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M 漫畫與小說

2025年7月30日21:57

A 工作B 閱讀C 出版M 漫畫與小說
1.
今天看到脆上有一位媽媽說,她兒子一直很擔心竜樹諒的預言,結果好不容易等到終於可以開心地去日本北海道觀光,卻在特急列車上被要求緊急停車,就地疏散到一個避難中心。
原來俄羅斯堪察加半島外海發生規模8.8強震,俄羅斯和日本都發布海嘯警報。
 
 
 
 
2.
竜樹諒預言7月5日會發生在日本、臺灣周邊地區的大地震、大海嘯雖然沒有發生,但是光七月發生在日本千島、阿拉斯加到今天的這些地震;以及這個月裡從巴黎、紐約、日本到中國、日本、韓國各地的暴雨成災,就可以知道:無論如何,地球都進入和過去我們所習慣的地球不一樣的階段。
 
 
 
 
3.
從這個角度看,《我所看見的未來》預言的7月5日大災難雖然沒有發生,但竜樹諒所警示的事情還是很有意義的。
這也是我們強調:預言固然有值得我們參考之處,但我們不該活在預言中。
活在預言中,那一天之前可能過於驚慌;那一天之後可能可能過於鬆懈。
而地球的現況告訴我們:問題的重點不在7月5日那一天,而在於我們已經處於需要隨時警惕地球和氣候異變的狀態了。
 
 
 
 
4.
臺灣也是。
7月5日會發生在東邊海洋上的海嘯、大地震雖然沒有發生,但是從七月初風災和雨災就襲擊南部,到月底今天彰化、南投、嘉義也都是暴雨成災,這些都在提醒我們不能再用過去的觀念來面對氣候的異變。
從政府到個人,都要有新的應變準備。大家居安思危,並且提醒互相幫助。
 
 
 
 
5.
六月我們編了一本免費贈閱的《我們防護與超越的未來》,方便大家參考。之前有PDF版,現在有 epub 版
 
 
 
﹏﹏﹏﹏﹏﹏﹏﹏﹏﹏﹏﹏﹏﹏﹏
 
本書主題之一,「#專家訪談
﹋﹋﹋﹋﹋﹋﹋﹋﹋﹋﹋﹋﹋﹋﹋
是透過專訪地震地質專家陳文山教授、海嘯防災體系專家吳祚任教授,以及曾參與 921 災後安置工作的吳崑玉先生,讓讀者掌握從地震與海嘯預防到災後復原的關鍵注意事項與行動方向,進一步提升防災意識與準備能力。
﹏﹏﹏﹏﹏﹏﹏﹏﹏﹏﹏﹏﹏﹏
 
主題之二,「#預防與應變
﹋﹋﹋﹋﹋﹋﹋﹋﹋﹋﹋﹋﹋﹋
是希望提供一套實用、具體可操作的防災準備與應變指引,涵蓋災前準備、環境安全檢查、避難包與防災卡準備、地震應變重點,並特別關注身障者、重病患者、孕婦與嬰幼兒等需要特別照顧族群的避難需求,協助讀者提升自身與家人、社區的防災能力。
﹏﹏﹏﹏﹏﹏﹏﹏﹏﹏﹏
 
主題之三,「#徵文
﹋﹋﹋﹋﹋﹋﹋﹋﹋﹋﹋
是透過公開徵文,邀請社會大眾分享面對災害時值得參考的個人觀點與省思。書中收錄了林政宏、阮茗鈺兩位作者關於「如何防護未來」的建議,以及林子豪、于翎、Wolke Lin、橘君四位作者「如何超越未來」的思考,展現多元視角,激發更多行動與反思的可能。
﹏﹏﹏﹏﹏﹏﹏﹏﹏﹏﹏﹏
 
最後,本書的「#附錄
﹋﹋﹋﹋﹋﹋﹋﹋﹋﹋﹋﹋
整理了國內各政府機關防災避難相關的參考資料與網站,方便讀者依照自身所在地區進一步查詢與準備。所有防災行動仍應以政府最新公布的指引為準,書中所收錄之專家訪談內容、編輯整理資料與徵文觀點,均供讀者參考使用。
 
⇲ ​ 各大電子書平台 下載連結請見留言處 ⇲
 

2025年5月3日23:31

A 工作B 閱讀C 出版M 漫畫與小說O 活動與新聞報導
1.
拿坡里漫畫節,從1998年創辦以來,這個漫畫節已經和安古蘭漫畫節、盧卡漫畫節並列為歐洲最具影響力的漫畫與流行文化盛會。
近年來,拿坡里漫畫節發展得日益蓬勃。2023年開始,漫畫展不只五月初在拿坡里開一個,六月下旬還會在義大利北部的Bergamo再開一個。
我很好奇這個漫畫節的生命力。
前天,今年的拿坡里漫畫節開幕了。
看到同事傳來的照片,我忽然好像明白了。
相對於安古蘭在寒冷的一月底,盧卡在陰冷的十月底,而位在南義大利的拿坡里,尤其在五月,光陽光的力量,就可以催動漫畫迷的魂了吧!
2.
臺灣駐義大利代表處,近幾年來對開發義大利的漫畫市場非常用心。
先是規劃了2022到2024連續三年在盧卡漫畫節設臺灣館。盧卡雖然和安古蘭不同,並不是以版權交易為核心的書展,但其文化影響力與綜效卻為臺灣漫畫進入義大利市場帶來突破性的進展。
2022年之前,臺灣漫畫授權到義大利的作品只有 7 種,但在2022至2024年間,透過參展推廣,新授權作品數量增加了 17 種。
今年代表處又規劃要到拿坡里漫畫節設臺灣館之後,我們把目標設定為在義大利南部地區找到喜歡臺灣漫畫的讀者和出版者。
義大利的北部以文化、工業、時尚著稱,不論波隆那書展還是盧卡漫畫展都在北部,過去購買臺灣漫畫版權的出版社也都主要在北部;南部地區則所得比較低,發展比較慢,所以需要新的探索。
也根據這三個方向設計了建館與展出內容。
為了讓義大利南部地區讀者、出版社接觸臺灣漫畫,我們擴大展位,籌畫了一個八位臺灣漫畫家的展。
為了協助已經買了臺灣漫畫版權的義大利出版社可以賺錢(以便樂意買更多版權),八位臺灣漫畫家有五位是都已經有義大利文出版的。
簡嘉誠、柚子、常勝、阿尼默、周見信(有義大利文版),以及鄭問、吳識鴻、陳沛珛。
其中簡嘉誠和柚子兩位是參展畫家。
也很感謝大會主席Claudio Curcio 和藝術總監Matteo Stefani及他們的同事,從一開始知道我們的方向後,就給了充分的協助和合作。包括把我們展位安排在這兩年出版許多臺灣作品的TOSHOKAN出版社附近,以便許多活動可以聯結。還安排了許多媒體採訪,以及現場和讀者的互動活動。
3.
臺灣館開幕,駐義大利代表蔡允中親自出席,Claudio也來參加。
第二天,Claudio還特地趁義大利文化部長 Alessandro Giuli 巡視展會的時候,帶他來臺灣館參觀,也對設置臺灣館促進文化交流表達歡迎之意。當時柚子去忙活動,幸好簡嘉誠在。
聽說過去幾年大會請Alessandro Giuli 部長來參觀都沒成功,今年終於來還來看了我們的展覽,很榮幸。
4.
這次臺灣館實際執行及領隊工作,是小毛。
我問小毛這兩天印象最深刻的是什麼。
小毛說,一是義大利口味跟法國有點不同,並且拿坡里的讀者,比盧卡還更年輕,更熱情。
昨天簡嘉誠和柚子跟Matteo Stefani等人有一場座談。
簡嘉誠以溫潤的口條說明他如何將歷史織進人物情感中,而柚子提到她為何選擇毛筆作畫,以及有個小冊子「幹人書」專門記錄她的憤怒,現場義大利讀者聽了也都非常有共鳴。
後來柚子被問到喜歡追什麼劇,她回答Friends 之後,聽眾還會追問是其中哪個角色。她回答是Chandler 之後,聽眾就給她熱烈深有同感的掌聲。
簡嘉誠也被問到喜歡什麼電影,他回答《回到未來》之後,聽眾又追問是哪一集。他回答是第一集之後,聽眾又給他熱烈深有同感的掌聲。
二是她學會了一句義大利文:Bellissimo。
進到臺灣館看了展覽,拿到DM之後,很多人都會說Bellissimo(太美了)。
也謝謝小毛和平稑、文倩的辛勞,以及當地工作人員雲敏惠還有口譯Chiara Bartoletti的大力協助。
明天5月4日是最後一天,如果有人正好在拿坡里附近,請不要錯過。簡嘉誠和柚子也有一場Showcase的活動,大家可以共襄盛舉。
@簡嘉誠
臺灣館開幕,蔡允中代表致詞。
臺灣館開幕,(左起)小毛、駐義代表處鄧美容組長、蔡允中代表、柚子、簡嘉誠、拿坡里漫畫節主席Claudio Curcio.
蔡允中代表與Claudio主席。
這次臺灣館實際執行及領隊工作,是小毛。
開幕後的兩位畫家的活動。

第二天,Claudio還特地趁義大利文化部長 Alessandro Giuli 巡視展會的時候,帶他來臺灣館參觀,也對設置臺灣館促進文化交流表達歡迎之意。當時柚子去忙活動,幸好簡嘉誠在。
聽說過去幾年大會請Alessandro Giuli 部長來參觀都沒成功,今年終於來還來看了我們的展覽,很榮幸。
右起:小毛、Claudio、Alessandro Giuli、簡嘉誠。

2025年3月16日22:51

A 工作B 閱讀C 出版M 漫畫與小說O 活動與新聞報導
因應7月5日的預言,我們來做兩件念力增福的事!(修訂版)
1.
進入2025年,我為了該如何對待《我所看見的未來》這本書,有猶豫。
一方面,這本書的主題是預告今年7月5日 太平洋會有一場大地震、海嘯,早已經在台灣、香港等地廣受注目。現在進入2025年,理當更加大力推廣。
另一方面,我很相信意念的力量。好事壞事,都有可能「心想事成」。我也擔心大家太過注意這件事情,會不會更加大了災變出現的可能性。
後來我傾向後者,所以今年剛過去的台北國際書展上,我們沒有刻意用大牆面來突顯這本書,也沒辦演講。
我自己更是很久以來一篇貼文也沒談。
直到上星期二。
那天,我看到三月初一場橫掃澳洲黃金海岸的颶風留下的結果,大感震撼。一整片美麗的沙灘,被切出一大條「斷崖」。
光一場颶風就能造成如此嚴重的後果,萬一《我所看見的未來》所預言的大地震、海嘯當真出現呢?
加上同時看到日本科學家透過海底GPS觀測,預警千島海溝地震帶「應力」持續累積,可能已經達到引發9級大地震的程度。
我趕快重讀一遍這本書。
看完也決定要正面、積極地討論這本書,並邀請大家一起討論。
以下是我的理由,以及建議。
2.
首先,這本書作者竜樹諒所做的預言是什麼呢?
她看到的是:2025年7月5日,在日本以南,台灣以東,菲律賓以北,關島以西的太平洋,會出現大地震。這場大地震所引發的海嘯高度,超過311大地震三倍。
因為一本漫畫書作者說她會作預言夢,就相信這一天會有這麼大災變出現的可能,是不是「迷信」呢?
我認為首先要看竜樹諒這個人,以及《我所看見的未來》這本書的背景。
竜樹諒值得大家注意的,不只是她在書中所說,過去夢中看到的書屢屢預言命中,包括2011年的311大地震。
同樣值得注意的,是她的行事風格。1999年,竜樹諒出版《我所看見的未來》之後,就神隱了。即使後來311大地震印證了她的預言,她也沒出面享受她大可以有的光環。
竜樹諒神隱到後來很多人以為她已經去世,甚至假冒她的身分出來招搖撞騙,因而促使她決定在2021年再現身一次,把《我所看見的未來》更新出版完全版,並且也就在為了出書開最後一次編輯會議的7月5日早上,她做了一個預言夢,看到將在2025年7月發生的事。
從這些看來,竜樹諒並不是經常以販賣自己預言能力為生的人。
這樣一個有相當預言能力,又長期寧可神隱的人,當她願意從隱姓埋名中現身,再度提出一次對重大災變的預言時,如果完全不顧她過去預言也曾經有不準的時候,馬上就全盤接受,嚇得失魂落魄,固然可能是「迷信」;但如果完全不顧她的預言也有很準的時候,嗤之以無稽之談,會不會也是另一種「迷信」?
我自己讀了書之後的看法和立場是:我希望她這次預言的事不會發生。但是在那之前,至少我會認真看待她的預言,不排除以今年7月5日為中心點的前後一段時間,在台灣以東的太平洋,會出現大地震和大海嘯的可能性。
還有,注意她在書中提到的兩個重點。
3.
竜樹諒在書的後記裡有段話說得很打動我,也是讓我認為應該認真注意的原因。
她說:
——————
「預知」,是警告。因為「能夠避免」,所以「『被』看到」。
我想是有「防止災難」、「讓災難縮小規模」的方法的。
——————
有些預言者,是以預言發生的事情之可怕、之末日,來說服你跟隨他。
但竜樹諒強調的是:預言、預知,是為了大家可以一起預防,以便即使有大地震、大海潚發生,大家可以共同「防止災難」、「讓災難縮小規模」。
竜樹諒說:「如果處在什麼都不知道、不明白的狀態,總是會疏於預防的準備,也會有人來不及逃走。」 而現在她連7月5日的日期都清楚地表示出來了,「大家就能在同樣的目標下共同努力了吧?」
所以重點在大家如何一起準備「防止災難」、如何「讓災難縮小規模」。
4.
同樣重要的,是竜樹諒在預言中看到災後的情景。
雖然她看到的地震、海嘯強度很大,但不像其他末日預言,竜樹諒說,在大海嘯之後的世界,她看到了「很光明、美麗的未來。……..地球整體,所有的人的狀態都明朗光亮、生氣蓬勃地生活著— 我感受到的是這種印象。
「我看到的,並不是大災難後人們消沉無力的景象,是接下來大家共同努力的堅強意志。」
我相信:不論7月5日有沒有發生竜樹諒所說的事情,「所有的人的狀態都明朗光亮、生氣蓬勃地生活著」,是我們共同面對今後地球極端氣候與環境所該有的心態,和努力。
5.
既然是共同努力,共同準備,我希望大家一起念力增福!我們共同創造未來!
我們來進行正向意念徵集活動,也就是徵稿活動,邀請大家一起來進行。
這個活動有兩個主題。
第一個主題是:「我所防護的未來」
針對如何因應7月5日的可能情況,寫出你想到的防護方法和計劃,投稿給我們。
其中可以有三個重點:
a. 個人和家庭
b. 社區和社會
c. 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
a,b,c 三點可以擇一寫,也可以都寫。
可以是文字的,也可以是圖像的。務實與創新、想像與現況都可參加。
唯有攜手意念能讓安全網編織的更緊密!
——————————————————
第二個主題是:「我所超越的未來」
建構未來更能應變的生活狀態,我們一起加大意念,去建構願景!
也請投稿給我們。
其中可以有兩個重點:
a. 不論面對何種極端氣候,我們仍然可以創造美好的未來,有什麼更好的建議。
b. 如何超越預言,建構更無懼極端氣候的居住、生活環境
a,b 兩點可以擇一寫,也可以都寫。
—————————-
以上兩篇投稿,都請即日起投到 這個信箱 0705Beyond@gmail.com
來信主旨請註明是投哪一個主題。
截止日是 4月15日。
我們在看過之後,兩個主題會各選擇五篇編輯發表,每篇致贈一萬元薄酬。
發表的時候,會首先考慮方便傳播的電子書,在7月5日之前廣為傳播,讓更多人共同準備、共同努力。
期待大家的回應。
三月初一場橫掃澳洲黃金海岸的颶風留下的結果,大感震撼。一整片美麗的沙灘,被切出一大條「斷崖」。
光一場颶風就能造成如此嚴重的後果,萬一《我所看見的未來》所預言的大地震、海嘯當真出現呢?
這本書作者竜樹諒所做的預言是什麼呢?
她看到的是:2025年7月5日,在日本以南,台灣以東,菲律賓以北,關島以西的太平洋,會出現大地震。這場大地震所引發的海嘯高度,超過311大地震三倍。
因為一本漫畫書作者說她會作預言夢,就相信這一天會有這麼大災變出現的可能,是不是「迷信」呢?
我認為首先要看竜樹諒這個人,以及《我所看見的未來》這本書的背景。
竜樹諒值得大家注意的,不只是她在書中所說,過去夢中看到的書屢屢預言命中,包括2011年的311大地震。
同樣值得注意的,是她的行事風格。1999年,竜樹諒出版《我所看見的未來》之後,就神隱了。即使後來311大地震印證了她的預言,她也沒出面享受她大可以有的光環。
竜樹諒神隱到後來很多人以為她已經去世,甚至假冒她的身分出來招搖撞騙,因而促使她決定在2021年再現身一次,把《我所看見的未來》更新出版了完全版,並且就是在這個新的完全版裡預言了將在2025年7月發生的事。
從這些看來,竜樹諒並不是經常以販賣自己預言能力為生的人。
這樣一個有相當預言能力,又長期寧可神隱的人,當她願意從隱姓埋名中現身,再度提出一次對重大災變的預言時,如果說馬上就嚇得失魂落魄,固然可能是「迷信」,但如果我們完全不加理會,嗤之以無稽之談,會不會也是另一種「迷信」?
我自己讀了書之後的看法和立場是:至少,不能排除可能性。需要謹慎注意以今年7月5日為中心點,前後半個月,在台灣以東的太平洋,會出現大地震和大海嘯的可能性。

 

三月中旬,同時看到日本科學家透過海底GPS觀測,預警千島海溝地震帶「應力」持續累積,可能已經達到引發9級大地震的程度。

 

2024年12月20日 20:00

B 閱讀M 漫畫與小說

蟲來的時候,你不在意;樹倒了一棵時,你也不在意,繼續等到更多棵樹倒下時,森林已經崩毀一半,還來得及嗎?

蟲來的時候,你不在意;樹倒了一棵時,你也不在意,繼續等到更多棵樹倒下時,森林已經崩毀一半,還來得及嗎?
有人問:為什麼結尾會用這樣比較悲傷的結局?一般來說,會設計一個轉折讓主角覺醒並出面改變一切。我說,不是每個故事都會有英雄出現,也不是每個故事主角都來得及覺醒,更多數符合現實的狀況是,我們眼睜睜看著事情發生,緊張、恐慌、然後束手無策地跟著墜落。
我當然可以設計讓主角成為英雄,但我在想劇情時,我強烈的抗拒這樣的做法,畢竟在我的世界裡,英雄不存在,能依靠的其實只有自己,如果自己無法自覺並做出改變,最後就要承擔後果。「不用期待英雄出現,請讓自己成為自己的英雄,每個人都是彼此的英雄」,其實也是這本書隱藏的另一個想法。
森林這本書的初衷就是想大家多主動了解身邊所發生的事情。像是最近的立法院,你好奇發生了什麼嗎?你有想試著了解嗎?身邊有不同立場的人有去聽聽他們說什麼?
無論如何,開始想了解就是好的第一步,即使過程中會覺得混亂、噁心,還是請你耐著性子去理解這麼多這麼無聊,但卻是和你、也和你的孩子至關重要的事情。
天佑台灣,祈禱一直都能平平安安,這是我們的家,唯一的家,也感謝所有負重向前的你們,這幾天頂著低溫、出現在街頭的每個人對我來說都是英雄,謝謝你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