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ntio hero

2024年8月18日,20:10

B 閱讀C 出版

1.
「看過第二次神經科醫師之後,我姊就跟我一起掉眼淚。醫生花不到一小時就為布萊恩做了心智狀態檢查,並告訴我們布萊恩幾乎肯定得了阿茲海默症……他可能已經發病多年。不到一個禮拜,布萊恩就決定,阿茲海默症的『漫長的告別』並不適合他。我也花不到一個禮拜,就在一長串google搜尋結果中發現了『尊嚴』。」
2.
艾美‧布魯姆(Amy Bloom)是美國入選、獲得許多大獎的文學作家。《在愛之中告別》,寫的是她如何陪丈夫布萊恩在得知患了阿茲海默症之後走過人生最後路程。
她在書中說的「尊嚴」,是瑞士蘇黎世的一家非營利機構,他們提供的服務是「陪伴自殺」(accompanied suicide)。
因為布萊恩不只一次說:「我寧可站著死,也不願跪著活。」所以要她去尋找了這個方法。同時,也告訴她:「請把這一切寫下來。」
3.
《在愛之中告別》寫的不只是作者如何和她丈夫共同省思並經歷安樂死的過程。
「讀這本書完完全全是一種超越自我的經驗。《在愛之中告別》這部作品美得驚心,銳眼透視愛、生命與死亡,更可貴的是點出三者如何密不可分。讀完你肯定會感到心痛、不安,同時也會覺得心被打開,充滿希望。」美國作家麥可‧康寧漢(Michael Cunningham)說。
「我在一趟長途飛行中一口氣讀完這本書,第一次覺得航程快得不可思議。這本重要的回憶錄令我肅然起敬。作者的精湛文筆讓我們深陷其中,並在最後一頁使我們宛如新生。」《喜福會》作者譚恩美(Amy Tan)說。
4.
華人社會本來忌諱談論死亡,父母或親人健在時更不忍談論,或者不知道如何談起。
作者艾美‧布魯姆忠實描述老年生活與生命幾大議題,翔實回顧自己如何發現丈夫有失智的跡象,以及整個確診的過程。陪伴者的艱辛、矛盾、痛苦,作者寫來不具悲情,而她勇敢面對的心路歷程,更道出每位失智者家屬的心聲。
並且,在她的文筆下,日常的相處細節與發病過程徐徐流洩,沒有矯情的感傷吶喊,極致的悲痛卻在每篇短短的記敘中,逐漸建構出一段感人的關係與抉擇的脈絡。
「《在愛之中告別》有如所有探討死亡的偉大著作,不以怵目驚心的數據和警語恐嚇讀者,反而除去安樂死的污名,使讀者更加珍愛和感謝自己擁有的生命。縱使一成不變的生活令人麻木,人到中年也因此鬱鬱寡歡,這本書卻喚醒了我們能跟心愛的人相守相伴的喜悅。」《華盛頓郵報》這麼說。
不忌諱談死亡與失智,才能幫助我們在愛中告別。的確是。
5.
這本書的結尾,是作者回憶她和丈夫在十三年前,他們在牧師面前說的一段話:
—-
他緊緊按住我的手,便哭了出來。
「我好愛妳。」他說:「我只能這麼說。我真的好愛好愛妳,活著的每一天我都會愛著妳。」
然後,他輕聲說:「該妳了。」
我說:「照理說,中年女性應該找個安全的依靠,一個躲避人生風雨的港灣,追求平靜舒適的生活才對。對我來說,你就是港口。你就是風雨。你也是大海。你是岩石,是沙灘,是海浪。是日出,是日落,是在那之間的所有光芒。」
我還有更多要說卻說不出口的話。我們手拉手,緊緊相依,互相支撐。
我悄聲對他說:「活著的每一天。」他也悄聲對我說:「活著的每一天。」

2024年8月17日,22:42

A 工作B 閱讀C 出版

你終於可以不用一再反覆看《傳染》了!
漫畫界卡夫卡!無厘頭漫畫始祖!
吉田戰車再次伸出邪惡小手~巴你的頭、搔你的胳肢窩~
《扁你喔》連載逾五年,吉田戰車最長篇連載紀錄,精彩全收錄!
《扁你喔》到底是什麼書?
聽阿尼默如何介紹:「吉田戰車的漫畫可以跟朋友分享,但不能討論,不信你找一篇好笑的給任何人看,就會變得難笑。所以我只能說,裡面那個叫信子的耳包妹非常欠揍,還有身體打開應該是工讀生的寵物狗也好欠揍,還有一位主婦請求自己的丈夫讓兒子領養,只為了想要快點當阿嬤,也是有夠北七⋯⋯還有很多啦,裡面每個人都好想扁,不誇張,每個。 」阿尼默這麼說。
如果你第一次接觸吉田戰車,《扁你喔》日常一篇即翻即讀,可以說是居家旅行、解憂解悶的必備良藥。同時也能為你展現出生活的奇思妙想,重新觀察的可能性。
對於喜歡吉田戰車的讀者而言,本作一方面把「吉田戰車式幽默」的高度再三刷新,另一方面也保留舊作脈絡,把「吉田宇宙」進一步延伸,絕對是必須入手收藏的珍貴作品。
2024年8月,《扁你喔》前六冊重磅登場。2025年,後五冊壓軸推出。

2024年8月17日,18:04

L 人物O 活動與新聞報導

下午去和信醫院參加施蘭芳紀念音樂會。施蘭芳Zyl 1979來台灣教書,在華視開了「伙伴們,來學法文!」從此在台灣造福難以計數的法文學習者。
我和Zyl在1996年才認識,但不只一見如故,她對我各方支持和鼓勵的熱情,讓我在初創大塊的時候深受激勵。
Zyl對朋友熱情、對教學熱情、對法國文化熱情,對如何促進台灣和法國文化交流,更是充滿無比的熱情。
因為這種熱情,使得她充滿想像力,充滿勇氣,充滿行動力,在1999年又創立了信鴿書店,為台法文化交流展開另一章。
今天參加紀念音樂會,想起她剛認識我,就要我跟她學法文,說很容易。但我這個懶惰的學生沒有聽話。
想念Zyl,想念去她和Sophie家玩的日子。
Zyl, miss you and love you.

 

2024年8月16日,21:13

A 工作B 閱讀C 出版O 活動與新聞報導

本周末台北和高雄活動
»» 𝟎𝟖𝟏𝟕 活動

▎《戀戀風塵》特別放映
—— 小莊《潮浪群雄》完結紀念影展

▤ 時間:8.17(六)15:00
▤ 購票:https://spot-hs.tixi.com.tw/
(光點華山現場櫃檯與網路購票,以日期搜尋即可找到該場次)
▤ 嘉賓:《潮浪群雄》作者、 小莊 /剪接師 廖慶松
▤ 主持人:黃健和(《戀戀風塵》助導、大辣出版總編輯)
❝ 鑽木取火,終於冒煙了!❞
「台灣電影新浪潮」這群人,這麼多年來,仍然秉持著始終如一的精神,熱情從未止息。
為了紀念漫畫「潮浪群雄」本月推出重磅第3集完結篇!
大辣出版社與光點華山攜手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特別於8.17(六)舉辦放映,並邀請參與作品攝製的廖桑與《潮浪群雄》作者小莊老師進行對談分享。
放映結束後也將舉辦小莊老師的簽書會。歡迎影迷、漫迷共襄盛舉!
———————————————–
▎半農作半寫作的生活,提領快樂的複利
《彩鷸在家門前秘密遷徙》新書分享

▧ 時間:8/17(六)19:30-21:00
▧ 報名:https://reurl.cc/WxjX7x
▧ 講者:李盈瑩(本書作者)
▧ 地點:小小書房.小小café
新北市永和區文化路192巷4弄2-1
(捷運頂溪站2號左轉,走到文化路左轉直走到192巷巷口)
❝ 我相信人的一生中,
你的思想、你對外界的感受與詮釋,構成了你,
而不是一生中所擁有的物質。❞

李盈瑩曾處於繁忙職場,認為「忙碌」是一種可供炫耀的資本,買了各式書籍想充實自我,卻無暇閱讀,即使到了周末,也忍不住想將空白的行程表填滿。然而,即便如此卻仍感匱乏。直到人生奔向三十歲的階段,她問自己:「能否從體制化的鍊裡逃脫,選擇喜歡的地方,過著內心真正渴望的生活?」

本次活動,李盈瑩將藉由《彩鷸在家門前秘密遷徙》分享所感受真正感到舒適的生活形態,以及精神生活的富足,自然形成低物質欲望。以一篇篇散文隨筆,呈現她所選擇的生活樣貌,一種用最低的物質限度來實踐的高理想性生活,也向正為工作或生活感到不由自主的人們帶來一種新的生活可能。
—————————————-

»» 𝟎𝟖𝟏𝟖 活動

▎從語詞中的陰影到天空後的黑暗
《音樂史暗處的金曲》新書分享會

▧ 時間:8/18(日)14:30-16:00
▧ 報名:https://reurl.cc/adlvm7
▧ 講者:楊雨樵(本書作者)
▧ 地點:紀州庵文學森林新館3F人文講堂
2018年,一個神祕的音樂專欄在《MUZIK謬斯客.古典樂刊》上開始連載。這個專欄囊括了十四位二十世紀初期的古典音樂家:他們如何將古典樂與來自世界各地(冰島、亞美尼亞、南斯拉夫、土耳其、捷克、蘇聯、波蘭、保加利亞、瑞典、義大利、法國、日本)的民間故事融合,創造出極具新意的音樂作品。

這個專欄,叫作〈紙捲鋼琴拾音桿〉,如今集結成冊,成為了《音樂史暗處的金曲》。

《音樂史暗處的金曲:來自民間的古典音樂》包羅了深厚的音樂內容、趣味的故事以及精彩的視聽效果。這絕對是一本對所有年輕樂迷、發燒樂迷或未來樂迷而言難得一見的寶物之書。
本場活動,將邀請楊雨樵分享創作的心路歷程,也帶領讀者一同了解音樂史暗處的金曲,進入古典音樂的玄妙之門。
——————-
▎《我看到的世界跟你不一樣:靈魂溝通師的真情筆記》新書分享會

▧ 時間:08/18(日)15:00-16:00
▧ 報名:https://reurl.cc/5v0r86
▧ 地點:誠品西門店3F文學書區(台北市萬華區峨眉街52號)
▧ 主講:Jessica(本書作者)
❝生活不僅僅是為了現在,更是為了終將到達的另一個世界。
為了在那個世界安定自在,就得在這個世界豐富深刻。❞

死亡並不僅是生命的終結,更是一種過渡,一個從肉體到靈魂狀態的轉變。
在過渡期間,靈魂需要適應來接受這個新的存在方式。離世的靈魂,實際狀態是如何?
擁有豐富醫學中心護理師經驗、及二十年靈魂溝通師經驗的Jessica,即將與讀者面對面,不藏私分享她所見所聞的靈魂生活實貌!
更透過本書通過理解靈魂的經歷,將使我們更加珍惜當下,並追尋更有意義的生活 🍃
———————————

▎《可愛的仇人》 新書分享會
殖民地之戀:觀看與異國情調

▨ 時間:8/18(日) 14:30
▧ 報名:https://reurl.cc/Nlp9O5
▨ 地點:三餘書店 TaKaoBooks
▨ 講者:謝宜安(本書作者)
▨ 與談人:謝金魚(歷史作家)
||◤ 妳走得太過前面,當時還沒有人來得及理解,妳是這島嶼命運的隱喻 ◢||

一位女性學者見到牡丹社事件中,日軍擄走排灣族少女的新聞錦繪,蒐集相關文獻編輯而成,從殖民時代的跨種族戀愛故事,權力與情感間的角力翻轉,呈現女性在多重階級差距下的樣貌。

一起與本書作者謝宜安以虛構的小說進入歷史,期待在愁苦與被忽略的縫隙中,許願一個更好版本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