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B 閱讀

8月藍色青春的導覽

B 閱讀C 出版O 活動與新聞報導P 隨筆

【8月藍色青春的導覽】

八月,是會聯想到青春的月份。
而青春,會聯想到什麼?憂鬱?喜悅?青春,又是什麼樣的顏色?

image3非常圖像空間,八月主題訂為「藍色青春」。

這個月,我們會介紹幾米的《碰碰頭,說說話》,他在全球疫情的新挑戰中,畫出人性對誠摯親密的期盼。

在七夕的氛圍中,新一代漫畫家水晶孔也用畫筆繪出愛情的模樣,《紅線》的端倪。

有一位自從出道起就有「仙女」之稱的藝術家倪瑞宏,記載了她受到神明認證的行動藝術、「成仙之路」,寫成《仙女日常奇緣》。

有一本圖解剖析寫作與創意的《神奇之書》,不管故事的設定在奇幻國度、遠得要命的星系、很久以後的未來,還是離家近的小地方,都適合創作者,以及讀者當作指南。

這個月,也是松本大洋兩本短篇故事集《日本兄弟》、《藍色青春》登場的時間。少了長篇作品的限制,松本大洋在這兩個短篇故事集裡展現出驚人功力,用不同風格的畫技,畫出了腦中的靈光乍現,也畫出心底的黑暗幽微;畫出了最抒情的虛無,也跨出日漫範疇,向歐漫美學致敬。

這個月,也有《湯姆生鏡頭下的晚清中國》。十九世紀末,身兼攝影家、地理學家,以及旅行家等多重身份的湯姆生,以紀實攝影先驅之姿,遠渡重洋來到遠東。他以香港為起點,途經福爾摩沙台灣,再一路北上,前後五年,長途跋涉四 、五千哩,成就了這本世界攝影史上的經典之作。

8月7日星期五晚上,大塊文化及iMage3非常圖像空間負責人郝明義將會做本月份的特展導覽,歡迎參與。

|時間|2020年8月7日(五)19:30-21:00
|地點|image3非常圖像空間(臺中國家歌劇院5F)
|主講|郝明義
免費報名網址:
https://www.accupass.com/event/2007240906006303978100

 

 

2020 年 8 月 2 日,11:37

B 閱讀C 出版P 隨筆

喜歡松本大洋的人啊,《日本兄弟》來了!

我們同事寫了一個文案是:「如果拿掉長篇作品的限制、解放松本大洋強大的畫力,會發生什麼事?」

答案就在我們這個月出版的他兩個短篇集子《日本兄弟》和《藍色青春》裡。

先來看看《日本兄弟》吧。

這是松本大洋1995 年(時年28歲)出版的短篇漫畫合集,全一卷,創作年代接續在《藍色青春》之後,從1994到1995年,約為結束連載《惡童當街》的時期。書中收錄11篇短篇漫畫。

那短篇的松本大洋有多好看呢?
「短篇的松本大洋,精鍊而自由,在本作之中,他毫不吝於端出只有他才能創造出來的種種奇想:不停詰問死後世界的小學生春男、西洋搖滾&暴力、猩猩與熊的GP賽車、既瘋癲又睿智的半裸嬉皮、豢養犬頭花的雙胞胎怪童、喝薑汁汽水和梅子昆布茶的黑道⋯⋯本書堪稱奇想的寶庫,篇篇妙不可言!同時可看到他如何琢磨出經典長篇中的重要橋段或是角色塑造,是松本大洋迷不可錯過的珠玉短篇集。」

這次我們的版本,根據的是2010年出版的《日本兄弟》新裝版,比初版多了2001年12月幫《spoon》雜誌畫的全彩漫畫〈m〉(約和《Number吾》同時期),以及2002年刊載於《藍色青春Visual Cine Book》的〈長椅〉。

〈m〉是非常珍貴的全彩短篇,雖然只有短短一個跨頁刊頭和兩頁漫畫,卻表現出充滿童話的奇想趣味,畫面中同時埋藏許多有趣細節,很值得和後頭的〈日本兄弟〉對照。

二十五年前,松本就在吶喊:

「這個城市已經毀了,你們都壞掉了!」
「不要用眼睛看、不要用耳朵聽!不要創造光!誰准你們這樣,誰啊!」

現在大家再一起聽聽、看看吧!

(藍色青春再另介紹。)

封面有書腰的時候是這樣的。
拿掉書腰是這樣。所以可以說是有雙封面噢。 大 塊 ✦ https://bit.ly/2Ec8l1j 博客來 ✦ https://bit.ly/2OQN0wH 誠 品 ✦ https://bit.ly/2OTVuTM 金石堂 ✦ https://bit.ly/3jyXEpV 讀 冊 ✦ https://bit.ly/3fZEabC

 

迷人的構圖和線條、造型。

 

〈m〉是非常珍貴的全彩短篇,雖然只有短短一個跨頁刊頭和兩頁漫畫,卻表現出充滿童話的奇想趣味,畫面中同時埋藏許多有趣細節,很值得和後頭的〈日本兄弟〉對照。

 

 

2020 年 8 月 1 日,11:28

B 閱讀C 出版P 隨筆

還記得就在不久以前,大家見面只能說「拱手不握手」嗎?
連握手都不行,更親密的距離當然就更不在話下。
而人與人是需要親密的。

「頭碰頭」,幾米說這是他和女兒常做的舉動,也是和家裡寵物貓的親暱活動,是個溫暖窩心的動作。所以,「頭碰頭也是他近幾年一個重要的創作主題。他做雕塑,畫油畫,到畫專欄作品,都會看到人和動物、人和植物頭、動物和動物、動物和植物頭碰頭的畫面。

他想畫成一本書也說了好久。現在終於出來了。

正好在疫情爆發的2020年,他想表達的也就格外迴盪:

「時時刻刻我都希望,
「你在身邊與我頭碰頭,
「分享這日常的平淡幸福。」

我們平裝本和精裝本兩個版本做了兩個不同的封面。
兩個版本都很有特色,精裝本意象清楚又有趣,平裝本意象豐富又溫暖。
我自己個人比較更喜歡平裝本的封面。
因為就是心裡一下子滿滿的感受,想到可以頭碰頭,說說話,是多美好的事。

祝大家都有可以頭碰頭,說說話的人,和時刻。

 

平裝版 【頭碰頭說說話】 大 塊 ✦ https://bit.ly/39sOwhN 博客來 ✦ https://bit.ly/3jwVJlE 誠 品 ✦ https://bit.ly/30KB7O3 金石堂 ✦ https://bit.ly/3eVwaqQ 讀 冊 ✦ https://bit.ly/3jCuMx5 友善書業✦https://bit.ly/3163Ugv

 

精裝版意象清楚又有趣。 【頭碰頭說說話 (精裝版)】 大 塊 ✦ https://bit.ly/39sxAbs 博客來 ✦ https://bit.ly/2CZ1vMe 誠 品 ✦ https://bit.ly/3hAVtQD 金石堂 ✦ https://bit.ly/2ZSt4jc 讀 冊 ✦ https://bit.ly/2BoVGae 友善書業✦https://bit.ly/3163Ugv

 

這一張圖做封面也很棒。

 

馬利說:每天早上他起來寫小說,都在做這件事。

 

 

五歲立志的兒童人權之父

B 閱讀C 出版P 隨筆

【五歲立志的兒童人權之父】

《柯札克猶太隔離區日記》本來是我七月最想談的一本書,結果因為太想了,結果就成了七月底才談到。

1.
二戰期間,可歌可泣的事蹟很多。但是我自己最先想起來的,是兩個波蘭人。
雅努什.柯札克( Janusz Korczak)正好是其中之一。

柯札克生於十九世紀末,是一位醫師、作家,也是終身關注兒童權利和教育的社會運動家。

在中華民國建國的1912年10月,他就開始在華沙經營一個四層樓,觀念、組織和方法放到今天都仍然可謂先進的「孤兒之家」。

而隨便在網上查一下,就可以知道他畢生關注兒童人權與教育,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就是照著他的理念制定。

換句話說,柯札克是引領整個二十世紀兒童權利和教育觀念的先鋒。

2. 納粹佔領華沙後,柯札克和他收容的猶太孤兒,不得不被迫搬出他經營數十年的「孤兒之家」,進了華沙的猶太隔離區。

他們在猶太隔離區裡待了兩年時間,直到1942年。

那年七月到九月,納粹每天從隔離區送幾千人到特雷布林卡集中營,前後達二十六萬人。而柯札克所收容的大約200名孤兒,是被要求在八月的某一天送走的,先到烏姆許拉格廣場,再被載走。

柯札克本人本來是可以不在其列的,但他選擇主動陪同孩子擠上一輛載運家畜的貨車,一起去了集中營。

因而我們看到這樣的場景:一群孩子舉著旗幟,帶著最喜愛的玩具和書籍,互相手牽手前行。走在前排的,我們甚至可以看到有人臉上帶著笑容,像是要去遠足。而陪同他們走在最前排,讓他們緊緊拉著手的,是一位戴著眼鏡,身形瘦削,微低著頭的老先生。

柯札克會做出那個抉擇,陪孩子一起去集中營,不論當時他是否知道那實際上是滅絕生命的地獄,都是出於一個信念:他無法讓這些孩子孤獨地踏上那段黑暗之路。

二戰結束七十多年,但柯札克陪同孩子走向死亡的形像,成為永難磨滅的勇者與聖者的象徵。

3.
然而,波蘭一位研究柯札克的學者在這本書的導讀裡寫了一段話:

「我們對柯札克最深刻的印象,是他最後走向烏姆許拉格廣場的傳說,這傳說後來不斷在詩歌和文章中被重述。然而,傳說掩蓋了他的人生、事蹟和創作。」

他說,「這種想法基本上是對柯札克這個人的侮辱,是對關於他的記憶的不尊重。 眾人眼中不凡、英雄式的舉動,對柯札克來說是理所當然、再自然也不過的,完全符合他的人生觀和教育宗旨, 他無法做出其他選擇。」

換句話說,與其注意柯札克那英雄、聖者的一幕,不如更了解柯札克這個人,他平凡的一面,人性與包括脆弱與陰暗的一面,但又為何及如何從中生出他終生堅持的價值觀。

《柯札克猶太隔離區日記》正好提供了一些我們可以近距離觀察柯札克的機會。

4.
這本書是柯札克在他人生最後三個月時間裡寫的。

在隔離區裡那段時間的柯札克,又累又弱又病。

一位幫他看病的醫師如此記下他的模樣:

「他很削瘦,臉頰長滿紅斑,眼睛很紅, 說話很小聲,呼吸困難。 X光顯示他胸腔有積水。柯札克醫生對此毫不在意。他問, 積水到了哪裡,當他得知,積水還沒到第四肋骨,他擺擺手表示這只是小意思。」

但是這樣狀態的人,在他開始寫日記的時候,透露了他有著多麼熱情的寫作構想。

有一本厚厚的書,關於孤兒院的夜晚和孩子們的夢。
有一本上下兩冊的小說,關於巴勒斯坦的故事。
有許多科學家和思想家的故事。
有下一個五千年,在最美麗的奧林匹克,詩人和音樂家的戰爭。
又因為他手上有五百筆關於孩子身高體重的資料,「我怎麼能不寫一本書,談談人類那 美麗、堅定又愉快的成長? 」
最後,他說要寫「自傳。 是的,關於自己,關於渺小又重要的我。」

他寫的這三個月日記,幾乎把這些層面都觸及到了。

他不只是記錄了在猶太隔離區的日常,也在以文學的筆觸描繪時代的容貌;他不只寫那三個月,也在寫他自己一生;他不只寫孩子,也把自己真實的喜怒和個性都寫出來。包括他隨身帶著自殺用的毒藥,以及伏特加為他舒解壓力的感受。

他的寫法也跳躍得很大。有沉思、自語、流水帳、故事、憤怒的渲洩,還有夢想,以及文學的筆觸。

像是某種預知,日記的最後一篇是這樣寫他看到的一位納粹軍人。結尾有像沈從文小說《邊城》一樣的韻味:

「我在澆花。窗後是我的禿頭,真是個絕佳的瞄準目標。 他手上有槍。為什麼站在那裡靜靜地看?
「目前沒有命令。 也許他之前是個鄉下的老師,或是一個公證人,或者是萊比錫的掃街工友,科隆的服務生? 如果我對他點頭,他會怎麼做?或是友善地揮手? 「或者他不清楚目前的情況?
「也許他昨天才從遠方來…… 」

5.
整本書最多,也最主要的,還是他隨時對孩子的關心:

「床上好軟,好溫暖。起床對我來說會是件難事。但是今天是星期六———星期六我會在早餐前給孩子們量體重。有史以來第一次,我對本週的結果不感興趣。他們應該 要長胖。(我不知道為什麼昨天晚餐孩子吃生的胡蘿蔔。) 」

柯札克不只關心自己照顧的兒童,連看到街上垂死的兒童,他也會思考:

「這些街童要送去哪裡。不能把所有人送到同一個機構,因為單一機構無法負荷,應該要分散送到不同的機構。哪些機構要收?誰要去護送這些孩子?孩子暫時安置在警局時應該獲得什麼照顧?警察該如何對待這些孩子?醫院應該要有什麼設備?這許多許多的小細 節,柯札克都會仔仔細細地思考、規畫。 」(譯者林蔚昀整理的話。)

我一直很好奇像柯札克這樣的人,他對兒童的各種權利和教育有這麼無所不至的關切,這種個性到底是怎麼形成的。

他的日記也有一些披露。

「我應該在(五歲)那時候,就在私密的談話中告訴了外婆我改變世界的遠大計畫。我的計畫不大也不小,就只是把所有的錢捐出去。要怎麼捐,還有要捐到哪,捐了之後要怎 麼做,我那時候還不知道。……..而我想要解決的問題很困難:要怎麼做,才能讓世界上不會有髒兮兮、衣服破破爛爛、飢餓的孩子? 」

一個人在五歲的時候就立了這個志向,他終生實踐,也就多少可以理解了。

而柯札克對兒童的權利與教育之重視與實踐,其影響之大,可以從林蔚昀談到的一個例子得到反證。

「許多讀者(尤其媽媽)都對我說,雖然知道柯札克的理念很棒,她們也認同,但不敢看柯札克的作品,因為無法做到他書上說的,會覺得自己的一言一行都被譴責。」

6.
最後來談談怎麼讀這本書。

林蔚昀的建議是:「讀這本書的最好方式是隨機翻開,每晚讀一點,就像柯札克每晚寫一點一樣,然後慢慢地去理解。」

她說在給這本書的翻譯收尾的時候,剛好是武漢肺炎開始在全球蔓延的今年二月。當時雖然每天外在的生活都有許多不安,但每天晚上打開檔案,翻譯柯札克的作品,「卻讓我有一種平靜的感覺,雖然我知道那裡面寫的是比現在更可怕的黑暗幽谷。」

接著她寫了自己的感想:
「那種平靜感從何而來?我想,那是因為柯札克讓我看到,在不安和絕望中,依然 要坦然面對當下的生活,做好每天該做的事。不管怎樣都要努力,直到最後一刻,畢竟最後,能夠穿越黑暗的不是苦痛,而是光。」

我很同意她的說法。

只是我自己還是一口氣讀完了。就當讀一本意識流的文學。

雖然很多地方也許來不及消化,但我迫不及待地想多了解這個人一些,多體會他那獨特而珍貴的價值觀,是如何形成又展現的。

 

因而我們看到這樣的場景:一群孩子舉著旗幟,帶著最喜愛的玩具和書籍,互相手牽手前行。走在前排的,我們甚至可以看到有人臉上帶著笑容,像是要去遠足。而陪同他們走在最前排,讓他們緊緊拉著手的,是一位戴著眼鏡,身形瘦削,微低著頭的老先生。 這應該出自於拍柯札克的一部電影:Korczak /restaurierte Fassung / Trailer https://bit.ly/3jIR2FE

 

 

德軍佔領波蘭,在華沙街頭築起高牆,劃出猶太隔離區。 行路徑。(Wikimedia Commons / Public Domain) (Bundesarchiv, Bild 101I-134-0791-29A / Knobloch, Ludwig / CC-BY-SA 3.0) https://bit.ly/3jIR2FE

 

 

猶太隔離區街頭無家可歸的兒童。(Wikimedia Commons / Public Domain) https://bit.ly/3jIR2FE

 

 

【柯札克猶太隔離區日記】 博客來 ✦ https://bit.ly/2UUgHAc 誠 品 ✦ https://bit.ly/3dNXt66 金石堂 ✦ https://bit.ly/37M4zX9 讀 冊 ✦ https://bit.ly/2YcFt0A 友善書業 ✦ https://bit.ly/2yJQHzn 大 塊 ✦ https://bit.ly/2Bj0H3O https://bit.ly/3jIR2FE

 

 

星期六和星期天,在台中

B 閱讀O 活動與新聞報導P 隨筆

【星期六和星期天,在台中】

明天,7月25日下午兩點半,由吳俞萱來講葡萄牙創作的繪本《戰爭》,對照許多其他繪本,(包括《敵人》、《炸彈娃娃》、《如同此石》、《狐狸與飛行員》、《戰火中的孩子》等),探索這些書的敘事視角、繪畫風格、反擊戰爭的力道。吳俞萱是詩人,把主題也聚焦在繪本中的詩情畫意。
報名網址|https://www.accupass.com/go/20200725

後天,7月26日下午三點,谷口治郎的《光年之森》《引路者》,則由小莊為大家主講。同是漫畫家的小莊,談谷口治郎這兩部作品與過往不同之處與特色,精彩可期。台北有一位同事就哀嘆去不了….台中的朋友請不要錯過。
報名網址│https://bit.ly/2Z6Pgp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