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 年 10 月 17 日,15:37

P 隨筆

殼之內

對人逐漸多出來的認識,有兩種。一種往外,像是延伸;一種往內,像是填補。
我對邱比的認識,像後一種。

知道邱比,是他很小的時候。

有天我和他的母親夏瑞紅聊天,她說她孩子有個特異功能,就是客廳裡如果在播放什麼電影,他躲在房間裡光聽配樂或對白就能講出那是什麼片子,進行到哪裡。

夏瑞紅和我都屬於對「文字」講究的人,所以知道有人對「聲音」可以如此敏感,都覺得很厲害。

然後,我對他的印象就跳到了六年前。已經是個少年的邱比,在臉書上邀請我去看他結合葛吉夫「第四道」的舞蹈。我們因為對葛吉夫的共同興趣而有過短暫的對話,但那一次並沒有見到面。

再來,就是今年三月。
有一天我看到網路上很多人討論邱比在對岸一個電視節目表演之「特殊」,所以也去看了一下。果然如此。這就趕快回頭把他所有資料都搜尋了一遍,也和他約了第一次見面。

那天晚上,邱比用他輕柔的聲音說明了童年和母親一起去日本、加拿大的經驗,如何逐一學習各種樂器,再到後來選擇優人神鼓的表演藝術班,畢業後再去讀北藝大戲劇系的路程。我覺得他像是用一種速度不快,但是很重點的方式,把我對他該有的認識做了些填補。

我也看到一個對聲音有「絕對敏感」的人,逐漸開發自己的身體、動作、舞蹈、音樂、美感、心靈,像是點線面的自然展開。邱比的穿著、神態都很美,但完全不給人壓力,相信跟這些自然展開有關。
那晚快分手的時候,邱比跟我說他有寫一本小說。我的好奇當然馬上被勾起,就請他寄給我。那就是《最後安慰》。

要決定出這本書完全不必猶豫。一如邱比創作音樂的獨特,他的文字也一眼就能領會強烈的風格和美學,把你吸引住。

但這本書怎麼呈現,確實花了我不少時間思考。就一個編輯的角度,我可以想像這種強烈的風格和美學如果能做些調整,會在市場上產生如何不同的效果。但是如何呢?

最後我決定保留邱比原作的模樣,除了一兩處之外,不給他其他建議。既然這是毀滅也是重生的故事,是末世也是創世的故事,各種文體又交相流動,那就如此呈現。

相對地,我們在書的形式上做了許多新的嘗試。不但紙本書,連網站的設計,我對同事所做的努力都深感自豪。只是,我心底不時還是會狐疑一下: 會不會,做了某些調整會更好?

其實,邱比如果早把他在新書發表會那天說的話講給我聽,我就不會想這麼多了。

那天邱比說的大意是: 他寫這本書,最主要的著眼點是,因為藝術的世界比較寬闊,各種創作都需要不受既有的規則束縛,需要奔放,所以人也比較容易迷失。為了避免自己迷失,需要清楚建構「我怎麼會在這邊、我將要到哪裡去」的故事給自己聽。

所以,這本小說不是為了寫作而寫,更不是為了出版而寫。小說中有一些不同平常的標點、跳行,不是為了樹立特異的風格,而是因為這本書本來就是一個音樂人為了服務自己而寫。

邱比說這和他做音樂專輯不同。做音樂專輯的時候,他在創作的過程中會意識到曲風、形式的作用,但是寫《最後安慰》,卻是內心、精神世界裡的自己做更嚴格的對話。邱比和我見面的那天,恰好這本書寫到了收尾,他回答完「我為什麼在這裡」的問題,因此就把書稿寄給我了。

我知道他在說什麼。所以坐在那裡一面聽他講,一面感觸到現在才對邱比這部作品填補了一大塊認識,很符合我從知道他這個人以來的規律,就不禁笑了起來。

那天邱比講的另一點也很有意思。

他說這部作品可能出得太早了。他說,除了為自己而寫之外,他也希望這本書可以幫助未來想了解他的人。因此,邱比以一種刻意模糊主旨、不易消化的方式書寫,是想保存最單純、最精緻的東西。他說可以把這本書想成一顆種子。如果要捱過千百年歷練,那就要有厚厚的外殼。這樣被大家稀釋、討論、誤解,損傷外殼之後,未來的讀者還是能在殼內找到這本書的「良心」。

我自己不認為這是經得起時間碰磕的唯一之路,但可以接受別人這麼認為,所以也很想觀察(如果時間夠長的話)這個過程。

歡迎大家來參與《最後安慰》的閱讀體驗。

今天是邱比的生日,貼這一篇來祝他生日快樂。:)

進入最後安慰的網站 www.chiupi.com

大 塊:https://goo.gl/A7UAqg
誠 品:https://goo.gl/LykFgX
讀 冊:https://goo.gl/BBKE61
博客來:https://goo.gl/TPsmVX
金石堂:https://goo.gl/ZCRLgV

邱比在發表會說話的錄影: http://bit.ly/2ektGnh

Comments

Previous
2016 年 10 月 17 日,10:38
Next
2016 年 10 月 17 日,21:54

Leave a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