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B 閱讀

給洗完澡、擦乾身體的人(修訂版)

B 閱讀C 出版P 隨筆

【給洗完澡、擦乾身體的人】(修訂版)

最近我的讀書選擇出現了一個模式。
每天回到家就先看唐人筆記小說,奇幻華麗兼有歷史掌故,一頭栽進去,跟著那些狐鬼仙道、端麗妖艷各有奇色的女子進進出出。

然後另備一書並讀。選個完全不同類型,以便有時候跳出來到另一個世界換個心情,也好比冰熱交替的三溫暖。
上個周末我選了一本「並讀」的書,交替了幾次後就放不下來,一口氣讀完,連書末的感謝辭也沒放過。

書名《一千零一個點子之後》,作者是Netflix的共同創辦人及第一任執行長馬克.藍道夫(Marc Randolph) 。

1.
好看在哪裡呢?

剛開始,有一種另類八卦的吸引力。

今天大家談到Netflix,另一位共同創辦人也是目前執行長的瑞德.哈斯汀(Reed Hastings),有一個流傳很廣的故事。說他當年去百視達租錄影帶來看,因為過期還帶而被罰四十美元所起的靈感。

而藍道夫要說個不同的故事。

他說,矽谷愛死精彩的創業故事,喜歡聽創業者講他怎麼獲得一個牛頓坐在蘋果樹下的時刻,怎麼迸發出讓世界就此不一樣的點子。

所以,哈斯汀講的那個故事雖然很精彩,他也的確有一卷逾期未還的錄影帶,但是藍道夫說,那只是一部份的故事,而Netflix的創業點子和逾期費一點關係也沒有,「事實上,我們在初期也收逾時的罰金。」

他要講的故事,是從他和哈斯汀要共創新公司的時候,他開著車子,丟出為客戶訂製棒球棒、郵寄客製洗髮精說起的。

而藍道夫顯然是很會寫的。他說這本書沒有找寫手,那他真是天生寫手,非常會說故事。

Netflix 的點子如何誕生、名字如何出現,怎麼找到豪勇七蛟龍般的創始班底(包括錄影帶和A片達人),奠基的經營模式如何發展出來,原來只投資的哈斯汀如何開始要加入經營並且要比較大的股份,他怎麼克服憤懣而同意分工,他們怎麼去見Amazon、百視達,甚至微軟洽談把Netflix賣給對方卻都沒成,最後自己閃亮上市…..

故事本身就高潮迭起,完全是二十一世紀矽谷版的鬼狐仙怪各顯神通。
甚至,還會學到怎麼做「狗屎三明治」(猜猜是幹嘛用的)。

2.
好看的另一個原因,是誠懇。

藍道夫不只把Netflix創業、成功的秘密說出來,並且講出了許多關鍵的眉角。我本來一直搞不懂他們月費吃到飽的模式所由何來,看他們一步步摸石頭過河,找出模式,就很清楚了。

還不只如此。藍道夫寫這本書,顯然是把想要創業的人放在心上的。所以他書裡不時會穿插他想多講兩句,把一些新創公司要注意的陷阱、談判的方法,也都分享出來。

也因為誠懇,所以他寫哈斯汀的部份也深刻又令人受益。

哈斯汀完全是和他兩個不同極端的對照。在藍道夫筆下,哈斯汀不但冷靜,也有些冷酷。開始,兩人的分工是哈斯汀當天使投資者,藍道夫負責實際開發與運營。到了要引入增資時,哈斯汀要求參與共同運營,執行長頭銜也一併讓給他。
藍道夫寫哈斯汀來談這一段很精彩:

======

「我沒說我要拿走公司。」瑞德說:「我只是提議一起管理,我們是團隊。」 他又停下,停了很久。

瑞德最後說:「聽著,不論這件事最後怎麼樣,我是你的朋友。」他起身:「但是如果你堅決反對,我不會硬逼你吞下去。雖然身為股東的我,的確有辦法這麼做,我很尊敬你,不想走到那一步。如果你不相信這麼做對公司來講最好,也不想朝這個方向前進,沒關係,我們就賣掉公司,把錢還給投資人,剩下的錢分一分,然後回家。」

瑞德走出我的辦公室,刻意輕輕把門帶上,就像是離開醫院的病房。

========

而藍道夫寫他自己怎麼從不解,到憤怒,到平靜下來接受的過程也很精彩:

========

我愈仔細想,就愈發現我的夢想已經產生變化。最初我有一個夢:有一間由我掌舵的新公司。然而,我坐在辦公室裡,聽著瑞德細數我哪些地方做得不好,聽著他解釋為什麼公司需要我們兩個人一起掌舵,我才明白其實一共有兩個夢。我需要犧牲一個,才能讓另一個成真。

Netflix這間公司是一個夢,由我掌舵則是另一個夢。如果要讓Netflix成功,我得誠實面對自 己的局限。我需要承認,我喜歡打造東西,發揮創意,自由施展。我在這方面的能力足以號召一支團隊,塑造文化,讓點子問世— 從寫在信封背面的靈機一動,變成一間公司、一間辦公室、 一個存在於世上的產品。然而,那些工作屬於公司的初始階段。現在公司必須成長,而且是快速成長,此時需要的技能完全不同。

========

所以那天晚上等藍道夫冷靜下來,即使又收到哈斯汀另一封信,要求自己增加更大的股份,藍道夫也接受了。

於是兩人開始新的分工,藍道夫負責前端營運,哈斯汀負責後端財務和技術並導入其他領域的人才,「我們合作的引擎開始發出聲響。 」

3.
但這本書又不是只寫給創業者看的。

從開始寫他在華爾街工作但每天下班回家要到地下室打造小火車的父親,到貫穿全書的一個個人物和故事,到最後書的結語,藍道夫要說話的對象,是每一個在工作中需要有夢想的人。

英文原書名直譯,是「那個點子絕對行不通」(That Will Never Work)。這是藍道夫第一次跟他太太說出網上出租錄影帶業務的時候,他太太的回答。

「每一個有夢想的人都有過那樣的經驗,不是嗎? 有天早上你醒來,有了一個改變世界的好點子!你等不及要衝下樓告訴先生,向孩子解釋,告訴教授,或是衝進老闆的辦公室,展示 你的好點子。

「他們都說了什麼?
「那個點子絕對行不通。」

而藍道夫整本書要回答的,是他引用好萊塢一位劇本大家的一句話:「沒人知道任何事 (Nobody Knows Anything.) 」

中文書名《一千零一個點子之後》,也正是來自於他在書裡說的一句話:

「事實是,每產生一個好點子,就有一千個壞點子,而且有時你很難分辨到底是好是壞。」

也因此,藍道夫在結尾所說的這一段話是很動人的:

========

而我只有一次機會寫這本書。我覺得要是我在故事的結尾,沒提供你一些建議,我也錯過了一 個機會。

讓夢想成真最重大的一步很簡單:你需要開始。真正找出你的點子好不好的唯一方法,就是去做。做一小時,將勝過一輩子想著那個夢。

踏出那一步吧。打造一點什麼,做出某種東西,測試一下,推銷一下,靠自己找出這個點子究竟好不好。 ………..

雅達利(Atari)的共同創辦人諾蘭‧布希內爾(Nolan Bushnell)講過一句話,永遠引發我的共鳴。「每個洗過澡的人都會冒出點子。」他說:「但只有洗完澡、擦乾身體、真的著手做些什麼的人,才會讓事情不同。」

或許你已經在想,能否應用我提供的小建議,讓自己的夢想成真。或許你已經有自信,有辦 法踏出困難的頭幾步,讓夢想成真。或許你已經準備好走出淋浴間,用毛巾擦乾身體,想辦法做點什麼。

如果是的話,我已經完成任務。
接下來,就看你的了。

========

讀完了書,很希望認識藍道夫。
也介紹給大家。

大家追劇看Netflix 的同時,請不要忘了也看Netflix怎麼創始的這本書。

【一千零一個點子之後】
大 塊 ✦ https://bit.ly/2xXnYH3
博客來 ✦ https://bit.ly/3beH61c
誠 品 ✦ https://bit.ly/2QvxZBC
金石堂 ✦ https://bit.ly/33E01A7
讀 冊 ✦ https://bit.ly/3b7M284
友善書業 ✦ https://bit.ly/2yJQHzn

網路及實體各書店有售

 

封面設計,作者堅持Netflix字不能太大。

 

公司名稱的選擇。一度差一點選了「電影中心」。

 

他們想出這三種模式,不知試哪一種比較好,最後決定三種一起來。

 

結尾尤其誠摯動人。

 

2020 年 3 月 21 日,21:45

B 閱讀C 出版P 隨筆

翁稷安非常仔細地比對了漫畫和小說,以及三十年前後的關係。標題說馬利和鄭問重新「交手」,也多謝用了這兩個字。

「小說中也不時看見和漫畫版的激盪和對話,過去連載時兩人那種彼此競合的能量,即使生死永隔,有意無意之間,仍持續發揮影響,這也正是《阿鼻劍》能成為武俠漫畫經典的根本。⋯⋯

「然而,真正讓小說版和漫畫版相互輝映,不只在情節的擴充延伸,而是在文字和圖像的連結,間接還原了阿鼻劍故事在創作初始時的能量。小說版必須以文字填補鄭問的畫面,刻意採取了明快簡練的節奏,削去不必要的繁文贅述,不停轉場,加速進動著劇情的演變。

「這樣的文字書寫,與其說承繼或學習著過往武俠小說的諸多流派,倒不如說是更偏向圖像、畫面式的敘述。這樣的文字的運鏡更像是漫畫的運鏡,或者更具體的說,小說版實際上以文字去接續、重現了漫畫版圖畫節奏,兩個版本延續的不只是在情節或人物的,更是在漫畫《阿鼻劍》的敘述口吻的重現,超越了媒介和時空的限制,產生了羈絆與連結。」

OKAPI.BOOKS.COM.TW
阿鼻劍:三○週年紀念合訂本 ABI-SWORD 如果鄭問是臺灣漫畫史上的傳奇,那麼《阿鼻劍》絕對是他創作生涯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這部破繭而出的長篇之作,確立了鄭問日後做為創作者姿態,可視為…

分解想像力

B 閱讀C 出版O 活動與新聞報導P 隨筆

【分解想像力】

上個星期五,是13號,晚上又下雨,感謝許多人來誠品R79的大塊店中店聽我談了Alessandro Sanna從陸地到海上到天空的圖像世界。

這個星期五,20日,同樣八點,在原地,我要談「想像力的元素、組合,及文法」。

這次的內容,主要是介紹羅大里(Gianni Rodari )的《想像力的文法》及另一本改編他故事的作品《空空先生》。

羅大里是和莫那利(Bruno Munari)並稱義大利國寶級的兩位創作者。莫那利主要是圖像創作,羅大里則是文字創作。羅大里寫的故事,一般都說是給兒童看的,但實際上是給所有保有或嚮往童心的人看的。

《想像力的文法》是羅大里唯一一本non-fiction 的創作,也是把自己為什麼會講出這麼多動人故事背後的力量和盤托出。

《空空先生》則可以看一個實例。

我自己讀《想像力的文法》受益很多,所以一方面會加入我自己閱讀及使用的心得,也會補充一些我自己對「想像力」的看法。

歡迎大家。

時間│3月20日(五) 20:00-21:00
地點│誠品R79 大塊文化店中店
中山地下書街藝文沙龍(舊書穀倉內)
在 R9 入口下地下街的星巴克對面
線上報名│https://www.accupass.com/go/20200320

 

 

3月13日星期五晚上,陰雨,大家戴著口罩。

 

當晚講 Alessandro Sanna的陸地、海上與天空。

 

本周五,3月20日晚上八點的主要焦點。

 

2020 年 3 月 17 日,20:35

B 閱讀C 出版P 隨筆

「請閉上眼睛10秒鐘,回想你上一次去海邊的情景。海浪撲打岸邊,潮來潮往沖刷出規律的聲音。眼睛睜開,將腦中影像切換成眼前的繪本《海浪》。海浪聲繼續著,一陣一陣灌進你的耳朵。但,這是紙本書,不是有聲影片,聲音從何而來呢?……

「海浪雖然沒有五官,卻也極具表情。Suzy Lee把她筆下的海擬人化,她將海浪原有的特性轉化成帶有人性的動作,會像玩遊戲時那樣舉起手作勢嚇人,也會飛撲。」

林小杯寫這篇介紹 Suzy Lee的《海浪》,融合了她身為讀者又是創作者的觀察,貼切又突出。

OPENBOOK.ORG.TW
請閉上眼睛10秒鐘,回想你上一次去海邊的情景。海浪撲打岸邊,潮來潮往沖刷出規律的聲音。眼睛睜開,將腦中影像切換成眼前的繪本《海浪》。海浪聲繼續著,一陣一陣灌進你的耳朵。但,這是紙本書,不是有聲影片,聲音….

就是走路,及走路之外

B 閱讀C 出版P 隨筆

【就是走路,及走路之外】

天氣這麼好的星期天,出去走走路吧,或者,看看這本《就是走路》。

我本來不很想讀這本書。畢竟,走路離我很遙遠。年輕時候我還常拄著拐杖走路,中年後使用輪椅,就越來越少。

自己不走路,看這本書豈不是徒增遺憾。我想。

但是很意外地,讀了這本書的美好感受太多。所以唯一的麻煩是整本書重點書畫得不停。

首先,我還是想起走路的美好。即使拄拐杖走路,也有太多回憶勾起。

韓國冬天夜裡刺骨的寒風中,一個人走在街上的孤獨,以及孤獨中拐杖一次次落地的迴音。
夏天毒辣太陽下走得全身濕透,覺得永不可能達到目的地,再挪動一步都痛苦難當的情況,下一刻突然發現渾身湧出的汗水把自己裡裡外外都清洗潔淨,呼吸、流汗、拐杖揮動的節奏,三者的頻率和諧統一,於是覺得一步步可以走到地球的盡頭…..

這本書的作者是厄陵.卡格(Erling Kagge),挪威的探險家、作者、出版人,也是《聆聽寂靜》(寫他在極地行走與聆聽經驗)的作者。

《聆聽寂靜》的極地描述,對台灣一些讀者來說可能很遠。但《就是走路》則是台灣每一個人都可以體會的。

走路這件事,顯然對即使兩腿方便行走的人也成了一個課題。這本書是從他要回答孩子一個問題開始的:

「有家庭之前,我從沒想過走路為什麼重要。但孩子們想知道答 案:明明開車比較快,為什麼非走路不可?連大人都會問:從一個地方慢慢地移動到另一個地方,意義何在?」

他從各個角度回答了這個問題。

我最喜歡其中一個引用了蒙田從伊索寓言得來的比喻。當奴隸的伊索提醒他忙碌的主人:「難道我們得邊跑步邊大便嗎?」

這句話固然對一面走路一面講手機的人有用,對所有每天急著搭乘各種交通工具移動的人也有用。

他不只從自己多樣而豐富的走路經驗中描述實際走路的美好,也旁徵博引地從各方面切入有形、無形的「行走」。

走路和人生有關。
走多了,你就會知道:
「這是你的路,
唯有你
能走。而且
無法回頭。」(出自一位挪威詩人)

走路和文學有關。
書裡有一段寫,亞當和夏娃偷吃禁果之後,不只知道了分辨善惡,還立刻「聽到主上帝在起了涼風的園中行走」。作者說,聖經裡這段話,是「人類有史以來最早一段有關走路的文學敘述」。

走路和料理自己有關。
我也跟他學了一招怎麼對治生氣的方法。

之前我一直覺得蘇格蘭人說的治感冒方法不錯。

拿一頂帽子掛在床尾,拿一瓶威士忌坐在床頭。一面喝一面看帽子。喝到一頂帽子變兩頂的時候,感冒就好了。

《就是走路》說了一個北極圈的人治生氣的方法。
火大的時候就走出家門。在雪地裡走得越遠越好。走到何時心情平靜了,就在那個地點插根木頭,做個標記。這樣也就記得自己惱怒的幅度和深度。

走路也和政治有關。

「一群人走在一起,就能掀起一場群眾運動。」

而且,作者說,「盗賊和菁英有一個共通點,兩者都躲躲藏藏。」
他說的是高高在上的政治人物和民眾疏遠的問題。統治者從高處從遠處看,世界大同小異,只有和民眾一起走路,從他們的視角看世界,才知道其中的差異。

不知道沿途會遇到什麼,也是走路的一大魅力。
作者說。
他身體力行地說了許多動人的故事。包括他還去紐約下水道行走的經驗。

我閱讀這本書也有意料之外的驚喜。
因為書裡也談了走路和痛苦的關係,還引用了一個幸福公式。

「以為走路跟痛苦扯不上關係,是一種誤解。…….大自然把痛苦當作折磨我們的一種方式,但並不總是如此。痛苦也可能對人有益, 帶給人愉悅,只要它能保證在痛苦減弱之後,我們能認出幸福的感覺,尤其是痛苦不見的感覺。」

作者引用的幸福公式來自另一位挪威作家阿恩.奈斯。

幸福 W,也就是well-being,來自於一個算式的分母和分子的變化。

分母是 P ,也就是 pain(痛苦)。這又分兩種 。Pb ,是 bodily(身體的);Pm ,是 mental(心理的)。
分子,則是G ,也就是 glow(光輝/喜悅/熱力)。光輝的指數你想要加到多少都可以,還可以平方。
因此,不管分母的 Pb和 Pm加起來有多大,我們只要把 分子的G放大就好。(請看附圖)

今天世界各地疫情大爆發,大家不是苦於染病的身體痛苦Pb,就是折磨於驚恐慌亂 Pm。 我們需要放大自己對生命和未來所相信的 Glow——光輝、喜悅、熱力!

趁著陽光如此美好,出去走走吧(一定有人不多的地方可以選擇),也看看這本書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