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0日10:48

A 工作B 閱讀C 出版L 人物
1.
『說穿了,錢不夠找就是,找不到就狠一點自己借、自己賺;找不到工作人員配合長時間的拍攝,找一台小DV也可以自己拍,如果真想要拍攝一個題材,這些都只是基本配備,如何去面對被拍攝主體才是大學問。
『過去我經常就是土法煉鋼,先認識了拍攝對象,然後慢慢來,跟他們聊,了解他們,取得他們的信任,然後在雙方的默契下,去進行紀錄片的拍攝。在這種最符合道德前提下的步驟,一般出不了大錯,雖然每一個被拍職著的狀況、生活背景皆不相同,但我仍相信人的內在必定有某一種是可以共通的情感,於是我們必能取得一種聯繫,走進對方的世界,拍出一種員實。』
 
 
 
2.
以上這段文字,是《造山者》導演蕭菊貞寫的。
她在二十五年前寫的,在《銀簪子》那本書裡。
認識菊貞這麼多年,很好奇她的熱情到底哪裡來的。
她長期奔波在花蓮、新竹、台北之間,忙著教學、研究與各種工作之間,又堅持不忘記拍攝、製作出視角及體材十分廣濶的各種紀錄片,最近八年還幾乎同時拍攝《南方,寂寞鐵道》和《造山者》兩部電影。那是體力、心力、財力負擔都極大,一般人難以承受的。
看《銀簪子》二十五周年紀念版,覺得所有答案都有了。
這本書不只寫了她當紀錄片導演的初心,更有那份初心從何而來的背景和原因。她在新版的序裡這麼寫:
『二十五年前這本書的誕生,是因爲我拍了《銀簪子》這部紀錄片,引起社會上不少迴響。一方面是議題,在第一次政黨輪替的浪頭下,外省老兵成了一種尷尬,在政治論戰上常成爲箭靶,負面標籤讓這群人面臨極大的恐慌。就連我拍這題材,也遇到不少質疑。「當社會上想遺忘他們,妳爲何還要強留下記憶?」這話讓我至今難忘。……..我很清楚,我拍的是一群經歷大時代的人,因爲戰爭而顯沛流離,因爲離散而想家,因爲在台灣落地生根,而在這片土地上有了生命的的延續。……
『父親這代人生活在台灣七、八十年,他們這群底層的外省老兵,一點沒沾上權貴好處,卻是背著戰爭的傷痕,獨自在這島上求生存。在我年少成長的記憶裡,他們因爲子然一身沒有依靠,而必須處處動儉維生,因爲孤單而必須偽裝得更倔強不讓人欺負,這一直是我在父親和那群伯伯們身上嗅到的氣息,那是一個專屬那個時代的氣味。直到我長大了,甚至是有能力照顧他後,才讓他可以卸下心房安心養老,那味道似乎才慢慢飄散。……
『我清楚知道這不只是為了紀念父親,更是我心頭一直有個聲音,「我還能為他們做些什麼呢?」這群第一代過海來台的老兵們,他們落地生根在台灣的足跡與奮鬥,已經是台灣文化的一部分了。看待這段歷史不應該只有政治的標籤,也不該以偏概全的否定他們的努力,如何回到人的本位,回到這座福爾摩沙島在四面環海中所湧現的包容與再生的力量,如何展現族群間多元尊重的台灣價值,總有機會好好地說吧!』
 
 
3.
蕭菊貞不只回顧了大時代的背景,寫出了她父親和許多同輩人的故事,也寫出了自己,一個從屏東來台北的女孩子,怎麼面對她自己成長、進入社會的挑戰,還有她的疑惑和思索,包括她父親為什麼沒有把從老家帶回來的祖母的銀簪子傳給她。
非常真誠。
 
 
幸好時間會說話。正因真誠,二十五前讓她當年的《銀簪子》在大家不看好的情況下,在真善美戲院一個星期天天滿座; 二十五後,也讓她的《造山者》感動了這麼不分顏色、黨派的觀眾。
 
 
今天是中華民國一一四年國慶,推薦大家讀這一本《銀簪子》二十五周年紀念版。
也祝中華民國生日快樂!
蕭菊貞 #銀簪子
 
 
 
 

Comments

Previous
2025年10月6日22:23
Next
2025年10月11日18:45

Leave a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