐日改善的行動方法。一步步由鬆而緊,環環相扣的步驟,精心設計。由設定空間的界限到時間的界限,由管理自己的手機到應對別人的手機,由管理手機上的app到管理電話,由管理自己的行為到管理自己的心念,直到最後可以進行手機的齋戒,以及對手機的分手。

說是「分手」,其實當然不是說從此就不再使用手機,而是如何和手機維持一個適當的平衡關係。

作者提醒我們的很好:

「和手機分手,除了可以幫助你和科技建立更健康的關係,其他你想像不到和手機有關的人生領域,也會出現良好的效果。各位愈是留意自己與手機的互動,就愈能夠留意到手機以外的世界― 看見自己錯過多少東西。」

換句話說,和手機分手的目的,也就是讓我們自己明白:如何當手機的主人,不要讓手機當自己的主人。「和手機分手,將喚醒各位內心那個知道生活並不發生在螢幕上的自己,而且愈快找回那個自己愈好。」

6.
我覺得這種分手,也很像是減肥。

如果只是關注在減肥的方法,而不是改變自己的生活型態,很難減肥成功。

和手機分手也是。如果能先改變工作和休息的型態,分手自然就水到渠成。

我一直在減肥上沒有什麼進展,不過在和手機分手的事情上,比較幸運。一方面因為原來上癮程度並沒那麼嚴重,一方面因為讀完《用心休息》之後改變了工作和休息的型態,所以沒花什麼力氣就改善了問題。

所以如果你本來的工作和生活型態就很好,或者你讀到這裡已經了解重點的話,那就可能也不需要讀這本《和手機分手的智慧》了。

但如果不是,或是你覺得自己的癥狀比我的還嚴重,那可以讀一下這本書。
並且我非常推薦和《用心休息》一起讀這本《和手機分手的智慧》。

我在讀這本書的過程裡,很高興看到作者有一個論點和《用心休息》在呼應。

書裡有一章特別強調專注力的重要,以及手機對專注力產生的破壞。她寫道:「各位如果一天花四小時做一件事,不論是做什麼,都會變得超級厲害。」《用心休息》強調工作時間要區塊化的重要時,也是說四個小時區塊化的重要。

《用心休息》是內功。
《和手機分手的智慧》是外功。
內外兼修不錯。:)

相關閱讀:
【休息是一種技能】 https://bit.ly/2OphEeT

《和手機分手的智慧》
@博客來 https://bit.ly/2NLZQtj
@誠 品 https://bit.ly/2Lp4hh2
@金石堂 https://bit.ly/2v28nRc
@讀 冊 https://bit.ly/2mJI3HK
@大 塊 https://bit.ly/2uVJ2sL

《用心休息》
@博客來 https://goo.gl/SSksLw
@誠 品 https://goo.gl/bzmGv6
@金石堂 https://goo.gl/Kt8Ag3
@讀 冊 https://goo.gl/Uf73xv
@大 塊 http://lnk.pics/4THG4

沒有自動替代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