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L 人物

2024年10月2日 22:12

A 工作B 閱讀C 出版L 人物O 活動與新聞報導

1.
『李怡是中外百年獨特的一對:他自己留下了一本回憶 錄;他半生情寄、陪伴身邊人生最後一程親密的人,也留下了一冊她淚眼中的李怡。
「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李怡的文字如明月,裝飾了海外許多留學生的窗子,也豐潤許多華人的思想,但李怡的半生,卻由另一個人裝飾了他的夢。.
……..
『此書展示的正是山重水複之外、樹蔭心影之中另一個李怡。
這一切都應該說出來,成為故事的另一章。唯因真摯,才能坦然面對,不僅是他所寫的文字,也包括他多層次的感情生活記錄。也正因此,他才獲得身邊人長期的包容和諒解。』
———曹衍
2.
『李怡,兩個字,盤據了香港曾經想努力的一切。
當然,也盤踞了近思多數時刻的生命。
在疼惜李怡的過程中,近思忘記了屬於命運必有的低音。
逐漸、逐漸地……低音斷了絃。
………
『《我與李怡》此書是絃斷後,重新修補的記載。
我想告訴從小認識的同學,多數人生命中出現的一切,都不算擁有。但李怡和她的交會,早已超越情世歡愛,這本書裡的所有回憶,不是惘然,沒有遺憾。
我唯一希望的是,在李怡走後,近思記得好好愛自己。』
———陳文茜
王正方(導演作家)
王榮文(遠流出版公司董事長)
余杰(作家)
季季(作家)
邱貴芬(學者)
林懷民(雲門舞集創辦人)
南方朔(評論家)
陳芳明(政大台文所講座教授)
陶傑(作家)
殷惠民(專欄作家)
黃春明(作家)
黃毓民(資深媒體人)
——共同推薦
《我與李怡》
新書分享會
10.05 (六) 14:30 – 16:00
地點:左轉有書(台北市中正區鎮江街3-1號)
主講:邱近思(本書作者)

2024年10月1日 22:10

B 閱讀C 出版F 文化相關L 人物

原來罵人也是有好處的。
1.
大家都知道,15世紀古騰堡在西方發明的活字印刷,給馬丁・路德的宗教革命產生了重大推力。
不管是他當時批判天主教廷贖罪券腐敗的檄文,還是他把《聖經》從希臘文譯為德文,都因為印刷術的出現而風傳普及。
但是馬丁・路德宗教革命的核心論述又是受到什麼推動的呢?
「由於是古代便祕代表患者(好像也沒有那麼驕傲),路德哥有許多時間都在馬桶上糾結度過。 結果,除了皮膚粗糙、常冒痘痘等副作用,1517 年某一天,當路德哥又卡在馬桶上咒罵肚子裡那 不爭氣的腸子,並思考《新約》聖經某個章節時, 或許是被路過的那隻蒼蠅引發靈感,他突然意識到救贖應該源自神的恩典,而非透過教會所販售 的贖罪券。意思是說:人與神應該直接溝通,毋須仰賴教會和神職人員。
「這下子,新教核心教義就在馬桶上誕生了。 雖然聽起來不是那麼聖靈高潔,但似乎是無法否 認的事實。這件事路德自己也曾提到,他那番 石破天驚的宗教頓悟是發生於萬般鬱悶的馬桶 (cloaca)時刻。」
2.
延續兩年前《東西縱橫記藝——名畫真的很有事》集幽默、美學、知識含金量於一身的風格,《東西縱橫記藝——名畫真的超有戲》又上場了。
仍然摒棄傳統的編年史敘事方式,Junie Wang用輕鬆有趣的口吻結合藝術、歷史、文化與時尚,從各種不同角度探討名畫背後的人物與事件將藝術文化結合生活感,帶領讀者進入一場藝術與文化的盛宴;將藝術帶入每個人的內心與日常。
佛羅倫斯第一女神――生前身後都制霸
法蘭西情婦――國王難過美人關
哈布斯堡小公主――婚姻是最值錢的交易
神聖羅馬公主――不只人生勝利組
王太子妃的時尚與哀愁――凡爾賽宮好太太好媳婦
祕戀童貞女王――少女情懷很要命,女王差點不女王
維梅爾的少女――懸浮珍珠超迷幻
……….
這次依然不走年代、不走畫派,不照規矩,Junie Wang用超過四十間博物館的寶物,以隨興、自由的方式「記藝」,跨越時空。
不論是否颱風天,這都是一天適合在床上讀的書。
「要是馬丁・路德天天順暢好心情,歷史該如何改寫?」
Junie Wang一路問著一路帶你聽她述說二十一篇關於美與名畫的故事。

 

2024年9月28日 22:52

A 工作B 閱讀C 出版L 人物M 漫畫與小說

6本書開始預購了~
《前往天堂樂園》/ 柳原漢雅,《渺小一生》作者新作
《東西縱橫記藝——名畫真的超有戲》/ Junie Wang 繼《名畫真的很有事》第二彈!
《坂本圖書》/ 坂本龍一寫下他的閱讀世界
《深夜圖書館的宵夜》/ 原田比香,引爆全日本書迷熱議的書!
《地下鐵》台文版/ 幾米、賴香吟,最繽紛的《地下鐵》說台語了。
《幾米年曆2025》/ 點亮嶄新的每一天。

2024年9月28日 21:10

A 工作B 閱讀C 出版L 人物

1.
『如何表現一個人的氣質?人的氣質是來自於自信,自信來源於對知識的追求。
『相對於城市而言,如何表現城市氣質,我認為「城市顏色」是一種無聲又有力的語言,最能直接表徵城市本身特有的氣質。』
2.
《城市的顏值》,是建築師林貴榮的雙城觀察筆記。
這本書不只記錄了他幾十年間在法國求學及執業、返台工作並推動建築教育以來,對於建築如何構築城市面貌的思考和觀察;也不只從文學、哲學、宗教的角度探索各地文化與建築的互動,也從流行文化中比較空間的建構如何呼應時代的需求。
譬如他談疫情期間風行全球的《魷魚遊戲》:
『《魷魚遊戲》中最引起我注意的虛幻空間,就是多層次樓梯。這個場景的靈感,必定是來自荷蘭著名畫家艾雪(Maurits Escher)的超現實主義作品〈相對論〉(Relativity)。
『艾雪的版畫作品,使用了幾何的概念,表現出現實與虛幻交錯的「錯視」藝術。同一個樓梯,從不同角度卻可以看出不同方向的重力場,描繪了正常世界中不存在的重力場,創造出奇幻的樓梯變形結構,也顛覆了建築自然的規律。…….
『《魷魚遊戲》劇中的樓梯場景,也用上了波菲紅夢幻住宅式的鮮豔色彩,讓觀眾瞬間掉入真實卻又如夢似幻的世界。比起艾雪〈相對論〉版畫的錯視單色畫面,《魷魚遊戲》的樓梯走廊色彩更加豐富,模仿了兒童劇場的糖果色調,絢爛的配色,與遊戲本身的殘酷性,形成了鮮明對比,讓觀眾感到更加不安。在迷宮般的空間,隨時都可能迷失方向,映襯著遊戲的驚悚氛圍。』
3.
《城市的顏值》談巴黎。
『巴黎不只是法國的首都,巴黎不同於其他的城市。巴黎就像個女人,不管你愛她還是恨她,但是你不能不關心她。』
也談「從卡繆的《瘟疫》到理想的防疫建築」。
談台灣。
從『台灣城市實貌,「我很醜,可是我很方便」』到『從我們是否需要一座全新的總統府?』
也談這之外的。
從『曹雪芹建構了什麼樣的「異托邦」?』到『原來
《金剛經》也很「建築」!』
4.
魏崢醫師為這本書寫的序裡這麼寫:
『人的健康不僅僅是身體器官的正常,還包括心理和精神的健康。一個好的城市環境,能讓人們感到舒適、愉悅和安全,這對於居民的整體健康有著深遠的影響。』
所以,《城市的顏值》也不止於顏值。

2024年9月21日 22:29

A 工作B 閱讀C 出版L 人物

1.
朱宥勳的《只能用4H鉛筆》副標是:「我因為討厭寫字,所以才喜歡文學的。」
可以再加一句:「因為兩條腿不太聽使喚,所以愛上了拳擊。」
2.
這本書並不是小說,但是朱宥勳應該是很想證實真實人生比虛構的小說還戲劇化。
開場是很有漫畫感的。
一個小學生在四個功課項目裡最討厭國語科,因為他超級討厭寫字。
討厭寫字不是因為跟「字」結仇,而是因為寫字太用力,就算是用軟軟的2B鉛筆也可以「力透紙背」透三層,「碳粉漫漶,把作業簿塗成煤田」,直到用4H才找到平衡。
寫字這麼用力,當然就寫得慢。這導致兩個結果。
一是對於上課愛講話、聽課不專心、偷偷在抽屜裡讀課外書的這個小學生來說,罰寫等於是體罰。中午十二點就該放學的他,經常罰寫到下午兩、三點甚至到放學鐘響。(幸好他媽媽與他同校當高年班老師。)
二是這個每星期從圖書館借三、五本書,圖書證有數以百計的借閱紀錄,並且常常因為上課讀這些書而受罰的小學生,和學校舉辦的「讀書心得比賽」永遠沾不上邊。因為他的讀書心得永遠只交最低規定篇數、每篇只寫到最低規定字數。
幸好,兩個結果之外還有一個副作用。
「因為討厭寫字,所以我比很多人更早養成了『落筆前先思考』的習慣,不會想到哪裡寫到哪裡;因為想要省力,我也無意中讓自己理解了『一句話可以有很多種寫法』,並且能很快找到較精簡的寫法。」
這樣的他,到十六歲進入高中校刊社,正式接觸文學寫作之後,發現自己從小到大養成的那套寫作習慣,跟一些小說家、詩人教他寫作「少即是多」的減法美學正好相符。
所以他說:「我因為討厭寫字,所以才喜歡文學的。」
3.
《只能用4H鉛筆》,雖然朱宥勳自己可能只想強調這是「一個小說家的第一本散文」,但這是一本有多重面向的書。
相對應於最基本的面向:「一個小說家的誕生」,我覺得另一個極端的面向是:他可以應徵教育部長的履歷和政見書。
朱宥勳寫的是介於這兩個極端之間的一切。
一個兒童的成長。
進了一所「學生必須讀書,所以不能讀書」,限制一切課外讀物的私立中學,對考試教育的憤怒、反抗,與機智。
大學生的不健康生活和比較健康的生活。
愛情與飲食。
減肥的方法與「體重是身體的會計,是生活的帳本」的哲思。
人該如何平衡自己的頭腦和身體。
如何擁有「柔順而有用的肉體」,又如何與「身體」對話。
如何因為兩條腿不太聽使喚,不愛走路,所以愛上了拳擊。
人生可以如何由《新世紀福音戰士》時代進入《蒼穹之戰神》時代。
4.
朱宥勳畢業十年後,為了寫一份教育社會學報告重回那所中學:
「學校的作風幾乎沒變。那時候,該校正在擴建高中部,還沒完工的校舍外牆,同樣有著毫不掩飾的鐵窗;孤懸在半山腰的警衛室,和全校唯一帶點正氣的榕樹,也一如既往。」
而他訪問兩位學弟,發現這些少年在監獄型學校裡走上偷寫小說之路的過程和方法,是如此熟悉之後,不由得問了一個問題:「是誰教你們可以這樣弄的?」
困惑的少年回答:「沒有人教呀。自然而然就這樣了。」
他寫下了這一段:
「啊,原來如此。在我腦海裡,浮現了大學圖書館裡的一列書牆,那是叢書、文庫、文學史構成的世界。然而,在這所偏僻山村的私立學校裡,一代又一代坐監實習生,構築了我們旋生旋滅,沒有傳承卻不斷複現的文學史。沒有任何圖書館會收藏我們,我們也沒有想過這些勞作有何意義,始終停留在非常初階的手工藝階段。這看起來頗值得欣慰,這麼多自主創作的年輕人,願意將心力灌注在文字之上。然而,我也萬分酸楚,因為我知道,如此『自主』的『巧合』,實際上是在幾乎走投無路的環境裡,勉強能夠摸爬的窄徑。若要說我們共同承接了什麼,就是這十年如一日的鐵窗了。」
謝謝朱宥勳如此介紹了在臺灣一個(及許多個)小說家誕生的背景。我也衷心期待他有一天能當上教育部長,讓他的母校雙喜臨門:「他們一方面能死得其所,一方面也是育英有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