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G 政府與政治

政府應該知道「基金」和「基金會」的差別

F 文化相關G 政府與政治

本文同時刊載於 2009.04.23中國時報

  去年,文建會繼經濟部之後的《文化創意產業法》草案(以下簡稱「文建會版」)出爐之後,因為仍然沒有符合各方的期待,遭到許多批評。各界人士提供建言,籌謀行動,希望能在該草案送進立法院之前,有所補救。
  進入今年之後,這些建言與行動,更趨積極。民間有學學文創為代表,召開涵蓋十六個行業的一系列討論,匯整出各方意見,以供政府參考。
  繼之,政府也有積極回應,除了馬英九總統親自主持「文化創意圓桌會議」的開場,全程三小時聆聽出席人士的意見,蕭副總統也銜命與各界後續開會討論,要把各界建言送交行政部門參考之外,今年行政院的春節茶會上,劉兆玄院長也宣布行政院將成立「文化創意產業推動小組」,自己親自主持。
  過去不論經濟部或文建會所擬《文化創意產業法》之為人詬病,主管機關是很關鍵的一點。面對台灣前所未有,涵蓋領域如此之大,眾所期許又如此之深的《文化創意產業法》,主管機關不論是文建會或經濟部,兩個單位都有其不足之處。因此在眾多討論中,政府如何設置一個跨部會的協調單位,類似李國鼎時代的科技顧問小組,是一再被提出的議題。所以,劉兆玄院長親自召集「文化創意產業推動小組」的宣示與行動,很令人振奮。
  最近,行政院新通過了一個《文化創意產業法》版本(以下簡稱「行政院版」),送進立法院了。且不論現在這個版本和民間這一陣許多討論與建言的內容之落差,光拿原先的「文建會版」來對照一下,也有令人錯愕之處。因為從「行政院版」裡,不但看不出層次提高到行政院長擔任「文化創意產業推動小組」召集人之後所應有的誠意與魄力,反而比原先區區文建會一個單位所提出的版本,還增加了許多空洞和倒退。
  我們來看這兩個版本的四點主要差異: Keep reading

對政府評分的四種不滿意與一種滿意

G 政府與政治H 我們的希望地圖

*本文同時刊載於 2008.11.7中國時報  

政府對「我們的希望地圖」共四十一個希望提出施政構想與說明之後,網友進行滿意度評分並提出意見,在十月底截止。

從「很滿意」到「很不滿意」分五個量級評分,分別計以從「正2」到「負2」逐級遞減的分數之後,對於政府回應滿意度評分最高的前三名,依序是「讓每一個小孩都能有飯吃 」、「重視幼兒自費疫苗全面接種補助」、「育兒補助 

滿意度評分最差的前三名,則依序是「將不孕症自費醫療支出納入健保或育兒補助 」、「停建蘇花高」、「馬路平整問題

全部四十一個項目的滿意度評分中,只有三項不是負分。滿意度最高的得正4分。滿意度最差的得負21分。大家對於政府回應不滿意的意見,可分為四大類。

一,政府列了政策,卻沒列執行的時間表。舉例,對於政府回應「成立國會直播電視台」,網友hopezukunft的意見是:「真的有誠意的作法,應該是表明何時立法院將會審議此案,至遲何時應當會通過。沒有確定的時程安排,都是空話。……」

二,主要負責部會失蹤,沒見回應。舉例,對於「便捷挑戰安全的自行車道」,網友nature2007 的意見是:「制定『市區道路及附屬工程設計規範』是好事,但是,執行的權限在地方政府,沒有配套給地方政府的誘因,地方政府根本不會去執行,特別是市區的自行車道。回函的單位是內政部以及體委會,卻不是最重要的交通部,不知是不是毫無誠意還是根本搞不清楚問題應該如何處理。……這個問題的核心是,交通部不願意認真去推動大眾運輸……」

三,事涉政府跨部會解決的問題,卻由單一部會來回答。舉例,對於「停建蘇花高」,網友nature2007的回應是:「台灣根本沒有國土計畫,東部區域計畫的主管機關是內政部營建署,目前東部重大的經建計畫列管或是推動者是經建會,東部需不需要蘇花高的問題,根本就不是交通部可以回答的,為何又推給交通部?……這個國土計畫的層級與角色從頭到尾都缺席,放任開發單位僅僅就開發行為辯護,放任環保單位僅僅就開發行為審查,這些都是末端的東西。最重要的,東部的發展何去何從?需要什麼樣的基礎建設?這個討論是零,甚至還找不到到底行政院應該是那個單位出來主持負責這個討論。」

四,政策的原地踏步或倒退。舉例,對於「落實同志人權保障……王蘋的回應是:「整體而言,行政院的回應讓人非常失望,不但沒有積極的主張與作為,甚至連消極的表態都沒有。針對伴侶法,僅提出困難,針對反歧視法,甚至隻字未提。……馬總統在台北市長任內,即回應過同志團體,『對於同志婚姻,如果中央立法,台北市就會執行』。時過境遷,現在馬市長已是馬總統,但是對於同志權益,並未見到中央政策上任何表態,是非常令人失望的。」

對於政府回應滿意,留言意見中也明顯說明滿意原因的唯一例子,是「讓每一個小孩都能有飯吃」。網友alu 回應是:「這個回答就具體多了,感覺有在做事:)

以上均為摘錄,詳情分析等請上我們的希望地圖」網站.

十月下旬,行政院研考會來函表示:他們重視這個政府與公民的對話行動的重視,自明(98)年起,於每年5月彙整各相關部會截至當年4月底之最新政策推動情形」寄來作為參考。

很感謝行政院的這份說明與誠意。一任政府四年時間裡,每年一次檢查政府的回應是否比上一年有進展,有改善,還是每年都說同樣的話,公民就可以透過與政府的理性對話來監督並推動政府,或至少看出政府的問題何在了。當然,這也要看我們公民是否可以保持一如初始的參與。網友ltt0808留言說,參與公共事務,不缺開始的熱情,但缺長久的堅持……接下來就靠大家的堅持,以達擴散至全體國民這應該就是我們的關鍵。

讓我們開始來練習對待政見

F 文化相關G 政府與政治H 我們的希望地圖

本文同時刊載於08.09.26《中國時報》


 馬英九總統承諾在新政府就任後,對「我們的希望地圖」的回應,有了進一步發展。九月十五日,行政院來函,從我們的<綜合分析報告>中,選擇了四十一個希望正式回應。 
政府在當前要面對、處理的事務如此之多、之急的情況下,仍然撥冗注意這件事情,把一項政府與公民的對話行動,又往前推動一步,非常感謝。也想就接下來的情況,做些說明。  在這個行動一開始,選前和兩位總統候選人溝通之前,我們就說明了初衷:「如何監督政治人物(不只國家領導人),使他們不要亂開空頭支票,並實踐自己做過的承諾,是民主社會一個很大的課題。傳統的大眾媒體不是不能做這件事情,但是畢竟有其局限,一來主動權在媒體身上,二來媒體可能因為突發的其他新聞等因素而轉移焦點。」何況,除了突發事件的新聞版面排擠威力之外,政治人物自己也懂得如何「生產」新聞來轉移大家的注意焦點。事過境遷,大家很容易就忘在腦後。

幸好我們置身於網路時代,可以利用新的工具,嚐試做些過去的公民所沒法做的事情。掛在網路上的東西,不必擔心新聞排擠的問題,不必擔心大家一時的忽略就難以重拾記憶。因此,我們的設想是:如果「我們的希望地圖」上的某些希望是新總統承諾實現的,那可以掛上網站,然後讓網友每年回來一次,和新總統進行溝通,了解這些希望被實踐的情況,這樣,追蹤、監督政治人物的政見與承諾這件事情,就可以有更進一步的意義與作用了。 
此外,在什麼時候把這些希望送給總統候選人,也是個重點。我們不想在選前就把希望整理出來送給他們,以免爭搶選票、奔波趕場的政治人物只是飢不擇食地,或是心不在焉地全盤答應,事後又七折八扣。所以,我們的「遊戲規則」是,即使候選人答應參加這個行動,我們還是會在他當選之後,才把整理出來的希望送給他過目,給他一段思考時間,然後請他選擇出可以回應的希望,再把這些希望掛上網站,當作未來追蹤、檢驗的標的。 這就是選後我們把希望地圖的<綜合分析報告>送給馬英九總統當選人,然後在新政府就任後近四個月,由他的內閣充分考慮、選擇之後,做了針對四十一個希望回應的由來。  所以接下來我們要進行的事情是:一,即日起,把行政院的這些回應放在網站上(http://hopemap.net/forum),以供網友進行滿意度的評分,投票期間至10月20日止。111日再彙整投票結果,在網路上公布。二,「此後,每年520那一天,網友將回來看新政府提出的這些政策的進度與表現,進行滿意度的評分。新總統對於這些評分如果覺得需要答辯,可以在網上提出解釋。然後,希望地圖的網友根據他的答辯,再來提出一次滿意度的評分。」而這樣做的目的是,「如此一年,兩年,三年,四年的累積,希望地圖的參與者就可以根據這些希望的政策實踐程度,當作給這一任總統打個考績的基礎了。」 因此,應該可以這麼說,「我們的希望地圖」固然重視許多希望的被重視,但更重視的應該是一個如何促使政府和公民雙方,都練習對待政見,以及政治人物承諾的一個機制。 這種一年一次的對話,對政府固然有壓力,也有意義。首先,政府每年定期就自己的施政承諾做一次檢驗,可以持續有機會進行自我管理的提醒。第二,政府可以就政見的實現情況,養成和公民定期對話的習慣,有助於民主政治往更理性的境地提升。不必總是要到競選期間,才比賽聲嘶力竭,然後在聲嘶力竭中開出一些下次任期難以兌現的支票。 最後,這種練習對我們公民也有意義。過去,我們就聽過「政見是可以不必兌現」的說法,所以,「政見」到底應該如何對待,顯然對我們公民來說都還是個課題。而一年一度和政府理性的溝通,溫和但是堅定而持續的監督和檢驗,應該有助於許多人從「選民」過渡而成為「公民」。 

現在,政府的回應來了。接下來的,就看我們公民如何回應了。歡迎大家到「我們的希望地圖」網站來回應。

換一個擁抱的姿勢

E 人生回顧F 文化相關G 政府與政治

本文同時刊載於08.09.19《中國時報》。這裡的文字略有調整。

我十八歲從韓國來台北。那天晚上,飛機到了台北,出了松山機場,外面天黑黑的,下著雨。有一個朋友的姐夫來接他,問我有沒有人接,我說沒有,他們就邀我去他家住一晚,第二天再送我去學校宿舍。
我的台灣記憶就是這樣開始的。那個一切都未知,未知裡有黑暗,黑暗中卻充滿著各種可能的印象,是永不會消失的。

一九八七年,我在松山機場附近上班。冬天的台北,早晨上班等在紅綠燈口的時候,抬頭看到的天空雖然是灰濛濛的,但卻可以感受到臉頰為之微微發麻的震動。解嚴前後,台灣的空氣之中,充滿著可以實質感受到的震動。

一九九○年,我去中國大陸出差。回來的時候,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出國之前鬧得不可開交的國民黨主流與非主流之爭,有什麼最新發展。偏偏一路就是沒有台灣報紙可看,勉強拿起香港報紙來翻翻,看不到什麼相關新聞,但是等飛機一落桃園機場,就知道從報紙到電視,從大街小巷到計程車,沒有人不在繼續為政治熱加溫。

我那是第一次體會到,台灣幾十年的政治禁忌打開之後,像是開閘的洩洪,不可能在幾年之內停止。而大眾媒體基於為「大眾」的興趣服務,難以不為政治熱加溫。但,那也是window 3.0風光登場,微軟才剛要開始改變這個世界的時候。所以想到身為書籍的出版者,可以,也應該避開一些大眾話題,以政治熱之外,政治熱之後的議題,為讀者做點事情。於是我出版了一個Next系列。

我的心底,一直在好奇,台灣的政治熱到底會燃燒多久。到底什麼時候我們才會邁出這個政治熱,而進入下一個階段?五年過去了,十年過去了,四周絲毫沒有任何停止的跡象。政治熱仍然在到處都燃燒得很歡。即使是今年的總統大選也仍然如此。

所以前一陣子,有天中午和朋友吃午飯的時候,倒突然有個感受。
談論著最近不論大家是屬於哪一個陣營,都為政治人物的種種而感到失望、疲累、無力,我頭一次覺得等待了快二十年的答案,終於浮出來了。任何事情,都不會發生得沒有另一面的意義。大家為政治人物的種種而感到失望、疲累、無力的時候,也是政治熱可以開始降溫的時候了。

在我自己的心裡,倒把今年,二○○八年,和一九八七年那個感覺到空氣中有震動的台北連繫到一起了。我跟朋友說,「今年才是我們的解嚴元年吧。過去二十年,不過是『後戒嚴』的二十年。」過去二十年說是「後戒嚴」,因為太多人為之燃燒的熱情、借用的工具、偽裝的外衣,都仍然是取之於「戒嚴」。而只有當這些延續自「戒嚴」的熱情、工具、外衣都耗用到難以繼續使用的現在,我們才可能真正開始準備進入「解嚴」的時代。

就算從一九五○年算起台灣也「戒嚴」了四十年。如果我們才只花二十年就能渡過「後戒嚴」的階段,那是很快的一段時間。

朋友看我說得開心,就問我自己準備怎麼開始面對這個新的階段。

我把十八歲來台北的那個晚上的感覺說了一遍。我還是覺得我看到的是一個天黑黑,下著雨的晚上。但是未知裡有黑暗,黑暗中又充滿著各種可能。
我回答他:「我還真不知道要怎麼擁抱這種可能,但是我知道一定要改變我的擁抱姿勢就是了。」
也因此,把這段對話記了下來。
 

除了希望,我們還能相信什麼

G 政府與政治H 我們的希望地圖

*本文同時刊載於9月5日的中國時報。

馬總統英九先生:

在繼續等待您回應希望地圖的同時,看到您說「六三三」政見最快也要到二○一二年才能兌現的新聞,想到再寫一封信。

最近,台灣的低氣壓的確很重。

陳水扁是一個因素。一位同情綠營的朋友告訴我,他這一陣子接電話,都得把手機拿離耳朵遠一些,因為大家談起阿扁氣急敗壞的聲音太大了。葉盛茂坦承私下把艾德蒙情資交阿扁之後,想必光景更是激動。

您也是一個因素。看您就任滿百日之際,滿意度跌落這麼多,支持藍營的人雖然會以「八年爛帳,怎麼可能上台三個月就改得好」為您辯護,但語氣裡可以聽得出心虛,因為畢竟有一個「馬上好」的緊箍咒在那裡。

不屬藍綠,卻投了您一票的人,也沒什麼好氣。看最近您的內閣慶幸有阿扁的洗錢案來轉移大家的注意焦點,另一位朋友說的話很有意思:「馬英九強調清廉上了台,他怎麼就以為憑清廉就當得了總統?」接著他做了個譬喻,「哪一家上市公司的總經理能只憑『不貪污』就經營得好公司啊?哪一個學生能只憑『不作弊』就拿得了博士學位啊?」

我想,您一定是聽多了這一切,認為不需口舌爭辯。所以最近看新聞,您讓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低調」。您八月中出國訪問,「低調」不在話下。回國後在阿扁洗錢新聞佔了最大版面的好長一段時間,我看您在八二三砲戰紀念日的講話,算是在媒體中有比較大的露出。至於執政滿百日的時候,更看到新聞說「總統府對此極為低調,不僅未辦相關活動、更沒有規畫記者會,一切平常心看待」。

然後,今天得知您大選期間開出的六三三支票,「至少要等第八年才會兌現」的消息,宣佈得也很低調──低調到您是透過遙遠的墨西哥媒體,在接受人家訪問後將近兩個星期,才讓台灣的人借他人之口來知道。

 六三三政見跳票之事會激起什麼反應,大家會有什麼意見,接下來想必會有發展,在此不必多言。我只想借著這個機會提醒您一下,如果您要繼續如此「低調」行事,可能會錯過什麼,以及,讓我們錯過什麼。

您將錯過身為總統,可以帶給我們希望的機會。錯過讓我們憑借希望,可以共同開創未來的機會。

小羅斯福總統首任就職演說裡有句名言:「我們唯一需要恐懼的,就是恐懼的本身」。其實,換個說法,這句話也可以解讀為:「我們唯一需要恐懼的,就是失去了希望的本身。」如同小羅斯福總統是以他的名言來鼓舞美國人終於支撐到他的「新政」奏效,身為一國總統,您也需要帶給我們一些希望,鼓舞我們相信,有些事情還是可以試試看的,走走看的。

我相信,這也是許多人為什麼要等待您回應希望地圖的原因。如果就數量來看,提希望的人再多,恐怕很難以構成值得您必須回應的理由──畢竟您是七百多萬票選出來的。如果就施政的重要順序而言,研考會整理了您四千多條政見要追蹤,您光是要兌現那些政見,就已經應接不暇,也沒有理由非得花費心思多回應一些希望。所以,除了這是一件您承諾過的事情之外,有什麼其他理由值得您要回應「希望地圖」呢?

我想是有的。就是您有責任鼓舞大家的希望──在網路時代,透過一個新的方式和公民展開持續的對話,逐年檢查自己做過的承諾,坦白承認自己的及與不及,定出下一年改進的目標,在這個幾乎沒有人想相信任何事情的時代,讓大家起碼對「希望」這個東西還抱著希望。

所以,不論您前一陣子「低調」面對那麼多事情,讓自己幾乎隱形有什麼理由,我都希望您在回應希望地圖的時候,可以換個做法,可以讓我們感覺到,您是真的在和「希望」在對話,而不只是讓手下來做一些官樣文章。

有人看我寫到這裡,一定會說,「馬英九連六三三政見都顧不上了,都逃而避之了,還理你們!」

那我還是要借用一句和「希望」有關的話來當結尾。前幾天看CNN轉播的美國民主黨大會,克林頓演講的畫面底下,出現一行他在一九九二年說過的話:“I still believe in a place called Hope.”(我還是相信叫作「希望」的那個所在。)

我們還是等您的回應。