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K 健康/醫療/社會

2021 年 7 月 15 日,21:05

B 閱讀C 出版G 政府與政治K 健康/醫療/社會L 人物P 隨筆
教宗說的「迷宮中的人」,有著哪些症狀呢?
和佛教《法華經》裡的「火宅之人」,有什麼相同之處?
歡迎收看【讓我們勇敢夢想第 18 之 4 : 迷宮中的人】
讓我們一起來看看,人類到底如何給自己製造了找不到出路的陷阱,卻還自以為那是個非常安穩的世界。邀請大家今晚同一時間與我們一同反思,如何走出迷宮,開拓一條通往未來的路。
★【讓我們勇敢夢想—18 集專題介紹】:
★【讓我們勇敢夢想—專題頻道】:

 

【讓我們勇敢夢想 18 之 3 :每個人都是「基本教義」派的時候】文字版

B 閱讀C 出版G 政府與政治K 健康/醫療/社會P 隨筆
【讓我們勇敢夢想 18 之 3 :每個人都是「基本教義」派的時候】文字版
1
教宗認為在經濟發展與倫理脫鈎之後,佔據金字塔頂端的少數人忘了地球資源屬於全人類所有,而不是少數人所有。
他形容這種心態的時候,用了一個詞「技術官僚典範 」。
所謂「技術官僚典範 」,在這裡他指的不是指政府機構裡的「官僚」,而是指有些人以專家、菁英自居,不把別人的價值放在眼裡,更不理會價值本身所蘊含的一些制約或限制。
在這裡,我也想補充一下在政府機構裡的官僚,在這種新達爾文主義的經濟發展裡所扮演的角色。
韓國記者李容馬,寫過一本書《我相信未來可以改變》。
在這本書裡,他提出一個疑問:就是韓國民主化了三十多年,政黨輪替也好幾次了,為什麼整個國家還是不斷地在原地打轉。
他提出的分析是:政黨雖然輪替了,總統雖然換人當了,但是任何執政者都需要業績,經濟部的官員為了上司的要求,也需要業績。而經濟部的官僚要拿出GDP成長多少,外銷出口成長多少等,最方便的路子是拜託既有的大企業、大財團,提供他們各種好處,而大企業則回報他們需要的業績。
並且,大企業知道政府官員都怕媒體,所以大企業同時會或者用廣告支出來收買媒體,或者乾脆自己買下媒體、投資媒體,來掩護自己和支持自己的政府官員。政府、大企業大財團、媒體,這整個是綁在一起的利益結構。
因此,李容馬說,政府民主化之後,不論上層的執政者如何輪替,競選時拿出多麼前瞻的主張,實際真正在讓韓國運轉的是官僚+既得利益的大財團+媒體這鐵三角。
和韓國大致相同時間解嚴的台灣是什麼情況,大家可以對照著想一下。
李容馬的分析,可以從另一個角度輔助說明教宗所說的經濟發展的新達爾文主義是如何越演越烈的。
當這種全球化和經濟新達爾文主義相互加成發展,造成全世界百分之一的人卻掌握了百分之五十的財富之後,站在相對面的幾十億人的被剝奪感可想而知。
2.
因此教宗說這就造就了全球各地民粹政治的興起。
一般都以為民粹主義是在反全球化。但教宗認為:在民粹主義興起的背後,其實有著一種切身的辛酸。許多人感覺到,自己在全球的巨浪中是被遺棄了,被遺棄得無動於衷。所以,他認為與其說民粹主義是反全球化,不如說是在反對這些全球化了的無動於衷。
打著民粹主義旗號登場的許多政治人物,是最清楚這種心理的。所以他們能做的,也最喜歡做的,就是進一步激化這種被遺棄的心理,激化遺棄者和被遺棄者之間的對立和仇恨。
也因此,民粹政治人物最希望的,就是跟隨他們的人不要思考,只要把權利交給他,他來負責解決他們的恐懼和憤怒。
伴隨著民粹主義的課題,我覺得教宗在這本書裡非常有意思地,花了很多篇幅談到社會上各個領域的基本教義派。
基本教義派本來是指宗教領域裡,有些人一直主張對經典要有原始的主張,而沒法接受隨時代的不同而有些開放的解釋。
教宗指出,今天不只是宗教,社會各個領域都盛行基本教義派。
簡單地說,就是社會各個領域都有人提供一些封閉而單一的價值觀,頑固地不隨時代變化而調整。
而為什麼在今天願意接受基本教義派思想的人會這麼多?
因為在一個動盪的年代裡,許多人心裡慌亂不安,大家想要心安,正好需要簡單,不複雜,沒有變化的東西;加入同溫層集合了同樣需求的團體,正好可以讓自己好像在風暴中進入避風港。
於是就一個願打,一個願挨。
然而,教宗也指出:回顧歷史,民粹政治容易導致獨裁政治。
而基本教義派,一旦相信「真理」已經被解釋完畢,不必再有進一步探尋的空間,那麼不但自己會停止思考真理,把所有的詮釋權都交給帶領他們的人手裡,並且任何人對他們提出質疑,都會被解讀為對他個人的人身攻擊。
於是,教宗說,社會上各個領域都有人『深陷在「自己的」 真理壕溝中,成為了自身立場的囚徒。 』
而這些問題的危險,都是不下於帶來COVID-19 的病毒。只是我們不自覺。
也因為這樣,我們都成了迷宮中的人。

2021 年 7 月 12 日,21:00

B 閱讀C 出版G 政府與政治K 健康/醫療/社會P 隨筆
是什麼主張,教宗說就像病毒一樣容易傳染,並且,這些病毒的危險並不下於帶來 COVID-19 的病毒,只是我們自己不自覺而已?
歡迎收看【讓我們勇敢夢想第 18 之 3 : 當每個人都是「基本教義」派的時候】
「基本教義」原指宗教領域裡,有些人對經典的解釋堅持要是原始的、固定的,且沒辦法接受這些宗教經典隨著時代的變遷而需要有新的解釋。
然而,今天這種基本教義派別跟精神已經不只是在宗教領域,已經蔓延到社會各個領域都在發生,也就是說社會各個領域都有些人在提出一些封閉而單一的價值, 頑固地不隨時代改變而調整。結果,我們就「深陷在『自己的』真理壕溝之中,也成為了自己立場的囚徒。 」
歡迎大家今晚繼續分享教宗在書裡提出的智慧。
★【讓我們勇敢夢想—18 集專題介紹】:
★【讓我們勇敢夢想—專題頻道】:

緣起

B 閱讀C 出版G 政府與政治K 健康/醫療/社會P 隨筆
【緣起】
教宗方濟各寫的《讓我們勇敢地夢想》,開啟了我們看待COVID-19風暴及其病毒許多嶄新的觀點,體會我們真正的危險和機會。
為了使這本書方便為更多人閱讀和討論,我從 7 月 5 日起,按主題寫一系列 18 篇文章,也錄製成 Podcast 和影片。
今天是18集專題的第二集,主題是〈驅動世界運轉的背面〉,可以在 Facebook 這邊閱讀文章與觀賞影片,也可以透過其他平台第一時間接收新的集數,內容是一致的。
🎧 Podcast 連結
SoundOn
【讓我們勇敢夢想 18 之 2 :驅動世界運轉的背面】
1.
教宗提醒我們說:造成 Covid-19風暴的這個病毒 ,它可能只是帶給我們帶來一個驚醒,並且它可能是在邀請我們共同思考一些問題。譬如:世界今天種種經濟、社會、生態上的危險,會不會是同一個根源所產生的呢?而我們可能提供的解答,會不會可能也就是同一個呢?
我們來看看,教宗他所認為今天世界種種問題的根源是什麼。
今天趨動世界運轉的力量,是商業市場那隻看不見的手。
我們相信市場化有助於貨物、服務的流通、創造就業機會,因此使一個社會有種種發展。
而市場化的下一步一定是追求自由市場,市場的自由化。
然後追求市場的自由化再下一步發展,不可避免地一定是全球化。
而全球化的推動,也不可避免地會造就財富的全球化。
教宗說:他並不是反對市場化 ,他反對的是市場中心的放任主義。
也就是說,「凡是對市場好的,就必定對社會好」這種觀念。
他所反對的是:「必須讓財富毫無阻礙地流通,社會才能繁榮」這種觀念。
他反對的是:「經濟發展跟倫理脫鈎,結果出現經濟的達爾文主義 也就是不問過程 , 一切只看最後的優勝劣敗。」
2.
就天主教宗的立場,他會說出反對經濟發展跟倫理脫鈎這樣的話,是非常自然的。
但教宗方濟各特別的是:他不只如此。他同時又非常完整地分析,然後講出非常犀利的觀察。
譬如,他說:所謂的「自由」市場,其實對許多人來說是一點都不自由的。尤其是對越是貧窮的人,他在自由市場裡越是沒有選擇的機會。
又譬如,他說:今天許多被媒體捧為天緃英明,多麼成功了不起的許多企業家,其實背後都是巨額的公共投資的科研跟教育的成果,只是被這些企業股東給收割了果實而已。
教宗說:今天大家都忽略了這些,只追求財富的成功,所以財富成為了個新的偶像,更激化了所有事情滾動。其結果就是全世界今天最頂端的百分之一的人,卻掌握了全世界百分之五十的財富。
3.
在財富發展的這件事情上 去年我們出過一本書叫做《誰偷走了你的財富》 這本書可以輔助說明教宗對財富全球化這件事情的觀察
全球化當然有助於貨物、服務、人的流通 但事實上真正體現也享受到全球化最大好處的 是財富的全球化。
因為其他的人、事、物的全球化流通,總是會受到時間跟空間的限制,只有財富的流通是不受任何時間跟空間的限制,它是真正可以在彈指之間就完成的。
所以有本事、有本錢把財富進行全球化的人,他們所享有的機會和好處是其他人所完全沒法想像的。他們可以把財富進行各樣各式的躲避、隱藏、轉換、變身,不斷地把自己的財富滾雪球地越滾越大。
《誰偷走了我們的財富》這本書分析、蒐集了世界上各個國家的有錢人怎麼玩財富全球化的這個遊戲。相形之下,玩不起這個遊戲的人,財富相形之下都巨幅縮水,所以形同財富被偷走。
而教宗要強調的是:大家把財富當作新的偶像來追逐,自然也就會追逐一種商業、經濟發展的無止境的成長。因此他也舉了聖經裡巴別塔的故事。
巴別塔的塔愈蓋愈高,需要的人多、磚頭多,而那個磚頭建造的成本是非常昂貴的。所以如果有工人在那個過程裡面掉了手裡的磚,那就要停工,然後要被鞭打一頓 。
而教宗說:今天我們在追求無止境成長的企業,也很像是在蓋巴別塔,只是今天在排隊等當工人的人更多,人的價值也比磚頭更不值錢。今天你出了狀況,工都不會停,直接就會有排隊排得很長的人馬上接手。所以在這個過程裡,到底是人重要,還是磚頭重要,已經不是大家所考慮的。
全球化發展造就了新的要蓋建巴別塔的人,又把大量的人變成排隊要蓋巴別塔的奴隸的景像,教宗在書裡描寫得非常生動。
4.
這樣一味追求經濟成長 到底會發生什麼問題?
簡單來說,就是人掉進了錢眼,就只顧著看得到錢,也就會想盡一切辦法掃盡自己和錢之間的所有的障礙。
因此一定會權、錢結合。因為和權力結合,是能把自己跟錢之間的障礙掃除的最快的途徑。而只要和權力的人結合,當然也就根本不知道為什麼需要注意、關心弱勢的人。
此外,大自然本來就是以各種天險,設下了對人類發展的某種限制跟制約。可是人類掉進錢眼(之後,為了追求無止盡的成長,他就會開發各種科技工具來突破這些天險, 也給生態帶來巨大的破壞。
所以我們知道要設法讓船可以穿越北極,但卻想不到伴隨而來的氣候劇變,會給世界各地帶來洪水、森林大火。也因此,我們會讓地球高達一百萬種的生物瀕臨滅絕的危險,自己卻不自知,又有什麼奇怪的呢?
所以只要眼裡只有錢,就會產生一種心態跟行為模式,也就是為了讓經濟的巴別塔愈蓋愈高,沒有什麼東西是不能犧牲的。
只是在這個過程裡,大家會忘記兩件事:
一個是:地球的資源是屬於全人類的,不是屬於少數幾個人的。
另一個是:光靠市場和經濟的成長,它沒法滿足我們需要同時達到的兩個目標:
一個是如何靠著比較永續、比較節制的生活方式,來讓大自然得到休養的機會。
再一個就是,如何照顧現有的經濟體系所傷害、所排擠的民眾,讓他們的生活不致匱乏。
用教宗的說法也就是說:在蓋巴別塔的過程裡,怎麼重視人而不是磚頭。
我們忘了這兩點的話,全世界各地感到被剝奪的人會產生反彈的力量,會出現反全球化的民粹風潮,自然也就不足為奇。
【更多資訊】
讓我們勇敢夢想 – 18 集的主題列表:
疫情時代的美好生活提案,購書連結:
大  塊:https://bit.ly/361oDVm

 

讓我們勇敢夢想18之1—-當病毒是信差的時候

C 出版F 文化相關K 健康/醫療/社會P 隨筆
【讓我們勇敢夢想18之1—-當病毒是信差的時候】
1
去年我們出版了一本書,《全球化的過去與未來》。
這本書指出,人類的全球化可以分為七個階段。而越到後來當然是進行得越徹底。
但也就在今天全球化最大化的同時,人類也一手製造了三個災難。一是地球暖化,二是從空氣到海洋到陸地的各種污染,三,則是給大量各種各類的生物造成瀕臨絕種的危機。有多少種呢?多達一百萬種。
而我們顯然是不會反省或剎車的。
越有辦法的人類,越享受全球化在生產、消費、旅遊、財富管理上的好處。
就在疫情爆發的前一年,人類一手創造的AI 來到一個高峰。我們幾乎是以造物者自居了。
然而,接著COVID-19 就爆發了。
突然,原來以為絕不可能倒退的全球化,就這麼停頓了。
突然,不論大國、小國,不分窮人、富人,大家都為那肉眼看不見的病毒束手無策,最好的自保之道是把自己鎖在家裡。
2
我們到底該如何看待這場橫掃全球,造成大家驚恐的疫病?
第一個角度,當然就是這又是病毒來襲,啟動了一場和人類的戰爭。一切就等人類開發出更新的醫藥科技,來戰勝病毒。
但是否可能也有第二個角度?
就是這個所謂病毒,但實質上本身就是一種微生物的東西,其實是一個信差,代表被人類破壞的地球,代表被人類壓迫到瀕臨絕種的一百萬種物種,來傳達一個訊息呢?
來提醒人類不要光顧著自己可以當造物主的得意,停一下無止盡開發的腳步,無邊際的全球化腳步,給地球,也給那瀕臨絕種的一百萬種生物一個休養生息的機會呢?
我是相信第二個角度的。我是個佛教徒。《金剛經》裡說,一切眾生,包含了卵生、胎生、濕生、化生、有色、無色、有想、無想等等。所以當一切其他生物都敵不過人類,只能瀕臨絕種的時候,由一個極渺小極渺小的微生物出場,由它來傳達訊息,請人類住手,請人類反省一下,是十分合理的。
現在我們很高興出版了天主教宗方濟各的《讓我們勇敢夢想》。
教宗在書裡並沒有用「信差」這個詞,但他解釋的角度相同。
3
教宗這麼說:
這個世界早就存在著各種驚恐和痛苦。
有大量因為戰爭、飢餓而死亡的人….
有因為對商業活動無止境的膜拜而對生態環境造成的浩刧…..
但是大部份人都只顧自己生活在舒適和安逸之中,對一切視而不見。
COVID-19經過了快一年半的時間,在全球造成了390萬人死亡。
而光是2020年前七個月,全球餓死的人就有370萬人。
因為戰爭而死的人,還不在內。
所以,教宗認為這個世界早就存在著各種疫病,這次來的COVID-19只是其中之一。它唯一特別的,只是蔓延不分先進後進國家,有了全球性的知名度,為全世界的人都注意到它的存在而已。
COVID-19出現之前,許多人自以為生活在安全與舒適之中,但其實是困在一個只知自我中心的迷宮中。迷宮中的人,對其他人的痛苦視若無睹,對自己身邊的危險也麻木不覺。
而COVID-19帶來的,其實是一個讓事實終於由濁而清的瞬間,把我們從置身險境卻習以為常的麻木中驚醒過來。
所以,面對這場疫病,教宗認為最不需要的也最不應該的,就是期盼事情過後可以重回過去的「常態」生活。
他認為,這場疫病在邀請我們共同思考一些問題。其中之,就是:
會不會,我們所面對的經濟、社會與生態挑戰,其實都只是同一場危機的不同面向? 會不會,這些挑戰有著同一個答案?
4
教宗用一個非常開闊的視野來解釋天主創世。
他說,天主創世從來不是一個靜態的結果,而一直是一個持續進行的動態過程。
所以他講,這個世界從過去到現在,都始終處於創造的進行式。
也因此,他還說了講一句話:我們是世界的共同創造者。
就在這樣的角度下,所以教宗也主張,每個人都需要勇敢地夢想,不論多麼覺得自己渺小的人,都應該相信自己是可以有能力推動改變這個世界。
教宗強調他們宗教裡面,信仰裡面相信的那種「溢流」的時刻。也就是相信有些事情到了一定的時候,大家的努力就共同會爆發出意想不到的效果。
5
接下來,每個星期一和星期四的晚上九點,我會為大家整理、閱讀《讓我們勇敢夢想》這本書的心得和重點,也補充我的觀察,並且加上發生在臺灣事情的對照。
前面六集我們會總結這些問題,教宗所看到的問題跟這個解方;第七集我會整理一些,我訪問臺灣的專家學者,整理他們對臺灣下一步的建議。
然後在第八集到第十八集,我會介紹臺灣的一些獨立書店。
因為在教宗主張我們每個人要走出迷宮,而走出迷宮的關鍵的就是走出自我中心,去看看世界的邊緣。
在我的行業裡面,獨立書店就相當於「邊緣」。所以我希望能夠把在獨立書店的這個邊緣所發生的事情,介紹給大家。看一看以獨立書店為代表的這些人,他們是在怎麼樣地夢想,他們怎麼樣實踐他們的夢想,以及他們的勇氣是怎麼來的。
謝謝大家。
讓我們一起共同勇敢地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