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E 人生回顧

另一些媽媽的回憶

E 人生回顧

我母親留給我的,不只是這些溫暖的回憶。

她的身材瘦削,喜歡穿旗袍式的衣衫,因為包過小腳又放開,走路沒法很快。但是她的個性則不然。和她相關的記憶裡,很早的一幕是, 她抱著我走在一個燈光暗黃,人影幢幢的房間裡。當時我父親破產不久,沉溺在一間鴉片館裡,我母親帶我去站到了父親面前,拉他出來 ,幫他戒了鴉片。我父親這樣開始了去外地幫別人工作的生活,沒有淪陷深淵。也因此,我還記得後來一幕:一個陰霾的冬日,在港口的 一個斜坡上,她指著遠處蜿蜒而來的火車,告訴我多少天以後,爸爸就要搭那輛火車回家了。

她對我又沒有溺愛。對一個孩子的做人,以及生活上的教育,她沒有因為我身體的不便而放鬆丁點要求。犯了錯,她會用掃把狠狠地抽打 屁股;犯再嚴重一點的錯,晚上就不准進房間睡覺,即使是嚴寒的冬夜,也得在外面地板上罰跪。如果說後來我在做人處事上還懂得一點 自愛,那一定和她給我的許多糾正有關。

剛進初一的上半學期,媽媽發現自己患了子宮頸癌,決定開刀,手術失敗而過世。從她發現異常到過世,這段時間很短。父親說我行動不 便,沒有要我去過醫院,她去世之後,也沒有讓我去參加葬禮。所以那段時間對我而言很虛幻,只有三兩個畫面是清晰的。
一個是夜裡被她哭醒,看到她背著燭光凝視著我,淚水滴在我臉上。

一個是她要動手術的前夕,我在外面貪玩,沒有及早趕回家去見她,她躺在炕上,氣得不肯和我說話的背影。

最後一個,是一位參加葬禮回來的叔叔,紅著眼告訴我:我母親的棺木要釘的時候,一直釘不進去。直到爸爸跟她保證一定會好好照顧我 ,要她放心,釘子才釘了下去。

但,也就是這些。我對母親的過世,一直有種很不真實的感覺,之後很長一段時間,都總覺得她是在開我一個玩笑,隨時都可能從外面開 門笑嘻嘻地拎著一摞書走進來。再之後,雖然也知道她是真的走了,卻也沒有特別的難過與懷念。我一點都沒想到,要真正思念媽媽,是 很久很久以後的事。

一九九五年的秋天。

有一個周末,我自己中學已經二年級的兒子和同學出去玩,跟我約好晚上六點回家。下午,我在家裡工作,睡著了。睡了很長一段時間, 醒過來的時候,天已經全黑,漆黑的屋子裡沒有一個人。

躺在黑暗中,我思索著他怎麼還不回來。
突然,對母親的回憶像一道細細的水流潺潺而來。我在外面貪玩,沒有趕回家去見她,她躺在炕上不肯和我說話的背影浮上了心頭。

接著,水流一下子掀起了巨浪,把我打翻。

我不由得坐起身,放聲大哭,在黑黑的屋子裡,在她去世二十六年之後。

—-摘自《故事》

媽媽

E 人生回顧

媽媽

初一那年的寒假,我的母親過世了。

我母親有個很特別的名字:于慎奇。(外公當年為什麼會給一個女孩取這樣一個名字,應該有個故事,只是沒來得及問她。)所以,她又有一個比較通俗的學名:于梅琦。她在山東老家的娘家很富有,因此不但上學上到高中畢業,而且從女紅到烹飪,無一不精。這樣,她嫁了一位高大、英俊的先生,這位先生又一路把生意做得越來越大,她的生活一直是很順遂的。
後來,我父親破產,她受的打擊很大。但是,這些事情又肯定比不上她受的另一個打擊,也就是在前面夭折了兩個孩子之後,好不容易存活下來的一個兒子,又患了小兒痲痺。多年後,等我自己有了小孩,不過因為他感冒而夜半啼哭就感受到的無助與心焦,才讓我多少體會到一點當初媽媽在我發病時候的心情。
Keep reading

釜山:塵縵中的光影 一九六○年代,韓國

E 人生回顧

地圖的疆域,總讓人有許多形狀的聯想。朝鮮半島,很像一隻兔子的左側影。
左側影的東南端,有一個叫作釜山的港口。如果漢城好比台北的話,兼具商港和軍港功能的釜山,就像是高雄了。

韓國地形多山,釜山更是丘陵起伏。因此,這個城市倒很好描述:一個港口;一條沿著海岸線蜿蜒的大馬路所形成的交通要道;一片倚山 臨海,高高低低綿延在山坡上的房子。

港口有個火車站。車站對面那片地區,叫作草梁洞。「洞」的概念,離「街」和「路」遠一些,更接近日本的「町」。這麼說來,在這個 丘陵城市裡,草梁洞真是名實相稱的一個地名。

Keep reading

重逢 一九九八年,台北‧漢城

E 人生回顧

會想到寫這本書,起因於一個人。


一九八九年,有家雜誌來訪問我,談生命裡影響深刻的女性。
除了我的母親,我想著,心頭浮現了一個人影,於是大致講了這樣一段故事。
我在韓國釜山出生,讀小學、中學,然後來台灣讀大學。
中學的時候,有個級任導師。名叫池復榮。
池老師個子矮矮的,戴圓圓的眼鏡,神色和藹。她講一口流利的中文,但不是中國人。她父親是韓國抗日名將,因此她在中國東北成長, 輾轉大江南北。
池老師除了是級任導師外,也教我們韓文。
我和她真正學到的,卻是另外兩件事。
Keep reading

2004 年 3 月 5 日

C 出版E 人生回顧P 隨筆
2004年,我寫了《故事》。主要透過和池復榮老師的交往,回顧我在韓國居住、成長的歲月,也把池老師曾經在中國成長的過程,做雙線的陳述,然後從中觀察中、韓文化的比較。
我曾經以為在高中畢業後,與池老師的故事就告一段落。但沒想到在二十五年後,她還是給我上了很多課。

Keep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