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ntio hero

2017 年 2 月 13 日,09:52

P 隨筆

【沒想擠周末的人】

今年大塊的展位位置,旁邊是時報出版,前方是臺灣商務印書館。這三家公司勾成的三角形,正好紀錄了我從1988年開始的三十年出版工作。晚上喝著一位作家Coco自己釀的啤酒,在三角形位置裡拍了張照片留念。

Coco是個有個性的人。她的創作作品交給一人出版社,翻譯作品交給啟明出版社,這次譯作是《狂戀 Crush》,還特地為了這本書自釀了啤酒買一本書送一瓶。之前我和她總是一年在大塊的party上見一面,今年反而是在會場上見了不只一面。

今天星期一是今年台北國際書展最後一天,不想在周末擠人潮的人,趕快把握一年一度的機會來吧。

大塊沙龍在下午一點有江鵝+Emily對談《哭泣也是一種呼吸—-俗如世間情》。下午三點,有一場由謝佩霓來主講行為藝術家瑪莉娜.阿布拉莫維奇的《疼痛是一道我穿越了的牆》。

大學出版的專區,在主題館對面,今年的設計充分展現了大學出版社應有的特色,活動也很多,值得一去。

過去幾年在展位上辦活動出色的獨立出版聯盟,今年的位置在主題館另一邊的對面,以「讀字迷宮」為設計重點。人氣一直很旺。昨晚星期天九點快打烊,其他許多展位都比較冷清的時候,在他們展位沿著迷宮圈圈排隊等候簽名的讀者還很多。和Coco那張照片也是在讀字迷宮前面拍的。

過去幾年和台灣獨立出版人聯合展出的香港獨立出版人,今年另外在國際區。昨天我請他們成立的52Hz 出版聯盟聚餐。去年袁兆昌(我右手邊)選在台北國際書展舉辦結婚典禮,我當證婚人。今年他說寶寶即將出生,應該台北書展一結束他回去就要迎接新生兒了。

52Hz 出版聯盟今天下午5點半在國際吧要辦一場 30秒介紹一本書的活動。這麼短的時間講一本書是個大挑戰,再加上他們是要用國語講,讓我充滿了好奇。歡迎去了解詳情。:)

祝大家最後一天開心、收穫豐富!

圖像裡可能有1 人、室內

圖像裡可能有3 個人、微笑的人、鞋子

圖像裡可能有一或多人

圖像裡可能有1 人

圖像裡可能有1 人、室內

圖像裡可能有2 個人、大家站著

圖像裡可能有1 人

圖像裡可能有11 個人、微笑的人、大家站著、大家坐著和室內

圖像裡可能有2 個人、大家坐著

 

2017 年 2 月 11 日,12:07

P 隨筆

【往書展移動+星期六的活動】

香港五位獨立出版人成立了52Hz 聯盟,來參加台北書展。昨天他們一個見面會上,主持人慕容小姐開場說:他們每次來台北書展,都會在書籍或會場看到一些打動內心的話。

今年她說是主題館裡的一句「往遠處移動,是為了縮短閱讀的距離」。他們從香港來台灣,正是印證這句話。後來我聽袁兆昌說:他們五家出版社在香港並沒有聯絡,是因為到台北而成立了這個聯盟。

台北國際書展一直希望成為亞洲,尤其東南亞出版人的聯繫之地。非常高興又看到一個實證。請大家有機會去看一下他們的展位,在A1315。

今年台北書展還有一群Zine People。如果說一個人的獨立出版社是off-the-Broadway,那這些 Zine People就是 off-off-the-Broadway了。這些個人工作室在做的,許多很有前瞻的魅力。有個人做了四款藝術品化的電路版,再把電路版圖當版畫一樣印出來。我就買了一份。他們的展位在C區的數位出版主題館旁邊。

當然也要逛一下有「往遠處移動,是為了縮短閱讀的距離」那句話的主題館。主題館今年以「讀享時光」為主題,巨大的「樂讀行走人」凝聚氣場之外,也可以看台灣七十年的閱讀發展歷程,還有包括VR在內的其他多種體驗。

大塊的展位內,今天下午一點韓良憶談《怕飛》,三點幾米簽書,五點麥仁杰和黃健和對談漫畫,七點黃麗如談《酒途的告白》。

在大會的藍沙龍裡,下午四點徐玫怡談《交換日記》,七點四十五分王丹談《時間的餘溫》。

在大會的文學沙龍裡,中午十二點十五分黃威融談《中年大叔的20個生活偏見》。

在大會的主題廣場裡,傍晚六點半我談《尋找那本神奇的書》。

圖像裡可能有海洋、天空、戶外和大自然

圖像裡可能有13 個人、微笑的人

圖像裡可能有3 個人

圖像裡可能有2 個人、大家坐著

圖像裡可能有一或多人

圖像裡可能有1 人、站立和室內

圖像裡可能有文字

 

2017 年 2 月 10 日,21:28

P 隨筆

【尋找那本神奇的書+星期六晚上六點半】

二○一七年元月,台北上演一部電影《拆彈少年》(Land of Mine)。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德國擔心盟軍在丹麥登陸,所以埋了兩百多萬枚地雷。戰後,盟軍要德國戰俘負責清理這些地雷。這部電影講的是一些十來歲的德國少年戰俘,如何徒手清理一觸即發的地雷,並和督導的丹麥長官之間發生的故事。

同一時間,有一則外電。印度一名十四歲男孩札拉(Harshwardhan Zala),因為設計出一架可以幫助偵察和掃除戰場地雷的無人機,所以印度政府跟他簽了一個五千萬盧比(新台幣近兩千五百萬元)的合約,資助他繼續探索商業化的可能性。

地雷,隨著各種戰爭的持續,一路擴散成今天涵蓋七十餘國,總數多達一億餘枚。根據聯合國統計,每二十二分鐘就有一人死於或傷於地雷,所以札拉的發明很有價值。

地雷這個對人類和平與安全構成重大威脅的課題,因為一個少年而加大解決的可能,讓我很受鼓舞。


我一直認為,台灣的少年面臨一個看來沒有地雷那麼致命,但是影響十分嚴重的課題,那就是在中學階段被考試教育破壞的閱讀。

如同身體發育在這個階段最需要豐富而均衡的飲食,少年人的心智也是。但實際上我們在這個階段的閱讀,不但在考試的壓力之下是貧瘠的,並且閱讀的胃口和習慣都遭到破壞而產生後遺症。

網路時代來臨,本來應該是人類前所未有,可以兼顧紙本與數位、文字與多媒體、靜態與動態閱讀的大好機會,但是在台灣,許多中學生因為父母的疑懼,一方面享受不到網路時代應有的開放學習和閱讀樂趣,一方面又被要求只能吞嚥教科書與參考書所代表的紙本書的枯燥與苦澀。

其結果,就是如一位同學曾經告訴我的:

「在升學主義的巨浪中載浮載沉的難民,抱著的只有讀書這塊浮木。但若能踏上陸地,誰也不願再帶著這累贅。

「雖然大家都明白在下次大浪來時一樣得緊攀它,但沒有人會想在呼吸自由空氣的時候,觸碰那被考試浸得腐朽的木頭。」(楊賀鈞/文華高中)

讀書,在考試教育的中學階段被腐木化,因而太多人聞書色變。

這些影響不只發生在中學階段,還會持續到大學及其後。有人可能要多年之後才願意再嘗試碰觸閱讀書籍的機會。有人根本在大學畢業之後就再也不要聽到讀書這件事了。

十年前,我寫了《越讀者》,很廣泛地探討了網路時代的閱讀議題。有和中學生相關的,更多其外的。

《越讀者》出版之後,我有機會去一些中學校園演講,也收到許多中學生讀者的回饋,因此逐漸開始思考是否應該有一個版本更聚焦地只以中學生為對象,專門談中學階段閱讀需要注意的事情。

二○一六年,我參加的一集電視節目邀請了四所中學學生談《越讀者》,其後,我找了個機會向其中六位同學請教他們的意見,也更確認了想寫這本書的念頭。

《尋找那本神奇的書》就是我綜合多年來注意到和中學生閱讀相關的議題,對這六位同學以及所有和我聯絡過的中學生的回答。

這本書和《越讀者》的相同點,都在於探討網路時代我們應該如何面對閱讀這件事。

不同點則在於:

《越讀者》的目標讀者包含成年人與學生,所有對閱讀這個議題感興趣的人。《尋找那本神奇的書》則只針對中學階段的學生。因為中學生有值得特別提醒的閱讀議題,聚焦在他們身上,可以讓這些議題更清楚。

《越讀者》涵蓋多種媒體、感官、領域的閱讀。今天網路和數位閱讀的便利,已經不需要特別強調也可以為大家所體會,所以《尋找那本神奇的書》特別聚焦在為什麼今天要格外注意紙本書和文字閱讀的價值上。

《越讀者》探討的主要是閱讀本身許多不同的樂趣和方法,與個人相關的知識架構。《尋找那本神奇的書》則聚焦在中學階段一些基礎的閱讀觀念和方法,此外,更希望說明閱讀與人生,以及與夢想的關聯。
書名之所以定為《尋找那本神奇的書》,就是因為相信閱讀是提升我們人生層次,發現並實踐夢想最方便的一條路,並且每個人都應該有機會找到一本讓自己人生產生神奇變化的書。

全書分三個部份。

第一部「為什麼網路時代還要讀書」。希望從網路時代已經十分便利、有趣、符合時代趨勢的多種閱讀可能,來對比為什麼我們還需要「讀書」,讀紙本書,尤其以文字為主要內容的紙本書。

第二部「從頭培養閱讀的胃口」。現階段中學教育對閱讀習慣的培養,有些破壞性的影響。最根本的,就是考試破壞了閱讀的胃口,以至於日後產生「聞書色變」的後遺症。所以這個部份集中在一些基本的焦點,來談如何培養閱讀的胃口。

第三部「尋找那本神奇的書」。閱讀有種種益處,但是如果閱讀沒法讓一件事情發生的話,那再多的益處也有遺憾。那件事情就是:讀到一本神奇的書,讓自己的人生在拿起那本書和放下那本書之間,產生根本的改變。要讓這件事情發生,有機緣、有難以操之在己的地方,但也有我們自己可以努力練習的地方。

書的最後,有一篇「結語:少年人的新世界」。談網路時代全球都在「英雄出少年」,但是台灣的少年卻被拘禁在考試教育所形成的監獄裡。少年人可以採取兩個行動來打破這個魔咒,透過對閱讀的重新認知與使用,對自己的人生有新的認知與提升。

感謝多年來以台中文華高中潘如玲老師為代表的許多學校老師給我的指點與鼓勵。感謝謝哲青主持的《青春愛讀書》節目。感謝以廖涵語、蕭于婷、孫如彤、楊安琪、鄧名豐、蔡文豪等為代表的許多同學提供的意見,並願意和我討論。

祝大家都能找到那本神奇的書。

2月11日(星期六)晚上六點半,我在台北書展的主題館講一場《尋找那本神奇的書》,歡迎大家出席。

沒有自動替代文字。

2017 年 2 月 10 日,19:15

P 隨筆

【你是我聰明出色的好友—那不勒斯故事】

今年春節期間,我看完了《惡童當街》之後,就接著讀義大利作家 Elena Ferrante 的《那不勒斯故事》。

好看的故事都有突出的人物造型和一下子抓住你的開場。《那不勒斯故事》正是如此。

一個女人突然失蹤。為了實踐她幾十年前就說過要失蹤就要徹底,她不但讓自己在家裡一切的所有物都消失,連自己和家人的照片,和兒子小時候合照中的自己那一塊,都剪掉不見。

她的兒子完全不明白自己的母親為什麼會如此,向她的一個朋友求援。於是我們跟著這個朋友的回憶,回頭跟兩個女人開始重走一遍她們的生命歷程。

很快我就感覺到一種熟悉的感覺。

起初我以為那是剛看完《惡童當街》而有的呼應的印象。兩個女孩子,一個倔傲而聰明,另一個以她為學習對象,同樣聰明但柔和一些。雖然這不是漫畫,是兩個女人而不是兩個男孩子的故事,但都躍動著強大的掙脫的力量,掙脫現實與生命桎棝的力量。

但很快我就更明白那是什麼了。那就是成長過程所讓你感受到的熟悉。即使我是生長在韓國,不在義大利,但是從小就一起長大的孩子,如何一起展開對環境與世界的想像和冒險,如何彼此較量和鼓勵,卻是熟悉的。成長過程的情節即使有所不同,但是想起友情的溫暖,還有成長過程中的野性和無畏,卻是熟悉的。

當然,我相信在台灣成長的人,也一定會熟悉。

小說能具備這種穿透地區、文化、時間,讓不同的人感受到共同的魅力,能成為暢銷全球的作品也就不足為奇。

《那不勒斯故事》是四部曲故事中的第一部。推薦大家一讀。

圖像裡可能有一或多人和文字

2017 年 2 月 9 日,21:02

P 隨筆

【2月10日的六場講座活動】(請注意舉行地點的不同)

📚 2/10 Fri.

👉🏻13:00 – 14:30 【大塊沙龍】從珍.奧斯汀到艾琳娜.斐蘭德——談女性成長小說
👉🏻主講者:鄧鴻樹(國立臺東大學英美語文學系助理教授)、
李靜宜(《那不勒斯故事》譯者、美國史丹福大學訪問學者)

《那不勒斯故事》四部曲描述兩位女子的一生友誼。
《那不勒斯故事》既是街坊、城市、國家的故事,也是豐富、深刻、溫暖的成長小說。女人的生活是什麼所組成的?生命追逐的目標是什麼?是什麼限制了女人?兩位博士將分享對此的深刻體悟。
https://goo.gl/6EO5OX

👉🏻15:00 – 16:30 【大塊沙龍】中魔的文學人生——赫拉巴爾的生平與作品
👉🏻主講者:林蒔慧(政大斯拉夫語文系副教授)
捷克小說家赫拉巴爾,總將底層日常化為璀璨魔幻。
童年住在啤酒廠員工宿舍,他把這段經歷寫成小說,寫出戰前充滿歡樂希望的生活,勾起捷克讀者的思鄉懷舊情感。
你也想踏進小酒館杯酒喧嘩中,聽聽街坊的哀樂嗎?
https://goo.gl/dEGXnW

👉🏻17:30 – 19:00 【大塊沙龍】在《光照微塵》中, 看見生命的重量
👉🏻主講者:馮君藍(《光照微塵》作者、牧師、攝影師)&
郝明義(大塊文化董事長)

馮君藍鏡頭下的充滿張力的聖潔光影、人物的脫俗神情,令觀者往往難以想像相片中這些扮成聖經人物、臉龐散發不凡光輝的人物,都是馮君藍周遭的平凡教徒或親友。最近還以此系列作品在2016年11月拿下了第一屆阮義忠攝影人文獎首獎。
https://goo.gl/Wm0w6D

👉🏻18:30 – 19:30 【主題廣場】他們在田中央,透過建築耕作社會
👉🏻主講者:黃聲遠(田中央建築事務所主持建築師)、
沈方正(礁溪老爺酒店 Hotel Royal Chiaohsi酒店執行長)
主持:黃威融(《中年大叔的20個生活偏見》作者)

田中央長期停留一地,想透過徹底深入的真實生活,讓自己與在地的脈動融為一體,讓設計與不斷變動的環境、使用經驗等因素之間生成綿密、無須以言語傳達的關聯。他們不但創新了專業工作方式,也重書了地域主義的內涵,替我們眺望出前所未見的建築圖景。
https://goo.gl/U8LMvn

👉🏻19:45 – 20:45 【迷你沙龍】在潮起潮落間,敬!這座我們深愛的島嶼
👉🏻主講者:張卉君(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執行長,《黑潮洶湧》作者)

現職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執行長的卉君,在黑潮工作時經歷了許多與海洋有關的人與事,她用故事穿針引線,喚起讀者既熟悉又陌生的海洋記憶,帶領我們看見臺灣最豐盛的擁有,走進大海的一千零一夜。
https://goo.gl/HizfP7

👉🏻20:00 – 21:30 【大塊沙龍】英美文學小說在流行什麼?
👉🏻主講者:胡培菱(專業書評家、Rutgers大學英美文學博士)

在全世界的出版都因為網路娛樂內容全面入侵而傷透腦筋時,英美出版圈的小說出版策略有了什麼轉變?
近年的流行趨勢又是什麼?除了強納森.法蘭岑,哪位英美小說作家是近年必讀的文學之星?
讓長期關注英美出版界的胡培菱老師告訴你,哪幾本小說現在不讀,會後悔一輩子。
https://goo.gl/JsVCMk

圖像裡可能有一或多人

沒有自動替代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