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ntio hero

服貿不能忘記國家安全--提醒馬總統看看對岸的策略<用常識看服貿>之一

I 反服貿運動
 兩岸服貿協議涉及的行業太多,其中涉及的知識也很多,一般人很難掌握重點。過去兩個月,我除了參加出版上下游的產業調查和公聽會之外,也花了些時間參與許多學者和其他產業的觀察與討論。
 我一面體會這個協議對台灣可能產生的衝擊,一面想怎麼用最簡單、最容易讓一般人了解的角度,把我看到的和大家分享。
 所以我開始寫一個系列,題目就叫<用常識看服貿>。
 第一篇題目定為 <服貿不能忘記國家安全>。仍然用寫給馬總統的公開信來表達。分析對岸怎麼設計他們的攻防策略,分析人家的做法,可以相對應檢查我們到底疏忽了什麼。
 之後,每一篇針對一個細部、針對性的議題,來談我們如何重新面對,彌補這些問題。

服貿不能忘記國家安全

提醒馬總統看看對岸的策略
1
1

馬總統:
  聽說您要和在野黨主席辯論兩岸服貿協議。我個人認為,在政府還沒就服貿協議違反民主程序的黑箱作業說明背景和經過之前;在政府還沒有因應社會要求而提出產業、社會及國家安全衝擊報告之前,您就要自己上場,拿一個整體行政團隊都沒說清的政策來辯論,可能會模糊焦點,也難見效果。
  服貿協議說來複雜,但還是可以從常識的角度來談幾件事情。知彼知己,我們不妨分析對岸在服貿協議上的策略和方法,再來比對一下自己。
  首先是國家安全的議題。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史提格里茲(Joseph Stiglitz)說,談雙邊貿易協議,「商業利益不能凌駕國家利益之上」。對岸顯然很相信這件事情,劃了幾道紅線。
  第一,情資**。他們不只對涉及思想的出版絕不開放,任何服務和「信息」(資訊)相關,都嚴加看管。譬如,他們雖然開放「環境服務」,但註明「不包括環境質量監測和污染源檢查」。雖然開放電信的「在線數據處理與交易處理」,但只限「經營性電子商務網站」,並且是在福建省設立比例不超過 55%的合資企業。
  相對於對岸的滴水不漏,我們政府對資訊及其背後的價值之漠視,令人驚奇。讓陸資來投資「地質、礦物及其他科學勘察服務」(可擁有多數股權)、「郵寄名單編輯服務」(可獨資),已被許多學者所批評。
  在資訊及電信領域,和對岸對我們的諸多提防和限制比起來,我們既有和即將開放的項目,卻讓陸資參與入口網站經營、資訊處理、網站代管等項目,對台灣的通訊隱私、網路中立性造成嚴重威脅,民間責難尤多。
  至於出版業上下游,不對等地開放了三個環節給對岸,危及言論自由的可能,您可以讀出版同業的調查採訪及公聽會報告,就不再多言。

  第二,基礎工程。對岸這次開放的主要是「建築和相關的工程服務」,看不到開放基礎工程的空隙。但是我們開放的卻是「土木工程的一般建築工作」,把公路開闢與營建、電力及電信管線、天然氣、水庫、自來水等數十項基礎工程服務都開放給陸資參與。在公路運輸上,還明指要他們參與公路橋樑與隧道管理。這些到底有沒有國家安全的疑慮,也不難用常識推論。
第三,關鍵民生產業。對岸也特別看管。台商如果是做多品牌的「農藥、農膜、化肥、糧食、植物油、食糖、棉花等商品」批發或零售,一旦店舖數超出三十家,就不能獨資。我們政府?沒有看到他們注意這方面。
  工作方法上,對岸也至少有兩大重點。

  一,「有關規定」。他們不只用是否准許你獨資,或合資的股權比例來管理你,很多行業還要求必須另按「有關規定辦理」。甚至,有這些要求也不明言。譬如印刷業在大陸要印刷書刊,就必須另有「書刊准印證」等特許。
  相對而言,我們政府對陸資參與某些行業,目前卻一味迷信只要佔股比例不超過50%,就可以限制對方發揮不了作用。民間再三提醒「人頭股東」可能使這些門檻形同虛設,政府要有其他「規定」,也充耳不聞。
  二,「試點」和「限地」。對岸即使很有優勢的行業,也毫不放鬆警戒,只先讓你「限地」經營。譬如,「港口裝卸、堆場業務」,限制在福建省。
  我們政府?卻一開就把「港埠業」、 「船舶貨物裝卸承攬業」、「拖駁船業」等相關六個行業一古腦全開,也完全不考慮「試點」、「限地」的可能。

  兩岸政策,事涉國家存亡。中國大陸幅員如此之大,資源如此之廣,擁有的產業優勢如此之多,對於給台灣的任何開放,卻謹慎從事,步步為營。我們幅員、資源、優勢都不足,一開放就打著自由市場的旗幟大開閘門,毫不防範沒頂之災的風險,至少以您身為中華民國總統,不應如此。
  以上,是再一次提醒。
  祝
政安
             郝明義 謹上
             中華民國一百零二年八月二十六日

*本文紙本發表於《自由時報》,數位版發表於<獨立評論>@天下
**《自由時報》版本的「情資」為「資訊」。

2013 年 8 月 24 日

P 隨筆

在 Union Square 看到一位算塔羅牌的。真是架勢和氛圍十足。可惜趕路沒時間,不然真想體會一下西方高手怎麼算塔羅。

20130824

2013 年 8 月 23 日

P 隨筆

忙了一整天,進了一家色、香、味看來都很引人的義大利餐廳。本來累得沒什麼胃口,現在可以小小地吃一些了。:)

20130823

2013 年 8 月 19 日

P 隨筆

文化部對我的文章有了回應,請見下面新聞最後一段。

這樣龍部長以後倒再也不必抱怨經濟部在開放印刷業的事情上和他們溝通不良,文化部無能為力了。

http://news.chinatimes.com/ma…/17180504/112013081600472.html

 面對郝明義的質疑,文化部回應指出,出版業的對陸政策自去年即開始研擬,至今已累積77次相關諮詢、拜會及會議。針對《服貿協議》,文化部在與經濟部溝通並了解相關配套措施後,認為業者擔心變相引入出版業的情形,可透過投資審查機制加以阻絕。事實上文化部過去就參與了審查,將中國圖書進出口集團的投資擋下,現代傳播集團營業項目擴展至圖書及雜誌情事,也已予以罰款及撤資處分,因此尊重經濟部開放印刷業的考量。

 

 

2013 年 8 月 15 日

P 隨筆

http://www.rexhow.com/?p=860

龍應台做了很不好的示範
以及政府造成服貿協議風暴的根源

  龍應台部長最近的發言,需要一談。
我在六月十六日寫信給馬總統,提醒他這次把印刷業放進<兩岸服貿協議>的問題而未獲回應之後,又問了龍應台她是否事先知情。龍應台要我去文化部開會,抱怨經濟部臨時通知她印刷業要放進服貿協議,她不同意可是攔都攔不了。當時,政府把簽協議的時間保密到家,我在十九日見龍應台的時候才得知是二十一日要簽,因而連夜趕寫了<我們剩不到二十四小時了>一文。

因為相信龍應台對出版相關事務會重視,所以不只是我,其後許多同業都樂於和她配合,提供她情勢分析。龍應台開過一次閉門會,我那天不及出席,但事後她也告訴我現場許多出版同業所陳述情況的嚴重性,出乎她意料之外。
七月十五日出版業上下游開公聽會,龍應台不來,但前一晚打電話給我,提醒我需要預警另一件政府部門之間可能因溝通不良而產生的問題。我同意。公聽會之後,龍應台要我和遠流出版社王榮文董事長私下再去找她討論,我們也一起去,再把重點說了一遍。以我們如此緊密的溝通而言,我相信在所有部會首長裡,龍應台最能直接聽到來自民間真實的情況與需要。

之後,龍應台去休假。她七月底回來,在接著的立法院公聽會,以及上周接受媒體採訪所說的話,很令人意外。

龍應台在八月一日說:「這次《服貿協議》並未開放出版業,因此不應該在這個時候來談出版業的政策,但文化部一直有針對出版業的通盤政策,包括如何與對岸合作等,也將持續和出版業作深入溝通,但應在適當的時候來談。」(旺報.李怡芸<龍應台強調 服貿不涉出版>)

然後,八月九日她接受媒體專訪說:「人民關心公共議題、關心政府施政,不斷給政府專業的壓力,是一定要的。現在的重點是『你到底給的是不是專業的壓力?』這個命題挑戰民間社會自己。」(聯合報.周美惠<龍應台:讓公共議題回歸專業>)

龍應台這些發言,做了很不好的示範。

這次服貿協議引起軒然大波之後,政府官員的言行引人詬病處固多,其中尤其嚴重的是「答錄機辯護法」。
譬如,你問他們,怎麼沒為印刷業爭取到對岸開放書刊准印證,只是在他們原本就允許的商業印刷上原地踏步?他們就回答:「我們爭取到很大的商業印刷商機。」
你跟他說,開放陸資進入印刷業,只限制他們持股不超過50%沒有實際的作用,他們就回答:「我們只讓他們投資,不讓他們新成立公司。」

他們不針對你提出的問題回應,而只是用他們設定好的說法來回答,所以稱之為「答錄機」。其中,「我們這次沒有開放出版業」是最有代表性的一句。你不論和他們說多少遍,這次把出版產業上下游切割開來談判,雖然表面上沒涉及出版,但是因為把印刷、發行與零售等環節都不對等地開放給對岸,所以會對台灣的出版業造成連帶重大影響,他們都回答:「請放心,我們這次沒有開放出版業。」
因此,我們出版業決定做一件原本政府該做而沒做的事。
在民主社會裡,政府要啟動諸如<兩岸服貿協議>如此重大的談判,理應就相關受影響的產業舉行公聽會,進行衝擊評估,並聽取建言。但政府這次沒做,只好由民間接手,十四家出版上下游公、協、學會,以及其他各界人士出面,自己募款、召集人手,進行了一個月調查採訪,開了四場公聽會,整理出一份民間的產業影響評估及建議報告,提交給包括文化部在內的政府部門和立法委員。(報告的PDF文件可至http://savetaiwanreading.com/?p=121 下載。)

現在,經過這麼多同業熱心地願意參加她的閉門會議,為她補課、提供背景說明、影響分析,她也收到一份來自民間的產業生態報告之後,龍應台卻仍然還是說這次服貿不涉出版,不應該在這個時候談出版政策,還反問民間「你到底給的是不是專業的壓力」,說這個命題挑戰民間社會自己,有幾個不好的影響。

其一,這次政府造成的服貿協議風暴,除去誅心之論不談,最根源的問題在於官員的傲慢。是傲慢,使得許多高官以為他們在某些領域的專業經驗與判斷,可以推演於任何產業。也是傲慢,使得政府事前覺得不但不需要和產業溝通,甚至連在野黨立委、執政黨立委,甚至執政黨立法院長都不需要溝通。也還是傲慢,使得政府事後不肯正視民間提出的質疑,始終不肯承認這個服貿協議會給台灣帶來任何負面的衝擊,一直自說自話,因而使得風暴越演越烈。
龍應台最近這些談話,不但浪費了原本可以借她而讓其他政府官員反省這種傲慢的機會,她自己也流露了這種傲慢。
她說這次服貿沒有開放出版,又讓我們看到了一個官員在使用「答錄機」回覆民間的聲音。她說不應該在這個時候來談出版業的政策,要談應在適當的時候來談,根本沒有顧及產業對服貿協議的緊迫焦慮,而只透露當官的權威心態。至於反問民間「你到底給的是不是專業的壓力」,說這個命題挑戰民間社會自己,更令人啼笑皆非。起碼就出版上下游產業這次碰上的問題,根本就是政府部門的不專業和草率行事所導致。大家熱心幫她補課、說明情況,是為什麼?民間幫政府準備他們該做而沒做的產業評估報告,是為什麼?到底是誰該有專業的壓力?

其二,服貿協議涉及議題的層面很多,很複雜,取捨也很不容易決定,任誰去談,都是巨大的挑戰。但是在民主社會裡,政府不能因為議題的複雜及艱巨,就違反民主程序,黑箱處理,連國會都矇在鼓裡。
在內閣部會首長中,照龍應台應有的知識份子性格與原則,本來最應該明白政府這次黑箱作業事屬違反民主程序的根本問題,但是她卻選擇加入另外一些人的陣營,不只一次把這種黑箱作業說成談判過程的技術性問題,而為她的上司或同僚製造模糊焦點的理由。孰不知,越是迴避根本性的問題,越無法平息根本的民怨。

其三,黑箱作業引起爭議之後,政府總要正視自己造成問題的根由,開始和民間展開理性的辯論或對話,尋求解決之道,不能總想以「利大於弊」一句話加句號就結束。你越想用「利大於弊」一句話就叫別人閉嘴,別人也越會用「弊大於利」一句話就抹煞你,造成無解的對立。
出版業上下游歴經一個多月討論,所得出的產業生態影響評估和建言送給政府之後,原本最有基礎可以由文化部帶頭做個和民間理性討論的示範,讓政府其他部門與民間其他產業參考,大家逐一審視服貿協議對各個產業、社會和國安的衝擊和影響,然後上帝的歸上帝,凱撒的歸凱撒,歸納出我們社會對一個新的服貿協議的版本有什麼需求。
現在連文化部都不和做了很多準備的民間進行這種理性討論和溝通,對其他政府部會,以及接下來立法院審查所做的示範,可想而知。

最後,附帶一提,民主政治裡,政務官遇到對上級決策或團隊作業有不同意見的時候,不外上中下三策。上策:堅持立場,反應民情,努力改變政策走向。中策:掛冠求去。下策:忍氣吞聲,在自己無能改變的政策走向裡多少化解一些衝突與問題。我建議龍應台既然在枱面下不滿這次政府部門之間的隔閡捍格所造成的問題,強調自己的原則和節操與其他官僚不同,那就不要在枱面上又為黑箱作業如此美化辯解,繼續用制式答錄機來官腔官調,貽誤解決問題的時機。
否則,不知算是政務官的哪一策,也是不好的示範。

本文紙本刊登於《今周刊》(869期,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