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 年 11 月 10 日,12:30
P 隨筆
馬維敏列的這七點觀察結論很到位。我尤其同意他講的第七點。這也是我說「閉門會議」實質上應該是過場的原因:
「實質談判應該在元首峰會前就已經完成,峰會是開香檳驗收成果,不確定因素要降至最低,沒把握寧可延期或取消,最忌先給外界過高期待,當人們有不切實際期待,就要及時降溫。馬總統此次貿然公開觸及飛彈議題,結果卻碰了釘子,只會損及整場峰會原本應有的成果,有雙輸風險。」
馬維敏列的這七點觀察結論很到位。我尤其同意他講的第七點。這也是我說「閉門會議」實質上應該是過場的原因:
「實質談判應該在元首峰會前就已經完成,峰會是開香檳驗收成果,不確定因素要降至最低,沒把握寧可延期或取消,最忌先給外界過高期待,當人們有不切實際期待,就要及時降溫。馬總統此次貿然公開觸及飛彈議題,結果卻碰了釘子,只會損及整場峰會原本應有的成果,有雙輸風險。」
馬總統錯把戰場當過場
馬習會分三個階段:開場的雙方公開致詞、閉門會議、會後各自舉行的記者會。
「開場的雙方公開致詞」,馬習兩人都在攝影機前,彼此明刀明槍,致詞稿是真正留下來的歷史紀錄,所以是真正的戰場。中間的「閉門會議」,只有不到一小時,內容外人也不得而知,其實是過場。「會後各自舉行的記者會」,互不在場、自說自話,只是收拾戰場。
馬總統卻把最重要的開場,也就是雙方領導人對陣的戰場,當成過場,因此會瑣瑣碎碎地連講話的時間都控制不好被斷訊。而開場馬總統把對方不提的「一個中國」講出來,還把「各自表述」刪掉也不以為意,可能以為到閉門會議再講也不遲。
他把最重要的戰場當成過場。他不知道雙方公開致詞的歷史文件裡所漏講的重點,不可能由他單方面在記者會上的補充說明所能彌補,也難以由他事後公佈自己在閉門會議的全文來彌補。
全程參與馬習會的趙春山出面,他解釋:兩岸領導人首次會面,雙方為了和諧都避免出現「刺人眼」詞句。因此雙方協商後,習近平不提「一個中國」,馬英九不提「各自表述」。
馬總統這位幕僚如果以為這麼說就可以過關,那他肯定是把別人都當白痴了:你不希望聽到對方講「一個中國」,所以就乾脆由自己嘴裡講出來?
郭崇倫這一篇文章的觀點,在這幾天的媒體上很少見:
『對美國在兩岸間的角色,中共早年認定兩岸問題是只有由中國人自己決定,不容第三國介入,每次中美會議上,都強烈抗議美國介入台海;但十年前,另一種看法得勢,希望能夠運用美國促統反獨,當時美中共管台灣,約制阿扁,頗有成效,大陸也開始國台辦主任定期與國務院溝通。
『但是現在則是另一種態度,在「歐習會」記者會上,習對台灣問題隻字未提,一個多月後我們恍然大悟,習近平不在乎美國,他要自己操作對台政策,而且中國目前的實力與對台灣的影響,已非之前可比,他自認不用理會美國。
『這是很不實際的看法,低估了美國,對台灣放不開,都讓這次高峰會效果打折,軍事術語講「shock & awe」,就是在奇襲之後,繼之以震撼,馬習會絕對是突襲無誤,但是震撼不足,終有功虧一簣的遺憾。』
西裝報復了馬英九
張小虹這一篇寫得真好:
『馬總統身上這件不扯開前釦便舉不起手的西裝,到底出了什麼問題?過去八年來馬總統的西裝一直都是個該處理卻不去處理的「大問題」,這次乃是直接報復到了他一生自期爭取歷史定位的最重要時刻。…
『從就職典禮以來,馬總統的西裝從來就沒有及格過,不僅在於西裝樣式的老舊落伍(外型結構的過於明顯,尤其表現在胸襯與肩襯的硬挺不自然,前胸過多的虛空間,袖籠過大不合肩所造成的凹摺痕跡等),也不僅在於其不斷以皮鞋穿十年、西裝穿十年來標榜節儉清廉,本末倒置其作為國家「門面」的象徵大任,更在於其徹底輕蔑「形象」、「景觀」、「時尚」、「美學」在當代舉足輕重的關鍵重要性。』
Recent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