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3位空服員
O 活動與新聞報導P 隨筆
【尋找3位空服員】
我在寫一篇文章,題目暫定為<EVA 的世界>。
目前已經訪問,也正在訪問一些人。
也需要再找到三位在不同航空公司工作的空服員訪問,才能更完整一些。
一位是大韓航空的。
一位是日航或亞細亞的。
一位是荷蘭航空的。
如果曾經之前有在長榮工作過的經驗,當然更好。
願意的人,請私訊聯絡我。
也請大家幫我轉問。
感謝。
照片取自 桃園市空服員職業工會 http://bit.ly/2JnEou1
【尋找3位空服員】
我在寫一篇文章,題目暫定為<EVA 的世界>。
目前已經訪問,也正在訪問一些人。
也需要再找到三位在不同航空公司工作的空服員訪問,才能更完整一些。
一位是大韓航空的。
一位是日航或亞細亞的。
一位是荷蘭航空的。
如果曾經之前有在長榮工作過的經驗,當然更好。
願意的人,請私訊聯絡我。
也請大家幫我轉問。
感謝。
照片取自 桃園市空服員職業工會 http://bit.ly/2JnEou1
【文人無行,及彈劾案案名】
昨天公懲會審理監察院彈劾管中閔違法兼職案,審判長要求管中閔指認監察院懷疑可能是他所寫的文章,「管中閔表示,時日久遠,記不清楚,審判長則請管回去後整理資料,之後再行指認。」
寫文章的人,每一個字每一個標點符號都是自己生出的孩子,是不是自己寫的,看一眼就會認出。
要說因為時日久遠就記不清楚,還得回去整理資料之後才能指認,應該只有習慣抄襲的人才會出現這種問題。
政治人物碰到自己迴避不了的問題就推搪記不得,是常見的事,也不值一哂。
一個經常以文人自居的大學校長,閃躲自己違法兼職的爭議,卻喜歡掉書袋,講「深文周納」;不顧自己應有的風行草偃的高度,不但不思澄清諸多兼職爭議,還只知跳針重複「政治迫害」,讓我只想到四個字:「文人無行」。
另外,看報導昨天公審的新聞,許多媒體的焦點都聚在管中閔儘管是政府高階政務官,是否可以投稿拿稿費、拿了多少、哪些文章是不是他寫的、文章裡是否涉及政府事務、追究政務官寫稿是否違憲,等等。
我不知道這到底是媒體的報導故意模糊焦點,打泥巴戰,還是審判長模糊了焦點。
今年二月監察院公布管中閔兼職情形的調查報告,後來監察委員蔡崇義還召開記者會,說明彈劾他的原因重點不在他寫稿,「任何人寫稿領稿費都是正當的」,但蔡崇義表示,「監察院彈劾的關鍵,是因為固定領取稿費。蔡並談到,其實當時管中閔在某媒體,也領有幾十萬稿費,但也沒說他是兼職,只有固定收入才會認定是兼職。」
劃一下重點:當政務官,還是機關首長級的高階政務官,是不是投稿,是不是匿名發表的投稿領稿費,如果是按篇計酬,不在這次監察院彈劾的範圍之內。監察院彈劾的,是看到管仲閔在壹傳媒連續七個月每月固定領取稿費,形成固定收入,才認定是兼職。
監察院彈劾案的案名,不是管中閔「違法投稿賺稿費」案,是「違法兼職案」。
昨天審判長也完全沒有追究這個「固定收入」,難道是連監察院彈劾報告的標題都沒看?
下次開庭,請不要跟著一些媒體起舞打泥巴戰,從這個根本上審理。
相關閱讀
管中閔兼職調查「完整報告」大公開!http://bit.ly/2Jg3ZoQ
監院認定管中閔兼職文章 裴偉:沒有一篇是管寫的 http://bit.ly/2FMLoQe
【上善若水—-新社運2.0,又是柔性的力量】
才剛寫完一篇柔性的力量,來家看到這一篇分析昨天發生在香港的事,解析了他們的「新社運2.0」。
『Be water源自於香港已故武打影星李小龍,意思是武者不被形式所拘,要像水一樣流動,既柔軟又剛強;既能適應萬物,又能匯聚為強大的力量。
『6月掀起的反送中運動,已開啟香港社運2.0模式,be water正是示威者奉行的運動哲學。他們記取2014年「占領中環運動」的教訓,不迷戀占領大場,而是伺機點火抗爭,然後快閃。……
『老子說「上善若水」,現在抗爭者策略和意識上也作了調整,懂得be water。…..
『雖然這次運動去中心化、去「大台」化,抗爭者卻依然能成熟地用社交媒體和網路來動員、組織、指揮,且聚散迅速、進退有據,如「水」一般。它是「新社運」的更為成熟版,實可稱為「新社運2.0」。』
【永不忘記柔性的,寬容的力量—-給罷工空服員的建議】
今天晚上去凱道參加空服員的活動,我上台致詞大致如下:
首先,我是以過去二十年長期使用長榮的乘客,在國內兩家航空公司裡幾乎可說非長榮不搭的乘客身分來發言。
雖然這麼長期使用長榮,但是我和長榮的空服員應該說是比較少互動的。因為搭飛機,尤其是搭台北紐約直飛的這種長途航班,我練就了龜息大法。由於擔心在機上如廁的不便,所以我都除了登機前清空腸胃之外,一路也盡量不吃不喝。
大部份時間我都在睡覺。醒過來的時候就是看我的書,或者寫東西。所以如果有空服員路過好心地問我:「郝先生,請問有什麼需要嗎?」我泰半會頭也不抬地回一句:「謝謝,不用。」而我相信,那種口氣也很容易讓人以為是很不耐煩。
總之,我使用長榮的次數雖然多,但是我很少和空服員有什麼互動。並且,到這次她們罷工之前,我也從沒有注意到其中沒有男性空服員這件事。
所以我首先要說的話就是,趁這個機會向曾經那麼長期使用的長榮的空服員,對她們的服務說一聲謝謝。
之後,我想說的話其實都寫在文章裡了。如果在今天晚上要給什麼建議的話,我只想提醒她們,這次她們能一直來到這裡,創下了紀錄,倚靠的是一種獨特的力量,也就是女性的力量。女性的力量,就是柔性的力量、寬容的力量。正是因為這種力量和站在對面的力量是如此之不同,所以格外顯得有力。
而看今天的新聞,很多事情有不同的風向了。許多人站出來支持她們,許多其他行業的工會也站出來發聲。所以接下來她們的力量可能會顯得比過去強大許多,但也可能仍然要面對長期的抗戰而疲憊、憤怒。
所以我給她們的建議是:接下來不論感到自己強大起來,還是覺得疲憊、憤怒,都不該忘記自己起始的力量,那女性的力量、柔性的力量、寬容的力量。不論面對她們要抗爭的對象,或是面對離開罷工行列的會員,都該如此。永遠要相信柔性的力量、寬容的力量是最大的、最上的。
以上是我表達的。也請大家參考。
【為什麼不是突襲罷工?不能預告罷工?——我們可以做的第二件事】
如果說大家可以為罷工的空服員做的第二件事,我會說是幫她們為兩件事情做解釋。
1.
第一件,就是這次的罷工不是突襲罷工。
可以證明的,就是不談四月預告罷工,五月表決,光以六月七日投票表決罷工通過來說,第二天幾家報紙版面都是很大篇幅報導的。
蘋果日報是頭版全版。
自由時報是頭版頭條,加上四版全版。
聯合報是五版頭條。
中國時報是五版底。
(請見附圖)
這些媒體對罷工的立場雖然不一,但是都顯著地報導。中國時報報得最少,但也不是報屁股。
蘋果日報的標題就大大地標示著:「長榮空服隨時可罷工」、「恐6/24 前發動」、「日衝擊逾四萬旅客」。
所以大家應該幫助說明,讓一些人不要受長榮的影響,以為這次罷工真是突襲罷工。
至少,從6月8日這麼多報紙的報導(還不算電子媒體和網路媒體),到6月20日實際罷工,中間足足有十二天。
這樣還要說是突襲罷工?
2.
第二件,就是為什麼不能預告罷工。
我問過罷工空服員的一位工會常務理事李瀅,6月20日為什麼不預告是第二天或第三天才開始罷工,而必須是當天下午四點就開始。
和她談過之後,我說:「凡罷工就是要讓資方難以應付,不然為何要罷工。可以這麼說嗎?」
李瀅回答:「可以,如果不影響旅客,那長榮到底怕什麼,勞工到底有什麼資源和影響力?」
我想,也許打一個比喻也許比較容易明白。
六月七日通過罷工決議,像是宣戰。而實際罷工,像是開戰。而沒有人是會事先宣布開戰時間的。
以二戰的諾曼地登陸戰為例。
當時全世界的人都知道盟軍要反攻,要從法國的某處海岸登陸。但誰都不知道到底何時,到底何地。那是最高機密。想想看,如果德軍知道盟軍是要在六月六日從諾曼地登陸,盟軍有任何機會嗎?
如果說連軍事力量相埒的雙方都如此,那麼資源和力量都遠比長榮小到不成比例的空服員要罷工,當然更不能預告。預告了,就什麼作用都沒了。游擊隊還要預告何時攻打什麼地方,就等著被殲滅了。
長榮在6月30日提出要工會承諾未來預告罷工,還在指定地點罷工,是太小看罷工空服員的判斷力。
而大家可以做的事,就是幫忙向一些覺得受到影響的消費者多做說明。
也許有人會說,罷工可以,但不要影響我消費者啊。
消費者實在要說這句話,要抗議的話,應該對長榮說,應該是向長榮抗議,不該是向罷工的空服員抗議。
航空是特許行業。台灣是長榮和華航兩家寡佔的行業。
長榮在寡佔的特許行業裡擁有如此雄厚的資源和力量,並且事前都知道空服員在6月24日之前可能隨時發動罷工,當然應該負更大的責任來避免此事發生,或者說,發生了之後要負責消除或賠償對消費者的影響。
不然為什麼給他們特許呢?
相關閱讀
秋後不算帳的一個最卑微的起點——我們可以做的第一件事
http://bit.ly/2IZpiMv
球回到長榮手上之後的兩個可能,以及對大家的意義
http://bit.ly/2YhPK9l
一個長期使用者給長榮及罷工的女空服員的建議
http://bit.ly/2Nj3kbD
Recent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